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抗战电影观后感
抗战电影观后感三篇
我下面分享三篇抗战影片观后感:
【篇一:一•二八淞沪抗战观后感】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出动最强大的兵力和新式的军事武器,向上海闸北大举进兵,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面对日军的暴行,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不惜违抗国民政府的命令,坚决抗敌。
在一块展板上,我看见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两名日本官兵强行拖走一名中国市民,那个中国市民挣扎着,眼里充满了死亡的恐惧;另一张是一位中国军民视死如归的坚毅神情,大刀就架在他的身后,但他却一点也不向敌人屈服。看到这些,我的心也愤怒起来了,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吧!
当时正是大冷天,但十九路军的三万官兵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奋勇抵抗,不少人脱掉上衣,挥舞大刀,和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随后,上海市民自发组织敢死队、情报队、救护队、担架队、通信队、运输队和募捐队,万众一心,支援抗战。看到这些,我深深地为上海军民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顽强抵御敌人,不管敌军是自己的多少倍;因为,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枪林弹雨,保家卫国。
我觉得中国军民就是靠这种顽强不屈、团结战斗的精神,才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经过三十多天的激战,日军始终无法占领上海,5月5日,签订停战协议。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一千九百多名英勇的官兵,永远令人怀念。
我亲耳听过蔡醒民爷爷(蔡廷锴的长孙)给我们讲的抗日故事,我亲手给仍然健在的十九路军战士带过红领巾,原来历史不曾远去,英雄事迹代代相传,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观看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展览,更让我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样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知道,因为十九路军烈士的大多数人都是广东人,再加上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也都是广东人,所以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就建在广州?你是否知道十九路军烈士就长眠于我们水荫路?你是否经常仰望“碧血丹心”的凯旋门?你是否清明时节给十九路烈士敬献鲜花?
请你和我,都不要忽视这段就在身边的历史故事,了解它,记住它,就是最永恒的纪念!
【篇二:平原枪声观后感】
影片概述
早上,我观看了电影《平原枪声》。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区年轻的八路军干部马英在党的领导下,回到家乡肖家镇,率领苏建梅,王二虎等抗日战士,依靠群众同以中村,杨百顺,刘中正为首的日寇汉奸进行殊死搏斗。他们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秦芳之密切配合,发动群众,智取枪支,建立武装,攻占炮楼,巧杀汉奸,识破叛徒,粉碎“扫荡”……一次又一次挫败了日寇的阴谋,出生入死,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将敌人消灭。
观后感想
看了这部影片,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股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升。
这些英勇的平原儿女们,凭着一种信念——民族精神,在家乡的土地上为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用自己的智慧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当风云突变马英被捕时,苏建梅等人截粮车,毁电线,拔炮楼,让敌人误以为马英仍在城外;在壮丁训练所马英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密切配合,救出马大娘,借敌人之手除掉汉奸吴胖子,马英等人也脱离虎口。更让我敬佩的是抗日战士的意志。当苏建梅被捕时,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这些都未能摧毁苏建梅的意志,面对挥起的鞭子,面对那一件件令人不寒而栗的刑具,苏建梅仍面不改色,对八路军的任何情况只字未提……
反之,那些汉奸和日寇更令人痛恨之极,他们的言行正与抗日战士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苏建梅与苏建才同时被捕,面对美色的诱惑苏建才心意访惶,终成了叛徒……
抒情结尾
抗日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之歌。同时,影片也告诉我们:要记住这段浴血历史。
【篇二:南京南京观后感】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拥挤的人群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正准备上火车。年轻夫妇背着沉重的行李。突然,一声剧烈的警报声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人群骚动起来“轰-”人们的前方已经冒起了浓烟。只听见有一位年轻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轰炸到这里啦!”
人群如遇到地震似地逃跑。一时间车站里只能听见妇女的尖叫声、小孩子和男人的叫喊声。慌乱中,年轻夫妇与三岁孩子挤散了。年轻夫妇的随身行李也不见踪影了。“轰-!”又一个炸弹从天而降,铁轨断成两截,断裂的铁轨向上翘着;天桥塌下来,只见桥上的行人跌落下来。他们张着大嘴,大声的求救声被淹没在隆隆的炸弹声中。几秒钟的时间,昔日人来人往的上海火车南站成了血的海洋。
爆炸声还在不断的响,人已经差不多跑完了,只留下一些和家人失散、跑不动的老人和孩子。在离铁轨比较近的一块空地上,一个三岁小男孩坐在满是血污的地板上哭着。旁边躺着许多惨不忍睹的尸体,一连几个炸弹还在小男孩的身边发出巨响。这个小男孩的未来是生?是死?我真不敢想象。
现在,虽然人们已经步入21世纪,但地球上还有许多地方站或仍未停歇。战争,使别的地区孩子们失去了家园和童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痛苦!
;Ⅱ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
观赏完电影《战争与和平》后,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是时候坐下来,将这些感受化作文字了。观后感怎么写呢?这里有一份我为你准备的《战争与和平》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本文基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小说《战争与和平》,探讨了不同版本的电影改编,并选择了以奥黛丽·赫本为首的美国版进行讨论。这部电影以俄国与法国的两次战争为背景,围绕着皮埃尔、尼古拉和娜塔莎兄妹,以及安德烈和玛丽亚兄妹等五个人的故事展开。
皮埃尔,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巨额财产,成为莫斯科最富有的资本家之一。尽管他与监护人库拉金公爵的女儿爱伦结婚,却发现妻子与勃赫夫有染,最终分居。
安德烈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表现英勇,但受伤后发现妻子和胎儿都已去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直到遇见了活泼的娜塔莎,他的生活才重新有了希望。
娜塔莎,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与安德烈相爱,但因为家族背景和年龄问题,他们的婚事被推迟。在等待期间,娜塔莎受到了阿纳托尔的诱惑,并与之私奔,幸得皮埃尔阻止,但她也与安德烈解除了婚约。
安德烈在第二次俄法战争中不幸去世,而皮埃尔在试图刺杀拿破仑的过程中被俘,后来在淘洛霍夫的帮助下逃脱。俄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击败了拿破仑的军队。娜塔莎和皮埃尔在战争结束后重逢,而安德烈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尼克拉结婚,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影片不仅展示了战争背景下俄国社会的风貌,还通过不同家族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情感、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战争虽然残酷,但它在人们心中照出了善与恶、美与丑。影片传达了一种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提醒我们珍惜和平,不忘历史的教训。
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一员,我们难以想象战争年代的恐惧和绝望。战争是残酷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珍视那些为我们带来和平的先辈们的牺牲和努力。
Ⅲ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战争与和平》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该电影是改编列夫·托尔斯泰长编巨著小说《战争与和平》,共有四个版本,一是美国版的;二是苏联版的;三是多国合拍;四是英国BBC六集连续剧。我选择的是美国版本奥黛丽·赫本主演,该版本的故事内容比较充满趣味性。
该部影片主要围绕着发生俄法两次战争,主人公皮埃尔、尼古拉和娜塔莎兄妹、安德烈和玛丽亚兄妹等五个人的家庭、信仰、感情而展开。
皮埃尔是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所有的财产,成为当时莫斯科最有钱的资本家之一,而他的监护人库拉金公爵看中了皮埃尔继承的财产,从中撮合将美貌的女儿爱伦嫁给了他,而婚后发现了妻子与勃赫夫之间有暧昧关系,并最终与勃赫夫决斗与爱伦分居。
安德烈在参加奥斯特里茨战役时,将怀有身孕的妻子送给父亲和妹妹照顾,在这场战役中他带着军旗独自冲入敌阵,不幸受了重伤,后来回到家中的当晚妻子产下一名男婴后去世,安德烈感到痛苦万分、郁郁寡欢,直到碰到充满活力的娜塔沙,又重燃了希望与爱。
娜塔莎天真浪漫充满生命力,遇上安德烈后坠入爱河,但安德烈父亲觉得娜塔沙家族一般,同时年龄较小,要求安德烈在一年后才能娶她,安德烈再次加入第二次俄法战争,而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皮埃尔知道后进行阻止,而娜塔沙也解除了与安德烈的婚约。
安德烈因二次战争而重伤,娜塔莎在伤员中发现了安德烈,并一直细心照料和守护,彼此旧情重燃,但不久后安德烈因伤势过重而离世;而皮埃尔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后来碰到了淘洛霍夫,知道了爱伦的消息,俄国人民团结一气,最后击垮了拿破仑军队取得胜利,娜塔莎一家重回莫斯科,与皮埃尔相遇相拥,而安德烈妹妹玛莉亚也与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影片展现了当时俄国在面对战争时,人民生活的状态和精神层面的社会风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外以库拉金家族为首的上流贵族的贪婪虚伪堕落;罗斯托夫家族的热情淳朴好客,为保卫国土而贡献自己的崇高品质;保尔康斯基家族正直爱国情怀,体现了军人的的荣誉感和爱国责任感;别祖霍夫家族虽是最富有的家族,但面对外敌侵略,皮埃尔一改柔软个性想刺杀拿破仑,体现当时各阶层人民在外敌侵略时的'正义抵抗;通过对这几大家族的感情生活,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的描写,虽然写的是战争与和平,却涵盖着权利与欲望、感性与理性、背判与宽容等思想内容。战争如同一面镜子,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都能照见,所有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在战场和炮弹面前身躯都是平等的,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主题思想"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体会战争年代时水深火热的人民群众的恐惧和绝望,战争是残酷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先辈们用流血和牺牲换来的和平生活。
Ⅳ 观电影《三大战役》有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范文如下:
在星期六的晚上,我在家中看了一部电影:《三大战役》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9.18”事变后,我国清朝腐败无能,被日本帝国侵略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在战争中,中华人民死伤无数,他们尽自己所能哪怕牺牲掉自己的性命也要保卫祖国,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誓死将敌人赶出全中国。
在几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将敌人赶出了中国。革命烈士们为成立新中国,为中华人民未来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几场战役中,有杰出的将士们冲锋陷阵,拼死突围敌人的包围圈。
战士们冒着生命拼死包围敌人,敌人被围成一团,之后便被四周夹击起来。敌人被打的哭爹喊娘,狼狈不堪,最终举手投降。您还听说过“狼牙山五壮士”吗。
在日本军队围剿狼牙山的时候,有五位英雄誓死阻击敌人,那几位英雄占据了有利地形,随着敌人的不断进攻,他们又没有什么增援力量,就靠着他们已有的武器储备和险峻的地形消灭了许多日本士兵。
但敌人仍在源源不断的进攻,英雄们在没有子弹的时候,奋力拼搏。之后他们有用山上的石块砸向敌人,但由于众寡悬殊,他们只有等待敌人到近处的时候,采用肉搏的方式杀死敌人,在敌人冒出头的时候,他们用尖锐的石头往敌人头上砸、扔。
在一段时间的拼搏后,狼牙山五壮士全都牺牲了。他们是革命的一面镜子,鼓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而献出自己的力量。
看了《三大战役》这部电影后,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极大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的战士们在抗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的战士们总能化险为夷。
我们要学习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品质,我们学习时遇到了困难,必须学会在逆境中不能悲观消沉,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Ⅳ 电影<浴血雁门关>观后感怎么写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和大同相继沦陷,日军板垣师团直逼太原,双方在忻口展开决战,雁门关成为了日军向忻口运送补给和兵力的唯一通道。中国八路军派出一支队伍在雁门关实施伏击,阻击日军运输线,最终成功摧毁了日军唯一的生命线。
雁门关伏击战是八路军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经典战例,与平型关大捷、火烧阳明堡飞机场并列为抗战初期八路军所打的三大著名战役。这部电影《浴血雁门关》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还融入了人性的复杂,特别是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使得这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更加引人入胜,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
导演王明军表示,《浴血雁门关》不仅是一部战争电影,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通过讲述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和百姓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深化了电影的主题。这部电影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雁门关的历史文化、促进雁门关风景区的旅游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激烈而真实,既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也有对人性深刻的剖析。电影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战争中普通士兵和百姓的坚韧与勇气,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挣扎与成长。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让人在紧张的战斗场景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电影《浴血雁门关》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通过对战争中的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描绘,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部电影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值得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去品味。
Ⅵ 战争题材电影《八佰》的观后感
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在风雨中洗礼!华夏儿女,饱受苦难,在苦难中成长!《八佰》的故事是描述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下面是我整理的《战争题材电影《八佰》的 观后感 》,以供参考。
《 八佰 》 观后感 1
今日上完了周末补习班帆汪,妈妈答应我的要求,带我去看新上映的电影《八佰》。
电影开始之前的氛围让我震撼,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盯着屏幕,现场气氛安静,虽然还没有开始,甚至屏幕还没有亮,大家都十分期待,因为中国军人值得被期待。随着安静的氛围,电影开始了,片灶轿脊头的故事就十分激烈,被冲散的队伍好不容易能够休息休息,可是却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军人处刑,刑法恶劣,不忍直视,被发现后也没能逃躲毒掌。
仅有的400军人在四号仓库,意味着中国军人要应对四万日本军人,他们为什么要选择留在仓库,就是为了身后的平民,为了他们中国军人没有退缩,勇敢抵抗。四意味着死,中国军人也有家,有妻有儿,可是他们肩负重任,在他们眼里仅有国家,把生命于不顾,把身体当作一张纸,一个抗日工具。
一河之隔,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原本的农民也逐渐大胆,拿起枪对准敌人,拉起坂口。谁都会期盼天堂,就如此刻的我们,没有中国军人的守护,我们能够在中国生活的舒舒坦坦吗?不可能的。军人也不想死,可是他们死了,死的人就会更多。中国军人在那么小的仓库里应对敌人的百万大军,日本人用车,用芥子毒气,用战斗机……可是中国军人仅有一把枪,一副精疲力竭的身体,可是却能够守住好多天。电影中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湖北,年纪可能和我差不多,甚至更小,可是他并不害怕,他的那一句话让我触动:老子不怕——一个正直上学堂的孩子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他原本能够在家里好好学习,可是天有不测风,日本的侵略导致他们无论可退,只好为了国家做点什么。诸子长大成人,仍以为军,为父报仇,为国尽忠,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耻辱。
《八佰》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是属于历史的每一个人的故事,也是此刻我们所要铭记的的历史。经过观看这部电影,隐渗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当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更要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报效先烈,让先烈们明白,中国不但保住了,并且更强大,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我们中国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
《 八佰 》 观后感 2
周一晚上,妈妈公司又组织员工去看电影。妈妈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于是我又屁颠屁颠跟着妈妈去了。
这部电影叙述了当时日军进攻上海的真实战况,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市,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第88师524团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继续阻击敌人。谢晋元所部约四五百人,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八百壮士。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战士们一个个背着炸药跳下楼,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有影片最终战士们像潮水般冲过桥,我都数不清他们流了多少血,但不管流多少血都阻挡不了他们为国捐躯、一往无前的脚步,还有战士们舍命护国旗的决心。这就是我们中国军人的英勇与壮烈,他们不惜丢了自我的性命,只要老百姓们平安无事,他们就安心了。所以我们此刻幸福欢乐的生活,是无数军人用生命换来的。
仅仅是一河之隔,一边是炮火纷飞,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妈妈和她公司的老板娘坐在我身边哭得稀里哗啦,眼泪都停不下来。
电影结束后,妈妈告诉我:国不太平,何以为家?妈妈说,此刻的太平盛世,我应当感恩,更不能忘记历史。我必须会记住妈妈的话......
《 八佰 》 观后感 3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众所周知,《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影片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期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之间仅有一条河的距离,他们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战争,他们仅有400人却对外声称800人,这正是《八佰》片名的由来。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导演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影片一开始从逃兵的视角进入,这是一个不一样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也有进取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影片中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故事,是日本宣称三个小时让上海沦陷,攻破四行仓库。于是,英国人和日本人打下了赌,因为租界是英国人的地盘,所以他们有权理解。所有在租界的中国人,都跑出家门在围栏边观看这一场战争。童子军们正在进取的让人们捐赠食物、钱财、水和药品送到四行仓库内。很多的士兵都留下了东西寄回家乡,这是一场残忍的战争。日本人要用飞机重炮等重型武器来突破四行仓库,可是会避开租界。为什么要避开租界,因为租界里居住有其他国家的居民,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中国,别的国家只会看热闹,所以仅有国家变得强大,人民才不会被欺凌。
片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完美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战争打响了,士兵们在四行仓库的楼顶,升起了国旗。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我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长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期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期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影片最终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期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期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齐,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