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部电影里一位教师在滕王阁上教学生学习滕王阁序,最后这老师当了校长,这部电影的名字
电影《青春与共》
主演: 谢铜
导演:朱枫
编剧:老智
语言:中文
字幕:中文
出品时间:2002
类型:儿童
地区:内地
本段故事梗概:
育华中学的任新老师从国外留学归来主动要求回到学校,任高一(2)班班主任、并教授语文课。任老师刚一上班便取消了班级成绩排行榜,并对现有的班委进行民主选举,他的改革措施很快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与信任,同时他喻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的求知欲望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但是包括他妻子卫晨在内的许多老师,都对任新标新立异的做法表示质疑,而校长则认为:这是一次新的尝试。 不久,一系列的麻烦接踵而至……由于学生家长到市教委告状,育华中学到手的年度先进被教委撤消了。面对诸多微言,任新茫然了,他不得不向校长递交了辞职报告。然而校长却拒绝了他的辞职请求,反而向上级建议由任新担任育华中学下一届的校长。得到校长支持的任新表示自己充满信心,愿意竞选上岗,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❷ 中国五部教育孩子的电影
中国五部教育孩子的电影有如下:
1、《一个都不能少》
是一部关注中国农村教育的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封闭的山区,孩子们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一位女老师在得知学生退学后,一直劝学生学习。影片选用的演员均是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以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感人的故事。这部电影通过讲述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深刻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贫困对教育的影响。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农村教育的现状,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背起爸爸上学》
是我国一部由赵强、于芮、江化霖和颜丹晨等人主演的教育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生长在山区里的孩子,因为自己父亲身患疾病,选择一般照顾父亲,一边上学的励志故事。
3、《草房子》
是我国一部由曹文轩同名小说《草房子》改编而成的教育类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住在草房子里面的桑桑和他爸爸,一起在这个小山村里面读书、玩耍的故事,该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儿童片。
4、《遥望南方的童年》
是一部根据真人实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一位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为帮助农村的留守儿童开设学堂时所遇到的一系列艰难问题。这部电影的情感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因为它是根据真人故事而改编的,所以更能够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关注和理解。主人公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做了许多努力。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感人的故事描写,向观众展示了留守儿童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努力,让观众深刻体会到“遥望南方的童年”这一主题的含义。
5、《走路上学》
是我国一部由丁嘉力和阿娜木龄两人主演的教育类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和目前相依为命的两姐弟,为了去山的另一边上学,而不得不每天都走着危险的细绳索道,这部电影成功改变了该山区的跨山条件。
❸ 浅析电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一、电影《孩子王》概述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十年动乱”时期,知青“老杆”被调到农场中学教书;他尽己所能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最后却因没有按教学大纲及课本教课而被解雇的故事。所谓“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师”这一职业。影片整体的意境不显波澜,却展示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暗藏了深刻的主旨。本文将以其中传达的教育观念为切入点展开,并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探讨。
二、《孩子王》中的教育观
1、平等真诚、虚心求教
“讲老实话,字,我倒是认识不少;书,没教过,不知道该教你们什么。你说说看,李老师是怎么教的?”
老杆初来乍到,面对学生的质问,他没有生气,而是诚实地承认自己“确实不会教书”,并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平常教书的方法,这体现了老杆平等真诚的教育观念。之后他让学生一个个上台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又进一步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老师和学生不应该是绝对的上与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对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都强调学生应“尊师重教”,这没有错,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老师对“尊重学生”的忽略。平等、真诚的理念都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敬畏。这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2、脚踏实地、学以致用
“我收拾着一应教具,觉得这两节课尚有收获,结结实实地教了几个字,有如一天用锄翻了几分山地,计工员来量了,认认真真地记在账上。”
在老杆来之前,学生上课即是抄书。在尚有许多生字存在的条件下,学生们并不能理解课文的含义,一味地抄书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老杆放弃课文讲述而专攻生字的决定,无疑是最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几个“结结实实”的汉字,胜与十万高谈阔论的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内化于己。
山里的孩子们并不会写作,甚至一篇文章下来,不过一个“兔子尾巴”似的“走”字,老杆却说这样至少让人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也不是飞来的,更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清楚”是老杆对这些孩子唯一的标准,也是最为实际的标准。语言文字的功能性在于传情达意,而能够“传达”的首要条件,便是清楚。修饰性的语言只是辅助,如同房子中的墙饰、浮雕,这些是不能称重的,真正承担起房屋的架构的,仍是朴素的房梁支柱。
在作文章之外,“清楚”的首要性可延伸至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不论做何事,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做,不可做连字也不识,抄“社论”做文章之事。在自身能力有限时,至少保证“清楚明白”,内修而外致,方能屹立不倒。
3、就事论事、适时严厉
“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影片中,王福是个刻苦努力的学生,他与老杆以字典为赌注,称自己今天能完成明天劳动后的作文。在他提前完成了劳动与作文,并与第二天交于老杆后,老杆对他说了这段话。此时的老杆是严厉的,他没有因为王福的努力,或是王福向来的“好学生”形象而迁就他,让他赢得这个赌注,而是借刺深刻阐述了“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就事论事”的教育观念是老生常谈的,但能做到却又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教育中区别对待的现象至今仍不鲜见。老师常常对“好学生”会稍显宽容,而对“差学生”则更为严厉,这在教育中是不恰当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应当取决于学生处于事件的对错,正确的事情应当赞赏,而错误的事情无论对象是谁都应该加以批评,阐明原委,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正当的对错观与赏罚观。
4、时时反思、常怀审视
“我每每点一支烟在旁边望他抄。有时怀疑起来,是不是我害了学生?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初时将教书看得严重,现在又将学习搞得如此呆板,我于教书,到底要负怎样的责任?”
这是老杆的自我怀疑与反思,也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教育是发展的,甚至教育应当走在时代之前,而非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裹挟。所谓“正常”的教育模式,有时候已经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枷锁,如果我们陷入这种“潮流”,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突破禁锢,去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我们所身负的教育责任,不仅仅是讲授书中的文化知识,更是去培养一个个立体的人。因此,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我们必须时时反思,常怀审视的目光,承担起下一代的责任。
三、《孩子王》中的细节反思
1、循环的故事
“老黑他们明白过来,极严肃地一齐吼道:‘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影片里老黑一众将这个循环的故事吼得极富节奏感,这个场景却透着无法言说的荒诞与虚无。重复的情节还有老杆的两次上山下山。这种重复循环的情节设置,既是前后的一次对比,同时也从结构上暗喻了影片循环的本质。而上山下山的重复,又如同西西弗斯神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意义在何处尚看不见尽头。这也透露着历史循环于一代人的悲剧性。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怎样的教育似乎都无济于事。
王福的一个标志是“抄字典”,而“抄字典”行为本身也是重复。影片最后,老杆给王福的一句话是:“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这是在引导王福跳出循环,还是一声无奈的叹息,暗示着王福也无法跳出历史、阶级的层层圈套?答案尚未可知。
2、放牛娃的象征
放牛娃在影片中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老杆曾四次与放牛娃相遇,他执着地询问其是否要念书识字,得到的只有呆滞的凝视。放牛娃的身份经历,影片中没有展现,但仅从他迷蒙的目光中,我们可以推测他对“读书”并无概念,也不知读书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甚至连“改变现在的生活”的意识也没有,只是机械地接受着生活现状。当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处于教育背面的孩子呢?老杆有心教授,却空有表达,实乃心有余而力不足。
3、紫色迷雾的隐喻
影片的最后,老杆被迫离开农场中学,他走进了一片紫色迷雾中,神色迷茫。这片迷雾即是以当时的视角,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隐喻。老杆要回队里劳作,孩子们继续抄着讲着阶级斗争的课文,他教孩子们识字写作的这段日子,是否会如向一潭死水里投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波纹转瞬即逝,老杆在迷茫,很多人也在迷茫。众多的迷茫汇聚成紫色迷雾,仍只能随时代前行,怀抱着教育的希冀,等待雾散云开的那一天。
四、总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电影《孩子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平等,学以致用、不盲从时代的教师形象,也看到了中国当时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忧虑。在当今时代,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与改善,但知青老杆传达的教育观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参考文献
[1]陈琳.《孩子王》的影像寓言[J].视听,2020(12):88-8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2.044
[2]邱晨晨,姜思羽.作为教师,我是谁?——来自电影《孩子王》的追问[J].中国教师,2019(05):119-121.
[3]万思扬,苏米尔.压抑的年代与反叛的精神——再谈电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J].电影评介,2017(11):56-5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11.016.
[4]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❹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哪些有效激放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需要的方式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需要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在于善于鼓励那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持,更是在行动上提供帮助。
教育者应该善于观察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天赋,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体育,甚至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教育者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潜能,并勇于挖掘这些潜能。比如,电影中的马修老师通过合唱团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音乐天赋,让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教育者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灵,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电影中的合唱团不仅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困扰,找到自信。唱歌和大合唱成为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在音乐中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
总之,通过鼓励、观察和关心,教育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需要。这种方式不仅仅是让学生们在学业上有所进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找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