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学生教育电影风险
扩展阅读
一个女学生的电影 2025-03-31 06:44:00

学生教育电影风险

发布时间: 2025-03-28 05:00:45

⑴ 日本教育电影有哪些

日本教育电影有以下几部:


一、《摇曳的校园》


这部电影展现了日本一所中学的教育现状,通过描绘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的种种经历,反映了现代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影片关注教育公平、师生沟通和个性化教育等问题,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二、《未来之岛》


该片是一部描绘日本乡村教育状况的电影。通过主人公及其师生在岛上的教育活动,揭示了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该片关注基础教育、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理念的创新等方面。


三、《放课后》


这部电影关注的是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压力问题。影片通过展现高中生的日常琐事,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时的困惑与挣扎,并探讨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共同帮助他们应对压力。


四、《再见我们的幼儿园》


这是一部关于幼儿园教育的电影,主要关注幼儿园的孩子们如何适应学校生活,以及幼儿园教师在面对不同孩子时所面临的挑战。影片展现了日本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并强调了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以上这些电影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日本的教育现状和问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的教育体系及其面临的挑战。这些电影对于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都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有助于促进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⑵ 浅析电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一、电影《孩子王》概述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十年动乱”时期,知青“老杆”被调到农场中学教书;他尽己所能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最后却因没有按教学大纲及课本教课而被解雇的故事。所谓“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师”这一职业。影片整体的意境不显波澜,却展示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暗藏了深刻的主旨。本文将以其中传达的教育观念为切入点展开,并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探讨。

二、《孩子王》中的教育观

1、平等真诚、虚心求教

“讲老实话,字,我倒是认识不少;书,没教过,不知道该教你们什么。你说说看,李老师是怎么教的?”

老杆初来乍到,面对学生的质问,他没有生气,而是诚实地承认自己“确实不会教书”,并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平常教书的方法,这体现了老杆平等真诚的教育观念。之后他让学生一个个上台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又进一步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老师和学生不应该是绝对的上与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对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都强调学生应“尊师重教”,这没有错,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老师对“尊重学生”的忽略。平等、真诚的理念都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敬畏。这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2、脚踏实地、学以致用

“我收拾着一应教具,觉得这两节课尚有收获,结结实实地教了几个字,有如一天用锄翻了几分山地,计工员来量了,认认真真地记在账上。”

在老杆来之前,学生上课即是抄书。在尚有许多生字存在的条件下,学生们并不能理解课文的含义,一味地抄书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老杆放弃课文讲述而专攻生字的决定,无疑是最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几个“结结实实”的汉字,胜与十万高谈阔论的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内化于己。

山里的孩子们并不会写作,甚至一篇文章下来,不过一个“兔子尾巴”似的“走”字,老杆却说这样至少让人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也不是飞来的,更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清楚”是老杆对这些孩子唯一的标准,也是最为实际的标准。语言文字的功能性在于传情达意,而能够“传达”的首要条件,便是清楚。修饰性的语言只是辅助,如同房子中的墙饰、浮雕,这些是不能称重的,真正承担起房屋的架构的,仍是朴素的房梁支柱。

在作文章之外,“清楚”的首要性可延伸至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不论做何事,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做,不可做连字也不识,抄“社论”做文章之事。在自身能力有限时,至少保证“清楚明白”,内修而外致,方能屹立不倒。

3、就事论事、适时严厉

“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影片中,王福是个刻苦努力的学生,他与老杆以字典为赌注,称自己今天能完成明天劳动后的作文。在他提前完成了劳动与作文,并与第二天交于老杆后,老杆对他说了这段话。此时的老杆是严厉的,他没有因为王福的努力,或是王福向来的“好学生”形象而迁就他,让他赢得这个赌注,而是借刺深刻阐述了“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就事论事”的教育观念是老生常谈的,但能做到却又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教育中区别对待的现象至今仍不鲜见。老师常常对“好学生”会稍显宽容,而对“差学生”则更为严厉,这在教育中是不恰当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应当取决于学生处于事件的对错,正确的事情应当赞赏,而错误的事情无论对象是谁都应该加以批评,阐明原委,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正当的对错观与赏罚观。

4、时时反思、常怀审视

“我每每点一支烟在旁边望他抄。有时怀疑起来,是不是我害了学生?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初时将教书看得严重,现在又将学习搞得如此呆板,我于教书,到底要负怎样的责任?”

这是老杆的自我怀疑与反思,也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教育是发展的,甚至教育应当走在时代之前,而非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裹挟。所谓“正常”的教育模式,有时候已经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枷锁,如果我们陷入这种“潮流”,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突破禁锢,去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我们所身负的教育责任,不仅仅是讲授书中的文化知识,更是去培养一个个立体的人。因此,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我们必须时时反思,常怀审视的目光,承担起下一代的责任。

三、《孩子王》中的细节反思

1、循环的故事

“老黑他们明白过来,极严肃地一齐吼道:‘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影片里老黑一众将这个循环的故事吼得极富节奏感,这个场景却透着无法言说的荒诞与虚无。重复的情节还有老杆的两次上山下山。这种重复循环的情节设置,既是前后的一次对比,同时也从结构上暗喻了影片循环的本质。而上山下山的重复,又如同西西弗斯神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意义在何处尚看不见尽头。这也透露着历史循环于一代人的悲剧性。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怎样的教育似乎都无济于事。

王福的一个标志是“抄字典”,而“抄字典”行为本身也是重复。影片最后,老杆给王福的一句话是:“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这是在引导王福跳出循环,还是一声无奈的叹息,暗示着王福也无法跳出历史、阶级的层层圈套?答案尚未可知。

2、放牛娃的象征

放牛娃在影片中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老杆曾四次与放牛娃相遇,他执着地询问其是否要念书识字,得到的只有呆滞的凝视。放牛娃的身份经历,影片中没有展现,但仅从他迷蒙的目光中,我们可以推测他对“读书”并无概念,也不知读书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甚至连“改变现在的生活”的意识也没有,只是机械地接受着生活现状。当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处于教育背面的孩子呢?老杆有心教授,却空有表达,实乃心有余而力不足。

3、紫色迷雾的隐喻

影片的最后,老杆被迫离开农场中学,他走进了一片紫色迷雾中,神色迷茫。这片迷雾即是以当时的视角,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隐喻。老杆要回队里劳作,孩子们继续抄着讲着阶级斗争的课文,他教孩子们识字写作的这段日子,是否会如向一潭死水里投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波纹转瞬即逝,老杆在迷茫,很多人也在迷茫。众多的迷茫汇聚成紫色迷雾,仍只能随时代前行,怀抱着教育的希冀,等待雾散云开的那一天。

四、总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电影《孩子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平等,学以致用、不盲从时代的教师形象,也看到了中国当时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忧虑。在当今时代,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与改善,但知青老杆传达的教育观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参考文献
[1]陈琳.《孩子王》的影像寓言[J].视听,2020(12):88-8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2.044
[2]邱晨晨,姜思羽.作为教师,我是谁?——来自电影《孩子王》的追问[J].中国教师,2019(05):119-121.
[3]万思扬,苏米尔.压抑的年代与反叛的精神——再谈电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J].电影评介,2017(11):56-5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11.016.
[4]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⑶ 中国五部教育孩子的电影

中国五部教育孩子的电影有如下:
1、《一个都不能少》
是一部关注中国农村教育的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封闭的山区,孩子们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一位女老师在得知学生退学后,一直劝学生学习。影片选用的演员均是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以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感人的故事。这部电影通过讲述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深刻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贫困对教育的影响。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农村教育的现状,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背起爸爸上学》
是我国一部由赵强、于芮、江化霖和颜丹晨等人主演的教育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生长在山区里的孩子,因为自己父亲身患疾病,选择一般照顾父亲,一边上学的励志故事。
3、《草房子》
是我国一部由曹文轩同名小说《草房子》改编而成的教育类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住在草房子里面的桑桑和他爸爸,一起在这个小山村里面读书、玩耍的故事,该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儿童片。
4、《遥望南方的童年》
是一部根据真人实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一位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为帮助农村的留守儿童开设学堂时所遇到的一系列艰难问题。这部电影的情感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因为它是根据真人故事而改编的,所以更能够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关注和理解。主人公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做了许多努力。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感人的故事描写,向观众展示了留守儿童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努力,让观众深刻体会到“遥望南方的童年”这一主题的含义。
5、《走路上学》
是我国一部由丁嘉力和阿娜木龄两人主演的教育类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和目前相依为命的两姐弟,为了去山的另一边上学,而不得不每天都走着危险的细绳索道,这部电影成功改变了该山区的跨山条件。

⑷ 一部别名叫做逃脱国外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代课老师教育学生以及教育一个乱性女人的教育电影,

超脱 Detachment (2011)

导演: 托尼·凯耶
编剧: 卡尔·隆德
主演: 艾德里安·布洛迪 /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 詹姆斯·凯恩 / 刘玉玲 / 马西娅·盖伊·哈登 / 萨米·盖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1-04-25
片长: 97分钟
又名: 人间师格(台)

⑸ 求一份在学校操场上观看电影的安全预案,急求

1、看电影之前均由学生处主任向全体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会场秩序安全等。

2、看电影,班主任必须跟班。

3、集合出发全校必须听从统一指挥,站排进行,不许擅自行动。

4、看电影过程当中,不允许学生吃零食,不允许大声喧哗、随意走动,更不允许使用激光手电,影响电影效果。如果上厕所,两人以上一起去。

5、为预防事故发生,便于师生在出现事故时顺利撤离电影院,保证电影院各个安全通道畅通,我校安排林德利、于洋清、黄维清、王红兵把守各个安全通道,负责人为董军副校长。

6、看完电影,统一站排返校,不许擅自行动。班主任必须将学生带回学校后进行总结,方可放学。

7、若发生事故,及时解决,及时上报,决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