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元凶到底是谁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元凶是【殖民者】
1994年4月,非洲内陆小国卢旺达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在3个多月大约100天的时间里,大批无辜平民被杀。死亡人数至今难以最终确定,有的说50万,有的说80万,有的说100万。绝大多数被杀害的是图西族。当大屠杀发生时,曾经有美国政治人物这样问道:“谁是好人?”,意思是说两个相互敌对的族群,哪一个是“好人”。这个提问一方面显示出美国政治人物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站在美国的立场,如果是坏人杀好人,美国也许应该管一管,如果是好人杀坏人,美国有必要管吗?虽然这个问题提得很无知,却说明美国人的这种心态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几十万、上百万平民无辜死亡,用好人坏人来评价,有什么意义?
卢旺达大屠杀过去很多年后,对于这一大屠杀的反思并没有结束。西方媒体和舆论一般都将大屠杀认定为种族仇视的结果,并且自我责备地承认,西方国家,包括联合国,没有及时制止这一屠杀行为。也有人指责美国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后,自私自利,不愿承担自己对于国际社会的义务。而我更倾向于认为,卢旺达大屠杀,是西方近代文明几百年来所有恶果的集中体现。有人说它是难以避免的,即便美国早早出面制止,也阻止不了大屠杀的发生,最多减缓一点屠杀的程度。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西方文明被植入到卢旺达后,卢旺达国内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文明的危害程度,出现大屠杀的结局,是一味照搬西方文明的必然结果。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是继纳粹大屠杀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种族清洗,两者相距半个世纪。
卢旺达大屠杀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种族矛盾,而这个种族矛盾,完全是西方人一手人为制造的。早在欧洲人开始大航海后不久,16世纪的时候,卢旺达就有了自己的国家。那时候,虽然也有图西人、胡图人的称呼,但是,两者并不是不同的民族,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具有共同的信仰。差别在于胡图人以种地为生,图西人以放牧为生。事实上,胡图人、图西人的称呼当时类似于“农民”和“牧民”称呼的差别,放牧的图西人如果改为种地了,就被称为胡图人,反之也一样。两者之间长期互相通婚,并没有不共戴天的矛盾。将胡图人、图西人严格地区分开,甚至订出高下等级的,正是后来进入的西方文明。
1890年,卢旺达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人首先将图西人和胡图人明显区分开。德国殖民者将欧洲的种族主义理论引入卢旺达,生硬地解释卢旺达原先“农民”、“牧民”的差别。德国人说,作为农民的胡图人是从南边移民过来的,皮肤更黑、身材较矮等;作为牧民的图西族是从北边移民过来的,皮肤较白,身材较高等。而且,由于北边靠近尼罗河,文明程度更高,因此,图西人在人种等级上,与欧洲人更接近,属于等级较高的人种。
在卢旺达,所谓胡图人占人口总数约85%,所谓图西人约15%。殖民者这种划分的目的是,利用“等级”程度较高的少数图西人,帮助殖民者一起统治人数更多的胡图人。在欧洲殖民历史上,对于殖民地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从一开始就存在,在美洲印第安人那里,他们就经常使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制造殖民地百姓的矛盾,防止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殖民者。欧洲殖民者在挑起矛盾后,自己便高高在上,处于调解的地位,时不常地利用这一派,打压另一派。几乎所有非洲国家现在的民族矛盾,都是欧洲国家人为制造的。
在东南亚他们也采取同样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如今,一些东南亚国家对于华人有着难以消除的敌意,这种敌意的来源,正是当年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统治时期埋下的祸根。当年在东南亚的欧洲殖民者,需要文化水平较高的华人成为他们高质量的劳动力和管理帮手,为此,他们不惜偷运、拐卖沿海地区的中国人。另一方面,殖民者又不想太多得罪当地人,于是,他们便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华人与文化水平较低的当地人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自己左右平衡。等这些殖民者走了以后,他们制造的矛盾,便成为长期难以化解的社会问题。在斯里兰卡,尖锐的民族矛盾引发所谓“恐怖主义”,其根源也是殖民者挑拨离间种下的。在印度,殖民者这种挑拨离间、制造矛盾的手法,最终导致了三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一个飞地(克什米尔)的出现,成为该地区长期动荡的不安定因素。西方这一手法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色列,他们用强行植入以色列的方式,在中东制造了难以化解的长期仇恨。
说远了,还是回到卢旺达。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它的殖民地大片失去,被其他欧洲国家占据。这个局面对于德国来说,导致后来希特勒为了争取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而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此为题外话。德国退出卢旺达后,欧洲小国比利时成为卢旺达的宗主国。比利时在卢旺达推行的种族主义政策,使得卢旺达的民族矛盾更加激化。而激化这一矛盾的工具,就是比利时引入欧洲的“科学”。比利时根据欧洲人种学理论,对卢旺达的居民进行了大范围的“科学测量”。在欧洲科学的历史上,有一门学科叫做“颅相学”。“颅相学”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最初它的理论认为,颅骨的结构、尺寸等,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和意识,这种理论的一个实际用途,被认为可以提前发现有犯罪倾向的人。这种理论后来与种族主义结合:既然颅骨尺寸能够决定心理和意识,同时心理和意识的差异,在种族进化的过程中也明显存在,那么,通过颅骨的测量,掌握不同种族颅骨的统计数据,就能判定一个种族的进化程度。虽然经过惨痛的二次大战后,“颅相学”已经成为垃圾,但是,在它没有被彻底否定之前,它确实是以科学真理的名义,为种族主义添砖加瓦。
比利时利用“科学”,将胡图人、图西人正式分为两个种族。与此同时,他们又运用了欧洲现代文明制度,将这一种族划分永远固定,这个制度便是身份证制度。每一个卢旺达人的身份证件上,都标明了种族,并且,这种标记也向后代延伸,只要身份制度存在一天,这一种族的划分就永远存在。与此同时,由于“科学”证实,图西族的进化等级要比胡图族高,因此,比利时殖民者与德国一样,在政策上向图西族倾斜较多。使得占人口15%的图西族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卢旺达殖民统治时期的政府及社会上层,主要被少数图西族占据,图西族也占据了较多的财富。对照来看,英国人当年在斯里兰卡的做法,造成的后果几乎一模一样。当年受宠于殖民者的“民族”,在殖民者走后,成为被迫害、报复的对象,如同在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华人。
我们看到,卢旺达种族矛盾的原因,一是欧洲人发明的种族主义,二是欧洲人引以为傲的科学。但是,它还没有完。欧洲人发明的阶级斗争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民族主义、民主制度等等,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对卢旺达的种族屠杀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独立运动在全世界风起云涌,卢旺达也不例外。1962年,卢旺达独立,成立了共和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也引进了西方的普选制度,成为一个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制度国家。但是,卢旺达至今仍然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盲目崇拜西方民主制度的人,是否能从卢旺达的苦难里,看清一点民主的真相?
由于欧洲殖民者人为划分种族,激化社会矛盾,卢旺达的图西族和胡图族早就开始出现冲突。随着共和国的建立,随着民主制度的实行,这种冲突开始具有了国家政策的含义。等级地位较低的胡图族占全国人口的85%,民主制度必然对胡图族有利。西方民主的多党制,在卢旺达自然成为种族对立的工具。占人口绝对多数的胡图人开始利用民主制度,对曾经高高在上的图西族实行迫害,大批图西族人成为难民,流亡国外。这里,又要说到西方文明另一个产物对卢旺达产生的恶果。
民族主义是西方近代的发明,但是,这个发明有着内在的矛盾,对于不同的国家,会造成不同的后果。民族主义也可以叫做国家主义,它与国家主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民族主义有一个标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对于某些西方国家来说,这个标准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卢旺达和周边国家来说,这个标准就是在制造新的矛盾。我们知道,现代非洲国家的版图并不是自然形成的,看看非洲地图,笔直的国境线都是西方瓜分非洲的产物。而被瓜分之后,西方殖民地的成果,在前殖民地独立后,又被新独立国家在西方提倡的国家主权至上的观念下照单全收。于是,殖民地划分的国家版图,首先确立国家主权,而不考虑民族问题。
对于卢旺达来说,两个主要民族,图西族和胡图族,并不只在卢旺达存在,周边国家,例如布隆迪、乌干达等国,都有图西族和胡图族。殖民地留下的国家主义,将不同的民族划分在不同的国家,并没有形成像欧洲那样所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府”。这个政策如果要在非洲实施,结果就只能像印度一样,原本交错在一起的不同民族,不得不大迁徙,将同一民族的人聚集到一起。这种方法,一是制造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二是导致无数人失去家园。如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关系一样,不管是隔离还是混居,西方文明都在制造着难以化解的矛盾。从卢旺达逃亡的图西族难民,像被以色列逐出家园的巴勒斯坦难民一样,居住在周边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图西族联合,开始对卢旺达的胡图族人统治发出挑战
② 《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讲的是哪段历史 真有这个饭店吗里面的人物是真实人物吗【
《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取材于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以此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编,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及胡图族难民的故事。
保罗:胡图族人,卢旺达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饭店经理。旺达混乱的现实让他绝望,好友的背叛使他失望,然而他还是凭借坚强的意志重新了找回信心,去拯救更多需要他保护的人。
(2)非洲十大战争电影杀戮禁区扩展阅读:
《卢旺达饭店》剧情简介: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之间矛盾重重,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1994年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种族大屠杀,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拉开了帷幕。
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电台也为大屠杀的行为煽风助阵,他们叫嚣着“让一切的郁积都爆发出来吧。在这样一个时刻,鲜血将滚滚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媒体的号召下四处搜寻和杀死图西族人,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
当一个国家陷入了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时,有一个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饭店经理却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
保罗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却是图西族的,对他而言,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他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为了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所作为和与世界媒体的隔绝使得保罗夫妇二人和在饭店中避难的1268名当地居民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我们一定让全世界都无地自容地去采取应有的行动”。事态越来越严重,但米勒·科林斯饭店却成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绿洲 。
③ 现代战争片有哪些
越战:
- 《现代启示录》(美国)
- 《野战排》(美国)
- 《猎鹿人》(美国)
- 《全金属外壳》(美国)
- 《生于7月4日》(美国)
- 《绿色贝雷帽》(美国)
- 《猪排山》(汉堡包高地之战)(美国)
- 《老虎营》(老虎连)(美国)
- 《我们曾是战士》(我们是战士)(美国)
- 《阿甘正传》(美国)
- 《隧道之鼠》(美国)
- 《再造战士》(美国)
南斯拉夫内战(波黑战争):
- 《灭族战场》(美国)
英阿马岛战争:
- 《炮火磷磷》(烽火烈焰)(阿根廷)
海湾战争:
- 《三个国王》(美国)
- 《生死豪情》(美国)
- 《锅盖头》(美国)
科索沃战争:
- 《深入敌后》(美国)
- 《非常战场区域》(西班牙)
卢旺达种族内战:
- 《卢旺达饭店》(英国/南非/加拿大/意大利)
- 《杀戮禁区》(猎犬)(英国/德国)
利比里亚内战:
- 《疯狗强尼》(法国)
索马里内战(索马里维和):
- 《黑鹰坠落》(美国)
- 《血钻》(美国)
- 《战争之王》(美国)
阿富汗战争:
- 《第九连》(第九突击队)(俄罗斯)
- 《入侵阿富汗》(美国)
-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美国)
- 《第一滴血3》(美国)
车臣反恐战争:
- 《爆破》(俄罗斯)
- 《风暴之门》(俄罗斯)
- 《炼狱》(俄罗斯)
阿富汗反恐战争:
- 《罗斯坎普-阿富汗战争前线》(英国)
- 《兄弟》(美国)
缅甸内战(缅甸军政府与克伦棉邦):
- 《第一滴血4》(美国)
与以色列有关的战争(黎以战争):
- 《波弗特》(以色列/美国)
-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以色列)
- 《黎巴嫩》(以色列)
伊拉克反恐战争:
- 《拆弹部队》(美国)
- 《哈迪塞镇之战》(美国)
- 《拯救女兵林奇》(美国)
- 《血战沙漠》(美国)
- 《前进巴格达》(美国)
- 《决战以拉谷》(美国)
- 《拒绝再战》(美国)
- 《生死狙击》(美国)
伊拉克反恐战争电视剧:
- BBC 电视剧《反击》(英国)
- HBO 电视剧《伊拉克战争第一季》(美国)
随着时间推移,纯粹意义上的战争片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依托战争背景的电影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些电影往往融合了其他元素,如灾难、犯罪、伦理、动作或个人英雄主义。例如,《K-19:寡妇制造者》是一部以军事为背景的灾难片;《血钻》和《战争之王》则是依托战争背景的犯罪伦理片;《第一滴血》系列展现了动作冒险元素;《卢旺达饭店》聚焦于伦理道德;而《壮志凌云》和《拆弹部队》则讲述了个人英雄的故事。尽管如此,像《黑鹰坠落》这样较为纯粹的战争电影仍然受到观众的喜爱。近年来,许多电影过于商业化,很少有作品以一场战斗或一个事件为核心。
④ 相似电影。这几天看了《卢旺达饭店》和《杀戮禁区》,觉得挺好看,求推荐类似的。政治,战争类电影,有关
《卢旺达饭店》网络网盘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EuuHOQthlUKYHBrSw8rBOw
《卢旺达饭店》是一部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美国四国于2004年共同拍摄的战争片。影片由特瑞·乔治执导,唐·钱德尔、苏菲·奥康尼多、杰昆·菲尼克斯和尼克·诺尔特等联袂主演,于2004年9月11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首映。该片取材于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以此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编,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Paul Rusesabagina)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 ...
⑤ 好看的非洲战争题材电影
对于非洲的印象,腹黑君还停留在类《卢旺达饭店》一类的苦情片儿中。
这是一部主题非常沉重的电影。
讲的是种族大屠杀一类的。
其结局也像绝大部分的战争题材电影,让人痛苦、伤心、感慨。
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另外一部类似题材的片子——无境之兽 (Beasts of No Nation)
(在妓院中肆意拿枪扫射无辜妓女的镜头,让人觉得战争对一个人本性的改变有多大)
导演在此片中安排的叙事节奏是缓慢的,并没有像其它类似的战争题材电影一样,把一个人物的成长时间跨度拉得很大,本片中甚至到片尾,代号3IC的阿古一直以未成年的小孩形象和身份做尽了杀人如麻等伤天害理之事——而这些事情确实是他在迫不得已或心态扭曲不能自制的情况下完成的。
(片尾不及战壕深度的矮小阿古正面抽烟镜头,其动作和表情俨然是一副身经百战的老兵形象了)
而就在大家都认为阿古这个小人物命的运业被无可挽回地注定的时候,
联合国维和部队出现了。
片末,导演凯瑞福永并没有延续以往战争片给人造成的“大战之后,一地废墟”,侥幸生存下来获得最后胜利的人们站在瓦砾堆上回顾过往,憧憬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故事套路,而是仍旧将镜头焦点聚集在阿古身上。
在深陷战争泥潭和杀人梦魇等境遇后,阿古在新政府的帮助下获得了生命的新生。
而这种新生,是记忆中的亲情在唤醒着自己的心性和良知,使得阿古可以融入新的人生,续写新的生命篇章……
这样一部战争题材的非套路片在IMDB亦获得了不低的评分。
腹黑君也强烈推荐大家一看。
⑥ 推荐几部战争片,枪战激烈的那种
1、百团大战
这场战争极大的影响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牵制住了日本兵力,同时中国的大胆出手,也影响到其它国家也开始勇于在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强势出击,正面对战。
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42年夏天,苏联方面的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炮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为了阻击德军深入森林,瓦斯柯夫带领一支娘子军五人小分队去搜查敌军,但敌人的力量与自然环境的恶劣远比她们想得要残酷。
3、钢琴家
波兰斯基的表达更趋于“人性化”影片的主人公史标曼不再是品德高尚拥有丰功伟绩的大英雄,面对战争的迫害使他萎缩成一只“仓鼠”每天暗无天日地活着,在战争面前我们都是普通人,在战争面前不仅我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最可怕的是我们的信念也在逐渐溃败。
4、朗读者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影片并未涉及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而将中心聚焦到一段不为人所知的秘密情人关系上,而后汉娜的忽然消失,在审判席上米夏再一次遇到汉娜,但已物是人非,这是一场灵魂的审判,正所谓宽恕“不可能宽恕的”才是真正的宽恕,影片以细腻的人物刻画令人难以忘却。
5、美丽人生
该片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1999年,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奖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三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