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⑵ 台湾90年代后有没有拍过战争或者军事题材的电影
《英烈千秋》1974、《旗正飘飘》1987、《梅花》1976、《笕桥英烈传》1977,《海军突击队》(1977)。此外尚有突击队式的战争动作片《血溅冷鹰堡》、《血溅归乡路》、《Z字特攻队》1979(与澳大利亚合拍);
另:楼上 说的《傲空神鹰》应该是1993年的!
⑶ 台湾有没有拍过一些反应内战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
《古宁头大战》
制片:刘伯祺
导演:张曾泽
编剧:贡敏
摄影:钟申
剪辑:王其洋
音乐:骆明道
演员:王羽, 王道, 王珏, 梁修身, 杨群, 陈秋霞, 凌云
出品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
发行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
出品年:1980
1949年10月24日,人民解放军发动金门战役,因登陆船只数量匮乏,后援不继,至28日,解放军登陆部队三个团共9086人全军覆灭。台湾方面史称“古宁头大捷”。
本片于1980年夺得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录音和优等策划特别奖两项奖项。
黄埔军魂
制片:梅长龄
导演:刘家昌
编剧:邓育昆
演员:甄珍, 柯俊雄, 谷名伦, 车轩, 张美瑶, 恬妞
出品公司:中央有限公司
发行公司:中央有限公司
出品年:1978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在凤山恢复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连长教官江支森不求名、不求利,认真地以“铁的纪律、爱的教育”训练学生,上课时对学生严格要求,下课后将学生视如子弟。学生们都爱他又怕他。他的妻子绣春亦热爱他的事业,照顾着他的 每个学生,经常请学生到家中作客。为了让学生无拘束地在他家度周末, 他竟离家徜徉在校园里。原是胆小的学生刘志良,在江支森的教导下自觉锻炼自己,得知母亲病逝,却因在校组织同乐会,不能回家送终,在晚会上演唱悼念慈母一曲,声泪俱下,感动了全校师生。以后他成为该校的校长。顽皮的周浩庭也在转变,后来成为少将军官。三十多年间,江支森的官阶只从中尉升到中校。他虽没有子女,却受到学生的敬爱。在他退休离校时,校长带领全校师生,隆重地列队为江支森夫妇送行。
柯俊雄凭借本片于1979年夺得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男主角奖
《八二三炮战》一片楼上已有朋友提及,不再重复。
台湾所拍摄的战争影视剧多为抗日题材,内战题材数量极少(素材匮乏),内容扎堆于两次金门作战,新意不多。
推荐一部《皇天后土》(白景瑞导演,柯俊雄、秦祥林、胡惠中主演),虽说本片不属内战题材,但作为一部站在台湾角度上拍摄十年WG题材的影片,别有一番意味。
⑷ 台湾电影制片厂是出品过哪些香港电影
出品了《金瓶艳史》、《倩女性花开》、《天仙配》、《赶尸艳谈》、《倩女销魂》。
1、《金瓶艳史》:
故事讲述了金莲与瓶儿二人在西门府为争宠而明争暗斗,金莲的K身侍女春梅(杨羚)更受野扮金莲利用而与瓶儿对立。原来,春梅也钟情于武松,这样的情爱纠缠,更增添了三个女人之间的摩擦与嫉妒,终演变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2、《念和倩女性花开》:
故事讲述了晚上张盛因为饿睡了,起来找食物吃,突然听到了笛声,张盛跟着笛声看到了一个漂亮的女人,原来那个女孩是女鬼小扇子,笛声是用来吸引男人的,张盛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
小风扇也爱上了张盛,两人只爱嫉妒鸳鸯不羡慕童话,整天沉浸在性爱的海洋,即使在瀑布下,他们也不害怕做爱,真的是放弃世界上顽固的麻烦,只会让爱永远
3、《天仙配》:
故事讲述了讲述的是在一场旷世的情爱之争中,凡人董永和与天上的七仙女冲破天上人间的种种障碍,面对人间的世俗行为而苦苦追寻,终于成就了自己非凡爱情的故事。
七仙女与张巧嘴见董永老实憨厚,深情厚谊便同时爱上了董永,在董永为卖身葬父而颂高灶成为傅家家奴时,便与七仙女结为了夫妻。
4、《赶尸艳谈》:
电视讲述了一段关于赶尸的传奇香艳故事。《赶尸艳谈》由林美娇等主演,是一部比较经典的港台电影。一道士赶僵尸途中挑动一女尸,引起众尸不满。后行至一村子,道士未看紧众尸便去风流快活。于是众尸开始疯狂杀人
5、《倩女销魂》:
电影故事讲述了穷途潦倒的书生因盘缠用尽无钱寄宿,只好夜宿一荒废多年的闹鬼寺庙,巧遇一艳丽女子用尽美色极尽挑逗,不知女子乃树妖手下,受老妖使命前来吸取处男精魄,奉养老妖,本片不是王祖贤主演的《倩女幽魂》。
⑸ 求中国台湾省拍的抗战电影!
有拍过的啊,由国民党成立的中央电影有限公司拍过:
《英烈千秋》(1974)、《梅花》(1975)、《战地英豪》(1975)、《八百壮士》(1976)、《笕桥英烈传》(1977)、《强渡关山》(1978)、《黄埔军魂》(1978)、《大湖英烈》(1981)、《旗正飘飘》(1987)。
其它民间拍摄的还有:
《吾土吾民》、《卢沟桥传奇》、《扬子江风云》、《一封情报百万兵》、《一寸山河一寸血》、《重庆一号》、《扬子江特一号》、《台湾抗日》、《一八九五》、《赛德克巴莱》这部是讲述日据时代原住民抗争日本的电影,蛮不错的一部电影,虽然电影有些夸大。
两个意识形态不一样的政权拍摄出来的电影肯定是不一样的啦,政治色彩很浓重,台湾民间拍摄的比较能反映人民的心声。
国民党主导拍摄的几部抗战电影很值得大陆人民看看的,很震撼!完全颠覆了以前对国军的看法,国民党主导的抗战(应该叫卫国战争)真的是气势磅礴,可歌可泣!国军在抗战期间将军阵亡人数就达120多位,将军级别以下的就不计其数了,他们都是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有的还是留日德法美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了投入民族抗战他们弃文从武血撒疆场。。。还有我们可爱的国军士兵们,他们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抛家弃子泪别亲人,毅然拿起武器用他们血肉之躯筑起了我们现在这个家,历史会还原一切的,他们应该得到所有华夏子孙的祭奠,没有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即将要复兴的伟大祖国。
271
⑹ 台湾有拍摄过打真军的电影吗
台湾打真军的电影有紫日、命令不准开火、命令越过国境。1、紫日:
二战即将结束时,忠厚老实的中国老百游喊镇姓杨玉福被苏联红军从日本人的屠刀下救出。向后方转移的路上,苏军误入日军军营,一场激战过后,杨玉福和女军医娜佳逃进林区,碰上与日军失散的少女秋叶子。由于一直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秋叶子一心要置杨玉福和娜佳于死地。
2、命令不准开火:
命令不许开火这部电影是由ValeriIsakov导演,是苏联上映的一部对白语言为俄语、片长93分钟的战争片。
3、命令越过国境:
二战末期,苏联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派遣苏联神粗军队20万进入蒙古及中国消灭日本关东军,在经过蒙古境内遭遇到日军一个军的敢死队顽强抵抗,日军用人肉炸弹冲击苏军的坦克战群。
并设置严密的防御体系使苏军深陷埋伏,经过激战,苏军伤亡惨重苏军一小分队员进入日军防御堡垒用血肉之躯炸掉堡垒,而苏军坦克兵团在无弹药的情况下,与日军的增援兵团相碰,同归于尽,最终苏军胜利。
抗战电影的背景:
抗战时期是中国电影经历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国破家亡、外敌入侵的时代背景,决定了电影创作目的中的艺术追求已退居其次,宣传作用才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战争环境大大破坏了中国电渗扮影创作的正常条件,不可能去做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激昂抗日的情绪要求已成为第一位的要素。
⑺ 台湾拍过什么经典的抗战片
有的,而且是我个人最喜欢的20部影片之一。
《赛德克·巴莱》是《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影片,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电影在台湾上映分为《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和《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两部分。内容阐述发生于1930年台湾南投的“雾社事件”,当信仰彩虹的赛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阳的日本大和民族,两个族群在台湾山区爆发冲突,两军交战,赛德克族头目莫那鲁道率领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对抗日本三千大军。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诗电影。它基于史实所展开的创作,没有刻意地升华与迎合,只有赤裸地展示和呈现。它所诠释的命题,不但属于曾经的台湾原住民,也属于整个人类,在华语电影整体倾向于颓废、萎靡的创作状态时,它几乎是以骄傲的姿态,宣告电影精神不死,捍卫着华语电影在好莱坞、日韩电影面前的尊严。
⑻ 有没有台湾拍的抗日战争电影或电视剧
1、《梅花》
电影介绍:
《梅花》是一部由刘家昌执导,张艾嘉,谷名伦,柯俊雄等主演的战争电影。影片于1976年上映发行。
讲述了在中日战争末期的台湾,一个小混混(柯俊雄饰),在目睹全镇人奋力协助中国政府对抗日军后,大彻大悟,决心做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最后以身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