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管虎执导的战争片《八佰》是全球第三部、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影片已于8月21日正式公映。电影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抗击外敌浴血奋战的故事。《八佰》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导演强调:“战争中的人的个体体验是最重要的,我更关注人。”影片聚焦战争中的“小人物”,他们不仅是普通一兵,也是中国人,在残酷战争的面前,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惊慌、绝望,但是战争也激发了他们的血性,他们用最英勇的行动来抗击外敌,即使过去70余年,“八百壮士”也依旧值得记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导演管虎给了每个主要人物足够的戏份空间,所以大部分角色都立体、丰满、真实。姜武饰演的老铁一开始外强中干,只知道逃命,但是经过几场战斗下来,他经历了生死,也看到其他战友的无所畏惧,他被感动了,也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英勇,这样的人物前后反差巨大,但合情合理,但也必须是发生在战场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欧豪饰演的端午,这个人物的成长就更有层次,一开始就是个少不更事的人,别说打仗,打架怕是也经过的不多。初入四行仓库的恐惧不言而喻,但是几场战斗下来,以及山东兵(李晨饰)的帮助和影响,端午的血性被唤醒,逐渐成长为一名勇猛的战士。
❷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100字左右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影)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战火中的芭蕾》、《诱狼》和《我不是王毛》等多部优秀国产抗战影片。
其中,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组委会特别将反映中俄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题材的历史战争影片《战火中的芭蕾》做为该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来放映。这部由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合作拍摄的影片一经放映,便凭借其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风格,以及震撼的视听体验,博得了各国影迷和电影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据悉,《战火中的芭蕾》将于今年8月28日在国内上映,为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和大阅兵盛典献礼。影片上映后,必将引发中国电影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纪念中俄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同时也号召民众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发展未来.
《战火中的芭蕾》用全新的角度和风格来演绎抗日反法西斯题材的历史战争影片。在弘扬抗日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带给观众极大的艺术震撼和电影享受。影片由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电影艺术家通力合作共同完成。该片有幸请来俄罗斯着名导演、电影家协会主席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担任总监制,董亚春担任导演,并由中俄两国的优秀演员联袂出演。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45年9月12日,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丛林中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当地村民,并袭击苏联红军。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这股日军。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该片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段1945年发生在东北边陲小镇上的东北抗联部队带领老百姓与苏联红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故事。
真实的历史故事,总是具有震撼人心、感动影迷观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魅力,影片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讲述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爱情,再现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黑土地上“最后一战”的残酷与悲壮,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与伪善、顽固不化与背信弃义,展示了中俄两国军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纪念意义和历史意义。此外,因为这是一部与芭蕾舞相关的影片,影片在舞蹈、音乐、美术和布景等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和投入,必将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的艺术震撼和视听享受。
本片总监制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表示,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伟大战争中,中国人民和苏联人民曾经携手并肩与日军战斗,因此在这一题材上两国的电影合作有着伟大而特别的意义,他也同时表示,在这一题材上,两国影视工作者还有着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他本人愿意继续为加强两国电影人之间的交流和与合作贡献力量。米哈尔科夫还对中方创作团队在影片中所体现出的专业水准给予高度评价。
《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由华影主控宣发的影片,华影近年来积极拓展对外合作。自2003年公司成立以来,华影从上至下始终重视国产电影,以多种方式和角度全力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如今,国产电影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也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和最具活力的电影市场之一,受到国际电影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电影合作也日益频繁,并且呈现出多国别、多类型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电影合作,近几年来日趋紧密,不但每年都有合作项目,而且从影片质量到票房成绩都表现不俗。华影也高度重视国际电影合作,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中俄合作影片。身为国内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之一,华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已经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综合性并日益国际化的电影企业,为推动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❸ 求一些美国战争电影,最好是历史改编,二战,中东,伊拉克,等地区也要,越多越好
西方战争电影表,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的,也有英国,俄国,法国的作品。
BC480 斯巴达300勇士(老版)
BC330 亚历山大大帝(新旧二版)
BC73-71 斯巴达克斯BC59-56,高卢领袖维钦托利
BC50-30 埃及艳后
AC30 宾墟AC161 罗马帝国的衰亡
AC180 角斗士
AC450 亚瑟王
AC453 烽火儿女情(阿提拉)
AC560 罗马之战
AC681 国王的光荣
1187 天国王朝
1190 熙德、萨拉丁
1215 铁甲衣1241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1300 勇敢的心
1314,罗伯特布鲁斯/班诺克本之战
1410 十字军骑士
1415 亨利五世
1429 圣女贞德
1445-1460 伟大的战士斯坎德培
1453 征服1453
1475 斯特凡大公1526 虎将雄威 教皇国 VS 神罗
1552 绿宝石护身符
1561 天与地
1572 新旧玛戈皇后
1572 党同伐异
1573 农民起义(前南)
1580 伊丽莎白一世
1595 勇敢的米哈依
1612 罗曼洛夫的兴起
1640,大鼻子情圣
光荣与背叛
1641,(1970)克伦威尔,光荣与背叛
1643 佣兵传奇
1650 火与剑 战国群雄1660 洪流
1660,太阳王
1683 大波波维也纳
1715,罗布·罗伊/赤胆豪情 Rob Roy ,詹姆斯党叛乱背景1757 最后的莫西干人
1763 伟大的国王 乱世儿女情(巴里·林登) 新旧芳芳郁金香(花边战争) 最后的莫西干人
1777 爱国者
1782 革命
1789 雪琳娘
1797 拿破仑(阿贝尔·冈斯版)
1770-1798 海军上将乌沙科夫
1800-1815 决战骄雄
1805 怒海争锋
1806 奥斯特里茨
1812 战争与和平
1815 滑铁卢(苏英合拍)
1840 鸦片战争
1853-55 海军上将纳西莫夫
1858年 占西女王
1860 火烧圆明园
1861 众神与将军
1863 葛底斯堡
1864 冷山1873 晨星之子
1877 土耳其式开局
1879 血战山河(祖鲁黎明)
1887 四根羽毛
1900 驯马手莫兰特
1904 203高地
1905 日本海大海战
1905 战舰波将金号
1914 西线无战事 圣诞快乐
1915 铁骑雄狮
1916,迈克尔 科林斯/
1917 加斯帕尔战役
1918 约克中士
1918 阿拉伯的劳伦斯
1919 风吹麦浪
1919 第一骑兵军
1920 静静的顿河
1920 外籍军团
1922 华沙战役
1929 欧玛尔·穆合塔尔(沙漠雄狮)
1939 冬季战争
1940 伦敦上空的鹰 围歼俾斯麦 马克思马努斯
1941 莫斯科保卫战 虎虎虎 拉普拉塔河口之战
1942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 中途岛海战 细红线 1942,新旧沙漠之鼠 阿拉曼战役
1943 解放炮火弧线 突破 中途岛大海战 卡萨布兰卡特快
1944 主攻方向 目标柏林 最长的一日 坦克大决战 德累斯顿大轰炸 光荣之路 铁十字勋章 血战1944
1945 最后一战 帝国的毁灭 父辈的旗帜 硫磺岛的手纸
1940-45 橙色士兵/纳粹旗下/青葱岁月/奥兰治士兵
1948 出埃及记
1953 猪排山 上甘岭
1954 奠边府
1962 阿尔及利亚
1965 我们曾是战士
1967 全金属外壳
1983 伤心岭
1987 九连
1991 锅盖头
1994 黑鹰坠落
1994 炼狱,风暴之门,爆破
❹ 《拯救大兵瑞恩》:为何被无数影迷奉为“影史最伟大战争片”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打响了。
对于登陆诺曼底奥马哈海滩首轮冲锋的盟军士兵来说,生死是一次掷币游戏似的豪赌。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闯入一寸寸丈量这片海滩的弹雨、血浆和断肢之中,体验着这场父辈的战争。
他和主演汤姆·汉克斯一样,对二战题材的构想在心中深植已久,二人一拍即合,创作出了这部影史最伟大的二战题材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
经典,永远经得起时间考验,二十多年过去,它依旧是我每年几乎都要重温一次的影片。
抱着向父亲那“伟大的一代”致敬的理想主义而来,但极端追求写实的创作方向,让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过程中逐渐接近了暴力和战争的真相。
一天在片场,他转过头对身旁的汤姆·汉克斯说:“拍这部片我很享受,对此我很惭愧。”
《拯救大兵瑞恩》的伟大正在于它不仅在用全新的方式观察战争,也用前所未有的角度无限接近从前少有被触及的、战争中人性的晦暗地带;
让我们意识到即便在看似善恶分明的战争立场下,身处局中的普通士兵仍然要经历超越身体痛苦之外的不可逆的伤害。
而正是因为这种无所逃避的直面勇气,让“集体拯救个人”的光辉主题不失落在空泛与教条之中,也成就了一次真正的对父辈的致敬。
也正因如此,《拯救大兵瑞恩》不仅在视听上启发了此后二十多年里世界范围内的大量战争片,也在延续着《十二怒汉》、《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杀死一只知更鸟》等片的精神,个体价值与理想主义的火焰,竟也能用一种令人战栗的死亡美学来点燃。
角色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有两个最重要的设定:
一名职业是老师的美国公民(并且在影片前半部分,他在观众的脑海中可以是任何职业);
一名身经数战的老兵。
前者让他的牺牲有了普世的分量,后者让他的恐惧有了扎根的土壤。
汤姆·汉克斯总能最恰当地糅合平民英雄的非凡与不凡,堪称詹姆斯·斯图尔特之后最能代表美国精神的男演员;
而主角米勒则是D日登陆的士兵中仅有的10%的老兵之一,面对惨烈的奥马哈海滩说出“好一番景象”时,深邃的眼神不只是一面映出惨状的镜子。
如汉克斯在20年前接受罗杰·伊伯特采访时所说:“(作为少数的老兵之一)米勒已经在意大利见过惨烈的战况,他恐惧是因为他曾经经历过这一切。他不会天真地觉得这是简单的。”
汉克斯对角色有着自己所勾画的清晰轮廓,米勒在部下产生分歧时讲述自己的工作,原来的剧本中台词较长,但汉克斯觉得米勒并不会说太多自己的事情,他向斯皮尔伯格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于是这段台词被缩减了。
普通公民面对责任与死亡的极限时所展现出的真实人性,是米勒作为老师最后的一堂言传身教。
汉克斯形容他在未知状态下所看到的奥马哈海滩:空气已经变成血染的粉色,枪炮声震耳欲聋,断肢残体坠落。
最动人心魄的是,在如此混乱的血战之中,米勒的责任感与勇气,似乎已经化为一种本能,伴随“别辜负”(Earn it)的弥留呓语,至死方休。
卡帕佐一角是斯皮尔伯格看过范·迪塞尔自导自演的独立电影《迷失者》(Strays)后为其量身打造的。当时还籍籍无名的他,获得了10万美元片酬。
汉克斯和斯皮尔伯格都是听着父辈们讲着二战的经历长大的,尤其是斯皮尔伯格,父亲和他的老战友们每次在家中聚会,都会讲述他们二战期间在印度和缅甸的经历。
“二战让我们这一代(婴儿潮)得以存续。二战让我们的未来成为可能。婴儿潮的这一代人,亏欠父辈们太多。”斯皮尔伯格感谢父辈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牺牲。
这部残酷、血腥、让理想主义的光芒在最黑暗处点亮的影片,却承载着斯皮尔伯格将床边故事搬上银幕的温柔夙愿。
他曾无数次强调这是一部“献给父亲的电影”,经常在作品中表达“父爱缺位”元素的斯皮尔伯格,终于用一部尽力走近父辈伤痛的电影,化解了与父亲的误会与隔阂。
在那之前,父亲只是默默地消化这一切;而在那之后,父亲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温暖,斯皮尔伯格也终于释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