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电影的发明】
早在19世纪初,人们就开始了对电影发明的探索与研究,直到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正是将拍摄的胶片公开放映,电影才算是正是诞生。
[电影的发明]
电影究竟发明于何时?有许多说法。有的把形象化的表现也算作是电影的起源,从中国的灯影戏、皮影戏到幻灯。有的甚至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把我国哲学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提出的“光至景亡”等光学论断以及光影的生成、关系、物像的反映原理等都看作是电影发明的先导。这些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到了19世纪初,随着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胶片、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电影就越来越来接近诞生。许多人开始进行电影放映的试验,有英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有的在实验室,有的未作公开放映。但都不能和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活动电影机”的成就所比拟。所以,目前国际电影界根据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12月28日这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用“活动电影机”将自己拍摄的胶片放映至银幕上这一史实,一致公认将1895年12月28日作为世界电影的发明日。也就是说:活动影像的摄取和放映在技术上最终成为可能。电影算是正式诞生了。
那天放映了《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墙》等几部短片,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实际上,从19世纪初开始,电影的发明就进入了探索和实验阶段。1825年,英国人费东和派里斯博士发明了“幻盘”,1832年,比利时的约瑟夫和奥地利的斯丹普弗尔同时发明了“诡盘”,1834年,英国人霍尔纳发明了“走马盘”。这些东西类似我国传统的“走马灯”,会转动。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使转动着的单个图像变成了连续的动态图像。
接着,1839年摄影技术发明,1840年又发明了缩短曝光的技术,摄影技术有了突破。到了1877年,法国人雷诺制造了“活动视镜”,进而在1888年创造了他的“光学影戏机”,类似现代的动画片技术。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发明了“摄影枪”后,解决了连续摄影的问题。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的爱迪生创造了每格凿有四组小孔的35毫米影片,并发明了“白热灯”,同时,他采用了马莱连续摄影的方法制成了“电影视镜”。这是一个可放50英尺影片的大柜子,影片首尾连接成片环,用马达驱动后循环放映。里面装有放大镜,人凑在窥视孔上就能看到放大了的影片画面。中国人称为“西洋镜”。爱迪生的“电影视镜”传入法国后,立刻被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俩采用,并进行改造,采用了马尔蒂的十字轮结构后,解决了影片间歇运动的问题,终于在1894年底研制成了第一台比较完美的电影放映机,并成功地把图像投射到银幕上,解决了多人观看的问题。从而成为真正的世界电影的发明者。
电影的发明 (作者:法-乔治·萨杜尔)
在我们眼前每秒钟以24格画面(从前是16格画面)的速度转动的影片,所以能给我们以运动的幻觉,是因为反映在我们眼膜上的形象不会立即消失的缘故。我们眼睛的这一特点--或者说这一缺点--即形象在眼膜上的滞留性,可以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在17世纪和18世纪,牛顿和达赛爵士曾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但由此打开通向电影的道路,则还有待于在瑞士出生的英国人彼德·马克·罗杰特的研究。1830年,一位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根据他的研究,制成了物理教科书上所说的"法拉第轮",同时约翰·赫歇尔在设计一种新的有趣的物理实验时,也做成了第一个利用画片制成的视觉玩具。1825年由费东和派里斯博士发明的"幻盘"(ThauCmatrope)是一个两面画着图画的硬纸盘,当硬纸盘很快地旋转起来时,我们就看到这两个画片仿佛结合在一起了。
比利时年轻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和奥地利大学教授斯丹普弗尔在1832年同时发明的"诡盘"
(Phénakistiscope,在镜子里观看的一种锯齿形的圆盘),即是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幻盘"的图画制成的。
这两位研究家的发明是在同一时期出现的,他们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影响。这一前进的发展在英国物理学家们以前的研究工作中,已经可见端倪。但普拉托从制造"诡盘"所得出的理论似超过他的竞争者。他确立了这样一种理论,即他的锯齿形(或有隙缝的)的硬纸盘,不但能使一系列活动画片产生运动,而且还能使视觉上所产生的运动分解为各个不动的形象。因此从1833年以后,电影的原理,无论在放映或摄制方面都已产生出来了。
在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地,这些小机器开始脱离了物理实验室的范围而成为儿童们的玩具。波特莱尔在1851年对此曾作过详细叙述,并认为这种玩具价钱太贵,只有阔人才买得起,而引以为憾。英国人霍尔纳在1834年发明的"走马盘"(Zootrope)给予了上述玩具以新的发展。这种"走马盘"在硬纸上画有一连串的形象,预示着未来影片的雏形。
这些小玩意产生了近代动画片,特别是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他在1853年结合了17世纪以来由耶稣教徒基尔谢所创造的幻灯,在银幕上放映了动画。但是,要想创造真正的电影,还必须利用照相。普拉托在1845年曾经这样说过,可是他却无法从事这一研究,因为他由于工作过度,当时已经双目失明了。而事实上,当时人们即使遵循普拉托的建议,在技术方面无疑还是有不能解决的困难的。
电影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影"。照相这一概念,在今天已经十分普及,可是当法国政府在1839年为了把这一最珍贵的近代发明贡献给世界而向芒戴·达盖尔和尼塞福尔·尼埃普斯的继承人收买照相专利权时,这个概念还远未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
1823年,尼埃普斯的第一张照片"餐桌",拍摄时需要十四小时的曝光时间。初期的银版照相法只能拍摄静物和风景,而曝光时间直到1839年还需要三十分钟以上。但人们对需要这样长的时间并不感到奇怪,因为照相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还是当作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即一种根据文艺复兴开始以来画家所用的暗室把形象固定下来的化学方法。
1840年以后,曝光时间减到二十分钟,并且第一次把化妆的模特儿的姿态拍摄下来,这些模特儿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阳光下面,汗流浃背,眼睛被阳光照射得睁不开来。过了不久,摄影时间只要一两分钟就够了。但要使照片通过玻璃底版印出很多张,还需要用湿珂�琔,而这种湿珂�琔直到1851年才普遍应用。这时,曝光时间缩短到只要几秒钟,照相这门新的手工艺很快就成为了几万人的职业。
1851年以来,第一次的"活动照片"在摄影师(克罗代、杜波斯克、阿切尔、惠特斯东、凡哈姆和斯甘等人)的工作室里拍摄成功,了。湿珂�琔的复杂性,使得这些摄影师和研究家不能在一秒钟时,间内把一个动作的十几种姿势拍摄下来,结果他们只好采取连续拍摄的方法。例如,在表现一个人放下手臂时,首先拍摄这个人举起手的姿势,然后把胶片重新装进照相机,再来拍摄这个人的手稍微放下一点的姿势,象这样逐次地拍摄,一直拍摄到这个人把手完全放下为止。这种方法虽然很不完善,但它却使杜蒙、科克,特别是杜柯·杜·奥隆等人早在1870年以前已预示了电影的未来用途及一些技术方法(如"慢速摄影"、"快速摄影"、"天文电影摄影"等等)。
1872年以后,英国人幕布里奇在旧金山第一次做了关于摄影的实验。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靠商业和铁路起家的富翁--利兰德·斯坦福曾和人打赌,要按照法国学者马莱在1868年所描写的那样,把马跑的速度和动作姿态拍摄下来。这个怪人不惜拿出一笔财产让慕布里奇去设计象下面所说的那种特殊的设备。
沿着马跑的道路设置了24个小暗室,在这些暗室内有24位摄影师,他们只要听到一声笛响,就得赶快把24张湿珂�琔底版立即准备妥当,因为这些底版如果干了的话,几分钟以后就会失去感光作用。在24架摄影机都装好了底版以后,就让马在跑道上奔驰,利用马蹄踢断跑道上的绳子的一刹那工夫,把马跑的姿态摄入镜头。这一试验整整费去好几年工夫(从1872年至1878年),而且中间还因为绳子太牢,马踢不断,而发生过连暗室、摄影机、底版、摄影师都被拖倒的可笑事情。
从1878年以后,加利福尼亚拍摄的照片在各地公布。它们引起了科学研究者的热烈欢迎和守旧的艺术家们的愤怒,后者认为照片是不能正确地反映出事物的真相的。
生理学家马莱二十年来一直用针尖在黑烟灰上划线的方法,来研究动物的动作速度。到1882年慕布里奇旅行欧洲以后,马莱才决定利用照片来进行实验。他的实验工作因当时市上已有一种涂胶质溴素的照相底版出售而得到了很多便利。从此以后,可以用配好的药品很容易地把快摄的底版冲洗出来,并且能够把底版保存好多年。
马莱创造了"摄影枪"--一种根据1876年天文学家强森制造的"轮转摄影机"(revolverphotographique)加以改进的器械,其后他又对"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chronophoCtographeàplaquefixe,1882年发明)继续进行研究,这种摄影机以后由于采用了市上新近出售的柯达胶卷而成为"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chronophotographeàplaquemobile)。1888年10月,马莱第一次把利用这种胶卷拍摄出来的照片献给法国科学院。事实上,就在那时他已发明现代的摄影机和摄影术了。
马莱的成功推动了法国的隆德和德国的安许兹等人的努力。在这位生理学家将他最初的照片献给法国科学院以后不久,英国的勒普朗斯和弗里斯·格林也获得了同样的成果(1888-1890年)。他们将摄成的胶卷在实验室(有时在公开场合)成功地在银幕上映出,一如以后马莱本人和他的合作者第米尼所作的那样。勒普朗斯和弗里斯·格林的胶卷都钻有孔眼,这是一种使放映时形象固定而不跳动的不可缺少的装置。在同一时期,动画片的创始人雷诺也采取了这种凿孔的办法。
雷诺是一个天才的自学技术家,他的父亲是雕刻徽章的专家,母亲是教员。他在1877年改进了霍尔纳的"走马盘"。制造了一架用几面镜子拼成圆鼓形的"活动视镜"(PraxCinoscope)。当这种很简陋的机器逐渐变得完善以后,雷诺就在1888年创造了他的"光学影戏机"(ThéaAtreoptique,使用凿孔的画片带),从1892年起,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常在巴黎葛莱凡蜡人馆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动画片。放映的节目是由每卷能继续放映约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的一些画片构成。在制作这些影片时,雷诺已利用了近代动画片的主要技术(例如,活动形象与布景的分离、画在透明纸上的连环图画、特技摄影、循环运动等等)。
在同一时期,爱迪生创造了一格凿有4组小孔的35毫米的近代影片,使电影达到了近于完成的阶段。这位著名的发明家在从事"白炽灯"的工业制造成功以后,开始实现了第一次的大规模的送电。由此,他终于使一个世界电气托拉斯在摩根银行的支持下,通过"通用电气公司"这一机构而建立起来了。
1887年,完成了上项工作的爱迪生又想把活动照片联系在一起来改进他的留声机(这种留声机是过去在他研究电话时附带制造过的)。经过两三次无结果的试验以后,他转而采用了马莱的"连续摄影机"的方法。在爱迪生指导下进行研究的英国人狄克逊,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改进,主要是在影片上凿孔和使用了柯达公司特制的长达50英尺的胶质软片。
爱迪生拒绝公开在银幕上放映他的影片,他认为这样做无异于"杀死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因为照他的意见,人们对无声片决不会产生兴趣的。由于他在研究有声电影上遭到了失败,不能把和真人一样大小的人物放映出来,所以在1894年,他决心把他的"电影视镜"公诸于世。这种"电影视镜"形状象一只大钱柜,上面装有放大镜,可以容纳50英尺的凿孔影片。
不久以后,世界各国即有几十位发明家想在银幕上放映电影了。为此,他们不得不去解决一个在理论上非常简单的问题,即使用旧式的机件(如麦穗形十字轮、偏心盘、传动轮等等)使影片在幻灯中转动起来。在放映上,他们或者使用市上买来的爱迪生影片拷贝,或者用他们仿效马莱的"连续摄影机,拍摄下来的爱迪生型的影片。
在这一发明竞赛中,获得胜利的人一定是在公开卖票放映上获得成功的人。因为自从1888年以来,在实验室里的放映或者无结果的公开试映已经举行过不知多少次了。
1895年,早期电影的放映非常盛行。放映者之间常常毫无联系,因而后来在发明电影这一问题上引起了许多争论。在最先发售"电影视镜"的美国,首先进行试映的有:阿克梅·勒·洛埃、欧仁·劳斯特(他们两人从这一年2月起已开始作单独的公开放映,但未引起观众注意)、狄克逊、拉泰姆父子(同年5月在纽约曾经放映过一个时期的电影,后因不受观众欢迎而停止)、阿尔玛特和坚金斯(9月在亚特兰大州放映过电影,收获也很少)等人。过了不久,在德国也有安许兹的放映(10月在柏林举行了数次单独的放映)和马克斯·斯克拉达诺夫斯基的放映(10月在一家很大的游艺场连续放映过多次,尽管放映的影片质量不好而且很短,却能够继续好几个星期之久)。
但是所有这些放映,都不能和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所获的成功相比拟。那次放映是从1895年12月28日起,在巴黎嘉布遣路的"大咖啡馆"里举行的。
路易·卢米埃尔原和他的父兄一起在里昂经营一个制造照相器材的大工厂。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刚刚输入法国的时候(1894年),他已经开始了电影机的研究工作。他在实验中曾制成过一架应用"杭勃罗欧偏心轮"和里昂制造的爱迪生型胶片的"连续摄影机"。从1895年3月经过多次公开表演之后,卢米埃尔请卡尔邦蒂埃经营的工厂制造他的"活动电影机"--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这样,他终于发明了一种超越其他一切竞争者的机器。这一机器技术上的完善和它所摄制的影片主题的新颖,使卢米埃尔获得了世界性的胜利。
卢米埃尔培养出来的几十个摄影师,极力向全世界推广这种机器,结果使"活动电影机"这个名词以及由此转化来的Cinéma、Ciné、Kino等名词普及到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代表这一新的玩意的名词。俄国的沙皇、英国的国王、奥地利的皇室,以及其他国家的元首,都想看到这种新的机器,从而为这种机器作了宣传。
"活动电影机"在美国最初表演,是在爱迪生的"维太放映机"(Vitacopes)刚刚公开不久之后,但法国机器的成功却远远超过了爱迪生所制造的机器。可是六个月之后,这一成功却先后在美洲和欧洲遇到劳斯特和狄克逊设计而有麦金利总统的兄弟参加的一家大财阀公司所经营的"比沃格拉夫放映机"(Biograph)的竞争。在英国,威廉·保罗的最初几次放映成绩仅稍次于卢米埃尔,但以后他却成了电影机的制造商,此后又做了电影导演。在法国,梅里爱在开始时曾应用过威廉·保罗的电影机,莱翁·高蒙曾发售"第米尼连续放映机";查尔,百代则请亨利·约利制造最初的电影机。
到了1896年底,电影已经完全脱离了实验阶段而与观众见面了。享有专利权的电影机器,为数达百余种之多。法国的卢米埃尔、梅里爱、百代、高蒙,美国的爱迪生和比沃格拉夫公司,伦敦的威廉·保罗,都已在电影企业中奠定了基础,每天晚上都有好几千观众拥挤在漆黑的电影院里了。
以上我们只简单地叙述了电影机器发明的经过,因为本书主要目的是要叙述一种艺术的历史,即"电影艺术的历史"。我们先要研究一下活动形象,因为这是电影最早的祖先,就如一种新语言的最初发音一样。
1825年发明的"幻盘",它的最早的形状是一张硬纸板的圆盘,一面画着小鸟,一面画着鸟笼,当圆盘转动时,小鸟就好象关在鸟笼里了。其实这里并没有一件东西在运动,只不过利用重迭在一起的印象,使人看去似乎很合理。它的主题也非常简单。这种玩具曾经盛行一时,人们并把简单的主题印成很漂亮的带色的石版画。于是,在伦敦、巴黎和维也纳的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些主题的"幻盘":骑师和他的马、砍了头的男子和他的头、一个家庭里的一对夫妇、一句话的两个部分、舞女和她的舞伴、猎人和他的猎物等等。这样的主题经过旋转以后,就会结合成为一个画面了。
维也纳的斯丹普弗尔是一位几何学教授,他从"法拉第轮"发现了"牛顿的圆盘"所产生的带有颜色的扇形形象。这位奥地利教授在他制造的"频闪观察器"(Stroboscope)里首先使一些蔷薇形的、齿轮形的和各种圆形的物体活动起来。这一发明可以说是科学教育电影的最初萌芽。
以后,斯丹普弗尔和普拉托,又分别在维也纳和列日从事使人物形象能够活动的研究。他们使人物在立体面上运动,由此给予人物以一种浮雕的感觉,这是在发明"立体镜"(Stéréoscope)前几年的事情。普拉托请他的朋友马杜画的第一张画是一个象行吟诗人似的用脚跟打转的侍从。斯丹普弗尔请人画的一张画则是一个翻跟斗的卖艺人。
当玩具制造商对最初的技术发展的兴趣消失之后,主题的选择便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这种玩具的发展范围原很有限,它只要使画片简单运动,充其量只需做到象今天动画片专家所说的作循环不断的转动而已。
当时常用的一些主题有:跳跃的马、伶俐的狗、体操教师、跳绳女郎、芭蕾舞女、一对跳华尔兹的舞伴、走绳索的人、拳斗家、摔跤者、决斗者、酒鬼、两个拿着唧筒的救火队员、一个患牙疼病人的滑稽面孔、锯木头的木匠、宪兵和小偷、打铁的铁匠、理发师、母鸡啄食、滑稽小丑等等。
1877年,雷诺在他的"活动视镜"中采取了大部分"走马盘"的传统题材,并在他未发明新的题材以前,把这些主题加以改进,使之更为完善。他和斯丹普弗尔及普拉托一样,也都利用"深景"。①但斯丹普弗尔和普拉托只能做到使一个人物或者是两个人物在一个地方转动,而雷诺则能使得几组跳华尔兹舞的舞伴、滑冰者、小学生、丑角演员等,时近时远地运动。他还模仿了他的前辈,应用"特写"。最后,他还从慕布里奇和马莱的摄影中间,发现了正确地表现马跑的方法。
①利用"深景"是一种使人物由前向后或者由后向前移动,而不局限于一个景上的导演手法。"景"是指摄影机拍摄的幅度而言。
雷诺为了他的"影戏机"而制造的第一部动画片《丑角和他的狗》,再次采用了普拉托以来的旧式"走马盘"的主题。在这部画片里,他以更复杂的运动来代替迅速、循环不断的转动。但他这种最初的试验还只是真正的放映的一种"前驱"而已。
他的第二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也是根据走马盘的主题《酒鬼》制作出来的,但动作却复杂得多。显然,他很受当时流行的马戏丑角入场式或哑剧的影响,以一出笑剧--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速写"--的方式来表现这一简单的主题。
《可怜的比埃罗》这部动画片,已经从原始状态中解脱了出来。它的情节是:比埃罗向科隆宾娜求爱,却遭到了阿尔甘的嘲笑和打击。这部画片可以演出十二分钟,里面并有歌词。这是一出漫画剧,或者象葛莱凡蜡人馆的广告上所说的那样,是一出"明亮的哑剧"。
《更衣室旁》这部动画片是雷诺最丰富、最复杂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可以连续演十五分钟的画片里,出现的场景和画面,几乎象"镜头组合"。
画片开始是用海水浴者的笑剧来表达海边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由于海鸥不断地来回飞翔而变得更为浓厚。鸟的飞翔是一个很新颖的场面,在戏剧里从未见过,因而成为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接着是一个简单的但却安排得很生动而幽默的情节:一对巴黎的夫妇来到海边;一个"风流客"对巴黎太太大献殷勤;因为偷看她在更衣室里脱衣服,结果屁股上被踢了一脚;巴黎夫妇在海里游泳;"风流客"被关在更衣室里。经过一段打架的场面以后,出现了一艘张帆的船,帆上写着"剧终"二字,故事由此而告结束。
《更衣室旁》这部动画片,已经具备了现代动画片的一切特点,诸如:一定的放映时间、巧妙的剧情、典型的人物、噱头、特技摄影、紧凑生动的故事情节、同步的音乐、美丽的布景,以及动人的色彩等等。
除以上特点以外,雷诺还在这部动画片里完成了一件他的许多后继者所不能实现的事情,那就是他创造的人物完全和真人一样,而不是一些漫画里的人物或时装展览上的那些毫无人气的木偶。他赋予他所创造的人物以讽刺和幽默感,同时又不使之过分夸张。他的"巴黎太太"和"风流客"都具有真正的人性,它们和后来的奇形怪状的"米老鼠"、"唐老鸭"或迪斯尼所绘制的全无生气的"白雪公主"、"美貌王子"完全不同。
《炉边偶梦》表现回忆、梦和追溯①。据我们所知,这部动画片远不如《更衣室旁》完美。雷诺利用摄影机拍摄的影片,是没有什么值得提到的。但他在迦里波主演的影片《最早的雪茄》时,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演员的面部表情起见,大概利用过中近景。
①追溯是切断事件在时间上的次序的一种叙事的方式。
在雷诺的"影戏"公演以后不久,第米尼的"留声放映机"(Phonoscope)--一种把马莱在试验室里的实验通俗化的机器--第一次表现了一个能说"法国万岁"和"我爱你"的人的半身活动形象。这种生动的大特写镜头(历时约一秒钟)乃是一种新的创造,连爱迪生也曾予以重视。
这种大特写镜头在狄克逊摄制的初期影片之一《弗雷德·奥托打喷嚏》里,又再一次被采用过。
狄克逊摄制的影片可以说是最早的影片,片长都不超过30秒;它们能象"走马盘"的画片那样,可以循环重复表现。观众是通过"电影视镜"上的一个放大镜来观看这种比明信片还要小的影戏的。
爱迪生曾经这样说过:"我发明'电影视镜'的念头是从一个小的名叫'走马盘'的机器得到的……我的机器只不过是一个用来表示我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的小小模型而已。"
爱迪生早期用于"电影视镜"的50部影片都套用了"活动视盘"上的节目。舞女、卖艺者、体操教员、走绳索者、跳跃的狗、伶俐的猫、拳斗家、摔跤者、酒鬼、牙医生、理发师等等"走马盘"常用的主题,都被狄克逊重新采用。他只不过是把"走马盘"上原来的24张画片改成500多张照片而已。"走马盘"的画片里只画一些小道具,没有布景。在爱迪生的影片里(这些影片差不多全部是在绰号"囚车"的世界上第一个摄影场里摄制出来的),也是这样。在乌黑的背景上只能看到一些白的影子在活动,它们的形象与其说象人,倒不如说象木偶,这种影片很可与黑白恰恰相反的中国皮影戏相比拟。
但狄克逊有几部作品却是例外,并且为未来的影片作了先驱。在这些影片里,"走马盘"的主题是被他用不同的风格来处理的。大特写①的使用,已足使我们看到的形象不是木偶而是真的人物。如用中近景拍摄的《桑陀教授》。当他表现身上的肌肉时,由于他的面部和身体占了画面很大的面积,以致黑暗的背景完全消失,于是我们看到的乃是一张真正活动的照片。
①"大特写"是只拍一个人的面部;"前景"是拍到胸部以上;"中近景"拍到半身;"中景"拍一个人的全身;"远景"则把场面里所有的人都拍进去。
在《消防员救火》这部影片里,出现在黑暗背景上的梯子和掩盖了画面的浓烟,是创造活动布景的很好办法。同样,在《拔牙》(这是一部最早的写实影片)中,以及在那些用观众把背景掩盖起来的拳赛影片中,增加道具或临时演员也是一种创造活动背景的办法。在影片《理发店》和《新酒吧间》中,还有真的室内场面,而且可以说已带有布景了。这些影片是"电影视镜"影片中最成功的影片。
狄克逊应用爱迪生的留声机纪录声音的方法,请一些游艺场的演员在他的影片里演出。这些演员的声名对于宣传"电影视镜"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这种作法又为明星制度的出现开辟了道路。这种影片绝大部分纪录了游艺场演员经常演出的节目,因此狄克逊可以说是第一个拍摄舞台纪录片的人,为后来的梅里爱的影片作了先驱。
狄克逊常常集合许多群众演员在他的摄影棚里的舞台上演出。例如,他拍摄的时事讽刺剧《贺依特的乳白色旗子》的最后一个场面上,就有34个穿着盛装的群众演员出现。但由于"电影视镜"中的形象很小,所以这些群众场面反使人感到混乱,因而这种利用人数众多的群众演员的尝试,没有获得多大成功。
狄克逊在离开"囚车"摄影场到纽约另一家摄影场工作以后,他的技术更有长足的进步。他此时摄制的《吸鸦片烟的人》和《中国洗衣店的吵架》就具有梅里爱在几个月以后创造的初期故事片中的一切特征:如布景、演员、服装、化妆和电影剧本等等。但狄克逊的电影剧本当时还非常简单。
接替狄克逊在爱迪生处工作的爱德蒙·库恩是一个职业摄影家,他抛弃了"走马盘"的一切习惯作法,而致力于活动照片。但由于爱迪生的摄影机非常笨重、复杂,使库恩只能在摄影棚里拍摄影片。一直到卢米埃尔的初期影片获得成功以后,库恩才开始从摄影棚里摆脱出来。
库恩导演了两部有名的影片。一部是《玛丽·斯图亚特之死》,描写刽子手在群众面前砍下女王玛丽的头,拿给群众观看;另一部影片是《梅·欧文与约翰·赖斯的接吻》,利用大特写的手法,拍摄了一出很受欢迎的话剧中的一个插曲。《接吻》虽然不是第一部利用大特写手法的影片,却是利用大特写第一次获得成功的影片。这种幼稚的色情表现为后来很多用大团圆来收场的影片作了开端。
《接吻》一片由于"电影视镜"只能一个人单独观看而获得了很大成功。人们又替"电影视镜"拍摄了一些扭动下身的跳舞、只穿着一条裤衩的舞女以及淫荡的舞蹈等影片,吸引了很多男性顾客。这种只能一个人单独观看的电影,直到现在,还由于这些"特殊的主题"被继续保留着。
B. 什么是作者电影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又称作者论或作者政策理论.其理论渊源,最早发端于法国著名导演亚.阿斯特吕克1948年发表的《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该文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来进行银幕“写作”。
C.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曾给予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真实美学”的高度评价。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意大利电影中现实主义的产生及其形成。巴赞谈到:解放时期以及这一时期意大利的社会、道德、经济形态对电影起过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这之前,虽然有着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专制的统治,但仍旧有一些电影工作者“已经朝着为世界各国所承认的现实主义方向努力”。巴赞说:“形成年轻的意大利学派的许多因素在解放时期之前便已存在:人才、技术和美学倾向。而历史、社会和经济的条件急剧加速了这些因素的聚合,同时还掺入了一些独特的因素”。
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此外,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意大利电影的创作,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讲到的那样,是所有艺术中最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种艺术。因此,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价值便首先表现在他们的题材、内容上。对于这一点《大英网络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内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片,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兴趣。
柴伐梯尼曾为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确立了这样的定义: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梦幻。柴伐梯尼曾批评好莱坞电影是一种“经过过滤的现实”,是一种“虚构的假定性情境”。他说:“我更感兴趣的是自己在周围生活中亲眼看见的事物中所蕴含的戏剧性,而不是虚构的戏剧性”。
他认为,诗意应该到生活中去寻找。柴伐梯尼的这些主张,对于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起到极其深刻影响。
巴赞指出:“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他进一步说:“我的意思是,注入到观众意识中的似乎主要是贫困、黑市、行政管理、卖淫、失业一类具体的社会现实,而不是先验的政治价值。我们从意大利影片中几乎看不出导演属于哪一政党,也看不出导演打算迎合哪一派”。巴赞认为,新现实主义的作品,是世界电影中唯一的一个表现着“拯救着一种革命的人道主义”。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意大利政治局势和亚平宁半岛的共产党人的作风有关。而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更突出的是以写实主义的态度,面对那种混乱的社会现实。巴赞认为:这则是意大利电影的一大功劳,它再一次重申了艺术上的“写实主义”,不无首先具有深刻的“审美性”。新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在它之前写实主义的电影传统,并为随之而来较为完整的写实主义电影美学体系的理论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
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
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 fl、]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巴赞曾提出。:“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现实主义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在空间观念上是符合巴赞所下的定义,是符合电影特性的。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然而,巴赞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并非是新现实主义的贡献,早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群众演员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时,巴赞还谈到:“从电影史上看,不用职业演员这种作法不能说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也不能说明当代意大利流派的特征;对明星原则的否定,一视同仁地使用职业演员和临时演员,这才确实是他们的特点。这里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为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而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
五、结构形式
劳逊曾谈到2“由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简单的,因此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结构也是简单和动人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这一点在我们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出来的。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巴赞从电影的照相本性出发,强调电影不能离开真实。他说:
“电影的完整性在于它是真实的艺术。”巴赞所指的真实,是一种可见钩空间真实。从“空间真实”的观念看蒙太奇学派的理论及观念。
巴赞认为,那是一种反电影性的观念。因此,他推祟长镜头。同时,也是从这一观念出发,他给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以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新现实主义通过对于事物的整体性的认识,而对于现实作了整体性的描述,“绝没有导致美学的倒退,相反,它推动了表现手段的进步,促进了电影语言的发展,扩大了电影风格的范围”。特别是通过我们上面总结概括的那几点中可以看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确与其他的形形色色的现实主义相比较,对于现实真实的透明度更强,也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
D. 关于巴赞的电影思想,正确的是什么
巴赞的电影思想正确的是提出了“总体现实主义”说,他认为电影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木乃伊情结,赞同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
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与电影评论相结合的。它产生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崛起的时代。电影实践的纪实创新给了巴赞理论上的启示,提出了“总体现实主义”说。其电影理论体系及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一书中。
在“电影是什么”的设问下,巴赞从影像的角度对电影做出本体论的考察。作为现实主义取向电影研究的中心人物,他通过孜孜不倦的影评来建立自己的理论观点。认为电影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木乃伊情结,赞同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
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Qu'est-ce que le cinemas)》。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cahier cinemas)》杂志、并担任主编。
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
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法国)让·米特里)。
用文字信仰电影
“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也完全会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
新浪潮之父
无数热情中间,总有一些人深邃而坚持。安德烈·巴赞就是当时那群法国超级电影狂热者中的代表人物。巴赞出生于1918年4月18日,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他27岁。
他不仅热情而且精力超群。他到处去看电影,看完了,不过瘾就到处和人侃电影,在各种电影院,电影俱乐部,甚至是工厂。侃电影不过瘾,他就给各种杂志写稿,直到他自己牵头办了一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
这份杂志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影响了法国电影的进程,而且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巴赞的“坚持在银幕前面讨论电影”的理念,以及杂志社以挖掘和扶持“电影作者”为己任,使得这份杂志声名显赫。
巴赞时代的《电影手册》聚集了特吕弗、戈达尔、侯麦、里维特等成为世界级电影导演的人,他本人毫无疑问的被冠以“新浪潮之父”。特吕弗将自己的处女作,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之一的《四百下》献给了自己的精神之父巴赞。
安德烈·巴赞是一位迟钝的敏感者。1950年代对于整个西欧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战后的经济迅速繁荣,社会结构的变动使得都市空间中后现代性大大增加,而整个人文领域中结构主义风潮作为后现代性的思想风暴开始袭击着欧洲思想界和艺术界。
安德烈·巴赞对这场人的精神王国的地震却相当迟钝,他不像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一样从这种内心的焦躁生发出对电影的极端判断,而是一股脑将战后欧洲电影的诸多变迁放置到电影语言演进的美学史中进行了透彻分析。
巴赞在电影形式史领域是一位天才,他对电影语言发展轮廓的概括和梳理,几乎奠定了他之后所有的相关思考的基础,可以说他奠定了他之后的电影语言史和风格史的地图绘图方式,虽然他自己不曾做过任何大部头的史论著作,他只留给我们四卷本的文集。
对影像最佳形式的旁白
看见某个家庭悬挂着的遗像或者我自己的居民身份证上表情过度陌生的照片,总是感叹我们对制像的复杂的文化态度——纪念和确认建立在一种契约性的认定基础上,照片在这个意义上是和现实被拍物完全“同一”了,但是这个“同一”是精神性的,是一种心理“情结”和法律基础。
巴赞的所有电影议论就是建筑在这个根本立论基础上的,“电影观”是先于电影机器发明之前存在的,这个“电影观”就是保存“像”,而后认定“像”和“现实”的复制关系和同一关系。
巴赞所谓的电影的“木乃伊情结”的心理学动机,以及建筑在“照相本体论”上对电影美学风格的褒贬态度构成了他所有电影思考和批评的灵魂,所以他在这种“精神性同一”的基础上认定了电影复制技术的不断发明构成了影像和现实间的渐变。
1979年张暖忻和李陀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这篇文章以及后来中国第四代电影人的创作实践,借助对巴赞的理论的片面理解完成的,也就是将巴赞的理论理解为简单的、狭隘的一种纪实美学的理论,理解为专注于技术的电影修辞手法。
其实,巴赞感兴趣的也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对“现实-影像”这组关系的精神性的认定,影像是为了保留对现实的精神性的迷恋而制作的,电影制造机器是这组精神关系的物质基础而已,在这个意义上巴赞如同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对电影进行反思。
其实,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也完全会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巴赞的影评不是堆砌理论术语的影评。他作为一位深谙影史又对影像有着天才审美敏锐度的人,对眼前的影像世界抒发出让你拍案叫绝的评价。
如果说文字和影像在某种意义上冤家对头,而巴赞的文字对于影像是一种最佳形式的旁白,是深情的恋人絮语。很多评论文字是害怕读者见到电影影像本身的,这是一种可悲的“见光死”的评论,而巴赞的评论文字却让文字和影像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E. 什么是电影
电影的起源
1895 年卢米埃兄弟向大众展现火车进站的画面时,观众被几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吓得惊惶四散。从此,由他们所启动的活动摄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类纪实工具的发展史上展现了划时代的意义,火车进站的镜头也象徵了电影技术发展的源起。
电影究竟是谁发明的?
你若问美国电影界的人,
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爱迪生发明的。」
但你如果去问法国人,
他们则会说:「是卢米埃!」
那么谁才是电影真正的发明者呢?答案:两个人都是!
根据记载:
在一八八八年,爱迪生开始研究活动照片,而当伊斯曼发明了连续底片后,爱迪生立刻将连续底片买回来,请威廉甘乃迪和罗利狄克生著手进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结果,他将之拍摄成会活动的马,这就是电影史上最早摄影的成功。成功之后的迪克生,继续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0年,他用能活动的图片申请到专利,这些活动图片每秒钟能拍四十张,这就是现代影片的鼻祖。
一八九一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申请影像映出管和摄影装置的专利权,这是「西洋镜」电影的鼻祖。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西洋镜」电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镜一次只能由一个人去”窥看”,藉著人们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这种电影在一时间非常流行。不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又创造了世界最早的摄影棚,大有助於电影的发展。
起初,在欧洲,也有人在对这些活动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伦敦有两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罗的人,把初步的摄影棚改良后,在大庭广众之前举行表演。同时间,在法国有两位名叫路易卢米埃和奥古斯特卢米埃的兄弟,他们将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观众。放映电影就此展开序幕。
卢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业奖励学会上试映了一部名叫「卢米埃工厂了大门」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馆」的地下大厅,正式公开上映十二部影片,并出售门票。
同年九月,在美国亚特兰大所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放映这种射映式影片时,也出售门票。如此可知,早在电影产生的同时,就已和营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
电影放映形式
超大银幕电影采用70毫米的电影放映技术,因其银幕巨大而称超大。其银幕高度为21米,宽度为30米,相当于七层楼的高度。银幕之大而成为世界之罕见。它具有画面稳定、清晰、色彩还原正常等特点,银幕上景物真实而恢宏的场面,给人以美的欣赏与动的感受,随着远近镜头的推拉,将把您带入富异国情调的美丽的大自然之中。
动感球幕电影厅采用70毫米放映设备,半球形银幕趱直径达18米,观众观看电影时,整个画面布满球体,视而不银幕边缘,透射型的金属银幕,六声道的立体声效果,使观众享受变化万千,栩栩如生的万千气象。影厅内的动感平台,是集液压、电器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动画为一体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当您坐在平台载体上,整个载体能上下升降,左右倾斜,前后俯仰,即可摸拟航天器去邀游太空,也可摸拟潜水器,饱览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随着逼真的画面和平台载体的活动,让人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造成十分真实和惊险刺激的特殊感觉,球幕动感电影填补了国内空白。
水幕电影与一常规电影完全不同。它是利用高压水泵通过特制的喷头,将水自下而上喷出,使水雾化并形成扇面形银幕。此银幕与自然界的夜空连成一片,人物出入画面,忽而腾起飞向天空,忽而又从天而降,产生一种虚幻缥缈的感觉,似海市蜃楼。目前,水幕电影在我国还很少见。
环幕电影: 环幕电影也称360度圆周电影,厅内呈圆形周边是由九块银幕组成一个环形银幕,由九台放映机同时放映,观众观摩时,站在圆周中心位置,前瞻后瞩,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画面景象壮观,气势磅礴,加上多声道立体声效果,一种身临其境的强烈感觉,将呈现在您的面前。
立体电影是利用光学原理与人眼的视差相配合产生的一种奇特的空间影像和立体效果,当您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就会感到银幕上的一切景物和大自然一样,存在着远近前后不同距离,有的景物近在眼前,似乎垂手可得,当某一物体朝你快速推进,你会感到物体猛地向头部袭来,使你大吃一惊。
------------------------------------------------------------------------------------------------------
世界著名电影节及其奖项
一、国外知名的电影节及电影相关奖项
美国奥斯卡电影金像奖(Academy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oscar.com/
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
奖项由来: 1927年5月,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有人建议,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对有成就者应给予奖励。与会者一致同意并由当时参加会议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画了个草图,后由刚从艺术学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乔治.斯坦利塑成铜像。这尊铜像是个手握长剑、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的男性人体塑像,高10.25寸,表面镀金,所以叫金像奖。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年度奖,简称“学院奖”。
名称由来: 1931年的一天,学院的新任图书管理员玛梅丽特.赫丽发现办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奥斯卡。一个记者把她的话在第二天报导了。从此“奥斯卡”之名逐渐被人们运用,学院奖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以后改为发奖大会,后又在发奖大会上增加了文娱节目,自第一届以来,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
历史记录: 1929年1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电影创作进行了评选,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饭店举行了第一次授奖典礼,共颁发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制作的《翼》是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影片;第一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是珍妮.盖诺;第一位最佳男演员奖获得者是埃米.詹宁斯,他于1950年在德国去世。
主要项目: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其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此外还颁发一些特别荣誉奖。每次竞选都分两个阶段:提名和投票阶段。投票由电影艺术与科学院的三千余会员进行。他们从集体投票中选出最佳影片,然后分门别类按专业选举最佳演员、导演、编剧、摄影等,表决揭晓后进行授奖仪式。由名演员作司仪,由前奥斯卡奖获得者授奖。
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倡议下设立,第一次颁发欧洲奥斯卡---欧洲电影奖。该奖的宗旨是永久树立欧洲各国都遵循的电影的艺术精神,意在唤醒全球观众对欧洲艺术人文电影的信心及支持。原来欧洲电影奖总部一直设在德国柏林,进入90年代后期,欧洲电影奖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庆典移师伦敦。2000年欧洲电影奖在法国的巴黎举行。1988年1996年德国电影导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导演IngmarBergman担任拥有1000名成员的欧洲电影学术学院主席。最初的奖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艺术家Markus Lupertz设计,1997年原奖座被一位身着欧洲星长裙的长发美女取代,由英国设计家TheoFennell设计。很凑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国奥斯卡完全一样,一对儿般配的骄傲冤家。
英国电影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bafta.org/
英国电影学院创建于1947年,原主要表彰对象是英国电影及由英国籍演员演出的外国影片,相当于英国的奥斯卡奖,但近年来提名较开放,只要在英国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获提名,奖项改为面向世界各国的影片进行评奖,使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现在的奖项设置已与奥斯卡奖类似。1959年与电影制片人和导演公会合并,改名为电影和电视学会,1975年又改名为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1947年开始评奖,每年一次,2月25日开奖。首届设最佳影片、最佳英国片、最佳纪录片奖。第2届增设最佳专题片奖。第3届增设联合国奖。第6届增设最佳英国女演员、最佳英国男演员、最佳外国女演员、最佳外国男演员、最有前途的新人5项奖。以后几乎每几届就有新的奖项产生。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1932年8月6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创办。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影艺术水平。1934年举办第2届后每年8月底至9月初举行一次,为期两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度停办。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恢复举行。1932年至1942年,奖项分为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短片、意大利影片、外国影片,以及最佳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摄影、音乐等奖。此外,还有特别奖、综合奖、“墨索里尼杯”、“双年节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设“圣马克金狮奖”、“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等。
威尼斯国际电影设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电影节,它始办于1932年,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参加该电影节第一届活动的只有几个国家,二十几部影片参赛。意大利政府拨款资助,还专门为电影节建造了电影宫,所以规模逐渐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意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评奖活动附上法西斯色彩,让德国和意大利的影片频频得奖,引起英、美、法等国家电影界的强烈不满。反法西斯国家的电影工作者纷纷拒绝参赛。电影节不得不停办。直到1946年才恢复。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其它大型国际电影节一样,都有自己的宗旨:奖励世界各地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并且适合进行国际发行放映的优秀影片,促进世界各地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并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方便。同时根据形势的不同,每届还提出不同的口号。
电影节的大致内容如下:第一,评奖活动。威尼斯电影节设立的奖项很多,有"圣马克金狮奖"、"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家奖、国际电影评论家奖、国际天主教组织奖、国际电影新闻协会奖、记录片奖,等等。评奖之前要组成有权威性的评审委员会,我国导演谢晋、陈凯歌都当过评委。中国电影自八十年代以来频频在威尼斯得奖。
圣丹斯国际电影节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是专为没有名气的电影人和影片设立的电影节。由罗伯特·雷德福于1984年一手创办,经过这些年的积累,这个美国本土的小电影节已成为独立制片业的重要精神支柱,许多好莱坞的新锐导演都视其为执导主流商业大片的跳板。而好莱坞大制片公司要找新秀,“圣丹斯电影节”又是不容错过的人力资源库。一年一度的圣丹斯电影节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国犹他州的帕克城举行,为期11天。
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于1985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T.I.F.F)是当今世界9大A级电影节之一。由东京国际映像文化振兴会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电影节定于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举行。 旨在发掘新人和奖励青年导演,要求正式参赛片导演的作品不能超过三部。因而入围导演多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个获得国际电影节联盟承认,和夏纳、威尼斯等著名电影节齐名的、亚洲最大的电影节。从1992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次。
柏林国际电影节
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第一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了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
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银熊奖"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还有国际评论奖、评委会特别奖等。80年代,每年30~4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放映影片200~300部。电影节每年举行一次。1978年起,为了和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竞争,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举行,为期两周。
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51年在美国或者从更宽泛意义上说在三个西方盟国的倡议下创立。这以后的十年内,电影节已经确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玛·伯格曼、萨蒂亚吉特·雷伊、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安东尼奥尼、罗曼·波兰斯基和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洛德·夏布罗尔都以他们的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巨大的国际性的成功。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了一个明显的停滞时期。1971年,在传统的影片竞赛之外创立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电影节上出现了第一部苏联影片,一年后,东德影片也加入进来。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西德和东德签署了条约。从此,柏林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国际电影节已与戛纳、威尼斯等电影节一道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电影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了大量观众,而且还吸引了许多电影制作人。超过60个国家的报纸、杂志、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的将近3000名新闻记者蜂拥而来,每年仅公开的电影放映就吸引了超过35万宾客。
柏林电影节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围电影参与的竞赛单元,在竞赛结束,由国际性的评委会颁发电影节主要奖项。
柏林电影节"发现"了一大批电影导演,如今他们的地位已经写进了电影史。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者包括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安东尼奥尼、让-吕克·戈达尔、英格玛·伯格曼、西德尼·吕美特、克洛德·夏布罗尔、罗曼·波兰斯基、萨蒂亚吉特·雷伊、卡洛斯·绍拉、李安、张艺谋、罗伯特·阿尔特曼、约翰·卡萨维茨和其他许多人。
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成立于1939年夏天,而其间因二次世界大战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财务因素等,曾断断续续进行数年,1969年后的影展活动服日渐稳定,且增设了“导演双周”,到1971年后,市场交易就愈来愈热门了…。
在短短双周之内,影展的活动分为了六个项目:“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的部份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担任主席,然而,主席常会影响到大奖评审的客观性,所以,最近几年常遭人诟病。另外,在非竞赛的部份,主要则是提拔新人,以及让杰出的非商业影片有机会公开映演,且“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几乎已发掘了不少有潜力或已成功的导演。
有关奖项部份,则分为“金棕榈奖”、“评委会特别奖”,第一个奖属於大奖,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导演的最高荣誉,第二个奖常选一到三部优良作品颁发,另外则有一些名目不少的个人奖,如:“最佳导演奖”、“最佳演技奖”、“国际青年批评家奖”等不一。竞赛部份通常从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为开幕或闭幕的影片,不参与竞赛
法国凯撒奖(César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法国国内电影的最高评奖,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由法国电影艺术与技术学会和法国电视二台合作举办。并组织评选投票产生。它以法国著名雕塑家巴勒达西尼·凯撒命名(因凯撒奖奖座由他设计)。始于1976年,每年一届。首届设13个单项奖,即最佳法国片、导演、编剧、男女主角等。1982年开始增设最佳处女作奖。1984年又增设最佳男女青年演员希望奖。
美国电影金球奖(Golden Globes)
官方网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金球奖,始终笼罩在奥斯卡的阴影之下,更像是奥斯卡前的一次预演。金球奖始自1943年,由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主办,是美国影视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金球奖共设有24个奖项,金球奖的被提名者名单通常是在圣诞节前公布,颁奖晚会则选在一月中旬举行。金球奖颁奖晚会的举办地点曾多次变动,不过近几年似乎已经固定在贝弗利山的希尔顿饭店。作为每年第一个颁发的影视奖项,金球奖被许多人看作是奥斯卡奖的风向标。近十几年来二者结果的对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美国电影学会奖(AFI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afi.com/
美国电影协会创办,2002年1月15日颁发第一届学会奖。简称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届。美国电影学会1996年为庆祝电影诞生一百年,举办了美国影史百大经典电影的票选活动,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后每年都针对不同主题举办盛大票选,2001年起更设立了年度十大美国电影,表扬这十部电影的幕前幕后所有主要电影工作者,不细分奖项,皆大欢喜。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地方网站:http://nsfc.zap2it.com/nsfc/cda/
作为美国五大影评人协会中历史最悠久的奖项,国家影评奖历来被视作奥斯卡最重要的风向标之一。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有95年历史,成员包括电影历史家及电影艺术系学者等。它的各个奖项是由一个150人的委员会以及12人的审查小组票选产生。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nbrmp.org/
美国奥斯卡的风向标之一。
美国洛衫矶影评人协会奖(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lafca.net/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始自1975年,与纽约影评人协会奖、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称之为美国三大影评人奖。创始人是当时任洛杉矶时报影评人的查理卓别林和自由撰稿人鲁斯巴切勒。目前,该协会拥有53名会员,涵盖洛城当地报纸、杂志、电台、电视频道的有名影评人,是所有影评人协会中会员成分最广泛的。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从来不像纽约同行们一样标榜品味,该奖根本无惧于选择那些票房巨片,同时也愿意肯定那些艺术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评奖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成员还积极参与电影相关事物当中。在过去三十多年来,该协会曾资助和举办了很多电影界的盛事,并捐赠了不少基金给洛城的电影机构,特别是那些涉及到电影资料保护的项目。
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奖(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nyfcc.com/
美国三大影评人奖之一。
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chicagofilmcritics.org/
美国三大影评人奖之一。
美国金草莓奖(RAZZIE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razzies.com/
由约翰.威尔逊在1981年设立,由“金草莓奖基金会”组织评选,是与奥斯卡唱对台戏、专评好莱坞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员的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得奖名单在每年3月24日即奥斯卡颁奖前夜公布。得奖名单有时并非该年度最烂(但多半也好不到哪里去),而是以〔亏〕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电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会因树大招风而中奖!每年还故意选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前一天公布得奖名单。
美国独立精神奖(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官方网站:http://www.ifp.org/
1985年成立。专门表扬低成本电影,现今已成为美国独立制片界的最高荣誉奖,不容小觑。每年三月下旬举行颁奖典礼。
日本《电影旬报》电影奖
创刊于1919年的《电影旬奖》于1924年开始进行年度佳片评选,最初只选出最佳外国电影;1925年起对外国片分艺术片、娱乐片两类开展评选;1930年起又分“日本现代电影”、“日本古装电影”、“外国无声电影”、“外国有声电影”进行评选;之后,固定为年度10部最佳日本电影、10部最佳外国电影、最佳日本影片导演、最佳外国影片导演四个项目的评选,
“年度十佳”是战前最权威的电影奖项。随着战后电影繁荣时期的到来,电影旬报年度评选项目越来越多,渐趋“奥斯卡化”,分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国影片、最佳导演、编剧、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员等,并扩大了读者参与程度,上述奖项,由读者同样选出一遍。
Internet电影奖(internet movie awards)
参与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线电影奖项,所有获奖电影无一例外是好莱坞大制作。
二、中国电影节及电影相关奖项
中国长春电影节
中国长春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举办的具有国际性的国家级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厅、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办 。本届电影节的宗旨是:友谊、交流、发展。电影节组委会将聘请电影界各方面专家组成评委会。本届电影节设下列奖项:1、最佳华语故事片奖(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语故事片奖;3、优秀华语故事片奖;4、优秀外语故事片奖;5、最佳编剧奖;6、最佳导演奖;7、最佳男主角奖;8、最佳女主角奖;9、最佳男配角奖;10、最佳女配角奖;对获奖者,电影节组委会分别颁发金鹿杯、银鹿杯,证书和奖金。
中国珠海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创办于1994年,原名“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从1996年的第二届起改为现名,电影节本着加强内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将跨出两岸四地的范围,逐步接纳评选海内外由华人担任主创人员的影片,朝着“国际华语电影节”的目标发展。
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视台影视部、中国电影报社、北京市电影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基金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
她创建于1993年,是当今中国每年始于春季的第一个电影节。其权威性受到电影界人士普遍认同,被誉为中国电影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奖。历届有多部获奖影片后来在国内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和东京、柏林、西班牙等国际电影节获得各种奖项。 "大学生电影节"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电影前辈凌子风、著名导演谢铁骊、谢晋等曾为大学生电影节题词,希望大学生电影节能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大学生电影节"还是中国青年导演初试艺声的舞台,霍建起、张扬、金琛、施润玖等新生代导演曾在这里首次获奖,最佳处女作奖和艺术创新特别奖的设立传达出大学生们对影坛新鲜力量的期待和鼓励。
"大学生电影节"不但赢得电影创作者和大学生观众的青睐,还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同,在广电部2001年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中,赵实部长两次提到"大学生电影节"对我国电影事业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大学生电影节日益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民间电影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80余家媒体对电影节进行系列报道,电影节闭幕暨颁奖晚会在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欢聚一堂》栏目、北京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多次播出,取得较大反响。
"大学生电影节"于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间召开。电影节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目前,第九届电影节已在积极进行。她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参赛影片几乎囊括最新优秀国产影片,学生评委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参与人数居国内电影节之最。 本届电影节设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观赏效果、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艺术创新特别奖等奖项,在大学生投票推选的基础上,由大学生和青年评论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定。电影节主会场设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此外还将在北京20余所著名大学放映参赛影片,观影人次达20余万人次。
"大学生电影节"还将举办专题影展、专题讨论和专题讲座等众多学术活动,集中学界、业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讨最新热门影视话题。老中青年导演与演员,在新片首映式、参赛片剧组见面会、著名导演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中与大学生欢聚一堂。"大学生电影节"不仅是大学生的电影盛会,也是电影人的青春聚会。
"大学生电影节"还对大学生自己拍摄的录像作品进行评奖。"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是国内唯一面向大学生的影视文化赛事。今年的参赛片规模和评奖规模进一步扩大,参赛对象扩展到香港,关注群体成直线上升。
中国台北电影节
由台北市政府主办、台北市文化局承办,台湾电影文化协会、台湾艺术大学执办。始于1998年,每年一届。 是台湾地区重要的电影盛会,从第四届开始把主题定位于“城市、市民、学生”,并由以国际城市为主题的“城市影展”、以“台北电影奖”“台北主题奖”为况赛单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国内外学生作品为主的“国际学生电影金狮奖”三部分级成。
中国电影金鸡奖
该奖始创于1981年中国农历鸡年。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参与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