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红日观后感边议边论
《红日》主要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从全新和比较现代的角度来讲述那个“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遁”的解放军军事史上的转折之战。一场解放战争中豪迈而残酷的战场即令人感动,又让人心痛。因为,这是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对决,这是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撕杀。战争中共产党军队的胜利虽然最终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基础做出了贡献,但这场兄弟之间的撕杀仍然让人感觉痛心。一边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奋不顾身,一边是为蒋家王朝的“三民主义”浴血忠诚,宏大的战争场面,双方都是不怕死的中国人。从来不惧怕死亡的解放军战士,遇到了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而有别于它的张灵甫74师,双方的激战激烈而悲壮。如果抛开战争的正义不谈,双方都是英雄,双方没有失败者,张灵甫即便是为一个没落的王朝战死,那也是个值得尊敬的军人,效忠其信仰的“忠臣”。
红日电影观后感一
翻开历史,张灵甫同样南征北战,身先士卒,作战中一贯冲锋在前无视生死。对日寇的数次战斗中,屡出奇兵,从容淡定,有勇有谋带领将士冲锋陷阵,打出中国军人的骨气和威风,成为同样令日寇胆寒的铁血将领。如此奇人,如属解放军阵营,同样必是百战百胜的战神。可惜,一代名将面对昂扬斗志万民拥护的共产党,终于没有了驰骋疆场的豪情满怀,没有了阵前杀敌的淋漓酣畅,短暂的胜利后只有无可奈何一声叹息,举枪自毙。历史终究会还原真相,张灵甫虽然死在正义的解放军炮火下,但是,他仍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也是一代抗日名将。公正的说,我们应该深深怀念他。
让我们思考个问题,作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相比,既有装备和数量的优势又有美国的支持,且国民党军队指挥官的学历普遍高于解放军,为什么却遭到了如此迅速和彻底的失败?
先看看张灵甫失败的原因。我认为国民党将军张灵甫及其号称天下无敌七十四师的灭亡主要是四个原因:首先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这是必然的原因;第二,其军事上的冒进,使之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很重视的、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歼灭的重要目标,这是导火线;第三,国民党内部腐败,军队里派系林立,各自保存实力,打自己的小算盘,无法做到统一的调度和指挥,这是关键原因;第四,张灵甫及七十四师平时仗蒋介石御林军“王牌中的王牌”骄横跋扈,得罪了其他的友军领导,致使其关键时期被人落井下石,这是重要原因。因为以上四点主要原因和种种其他因素导致了张灵甫这位国民党军中颇有能力的干将和王牌军七十四师的全军覆没。
再说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遭到迅速和彻底的失败,以上因素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再者老蒋的部队没有政工干部,这一点他需要向毛泽东学习,打仗是打仗,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得抓上去。国民党官兵的“效忠党国”只是口号,他们内心没有驱动力。临上战场了,或许以大洋,或许以高官,这些对于可能生命不保的人意义可谓不大。我认为国民党部队灭亡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因其不得人心。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果选择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最终只会被人民所淹没。国军的抗日英雄不乏其人,铁军、王牌军也不少,装备、数量更是占优,可就是没打过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呢?主客观原因想找能找出一大堆来,但关键还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别说是机械化部队,全套的美式装备,就是美国人亲自来也不行,看看朝鲜战争就知道了。剧中表现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国民党人的官僚作风,对现在也有积极意义。
《红日》这部电视剧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成功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对不甘平庸的人来说那是一场长久的斗争,只有选择坚强,才不会消沉,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挑战苦难、挑战未来;只有选择坚强,知难而进,努力超越自我,才可能建立超人的业绩,才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红日电影观后感二
此次泰山之旅,长途跋涉。我坐在旅行车上,无暇观望路旁的风景,忙于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日》。这是一部取材于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的战争影片。在《亮剑》中扮演李云龙的著名演员李幼斌,在剧中扮演国民党现代化部队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整个剧情复杂多变,高潮迭起。在此次战争中,武装设备精良的七十四师为何一败涂地,关键在于失去民心,军队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缺乏团结,更重要地失去老百姓这块基石。共产党的部队虽然武装设备远远比不上强大的七十四师,人数上又少,为何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在于得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共产党的部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军队纪律严明,团结和谐,礼贤下士,得道多助,军民齐心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观看此剧,感触颇深。
一、民心是基石。革命战争是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胜利,当今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辛勤地劳动。一个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得益于广大职工的集体智慧;一个学校要发展,更重要的是依靠广大教师的爱岗敬业。民心可贵,值得珍惜,更值得保护。
二、团结是保障。革命战争中共产党的部队官兵齐心,军民同心,大家团结起来,有何困难不可战胜呢!5、12四川汶川地震,举国震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战胜了自然灾难。我们用信心凝聚力量,用理想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
三、敬业是动力。革命战争中有那么多革命志士,背井离乡,奔赴前线,有那么多革命志士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多么可歌可泣!他们对国家和人民敬业!今天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爱岗敬业”,是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这也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动力。这种敬业精神必将推动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行动是关键。从涟水之战失败,华野军能及时总结经验,采取正确战略政策,服从大局为重,沈振新的部队与国民党部队不断周旋,最后一举歼灭国民党的黄牌军,彻底粉碎蒋介石的梦想。行动要听指挥,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骄傲狂妄只能导致失败。
❷ 如何评价国产老电影《红日》
一、战争场面的史诗性呈现
电影《红日》以其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成功地将小说《红日》中所描绘的史诗性氛围带入了银幕。开场的涟水战役,不仅为整部电影奠定了庄严而沉重的基调,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情感铺垫。通过展示战争的残酷与艰辛,影片不仅激发了观众对于胜利的渴望,更深刻地传达了胜利的来之不易。电影不仅仅局限于对战场的简单描绘,更深入地揭示了战争背后的策略与谋略,使得影像具有了文献价值,同时也将战争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角色塑造与表演艺术
电影中的主要角色“沈振新”由张伐饰演,他以其精准且真挚的表演,成功塑造了这位高级指挥员的形象。无论是面对紧急关头时的冷静判断,还是对士兵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张伐都将角色的情感与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细腻演绎,使得“沈振新”在电影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十七年光影世界里不可忽视的存在。
三、角色的象征意义与剧情发展
在电影中,张小甫这一角色虽然作为配角出场,却承担了重要的象征意义。他的名字“张小甫”与张灵甫的关联,不仅为故事增添了幽默感,更从侧面揭示了张灵甫在第七十四师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通过张小甫的转变与选择,影片不仅展现了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更凸显了正义之师的风范。而张灵甫的最终结局,以其开枪的动作,鲜明地揭示了其作为反派角色的本质。这一系列角色之间的互动与转变,构成了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胜利与失败的鲜明对比
电影《红日》以开场的失败与最终的胜利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的阳刚美学。这一高潮不仅标志着故事的结束,也是历史上红日东升的序曲。电影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成功地传达了胜利的喜悦与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❸ 如何评价国产老电影《红日》
重温历史烽烟,探索《红日》之辉煌篇章
1946年的苏北涟水,战火如炽,《红日》老电影以连长石东根的浴血奋战拉开序幕。面对整编74师的猛烈进攻,军长沈振新在战火六点决策中,虽面临撤退,但战略眼光深邃。沈军长誓言要粉碎74师的嚣张气焰,丁政委的回归则为撤退带来了新的解读,他认为这其实对全局有利。部队北上,沈军长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排长杨军的豪言“全中国都是家乡”激励着低落的战士们。新兵补充,陈坚政委与刘胜团长的鼓舞,让训练变得更加刻苦。
然而,任务的延迟让石东根连长感到挫败,沈军长适时地鼓舞士气,预告着新战斗的来临。敌军6万占领莱芜,意图南北夹击我军,我军审时度势,决定转战北上,沈军长亲自指挥攻取吐丝口,切断敌军退路,战士们在激烈的战斗中展现了高昂的斗志。刘胜团长的牺牲换来了吐丝口的胜利,但骄傲如石东根连长,也在此时受到了批评。
莱芜战役后,敌军调整策略,74师成为先锋,却忽视了垛庄的防守。沈军长果断指挥,部队深入敌后,74师在孟良崮陷入困境。张灵甫的独断决策,最终导致了74师的首败。在孟良崮,张灵甫的狂妄坚守与沈军长的精准布局形成鲜明对比,74师陷入内外夹击的绝境。
《红日》以其战争场面的真实还原和人物塑造的深度,如华野六纵政治部宣传部长的亲身参与,上影厂明星阵容的强大,包括张伐、高博、李英等人的精湛表演,以及吕其明的音乐创作,成功刻画了角色的复杂性格。尽管电影曾被批评为“毒草”,但其感人的真实战争画面和深刻的人性揭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杨在葆等年轻演员因此片声名鹊起。
尽管《红日》的知名度可能稍逊于《南征北战》,但从战役本身出发的片名或许能提升其影响力。这部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再现,更是一次对人性与战争的深度探讨。期待在留言区与您一同分享对《红日》的见解。
我是DJ雅清,感谢您的关注,下期精彩继续。让我们一同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红日》的魅力。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微信公众号:DJ雅清,获取更多深度影评与故事。
❹ 电影红日解放军在哪里会师
电影红日解放军在孟良崮会师。
《红日》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由汤晓丹执导,张伐、高博等出演,于1963年5月1日上映。
影片主要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部队第74师的故事。
影片也从全新和比较现代的角度来讲述和演绎了那个“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遁”的解放军军事史上的转折之战。
结局中,张灵甫陷入重围,惊慌失措,想以声东击西的诡计逃避被歼灭的命运:一边向540高地发动佯攻,一边却妄图从385高地突围出去。
解放军识破敌人的阴谋,以强有力的攻势粉碎了敌人的突围企图。战斗中,团长刘胜不幸牺牲。在攻占孟良崮顶峰时,石东根连的战士搭了人梯攀上悬崖绝壁,直捣张灵甫指挥部石洞。
张灵甫无路可退,便与众部属自杀殉国。红日当空,碧云明丽,解放军各路大军在孟良崮上胜利会师。红旗如林,欢声雷动。
❺ 反映孟良崮战役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红日
电影《红日》拍摄于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这场闻名中外的惨烈战役对交战双方有着存亡绝续的意义。影片尽量客观地塑造了国共双方的各级将领达20多人,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人物众多,个个鲜活生动,是为经典。当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唱遍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片 名: 红日
主 演: 张伐 高傅 中叔皇 康泰
导 演: 汤晓丹 影片类型: 战争
地 区: 大陆 上映时间: 1963
语言说明: 国语
1946年冬,苏北连水城下,硝烟弥漫,火光冲天,讲述我军沈振新、丁元善部,顽强地抗击着气焰嚣张的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以后,为了配合整个战局需要,奉命主动北撤,广大官兵怀着沉痛的心情,带着“再跟七十四师干”的杀敌决心,离开苏北根据地的故事。
······················
红日
故事片(黑白)。天马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
1946年初冬,蒋介石对华东解放区发 动大规模进攻。人民解放军沈振新部 在苏北涟水城外,与蒋军“王牌”整 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激战以后,主动 北撤山东。张灵甫气焰嚣张,与其他 师共二十万人,向山东临沂地区齐头 并进,盘踞济南的敌人也同时出动, 企图南、北夹击我军。我野战军司令 部决定一部分主力在南线阻击,大部 分迎战北面的敌人。于是展开了著名 的莱芜战役。沈振新军奉命拿下莱芜 城北的吐丝口镇,以截断敌人的退路 。而刘胜团被留下作为军的总预备队 ,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因求战心切 ,情绪急躁。战局急剧变化,莱芜五 万敌人在我军的猛攻下,妄图向吐丝 口方向突围。沈振新当即命令刘胜率 部投入战斗。刘胜用一支突击力量越 过前沿,直插敌人的师部,获得全胜 。胜利鼓舞着全军,然而石东根却有 些忘乎所以,军长对他进行了严肃的 批评。蒋军以张灵甫为先锋,又向我 蒙阴、坦埠进攻,妄图聚歼我主力于 沂蒙山区。为了分散和牵制敌人,沈 振新部从沂蒙山西侧,插到敌后鲁南 一带。敌七十四师进攻坦埠失利,向 南溃退。沈振新部星夜飞兵抢占垛庄 ,切断敌人退路,将七十四师紧紧包 围在孟良崮山上。张灵甫想以声东击 西的诡计突出重围,但在我军凌厉的 攻势下,阴谋未能得逞。战斗中,团 长刘胜不幸牺牲。在攻占孟良崮顶峰 时,石东根连的战士搭了人梯攀上悬 崖绝壁,直捣张灵甫指挥部石洞。张 灵甫负隅顽抗,被我击毙。我各路大 军在孟良崮胜利会师。 编剧:瞿白音(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 改编) 导演: 汤晓丹 摄影: 马林发 美术: 葛师承 作曲: 吕其明、萧珩 扮演者 剧中人 扮演者 剧中人 张 伐 沈振新 杨在葆 石东根 里 坡 刘 胜 舒 适 张灵甫
❻ 谁能帮我写一篇电影(红日)的观后感`
电视剧《红日》终于看完了,尽管期间丢掉了几集,但仍掩饰不住我对它的赞美。这是一部红色经典的电视剧版,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改编之作,故事是以1947年我华东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为原型,中国穿插了主人公沈振新的爱情故事。很多年前,新中国还有一部同名的电影,曾经影响了整个中国,但后来这部电影受到了批判,我不太清楚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影片有过于美化敌人的嫌疑,在那个政治年代,一部文艺作品因政治原因受冲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许多电影都受到了批判。我想大家可能更熟悉另一部超级经典影片《南征北战》,也是讲歼灭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里面有一句新中国电影的经典台词“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我们知道,改编红色经典历来是一件卖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红色经典勾起了人们更多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可能是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吧,一代人的历史记忆是难以消除的,前一时期国内许多改编后的红色经典影片都遭受了不少的口水就是明证,当然,也有影片质量不高的原因。但这部《红日》似乎改变了这个宿命,依我之见,此剧有三个方面比较好,一是演员演的好,几个主演都是国内的大牌,表演很到位,特别是大反派张灵甫由著名的李幼斌出演,从《亮剑》中共产党李云龙到《红日》中的国民党张灵甫,一正一邪,十分考验演员的功力啊。二是故事好,有张有驰,有高潮、有细节,虽然我没有看到小说《红日》的原著,但我想改编后有剧本肯定是忠实于原著的(主观臆测,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姑且妄言之)。三是片中人物形象丰满而有个性,当然里面也有很多《亮剑》的影子,更重要的是里面的人物都有一种的精神,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头,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国民党将领,不一样的国军。
我想,此剧接近历史的真实也好,不接近历史的真实也罢,我之所以关注它、喜欢它,因为它所表现的内涵适应我们这个时代,为我所感染,这就是此剧成功之所在。
这是目前我所见到的改编最为成功的一部红色经典电视剧,我真心地向我的朋友推荐,有机会还是要看一看的,相信我,没错的。
❼ 电影《红日》,真实的孟良崮,真实的张灵甫,真实的兵,还有什么
原华东野战军(华野)六纵宣传部长吴强在50多年前写的小说《红日》被改编成35集电视剧,陆续在各地电视台播放。本来怀着很大期望来观看这部电视剧的华野老兵士,不只是大失人望,并且对电视剧的编导离谱地编造前史,丑化人民解放军的行径感到十分愤怒。
体现兵士英豪本质的前提下,经过他们与敌人、与同志、与老乡的周旋、相外、往来的典型情节甚至细节的彼此照射、彼此补充,来展示他们丰厚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做到了个别和一般、共性与特性的统一。总之,《红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可谓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前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