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早期电影怎么放映
扩展阅读
2021最火电影搞笑 2025-01-20 12:02:12
好看的免vip的电影 2025-01-20 12:02:02

早期电影怎么放映

发布时间: 2025-01-20 05:42:00

Ⅰ 为什么影院一般不会把以前的电影再拿出来播放

影院只是一部电影的播放场所,一部电影要想在影院公开放映,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许可,一是版权方的许可,二是文化主管部门的许可

版权方的许可,无非就是通过一家发行商签下发行合同,这是有年限的。主管部门的许可,就是某部电影获得放映许可证书,我们在公映的电影前都看到一条龙飞过,然后下面蹦出一行字。

这就是俗称“龙标”的放映许可证。经典老片子要想合法公开放映,也必须拿到这两个“许可”。如果搞不齐两项许可,电影哪怕再经典,影院也不敢违法放映的。

关键在于,这个事不是影院一家说的算的。

就算是经典电影重映,并不是原原本本的放映老版本,都后期处理过(如《大话西游》)。一般会做修复,至少画面的清晰,有些会做重新剪辑(比较少)。后期处理的费用不低,如果重映票房不理想,就意味着赔本。

还有老电影重映,会占一定数量的排片,这样一来新电影的排片会受到打压,一般来说,新片的票房潜力更大,如此一来,损失很大,影院是不可能干赔本买卖的,所以不会放映老电影。

换一种思路,如果放映老电影比放映新片更赚钱的话,影院早就那么做了。影院没那么做,说明这条路根本行不通。

Ⅱ 电影是怎么放映出来的

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

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2)早期电影怎么放映扩展阅读: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通过自己的发现确立了“视象暂留原理”,他根据此原理发明了“诡盘”。之后到1834年,霍尔纳成功试验出“活动视盘”。发展到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前面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出了原始的动画片。

无心插柳的影片形成方式:1872年,在美国有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他们争吵的问题是:“马儿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一人认为必须有一只蹄子着地,另一人则认为是腾空的。有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决定用照相机来帮助他们判定。

他架设了24架相机,用巧妙地方式让马儿在奔跑时,相机依次拍下照片。之后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儿在奔跑时,总有一只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Ⅲ 电影是怎么放映出来的

电影放映的过程涉及心理物理学和机械机构。在摄影阶段,间歇运动机构将场景连续的动作捕捉,以画面形式记录下来。到了放映阶段,这些画面在一台放映机中依次快速展示,由于场景在屏幕上的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加之人的视觉暂留现象,观众便感知到画面是连续运动的。普通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帧率相同,通常无声电影为16格/秒,有声电影为24格/秒。人类的视觉暂留效应大约在1/30秒至1/5秒之间。
为了克服画面切换时的闪烁感,一种称为遮光器的装置被发明出来。遮光器装有两个叶片,每次画面更换时,遮光器旋转,叶片遮挡光线两次,这使得光线的闪烁频率提高到48次/秒,从而几乎消除了闪烁感。遮光器与间歇运动机构同步工作,确保在画面切换时银幕保持适当的光照。
电影放映机的发展历程中,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间歇运动机构,标志着电影放映机的诞生。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在上海首次放映。随后,1897年上海出现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随着电影技术的传播,各国的商人纷纷将电影带到中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放映机主要依赖进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建立了电影机械厂,开始生产16毫米和35毫米的移动式有声电影放映机,为中国工矿企业和农村地区的电影放映队提供设备。到了1980年代,中国已经能够生产70毫米及特殊类型的电影放映机,以满足电影院和俱乐部的需求。

Ⅳ 请问现在电影院数字电影放映的流程是怎样的,从最初的片源到放映一般有什么流程

到广电局或发行公司买数字拷贝
把数字拷贝插到放映机上
开始播放

Ⅳ 五六十年代电影怎么播放

五六十年代电影用放映机装上电影胶片光投放到银幕上播放
60年代放电影都是用放映机装上电影胶片光投放到银幕上放的,电影胶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电影放映人员带着机器,到各地操场、晒谷场等宽敞地方支起银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看电影一般是在村里的场院(村里用来收储农作物的地方),想先睹为快就得跑十几里地,到公社(镇上)的文化大院。还想再早点看就得到县城的电影院,一般小孩子一个人是去不了的,大一点的带着,结伙去。那时候电影放映队到谁家吃派饭都是高接远迎的,孩子们围着问这问那,对他们的崇拜不亚于现在的一线明星。
60年代放电影都是用放映机装上电影胶片光投放到银幕上放的,电影胶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电影放映人员带着机器,到各地操场、晒谷场等宽敞地方支起银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看电影一般是在村里的场院(村里用来收储农作物的地方),想先睹为快就得跑十几里地,到公社(镇上)的文化大院。还想再早点看就得到县城的电影院,一般小孩子一个人是去不了的,大一点的带着,结伙去。那时候电影放映队到谁家吃派饭都是高接远迎的,孩子们围着问这问那,对他们的崇拜不亚于现在的一线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