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战争年前生命如蝼蚁的电影
扩展阅读
儿童电影排第一名 2025-04-02 18:52:27

战争年前生命如蝼蚁的电影

发布时间: 2025-04-01 09:32:54

Ⅰ 4部战争题材电影推荐:战士军前半死生

“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为什么让年轻的小伙子们去送死。”

在台词不多的《敦刻尔克》里,开着民船去救援士兵的老人讲出的这番话,在汉斯季默浓墨重彩的配乐里平静划出,却是一记重锤。

相比于诺兰以往影片里的复杂结构,《敦刻尔克》已经收敛不少,但这位“结构天才”依然用多线叙事打造了一个完全异于经典战争电影模式的时空世界。

这个 关乎三十几万人、三段时空的一场大撤退, 在看似集体英雄主义的团队行为之下,每一个个人所做出的微小而伟大的努力,未尝不是一首首穿梭在流弹之中、流淌在海浪之下、回荡在云层之上的 士兵之歌 。

诺兰选取了“ 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个在二战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撤退行动,用陆、海、空三段线索的平行叙事呈现了那些在撤退中处在不同境况下的个体行为,以及个体联合起来形成的巨大力量。

而在漫长的电影史上,我们还曾见证过无数个生动的士兵身影。飞火流萤,他们或在为攻下一个阵地而冲锋、或在为保存实力而计划撤退。 战争是大人物们的野心和残忍游戏,对于每一个被迫走进战争之苦的血肉士兵,怕是只有“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所期待的,只是完整无缺的活着,返乡。

这些战争题材的电影都没有去全面解构任何一场战争实况,而是 分别选取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 ,观察每一场战役里的士兵。

1. 《光荣之路》

Paths of Glory

战争背后的体制牺牲品

库布里克在1957年拍了这部关于一战的反战电影,并且很巧妙的 将战争的残酷从战场之上转移到战争背后的黑暗体制 。

片名的“光荣之路”也一度被认为是 反讽 之说。一名下士、两名二等兵,阴差阳错的被押上刑场,将军为了仕途的晋升、名誉的保全, 三个底层士兵无端被军事法庭裁以“在敌人面前表现懦弱”的荒唐罪名。

在战场上他们是被调配的棋子,在战场下,仍有一双无形之手在操控,完全无辜的他们就这样被处以死刑,死于残忍战争背后的体制罪恶,如蝼蚁般。

在乎这些士兵的、一直为他们辩护的只有和他们一起在前线上战斗过的Dax上校, 在面对军事法庭的不公裁决时,Dax上校说:“我曾数次羞于作为人类的一员,这将是一次。”

2.《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被剥去的人格

还是库布里克,《光荣之路》以即将返回前线的士兵众生相作结,《全金属外壳》则以入伍前正在被剃发的一个个士兵特写开场,而紧接下来的一段充斥着粗口的军中训话注定这个开头会在影史上留名。 一位教官以近乎嘶吼式的喊叫肆意辱骂这些新兵战士,这些粗口包含着强烈的人身攻击、性别歧视、性取向歧视以及种族歧视。

即使是这样,这个荒诞的开场一开始也并不会让我们害怕或不适,相反倒是有一种美式滑稽感。

直到在毕业前夕, 一个胖士兵终于忍受不了因体能不达标拖后腿而遭到的无休止辱骂和同袍的排挤,选择杀死了教官和自己。 此时,我们才意识到这并非一场游戏。 真正的战争还没开始,一个年轻士兵就已经死在了新兵训练营的血泊里。在高压非人的环境里,一个士兵的人格已被剥去。

3.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无法估量的战争创伤

一个士兵在战争中所经历的创伤,常人无法估量。因为长期陷于伊拉克战争的高度紧张战斗状态中,导致比利·林恩和他的战友们在回国后,即使身处和平状态之下,依旧对于一些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情形表现出不适, 他们在每一次未知状态下被人突然触碰时作出的极度夸张的本能防御反应、在中场表演的彩排中被舞台烟火严重吓到。

战争中流尽鲜血,和平里寸步难行。

比利·林恩因为一次对战友的救援而成为美国英雄,被邀请回国做一场橄榄球赛事的中场表演,嘉奖他的战功。 而他被大肆褒奖的英勇战斗的那一天,是他“这辈子最惨的一天”。 最好的班长兼战友在那一天死去,自己也险些丧命。

一些调查表明许多长期服刑的人从监狱中出来之后,无法适应正常社会的生活秩序、节奏、交际规律或丛林法则,然后,一些人又故意作案,选择重返监狱,因为在那里,他们才能获取集体生活的“安全感”。

比利·林恩最终选择了重返伊拉克战场,那里炮火连天,但对于一个伤痕累累的士兵来说,却是一个比家乡“安全”的地方。

4. 《士兵之歌》

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

回不去的地方

导演选择的电影核心表达不同,观众所得到的观感体验就会差之千里。同样都是取得战功后短暂归乡,李安讲的是一个士兵从战场回到家中后所意识到的自我战争创伤,压抑、悲伤却又无奈。

而 丘赫莱依让一个士兵在回家旅途中经历了友情、爱情和亲情, 尽管最终回到家与母亲的相见只有几分钟,但观者在遗憾之余,还是能够感受到士兵阿辽沙一路上所给予和被给予的温情。

《士兵之歌》用倒叙的手法,在开始的旁白里念道:

“这是一条通往城里的小路,

那些离开村庄的人和返回家乡的人,

都要经过这条小路。

她并没有在等待任何人,

她的儿子,阿辽沙,

已经永远不可能从战场上回来了。

他被埋葬在远离祖国的异乡。

在那座不知名的村庄里,

陌生的人们在他的墓碑前献花。

他们称他为一个俄罗斯士兵,一个英雄,一个解放者。

可对于母亲来说,他只是一个儿子,

她了解他的一切,

从他出生的那天到他奔赴前线的那一天。”

无论是比利·林恩还是阿辽沙,他们最终都返回了战场。从此,父亲、儿子、丈夫,统一称为“士兵”。 这些士兵,他们从离开家的那天起,就再也回不来。

Ⅱ 俄罗斯战争片《烈日阳光》讲述了什么故事该影片值得一看吗

俄罗斯战争片《烈日阳光》讲述了什么故事?该影片值得一看吗?

大家最近肯定也比较关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问题,小编今天推荐一部影片《烈日阳光》,这部影片是战争片,虽然比较冷门,但是也是对俄乌问题的真实写照,有时间的小伙伴也可以去看一看。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家人身处在各种事情之中,并且丈夫还是阿富汗战争的参与者,他深知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他在参与战争的时候就看到了很多比较残忍的事情,所以现在的他早已不想拿起武器参与到其中,但是命运却是不公的,当他想带领自己的家人离开这个国家的时候,边界已经关闭了,所以为了能够拯救自己的家人,他不得不再次面临很艰难的选择。

这部影片真的很值得一看,他告诉我们,国家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深处在和平年代,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破坏现在的和平,也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爱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Ⅲ 电影《冷山》的结局是什么

英曼回来了 但是他为了保护艾达 在与一金发男子(提格队长的走狗)决斗中丧生
数年后 露比与那个乔治亚来的歌手结婚并育有一子 艾达生下英曼的女儿
农场生机一片

故事梗概:南北战争之前,一个安静的美国南方小镇-冷山镇,人们过着典型的南方农业庄园式生活。男主角Inman是一名健壮的帅小伙,庄园里的帮工,犁地、盖房子都是一把好手。Inman的父母均早已去世,他独身一人靠在各个庄园里帮工生活,日子倒也快活。女主角Ada是新搬入小镇的牧师的女儿,牧师因其特有的身份以及自身的修养和学识受全镇人的爱戴和敬仰。Ada年轻、漂亮、优雅,钢琴弹得极好,像一只灵巧的小鹿,让人爱怜。像所有故事一样,他们相爱了……

大战终究还是爆发了,男人们亢奋地奔走相告,成群结队地报名参军,去保卫南方生活方式。Inman与Ada匆忙告别之前,私定终身。

战争进行了四年多,一次战役中负伤醒来的Inman,对战争产生了迷茫、怀疑和厌倦,不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看着Ada的照片,他决定回家,回到恋人的身边。于是他脱离军队,踏上了漫漫回家路,作为一名逃兵,一路历经艰辛坎坷……

拓展资料

简介 :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连连征战和南方军队的节节败退令士兵Inman(Jude Law 饰)心灰意冷,为了再见情人Ada(Nicole Kidman饰),他离开部队,踏上了漫漫回家路。 在他的家乡,偏僻的冷山镇,Ada也饱受生活的折磨和等待的痛苦。

父亲的去世和奴隶的离开,使养尊处优的Ada生活难以为继,在山区女孩Ruby Thewes(Renée Zellweger 饰)的帮助下,Ada渐渐学学会与周围粗砺尖锐的生活对抗挣扎,期待Inman的归来。 穿越连绵战火,冷山,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连系,在这里,即使旧日所有的信仰天堂都已破灭,却仍能让你疗伤止痛。

美国南北内战时期,连年的战争令一个名叫英曼的南部士兵疲惫不堪,身受重伤的他感到自己的生命所剩无多,毅然决定拖着病弱的身体逃离部队,独行踽踽赶回遥远偏僻的故乡冷山,只为了见上心爱的妻子艾达一面。

归乡旅途上的种种遭遇是从战场重归冷山,从破损重归完整的必由之路。他的恋人艾达则在山影交错的乡间度过了失怙独立的蜕变期,学会如何与粗粝尖锐的生活对抗挣扎。并与山区女孩露比在战乱期间的冷山相互取暖,艰难而快乐的生活着。战后依然兀立的冷山,是英曼与艾达之间唯一的联系,也是寄托了他们回忆与希望的地方

Ⅳ 如何评价电影《钢琴家》

这部电影最可贵的是他的真实和其中反应的在迫害犹太人浪潮中的人性。

电影是由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斯普尔曼作为犹太人,虽然是一名如此有名气的钢琴家,在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浪潮中也不能幸免。他为了生活卖掉了钢琴,为了生存东躲西藏。在华沙被占领的前夕还在电台录制钢琴曲,波兰犹太民族不断受到各种没有尊严、没有生活权利的要求,不能走人行道,搬到犹太特区,赶到集中营,携带现金有限制,生活物资没有任何保障,路上随时可见饿死的人。还没有搬到犹太特区前,他不能带多萝塔去咖啡店,不能在公园散步,不能坐公共长椅,只能在街上站着聊天。电影中被打死的穿越墙下下水道的孩子,发疯的找丈夫的女人,一排趴在地上等待脑袋被打个洞的犹太人。纳粹在街上任意戏耍犹太人,没有理由的枪毙任何人,把轮椅上的老人推出窗外摔死。犹太人充当犹太警察迫害犹太人,高价卖给犹太同胞生活用品。

电影中也有暖意。帮助他出逃的犹太人,在登上集中营的火车上最后一刻救他的人,全家分享的那一块糖,波兰人给他的安全的生活地点,还有最后一幕里救他并给他食物的德国军官。犹太人和波兰人也开始反抗。。。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内心很震撼,我相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故事一定不比电影中少,期待中国能出现这样一部影片。

这部电影的确令人感动。

所有制作精良的 历史 题材战争片都对衣着和武器相当考究,《钢琴家》也不例外。因为你可以看到在华沙大街上踢正步行军的德国军队,有铁丝网内各式各样被俘的德国军人,还有最后解放华沙的苏联军队。

本片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有关反战和人性的一些东西外,我第一次开始关注美国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但是从后来的观察中并未发现他有多么大的突破。

除了上边的东西外,最重要的就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德国军官专业户托马斯·克莱舒曼。他在后来的《刺杀希特勒》,《帝国的陷落》,两版《斯大林格勒》都有参演,都是德国军官。镜头时间并不多的T.K.最终博得了很多中国观众的青睐,他也渐渐成为了我们对德国军官的一个典型形象。

《钢琴师》——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钢琴师》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真实自传改编(有兴趣的可以看小说原著),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影片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如蝼蚁般艰难生存的故事,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这部电影我看了三次,每次看完,内心依然震撼,整部电影没有过于让人不适的血腥镜头,但是却真实的还原二战期间波兰犹太人的悲痛遭遇。导演罗曼·波兰斯凭借此片拿下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罗曼·波兰斯本是一位法籍犹太人,但是这部影片导演在隐忍自己的感受,是以一个中立的态度来揭露那段 历史 。

人性的光辉在战争中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地闪耀着,可人性的自私与丑陋也是深不见底的枯井。

男主斯皮尔曼是由美国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饰演,因为他特有的外形,高挺的鼻子,深陷的眼窝,特别符合犹太人的特点再加上本就扎实的演技,与这个角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奥斯卡 历史 上最年轻的影帝。

斯皮尔曼,波兰籍犹太人,在当地电视台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是家喻户晓的钢琴家。在战争来临之前,一家人幸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可是炮火毁灭了这一切,毁灭了男主的家庭,爱情,包括他的尊严。影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军要入侵波兰的时候,男主一家准备逃亡,但是在广播中听到英美有计划对德宣战,而放弃了逃亡的计划。当晚母亲还准备了丰富的晚餐来庆祝,却不知道这个不切实际的希望给他们带来了支离破碎的家庭。德军入侵波兰后,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贴上标志性袖章,妹妹一开始拒绝,可最后也被迫屈服,这似乎象征了当时大部分的犹太人,认为退后一步,会换来海阔天空,却不知道每一步妥协的背后,是离深渊越来越近。

户口登记到袖章到隔离区再到集中营,大批大批的犹太人就像慢慢被圈养的牲畜,越来越无处可逃。影片中可以看到犹太人当街无辜被戏虐,被枪杀,甚至于晚上安静地在自家吃饭,都有可能随机被德军挑中扔下高楼活活摔死,这样的纳粹德军固然可恨,但是在隔离区内大批犹太人却没有任何反抗意识,甚至还听着音乐,数着手中金币,片中在大批送往集中营的等候广场上,一个犹太老人表示这是去往死亡的路,我们应该抵抗,反击,我们人数不少,我们会有赢的机会,但是却有人反对,德国人需要劳动力,他们不会白白浪费这样的人力,只要我们好好工作,会活着的。谁对谁错?导演把问题留给了我们的观众。

影片中最具矛盾的角色应该是男主斯皮尔曼的朋友伊扎克,家里是做钻石生意的,为了生存成为了一名为德军服务而残害同胞的犹太警察,知道男主在隔离区温饱困难,还特意送去了食物,希望男主斯皮尔曼为了家人的生存和他一同加入,但是被男主的弟弟羞辱一番后愤然离去,即使这样伊扎克还是冒险救过一次斯皮尔曼的弟弟,甚至在犹太人被大批送上死亡火车的时候在德军眼皮下将斯皮尔曼拽下,给了他再次活命的可能。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闪耀过,但是当他拿起棒棍伤害自己同胞的时候,他的人性是自私的吗?导演同样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我们。

男主斯皮尔曼本是生活一帆风顺,受人尊敬,自信,幽默有魅力。正常发展下去可能还会有一段唯美的爱情,但是老天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这一切遥不可及,男主为了活下去,在集中营被鞭打的时候抱住德军的裤腿求饶,只为活命。最后在犹太朋友协助下逃出来,也只能借助波兰朋友,到处东躲西藏,如蝼蚁一般。可生命毕竟是顽强的,求生的欲望一次次刺激着男主,也一次次帮助他逃离死亡。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深邃的眼神完美的演绎了这位钢琴家跌宕的人生,剧情我不过多的透露,有兴趣的可以欣赏影片。

一首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高歌,斯皮尔曼像过街的老鼠一样东躲西藏寻找食物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德国高级军官,影片中透过的一丝光明就像人性的光辉,照亮了,打动了军官的心,将影片的剧情带向了高潮。最后在德国军官的帮助下,斯皮尔曼顺利地等到了德国战败,波兰被苏联解放了,可是这位德国军官却以纳粹战俘的身份死在了苏联劳动营里。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我想这个也是导演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正确的答案。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9.2,网上各种剧情分析的都有,有人控诉纳粹,有人批评犹太人,有人批评那个时代,但是我觉得这些应该都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太表面,太简单,也太肤浅。就像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

只是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因为战争太丑陋,人性也经不起战争的摧残。

电影的剧情我并没有透露太多,希望留给大家空间,自己去评。

这部电影的细节非常多。其原因是这部电影改编于一部真实的纪实作品。你如果有心地关注一下人物的对话,就会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对二战时期欧洲人民的众生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部电影非常实在。说他实在,是说给那些认为这部电影过于ridiculous、平淡和践踏人的尊严的人听的。这类人之所以会对这部电影产生这样的看法,我私心地以为是没有认清世界和人性的本质。

生活本身就具有ridiculous的一面。人性本身就具有自私的一面。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奔波的时候,他是可以不顾尊严的。

当纳粹轻描淡写地叩响扳机把犹太人的脑浆、额头上打出窟窿的时候。当小孩子被打断脊椎骨死掉的时候。当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捂死而精神失常的时候。当轮椅上的老头被活活丢下阳台摔死的时候。

当犹太人反抗德国人,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犹太人迫害犹太人,犹太人拯救犹太人,波兰人迫害犹太人,波兰人反抗德国人,苏联人迫害德国人的时候。

当主角从一个光鲜的钢琴家,最后成为了一名只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时候。

你会惊奇地发现,很多时候,现实是复杂的,战争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纳粹也会有尊敬艺术帮助犹太的军官,为纳粹卖命的犹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时候也会救下主角,同是被德国人奴役的波兰人却大声叫嚷着要抓住犹太同胞,在德国人穷途末路之际隐忍胆小的波兰人也开始反抗起来,上层阶级的犹太人整天去酒馆闲聊不顾外面同胞死活。

你必须得承认,你所见的,都是事实。没有额外的东西来渲染,亦或是添加些别的作料来让你继续认为——啊,纳粹就是残忍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希望永远大于失望!

很可惜,现实并不是这样。影片结尾没有什么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许已经惨遭不幸,那位恩人德国军官也死在了苏联人的手里。这个时候,主角重新成为了光鲜亮丽的钢琴家,在辉煌的音乐厅里奏起了肖邦的波兰舞曲。

很多时候,一部电影不需要主题,尤其是在涉及到 社会 文化民族状态下的题材,由于为现实过于复杂,那些火急火燎想要宣示主题的电影往往会给人“假”的感觉。

整篇看下来,主角是软弱的,是被某些具有崇高信仰的阶级所鄙视的“没有骨气的艺术家”。而我很欣赏主角,因为他具有绝佳的运气和顽强的生存渴望,最后重新坐在了辉煌的音乐厅内,演奏起波兰民族的肖邦舞曲。在他背后,是死去的亲人,远去的情人和失踪的恩人,以及无数二战时期死于非命的犹太人。

无需带有意识形态的阶级批判,无需故作高深和矫揉造作的煽情,光就这一点,很多电影无法望其项背。在华沙深夜的废墟里,一个衣着褴褛的亡命之徒,在德国纳粹的陪伴下弹奏肖邦的叙事曲。

谢谢您的邀请。这部电影改编一部真实的纪实作品,反映了当时 社会 。犹太人反抗德国人,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犹太人迫害犹太人,波兰人迫害犹太人。苏联人迫害德国人的时候,主角从一个光鲜的钢琴家,成为一名只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时候。纳粹也会有尊重艺术家的军官,他在纳粹卖命的犹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时候救下主角。影片的结局没有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许已经惨遭不幸,那个恩人德国军官也死在苏联人的手里,这时候主角重新走上辉煌的音乐舞台,奏起肖邦的那首舞曲,成为光艳亮丽的钢琴家。这部电影中,主角是个没有骨气,软弱的艺术家,它有着顽强的生命渴望。重新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在他的背后是死去的亲人,远去的情人和失踪的恩人,以及无数的死于非命的犹太人,战争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

《钢琴家》讲述了二战时期,华沙被入侵后,电台著名的犹太人钢琴家在各界人士甚至德国中校的帮助下生存到战争结束。

真人真事的加持让这部反战影片无需什么剧作技巧来帮助讲故事。只遵循时间线,围绕主人公的事件,辐射出各种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就足够给人诸多思考。所以电影的呈现上,在其他电影中所忌讳的没有铺垫的转折,主人公缺乏的主动性推动力在这部电影都反而不是问题。

这是一部伟大的二战反思电影。

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导演没有将主角塑造成一个伟大的反抗战士,而是用一个极其普通的犹太人视角,平静客观地讲述了他逃生的故事。往往正是冷淡的残酷才最冲击人心,带给人深深的震撼。在电影中看主角的逃生历程,仿佛置身于彼时,亲身体会到纳粹的残暴,用独特的视角去冷静地观察这场人类浩劫,去细细体会绝境下的生存之艰。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很快首都华沙沦陷。

主角犹太裔波兰籍钢琴家,席皮尔曼便是在华沙电台工作。纳粹德军的血统政策在此时还未完全暴露,他们强制要求所有犹太人在右臂佩戴醒目的犹太臂章,以便隔离。

席皮尔曼一家也跟着命令,住进了临时划定的隔离区。在这里,生存是一件奢侈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性命在纳粹眼中毫无价值,可以以任何借口随时随地被剥夺。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极其普通的晚餐中,纳粹突然在席皮尔曼对面楼进行检查,通过窗口看到对面有一家人也正在吃晚饭,纳粹让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站起来,老人挣扎无果后竟被直接扔出了窗外。

没有多余的镜头和音乐,就是平淡的像普通录像一样,一条生命结束了。

后来德军政策开始野蛮化,所有占领区的犹太人被有秩序的送进集中营进行大规模屠杀。席皮尔曼一家也跟着隔离区的所有人准备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他们不知道即将面对什么,心中充满着希望与绝望,都期待着下一个地方比这里好,能够生存下去。

在即将登上火车的时候,一个犹太警察救下了席皮尔曼,他躲过了一劫。

但他漫长的如乞丐蝼蚁般逃亡由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呵呵,没看过!

从小到大,我看过许多的 历史 战争片,可是没有哪一次像这次的 历史 战争片给我这么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曾经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战争的残酷,还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太能抓住我的心。《钢琴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影片的开头是复古的黑白影像,音响中渐渐传来悠扬的钢琴曲。影片是战争类型,优雅的钢琴声被炮声掩盖,弹着钢琴的优雅男主角不得不逃离逐渐坍塌的广播室。此后,影片便开始了战争带来的无尽的压抑。才能将看电影的我们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天才犹太人钢琴家瓦列迪克•席皮尔曼在二战期间,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在朋友的帮助下而四处躲避、逃跑的经历。他面临着一次次的纳粹分子的猎杀,总能幸运的逃脱,最终从战争中存活下来。

忍受着影片带来的无奈 压抑 和忧伤将它看完。

影片中的萧邦的乐曲在脑中回荡。

永远不能忘记影片开头拉提琴的女孩深情的望着史标曼。他说“请叫我史标曼”

还有在集中营史标曼和家人一起将糖果分为了六块。那糖果我觉得含在嘴中并非是甜而是苦涩。

它在无奈下用手指弹奏无声的钢琴,那曲在回荡······

最伤心时是看他用似骷髅般的手弹奏着乐曲。

和旁边静静聆听德国军官。

音乐的震撼让人不再畏惧同样也不再残忍。

影片结束后发现下雨了。

想起曾在下雨时用钢琴弹奏的忧伤曲目。苦涩是让艺术升华的最佳途径。因为只有抽经断骨的经历才能弹奏出让人心中为之震撼的乐曲。影片最后是史标曼的原声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