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下一个世纪我们将看到什么样的电影
扩展阅读
新哥哥老婆韩国电影 2024-12-26 09:39:15
越南战争电影片血战丛林 2024-12-26 09:38:31

下一个世纪我们将看到什么样的电影

发布时间: 2024-12-07 02:05:48

『壹』 未来的电影什么样子

1. 立体电影。几年前曾经风靡过一段时间的立体电影将随着科技的进步全面的市场化。观众将全面的置身于通过特殊眼镜制造的“真实场景”中。观众可以选择观看角度。
2. 同步的气味。目前已经有电影院开始采用电影嗅觉技术。只是这项科技并没有成熟。只能通过影院的特殊装置释放一些简单的气味。在将来,随着这项技术的完善,将会与立体电影配合,将观众引进更为真实的电影世界。气味可能不会是传统的真实气味,可能是模拟的,虚构的,通过特殊科技传输给人的神经而造成。并且能达到和字模一样的同步效果。
3. 物理感知。通过椅子或其他设备来实现的科技。电影中的小幅度的物理现象将通过椅子或其他设备传达给观众。比如风吹过皮肤,太空失重,车辆行驶等等。
总的来推测,电影在高清的风潮过后,将会像更真实,更完美进军。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将观众引如更真实更清晰的空间。不再只是视觉的享受。而是所有感官。
当然。未来是不可知的。

『贰』 电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世界电影发展史:按时期,比如形成期、发展期
http://wenku..com/view/e136e8fafab069dc5022015d.html
~~~~~~~~~~~~~~~~~~~~~~~~~~~~~~~~~~
摘要:

电影是有丰厚的历史的,一个多世纪的历程,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各国流派纷呈,电影无论从语言还是从技术都在不断新陈代谢。任何时代的哲学思想都影响到电影的创作,以反映时代的印记。电影从诞生开始,走过了发明期,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突破期。电影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

关键词:电影 发展史 世界电影 电影艺术 电影文化 诞生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作为机械师,梅里爱制造了一整套机关、机器和舞台道具;作为画家,他制造了无数个布景和服装;作为魔术师,梅里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新的特技;作为作家,他不断创造出新的剧本;作为演员,他是他节目中的重要角色;作为导演,他懂得怎样设计和调动一个小剧团。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梅里爱天才的特征,在于有系统地将绝大多数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场景的化分等等,应用电影上来。”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直到今天还以各种形式保留在电影中。

梅里爱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机械装置,同样,由于无声电影的需要,梅里爱也特为演员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演技。这种演技虽和哑剧的演技有所不同,但着重夸张,突出手势,因为它非常注意动作,而对面部表情极不重视。影片《灰姑娘》是梅里爱戏剧电影的代表作,这部取材于欧洲著名童话故事的影片,巧妙地运用了诸种特技手法,把南瓜变成车子;把老鼠变成了马车夫,对于特技摄影的开创性运用,是梅里爱对于电影的又一个贡献。

1902年,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两部有名科幻小说编导了著名的科学幻片《月球旅行记》。这是他的高峰作,在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影片描述了一群身着星相家服装的天文学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们来到一座奇怪的机器制造厂,一些漂亮的女海员搬来一个大炮弹状的飞行器,当天文学家坐进去后,他们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学家们从飞行器里出来,欣赏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风光;他们还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们的欢迎。天黑以后,他们从梦中被冻醒,就钻进了一个大洞窟里,在里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几经危险周折,他们又乘炮弹飞行器飞回地球,经过海底奇异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礼中结束。梅里爱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使电影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影像视听艺术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的鲍特。鲍特在《火车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个场景来构成一部电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爱的影片都是从头到尾一个镜头。《火车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场景来构成电影(严格说来它还不算真正的电影,因为那时候没有镜头变化)。鲍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写,电影史上很有名的镜头就是让手枪对着观众,在影片里已经初步尝试,但是,对这种镜头的美学功能,它的作用还根本没有任何有意识的认识,所以这只是一种自发的开始走向电影艺术的一个阶段。

在无声电影阶段,对电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和苏联的爱森斯坦。

1908年,大卫格里菲斯加入了爱迪生公司,一开始时当演员,后来当导演。从1908年到1912年间,他共导演了大约四百部影片。在《孤独的别墅》中,他创造了“平行蒙太奇”,标志着电影已完全摆脱了舞台剧的束缚,电影的时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这时期美国出现的布赖顿学派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赖顿学派的代表威廉保罗在《彼卡德里马戏团的摩托车表演》中成功运用了移动摄影。威廉逊还在《中国教会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戏剧式场面,以划分两头的交切手法造成剧情的渐次紧张,给其后的惊险片特别是美国的 “西部片”开了先河。布赖顿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镜》和《望远镜中的景象》中,同一场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写和远景相结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对电影语言的开拓与应用作出了贡献。此外,布赖顿学派的柯林斯和哈桥梁尔分别拍摄了《矿工的生活》与《煤矿爆炸惨案》、《囚犯的越狱》等真正描写现实生活的影片。这一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电影城的法国万森市,被誉为“世界电影首都”,拥有“百代”“高蒙”两大电影制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称为世界电影史的“百代时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莱坞也在拍摄《基度山伯爵》时初具雏形。其时,只不过是摄影师汤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共同搭建的一个小小的摄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规模。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梅里爱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后,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一代巨匠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后,就这样靠别了世界。梅里爱的衰落和好莱坞的兴起,标志着电影已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阶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他充分运用了他发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语言,影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美电影艺术探索的成果。这部影片在广阔宏伟的历史场景中,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的跳跃自如的特性,同时体现了蒙太奇多线对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接而成,不同景别的转换使用,灵活多变的摄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大胆创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和谐、变换,各得其所。如大远景,他用来表现两军对峙交火的战争场面;特写,他用来表现人物的细部动作。在拍摄三K党信马飞驰的场面时,格里菲斯将摄影机安装在卡车上,追逐奔马进行跟拍,取得了紧张、逼真、生动别致的画面效果。一年后的《党同伐异》也是标志格里菲斯毕生成就的影片,冲破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限制,创造了开拓银幕时间、空间的“多元律”。影片将不同时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丰富并发展了平行蒙太奇语言。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间的节奏,溢彩流光的画面,移动摄影的美感,宏伟开阔的大胆构思,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电影成为艺术已有公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电影到此时才有了真正的艺术作品。美国喜剧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也是无声电影时期杰出的电影艺术家。1914年,编导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钟的爱情》。接着,《阵雨之间》又问世,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流浪的夏尔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乐街》里,夏尔洛形象显示了逼人的光辉。《夏尔洛从军记》一片标志着卓别林表演艺术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资建厂,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20年代,他拍摄了一批以《淘金记》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别林一生有80部喜剧电影作品,其中《王子寻仙记》、《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摩登时代》和《淘金记》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别林电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尖锐的讽刺性及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特色。萨杜尔先生对其作品作了如下评论:“卓别林的影片是唯一能为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群众所欣赏。同时又能为水准最高的观众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影片”。

苏联的著名电影大师谢盖爱森斯坦是无声电影时期为蒙太奇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举世瞩目的重要贡献的杰出代表。 1924年,他导演了第一部影片《罢工》,创造性地使用了杂耍蒙太奇,把沙俄军警屠杀工人镜头和屠杀牲畜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现,造成了怵目惊心的隐喻。1905年,他导演了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史诗式的无声片《战舰波将金号》,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现了俄国1905年革命。该片曾多次在国际电影评选中获奖。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的场面、段落,已成为影响几代电影艺术家的经典性范例。1927年,他还导演了《十月》。 爱森斯坦的贡献在于对蒙太奇理论地阐述和艺术实践,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爱森斯坦的艺术特点在于将格里菲斯创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善于运用特写表现事物的内涵;利用镜头的交切形成蒙太奇节奏,揭示人物的内在情绪;充分发挥了蒙太奇的隐喻功能,形成“诗电影”的传统。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蒙太奇不仅是画面组合,同时也扩展至声画的对位或对立,因而丰富了蒙太奇的内涵手段。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符合电影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走向艺术真正发达的时期。1933年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得以改为后期录音,电影摄影又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了。同时,蒙太奇理论和手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拍摄《逃兵》一片时,就曾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方法来加强影片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1935年,马摩里安摄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彩色胶片的发明,使得电影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声音和色彩促使电影更趋近于自然。有的电影创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彩色电影的问世,标志着电影从诞生发展达到了完善成熟的发展时期,从此电影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电影在战后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战后的苏联及其东欧国家形成四足一方,大体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轨道缓慢发展。艺术创作受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少有突破和进展。这一时期,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电影在"解冻文学"的思潮影响下,开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继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飞》以后,苏联电影便出现了再度大发展的局面。西欧的电影大国,如英、法、德、意,构成当时四足并立的另一极。战争留下的阴影和经济困难的制约,西方电影进入特殊的时期,在困难和对手挑战下,不仅没有委缩,反而刺激了西欧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在东方,主要是日本、中国、印度的电影出现了长足的新发展,并先后进入了世界大国之列。日本电影在东方起步较早,二战期间日本电影步入歧途,而战后不久便获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以后,日本电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电影在三十年代开始也有了较好的狭窄的发展。进入本时期后,印度电影因受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电影的影响,逐渐从追求豪华的音乐歌舞片而转向现实。1953年,拉基卡普尔导演的《流浪者》和比麦尔洛埃的《两亩地》等影片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产量达285部,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现在,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多达700部左右,成为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心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电影》杂志反法西斯影评家巴巴罗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于新闻记者和作家的年青导演是他们的响应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利萨尼、莫切里尼等。他们要求建立一种现实主义的、大众的和民族的意大利电影。他们的口号是:“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他们十分重视作品的真实,尽可能使场景和细节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诚,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实景拍摄;不大注重讲究文法,不强调蒙太奇剪辑;主张启用非职业演员,演员在表演中可以即兴对话。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罗马11时》、《偷自行车的人》、《游击队》、《警察与小偷》、《大地在波动》、《橄榄树下无和平》、《米兰的奇迹》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是取材大都是意大利的真实生活的纪实性写照。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对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是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电影从突破创新中走向多样化发展

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世界电影史上又出现了规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运动。这次电影运动始于法国,自1959年新浪潮兴起,法国电影出现了一条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业电影垄断制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号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价钱拍豪华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新浪潮。“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一个留下较多实绩,在世界电影发展过程中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运动。这次电影运动以反传统为旗帜,以非理性为基本特征,是对戏剧化电影更大的一次冲击。这次电影运动以夏布罗导演的《漂亮的塞尔杰》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吕弗《四百下》,阿仑雷乃《广岛之恋》在戛纳电影节引起轰动为开端。其电影艺术特征是:影片呈现全新风格、意识流和闪回镜头为一些创作人员常运用的表现手段,情节松散,众多生活事件无逻辑地以无技巧手法编辑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活动,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后期影片,现实主义完全被抛弃,影片陷入到狂乱、神秘和颓废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节化的倾向愈演愈烈,导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于声势浩大,且敢于突破创新,所以,在电影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既确立和强化了导演的中心地位,又进一步发掘了电影的特性,丰富了电影的语汇,推动了这一时期电影的全球性的大发展,真正形成了电影题材的多样化、电影样式的丰富化和电影思潮与流派的多样个性化。

这一时期全世界的电影事业出现较大的发展。就连拉丁美洲、远东、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电影都有了可观的发展,而过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电影史已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段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智利、古巴、玻利维亚等国电影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发展到充斥着整个中南亚电影市场,并影响着整个大陆的局面。所以,本时期世界电影已由过去的四足分立并进变成了全球性大发展。

『叁』 永不落幕的中土传奇《魔戒首部曲》回望

2001年12月19日,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的奇幻电影魔戒三部曲第一部《魔戒首部曲:护戒使者》在北美上映,获誉无数;影史上一段经典的冒险之旅自此启程。时光荏苒十八载,影片中仙境般的中洲仍然无时无刻不令“戒迷”们魂牵梦绕、心驰神往。

《护戒使者》作为最负盛名的电影三部曲的开篇,是原著改编电影的优秀范例,也是视觉效果与影视原声完美结合的盛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恩雅为首部曲演唱的主题曲“May it be”,探寻中洲背后的点点滴滴,重温那十五年前的改编、选角、配乐和拍摄,重拾那些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动瞬间。

▌走向银幕的漫漫长路

把托尔金的小说《魔戒》拍成电影的尝试很早就开始了。1957年的一天,在《魔戒》小说出版两唯樱年后,文学经纪晌碧人Forrest J. Ackerman敲开了托尔金的房门,他想将小说改编为一部有真人参与拍摄的动画电影,托尔金欣赏他带来的概念画,却没有当场答应,此事随后不了了之。

但类似的创意并没有流产,1978年动画版《魔戒》中的奥克们便是由真人演员扮演的。小说的永久电影改编权自1969年卖出后几度易手,又经历了曲折的近十年方才有这部电影诞生。影片只讲了整个故事的一半,票房成绩不错却未拍摄续集。两年后,动画片《王者归来》公映,这则是另一个团队制作的一个完整故事,作为1977年动画《霍比特人》的续集。

终于到了1995年,新秀导演彼得·杰克逊敏锐地意识到,发展迅速的CGI技术可以为《魔戒》的拍摄助力,他立刻央人洽谈拍摄《魔戒》的新电影事宜,可等到两年后其东家米拉麦克斯公司拿下改编权时,他已陷入了事业危机。抓住《魔戒》这个大项目作为救命稻草后,PJ开始了前期准备,而紧接着到来的预算问题险些令全世界观众无缘一部史诗巨作:米拉麦克斯的母公司迪士尼不愿对这个项目加大投入,而导演本人又不愿拍出一部普通的烂尾片,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项目转手。

前期为彼得·杰克逊项目领投了1000 万美元的韦恩斯坦兄弟公司非常焦虑,要求PJ在三周内找到新买家。PJ不得已录制了一张36分钟的录像带来介绍自己的项目,最终在三个星期内找到了在苛刻的要求下愿意接盘的下家——新线影业。原本PJ担忧自己把电影拍成上下两部的计划会成为项目被拒的原因,而新线影业的CEO鲍勃·沙耶看完录像带后问他们的问题,也就此成为了影史上被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既然小说有三部,为什么你们不做三部电影呢?”

当然,后来新线官方表示决定拍三部曲是出于商业考虑,但这句话无疑救起了这艘即将下沉的巨轮;版权转手的法律流程几周便走完了。PJ之后要忙的事情就是重新为三部曲写一份剧本了。有了新金主的支持,影片的前途光明了起来。

于是,在即将跨入新世纪之时,彼得·杰克逊,以他的惊人的决心和横溢的才华结束了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魔戒》的电影改编长跑,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完美答卷。

▌异彩纷呈的卡司阵容

“奉子接戏”的阿拉贡

维果·莫特森塑造的阿拉贡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之一,但谁能想到,这个又酷又帅的阿拉贡是被剧组临时拉来救场的,并且要不是有儿子的说服,也许就不会接这部电影!

原来,剧组最初选择了另一位演员来扮演这个角色,但开拍之后,发现这名演员太过年轻,驾驭不了饱经风霜的阿拉贡。但戏已经开拍了,不需要拍摄阿拉贡戏份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天,这可把剧组给急坏了!

而维果·莫特森就这样在家中突然接到剧组的电话,问他愿不愿去新西兰拍《魔戒》,然而,维果根本就没看过这本书,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没多大兴趣的他于是在电话中说考虑一下。但已宴山举经呈狗急跳墙状态的剧组非常想让他来演,于是就求他不要考虑得太久,当天下午给他们一个答复。很凑巧,这通电话被他的儿子亨利听到了,而亨利是个魔戒迷,神马!魔戒要拍成电影了?!有人找我爸爸演阿拉贡???最后,好爸爸维果“奉子接戏”,这才有了这个经典的“阿拉贡”。就连导演彼得·杰克逊都忍不住要说,能说服维果参演,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他的儿子亨利。

导演是他的粉丝

高大的身材,威严的形象,锐利的眼神,浑厚的嗓音……克里斯托弗·李爵士演活了白袍巫师萨茹曼。他是剧组中的《魔戒》专家,超级《魔戒》迷,这套作品一出版他就拜读过,而且,从那时起每年都会重读一遍!他的梦想就是这部作品有一天能被搬上大银幕,而他能够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

此外,他恐怕是剧组里唯一见过托尔金教授的人,他出演萨茹曼一角也是受到导演本人之邀。原来,导演彼得·杰克逊就是他的影迷,特别喜欢看他主演的影片!两人一拍即合,在影片开拍四个月后,李爵士飞赴新西兰。偶像加盟,导演本人也激动不已:“你的偶像出演你的电影,而且是由你自己来当导演给他拍戏,天啊这感觉简直太棒了!”

一个龙套的逆袭

本来只是个出场不到3秒的龙套,却因令人刮目相看的颜值,愣是人气高到成了有名有姓有戏份的角色,这就是布莱特·迈克肯兹上演的“龙套大逆袭”。

他本在《护戒使者》中跑龙套,在埃尔隆德会议上只出场了几秒,但因为造型是一个嫩得可以掐出水的精灵小正太,结果被眼尖的观众发现,纷纷打听他是谁。但是龙套并没有名字啊,于是粉丝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Figwit,“弗罗多很棒……这家伙是谁?(Frodo is great……who is that?),还给他建了个网站。就这样,他的人气惊动了剧组,导演专门给他加了戏,在《王者归来》里又演了个精灵,虽然还是没名字,但好歹有特写、有台词啊!

这还不算完,等到拍摄《霍比特人》的时候,剧组又把他请了回来,扮演埃尔隆德的秘书林迪尔,由一个出场3秒的龙套跑成了和甘道夫等主角们一样贯穿六部曲的演员,这个龙套跑得也是大写的“服”!

一波三折的至尊戒

作为本片的核心矛盾,至尊魔戒位列卡司自然也是当仁不让。为了设计至尊戒,剧组在1999年3月找到瑞典金匠Jens Hansen,想让他帮忙画几张设计图。可汉森一口回绝,说自己对奇幻故事毫无兴趣,这种书他根本看不下去!剧组原本打算找别人了,可几天后却接到汉森的电话,“我快被我儿子骂死了!没想到这枚戒指这么重要!好吧,我愿意帮你们设计!”最终他向彼得交上了自己设计的15种戒指原型。电影拍摄期间,用到了约40种不同材质和大小的戒指来应对不同的场景。

可惜的是,汉森在电影上映前罹患癌症去世,没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设计的魔戒……

▌匠心独具的布景设计

建造霍比屯

风光明媚、安静祥和的霍比屯是故事开始与结束的地方,依偎着葱绿起伏的山丘,鳞次栉比地坐落着霍比特人的小屋、花园、菜圃和农田,那个屋顶上长着一棵老橡树的可爱小房子当然就是袋底洞了!

霍比屯在怀卡托镇的玛塔玛塔取景。这里原本是新西兰北岛一个盛产奶牛的著名小镇,拥有大片翠绿的牧场,抬头可见散落在蓝天中的大朵白云,清澈的小溪依偎村庄静静流淌。彼得·杰克逊带着两位概念设计师艾伦·李与约翰·豪物色外景地时来到了这里,两位画家立刻被景色迷住,相继坐上山坡掏出画笔。顿时,一座座房屋、一个个花园、一条条小路、一片片石墙顺着山势的起伏从他们的笔下流泻而出,宛如天成。

接下来就是布景团队的工作了。他们首先根据素描稿搭建了一个4~5平方米的模型“纸上谈兵”一番,然后开始实地开挖房屋,规整花园,种植各种植物。美术执导丹·汉纳对彼得说,这里的草地应该是存在很久的样子,果树上应该挂满真的果实,一切都要很自然。于是彼得问,你觉得多久能搞定?丹的答复是需要一年。彼得说,成啊,一年没问题。于是,霍比屯的外景在开拍前恢复了一年的时间,让大自然的手抹去了一切人工的痕迹。

可惜的是,当初由于没有按永久建筑标准来建设,霍比屯在拍摄完成后就慢慢荒废了。剧组吸取了教训,在拍摄《霍比特人》时,一切都按永久建筑的标准来建造,现在霍比屯已经成了新西兰最受欢迎的 旅游 热点地区。

幽谷,艾伦·李牌疗养院

幽谷的部分外景在惠灵顿的凯托克地区公园内搭建。为了突出精灵与自然共生的概念,设计这个布景时用上了许多优雅流畅的线条,带有十九世纪新艺术或塞尔特文化的设计风格。考虑布景时,艾伦·李的想法是自己退休后想待的地方是什么样,就把这里设计成什么样!于是,他笔下的幽谷散发出一股宁静、优雅的气氛,好像是个自带“回血”光环的疗养院。

埃尔隆德领主的宫殿是在摄影棚内搭景拍摄的。埃尔隆德是一位智者,因此他的宫殿内拥有一座豪华图书馆,收藏各种精美的图书、雕塑和绘画。最重要的藏品是砍下索隆手指的纳熙尔圣剑的残片。围绕着它,周围墙壁上满是记载了精灵 历史 的壁画。这些壁画全由手工绘制,其中伊熙尔杜砍断索隆手指的那一幅就是由艾伦·李亲笔完成的。

艾伦·李本人特别喜欢这个布景,他不但动手设计,还亲历亲为地为它画壁画、刷油漆,甚至还很想在弗罗多的床上睡上一觉!只可惜,碍于道具组而没能实现。

▌彼得大帝的神奇视效

奥斯卡欠他一座小金人

《魔戒》中还有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咕噜,他的“My Preciousss”万千影迷都能脱口而出。提到咕噜,就不得不说到扮演者安迪·瑟金斯与动作捕捉技术。

动作捕捉技术,就是让演员穿上特制紧身衣,衣服与脸上贴上小点来跟踪演员的动作与表情,然后将捕捉到的动作结合虚拟建模,使人物的动作表情更加真实自然。彼得起初打算用电脑动画来制作咕噜,请来安迪只是为他配音。没想到安迪完全融入了角色,希望亲自扮演咕噜。安迪向彼得展示了咕噜的表演,打动了他,从而得到了角色。

与别人不同,安迪只能在空旷的摄影棚里穿着紧身衣对着空气表演,那时的动作捕捉技术也不成熟,设备总是崩溃。虽然困难重重,安迪却赋予了咕噜生命,完美诠释了这个深受摧残、人格分裂的角色;他们也没想到,这项技术会改变电影。

咕噜是影史上最早使用动作捕捉技术的角色,此后安迪迷上了动作捕捉表演,相继在《金刚》中扮演大猩猩,在《丁丁历险记》中扮演船长,在《猩球崛起》中扮演凯撒……他不断钻研、挑战自我,在银幕上带给我们无数真实生动的角色,自己也开办了动作捕捉学校与专业工作室。2003年,《双塔奇兵》使他成为土星奖最佳男配。而那年奥奖却因“有电脑后期制作”将他拒之门外。

世界不断改变,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电影人让我们从小小的银幕上看到了无限。

“最萌身高差” 的秘密

彼得镜头下的多彩中洲,少不了那些可爱的种族。人类、精灵、霍比特人、矮人……护戒队中,莱戈拉斯和吉姆利站在一起,可谓“最萌身高差”。然而饰演吉姆利的约翰-莱斯·戴维斯竟是护戒队中最高的演员!护戒队的行动贯穿整部电影,要把1米85的约翰拍得这么矮,彼得该怎么做到呢?

最常用的就是替身。剧组请了很多侏儒替身演员,他们身材矮小却经验丰富。可是替身只能够用于看不到演员正脸的镜头,如果能够看到脸该怎么办呢?

彼得也善于运用视觉差,近大远小;两人在镜头里看来很近时,霍比特人/矮人演员站得要比人类远多了!甘道夫出场后和弗罗多同坐一辆车,实际上,那辆车是特制的,弗罗多的座位要比甘道夫远了半米多!甘道夫和弗罗多在壁炉前将魔戒扔入火中时,甘道夫则是蹲在架子上。袋底洞内的场景,则是做了两套布景和道具,甘道夫一套,霍比特人一套,分开拍摄后合成。

那生日宴会上满是霍比特人,甘道夫站在中间的场景,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甘道夫是个假人!而阿尔玟和弗罗多同骑的戏,阿尔玟怀中的弗罗多也是假人,仔细看看电影,可以发现,露馅儿了!

▌音符织就的奇幻史诗

电影音乐家霍华德·肖凭借《护戒使者》中的出色演绎获得了自己的首座奥斯卡,击败了同届提名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美丽心灵》等优秀作品。魔戒三部曲的配乐是他最出色的创作之一,整体以管弦乐团和混声合唱陈述乐篇,同时加入管风琴和竖琴的大量使用,辅以特殊乐段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乐器,如波斯纳伊笛、挪威哈登角琴、突尼斯雷贝琴等,以达到最完美的艺术张力。

在语言学者大卫·萨洛的协助下,霍华德笔下的合唱都根据场景主题有着相应语言的唱词,不论是洛丝罗瑞恩森林中精灵语的甘道夫挽歌,还是墨瑞亚深渊上气势滔天的矮人战吼,每个细节的至臻完美使乐曲无一不被赋予了充分的个性表现力。同时,霍华德为每段独唱精心选择的歌手,为每段合颂恰当搭配的声部,以及伦敦爱乐乐团与新西兰交响乐团的精准演绎,都是配乐大获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弗罗多的夏尔之歌(上)

正如故事开始于霍比特人的这片宁静乡土,夏尔的主题乐句是观众对影片最初的记忆。霍华德·肖将这一主题称为“夏尔之歌”;十五年前的今天它首次在银幕前奏响,俘获人心的旋律使听者无不在霍比屯的平和安逸中徜徉沉醉。炉火噼啪间,埋首案前的比尔博开始他的写作,缓和放松的曲调随之流淌,配合比尔博的悠然叙述带出一段霍比特人在夏尔乐业安居的诙谐蒙太奇。夏尔是影片第一部分的主要舞台,其中这段主题的出现始终伴随着情节的和谐明快;但随后,它伴着弗罗多旅途间的心路历程不断发展,步步升华出更宏大的意蕴。

弗罗多沿途历经磨难后在幽谷伤愈苏醒,背景中起初只有泉水和鸟鸣;随后山姆惊喜地奔到床边,夏尔之歌就从这片安宁间悄然升起,之后由埃尔隆德的出场发展成幽谷的旋律。弗罗多在山姆陪伴下漫步幽谷,并与梅里和皮平重逢。他们的欢笑被处理成回音,幽谷的辉煌主题弥漫全场并发展到高峰;但这时镜头循弗罗多的目光看向了园中一隅的比尔博,垂垂老矣却自在悠然。

乐风的转向如流水般平滑无隙,夏尔之歌核心乐句恰如其分地响起,听者无不像弗罗多们那样从比尔博熟悉却苍老的笑容中看到了他们热爱的远在身后的家乡。而旋律依旧持续,在弗罗多看到比尔博书中的夏尔地图时进一步发展:“我好想念夏尔,想念这个我从小就幻想自己能离开的地方。我是那么想离开这儿去经历和你一样的冒险……但现在看来我的冒险故事却是这么不一样。”

有别于当年的比尔博,弗罗多冒险伊始便背负着中洲的命运,也因此危机重重;他承受着难以想象的重担,刚刚得到稍许安宁的内心又因故土的出现而泛起波澜。

弗罗多的夏尔之歌(下)

旅程在墨瑞亚矿坑面临更多曲折。在大敌的重重阻挠下,为了顺利翻山,护戒队不得不选择这条危机四伏的黑暗道路。当队伍在岔口犹豫不决,弗罗多的内心挣扎变得更为激烈。静寂间弦音由高转缓,陌生而未知的紧张里流淌出夏尔之歌的旋律,弗罗多向甘道夫道出自己的疲倦和动摇:“我真希望魔戒没来到我手上,……我真希望这一切都没发生!”而甘道夫则回答:“生逢其时者都会作此想法,但我们没法决定它。我们所能决定的,是应有何样的作为来面对自己所在的当下。”伴着家乡的曲调,弗罗多再次坚定了面对重担的意志。他此番所要拯救的不止是中洲的自由生灵,还有他从来深爱的家乡土地。

夏尔之歌的再次出现,是在甘道夫坠落深渊之后很久。护戒队在安度因大河边夜宿,弗罗多依然被自责和忧心包围,愈发憔悴。此时他渐渐明白自己的重担只能独自背负,依靠同伴只会置他们于危险,不论是为保护他而牺牲自己还是渐渐屈从于魔戒的诱惑。当山姆走近劝他进食,对夏尔的回忆伴着山姆的关心随音乐响起,这次却带上了些许悲戚和无奈。山姆说自己向甘道夫保证过会帮忙照看弗罗多,但后者只是忧伤回应:“不,山姆,你帮不了我。这次你帮不了了。”

影片尾声部分,夏尔之歌被反复奏响。在摆脱最终服从欲望前来抢夺魔戒的波洛米尔后,弗罗多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同伴,独自踏上前往魔多的险途。孑立河岸,耳边呼啸风声向他预示前路未卜。但为何偏偏是他而非别人来背负如此重担,当世界的命运突然系于己身,又能怎样面对绝难逃避的挑战?前奏的悠长弦音由远及近,耳畔犹响着甘道夫的回答,来自矿坑看似毫无希望的黑暗:“生逢其时者都会作此想法,但我们没法决定它。我们所能决定的,是应有何样的作为来面对自己所在的当下。”

镜头转向弗罗多,他在夏尔之歌缓和却开始辽远的旋律中泪流满面。至此,他终于抛却疑窦,结束挣扎,坚定信念踏上河边小舟,向东岸出发。救上执意相随不惜跳水的山姆后,山姆身上所代表的故园温暖随着台词弥散;二人紧紧拥抱时,刚经历一次升华的旋律忽然回转,弦乐被最初的和润笛声平稳替换,听者仿佛回到故事开始的那片淳朴乡野,但这两个原本闲淡悠然的霍比特人却处在一片陌生土地,即将踏上危险重重的漫长征程。

影片结尾,镜头自弗罗多和山姆从下至上抬升,投向贫瘠旷野和座座陌生峰峦,直到远方的魔多大地;夏尔之歌洋溢希望的激奏渐渐平稳雄浑,伴以节节鼓声,更坎坷曲折的乐句开始变奏升腾。弗罗多早已明白自己此去无从归返,但山姆仍然保持固执的乐观。弗罗多随即回眸:“山姆,真高兴有你陪着我。”渐次低沉的变奏再度鲜活,流淌出和润但更明亮的笛音,凄清远景中两个渺小而坚强的霍比特人踏上了黑暗的旅程,《护戒使者》至此由夏尔之歌结束尾声。

这就是十五年前的观众们获得的最初一轮感动,而这曲载誉无数的仙乐则伴随这份感动一直回响至今。

▌《魔戒》的深远影响 奇幻电影的标杆

“好”的电影与“伟大”的电影是不同的,好的电影能够满足观赏者的需求,提供愉悦的观影感受。而伟大的电影作品则是要在此之外对电影这个领域产生深厚影响。毫无疑问,《魔戒》系列能当得起这种评价。

首先,如果说托尔金教授的《魔戒》作品本身是西方世界奇幻文学的鼻祖,那么,《护戒使者》同样可以算得上是开创了“奇幻电影”这个电影类型的先驱者之一。当随着电影画面的缓缓展开,屏幕上出现的瑰丽风光,矮小的霍比特人,俊美飘逸的精灵,勇武粗壮的矮人,丑陋嗜血的奥克……就仿佛是在观众的眼前打开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异域世界,从视觉和想象力方面带给了观众极大的冲击。

可以说,这个系列的电影已经成为了奇幻电影的标杆,每当一部奇幻电影上映,影评人就会下意识地将它与《魔戒》进行比较。在奇幻电影的影评中更是屡屡出现它的名字。而有意思的是,在首部曲上映了15周年之后,仍然未能出现一部奇幻电影达到《魔戒》系列的高度。它一直都在被追赶,但仍然未能被超越。

其次,它的拍摄方法对电影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首当其冲的就是动作捕捉技术。电影技术的革新给电影界带来一波又一波的大发展,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还会对技术的革新表示质疑,就像质疑李安对着演员的脸一秒拍上120帧到底表现出了什么一样。但十五年前,人类刚刚跨过千禧年的门槛,电脑没有普及,智能手机更无从说起,电影特技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模型加一点电脑处理。就在此时,咕噜出现在大银幕上,一看便知不是真人,偏偏眉毛眼睛,动作神态活脱脱跟人一样,观众不由对其印象深刻。通过动作捕捉合成的角色与真实演员同台,一同演绎剧情的喜怒哀乐,本身就是技术的胜利。

此外,《魔戒》也是最先大规模运用绿幕拍摄、后期加以电脑合成的电影。高耸的末日山、燃烧无睑之眼的巴拉督尔、辉煌的地下厅堂墨瑞亚等,都是数字动画工作者们的心血结晶。

第三,《魔戒》系列是难得的票房、口碑、奖项三丰收的电影作品,它告诉人们,票房大卖奇幻电影不一定就是爆米花,也可以是艺术品和精品。

票房方面,2001年《护戒使者》全球狂揽8.71亿美金;紧接着,2002年的《双塔奇兵》和2003年的《王者归来》分别将9.26亿与11.2亿美金收入囊中,更夺得了这两年的全球票房冠军。在口碑方面,《魔戒》三部曲在IMDb评分榜上分列第8名(《王者归来》)、第11名(《护戒使者》)和第15名(《双塔奇兵》)。

奖项方面,作为奇幻作品的《魔戒》系列破天荒得到了主流青睐,《护戒使者》得到第74届奥斯卡的13项提名,其中不乏“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这种重量级奖项,最终在“最佳影片奖”的角逐中败给了《美丽心灵》,虽败犹荣,但也获得了摄影、视效、化妆、配乐四项大奖。而《王者归来》横扫第76届奥斯卡,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在内的11座小金人,堪称奇迹!奥斯卡史上迄今只有三部影片有此殊荣。哪怕近些年来,视觉效果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投资影片一部接着一部,但要想在以上三个方面都获得认同却是难上加难。

都说电影就是讲故事,其实《魔戒》的故事并不算复杂,但把简单的故事讲好却并非易事,需要导演,编剧,演员,包括投资人等等剧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前面的种种幕后故事可以看出,当年从投资人到导演,到剧组的全体工作人员,对于这部作品都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希望能呈现给观众一个精彩顺畅的故事,克服重重困难,前后付出三年艰辛,最终才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因此,在追求视效的同时讲出精彩的故事并非不可能,归根到底,要传达给观众的触动与感受才最为重要,缺少了这点的影片就失去了灵魂。这,恐怕就是《魔戒》系列迄今为止仍然久久为人称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