1. 为什么现在的电影很多用方言
在某乎看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电影都全程采用方言拍摄?
作为也是看过一些方言电影的我自然想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脑子里闪过两个电影 《无名之辈》、《南方车站的聚会》 。
先说前者,回想起《无名之辈》,很多人想起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坐在轮椅上的马嘉旗用方言的那一大段咆哮。“西南官话”让咆哮怒吼更有力量,而且作为喜剧,在某些特定台词上加剧了喜剧效果。
整部电影,几乎所有人都是使用方言的,重庆话不难懂,偶尔还有些不同于常规的俏皮词语(“趴皮”)。本地人听起来应该会感到格外亲切,对于我们这些外地人来说,听惯了正儿八经的普通话,突然全程方言,有种意外的趣味,整个过程也更加的真实。
导演饶晓志在采访时被问及为何使用方言,他的回答应该也是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回答了。
“方言其实主要还是为了让故事更生动,既然要讲市井的东西,就用最市井的语言,所以没有方言的话,自己就觉得不够生动,没有灵魂的感觉。”
这个还是要看电影类型,《无名之辈》讲的就是身边发生的事,为了让观众更有带入感,方言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赋予了它以灵魂。反过来想想,如果这部电影全程是普通话,你还会那么印象深刻吗?我可能不会。
再说说《南方车站的聚会》,
胡歌在采访时说过“ 发现当方言我完全掌握以后,它就成为我走进角色的重要拐杖 。”
演员带入这个角色的基础是方言的时候,说明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以方言为特色的人物。换句话说,周泽农这个角色是个很明显的底层小人物。他和他周围的人都说方言,是生活习惯,极端点来猜测也可能是根本用不着普通话而不会。
导演刁亦男之前的作品《白日焰火》也是全程使用东北话,而这次《南方车站的聚会》使用的是武汉话。用他的话来说“武汉作为一个方言氛围很浓郁的城市, 方言能够真实地表达出生活日常。同时这个华中地区的黑色故事也能因为武汉话而充满了生猛的力量感,这也很具有美学统一性。总之,是为了确保观众观看时的沉浸代入感。”
2. 为什么现在内陆的方言(比如四川话,东北话)放到电影
内地以方言为主要对白的电影,偶尔出现几句的不算,但不包括以下方言:北京话、东北话,因为太接近普通话,大家听得太多不新鲜;粤语,因为基本上算一种独立的语言了
多种方言综合的:
疯狂的石头(重庆话、青岛话、河北话等)
疯狂的赛车(闽南话,青岛话,武汉话、东北话等)
天下第二(N多方言:东北话、四川话、上海普通话等)
三峡好人(山西话、重庆话)
斗牛(山东话、河南话、陕西话、西北话、江淮官话)
陕西话:
高兴
盲山
羊肉泡馍麻辣烫
纺织姑娘
走着瞧
天津话:
别拿班长不当干部
没事偷着乐
河南话:
我叫刘跃进
盲井
鸡犬不宁
孔雀
云南话:
十全九美
光荣的愤怒
樱桃
山西话:
小武
站台
世界
四川话:
红颜
十三棵泡桐
重庆话: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河北话: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鬼子来了
青海话:
可可西里
幻蝶
其他:
江城夏日(武汉话)、立春(包头话)、寻枪(贵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