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绝大多数90后都不知道,80年代国产电影可以很邪很重口味
演员贾宏声。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曾一度追求商业片的类型化,既有“拳头加枕头”的粗陋,却又有“文化精英”的思绪。
文/金雯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曾走过“文上床武上房”的重口味时期,有很多“怪力乱神”。也有人敢在1981年的《大众电影》上吼:《立电影法,杜绝横加干涉!》,不过,时隔快30年,这个法依然遥遥无期。
《银蛇谋杀案》(1988)剧照。
带着几分清纯的裸露
《少林寺》中牧羊女被坏蛋吊在大树上撕掉裤腿,坏蛋称她为“野味”,令很多少年激动。之后,“野味”这个比“小妞”还流氓的叫法迅速流行开来。
因为闭塞也因为突然的开放,80年代国产电影中的“裸露尺度”在越轨和被纠正中往前走。1980年,张瑜在《庐山恋》中的泳装造型是当时国内不可思议的大尺度。该片上映时,泳装场景却并未被剪掉。但是在1986年,朱琳在《大众电影》的封面上因为穿了一件露肩低胸礼服,被指有伤风化。于是,下一期《大众电影》,巩俐扣紧了旗袍领子上封面。
《庐山恋》(1980)剧照。
那时候也没有裸替,中戏三年级学生伍宇娟亲自上阵出演《疯狂的代价》中的浴室洗澡场景。因为出现在片头,关键部位总被字幕遮挡,令许多男青年郁闷。但影片上映后,还是有热心观众写信骂伍宇娟道德败坏。后来,伍宇娟回忆当初如此大胆,主要是还没有男朋友,小她两岁的贾宏声是之后才交往的,而且家长又不在身边,片酬对于中戏三年级学生来说也算丰厚。
同一年上映的《游侠黑蝴蝶》出现了挤人奶镜头,导演大概是受到刘文彩故事的启发,觉得富人喝人奶最腐败。但挤人奶重点引发的不是阶级感情,而是人肉刺激。当裸胸特写填满银幕时,观众一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其实该片跃跃欲试的裸露在影片一开始便出现了,土匪强奸民女,镜头快速扫过半裸的民女,然后侠女现身。不过,这个场景就像《西游记》中蜘蛛精裸身入浴一样,要看33遍才能窥出端倪。
《游侠黑蝴蝶》(1988)。
在一个没有明文标准的电影审查制度之下,并不是所有裸露都能被容忍。《原野》拍摄7年之后才获准上映。有关被禁的传说中,有说是老干部认为该片是“男盗女娼”,也有说是妇联认为影片主人公乱搞男女关系。其实影片表现刘晓庆与杨在葆的幽会戏,观众只看到刘晓庆解开了一颗纽扣,绝对没有《芙蓉镇》里刘晓庆与姜文的对手戏激烈。《芙蓉镇》那可是第一次在国产电影中出现生动的“袭胸戏”,让观众充分体会到了“摸”跟“碰”在视觉上的差别。联系戏外姜刘两人的绯闻,再次证明了演员只有真情投入才能演出好戏。
打情色擦边球的电影在随后的90年代再未出现。接着DVD、网络时代迅速到来,观众所费不多便可欣赏发达国家发达的情色文化。见多识广之后再回看,80年代国产电影中的那些裸露便显得既邪典又有几分清纯。
《芙蓉镇》(1986)剧照。
喜感十足的恐怖镜头
内地拍摄的第一部动作片是《神秘的大佛》,这部打得很难看的动作片,实在是一部恐怖片。影片中老和尚为了保护佛财,挖了自己的双眼,并将扎在刺刀上的眼球展示给观众看,作为一部中小学生包场观看的电影,这一场景给许多70后留下了惊恐的记忆。
《神秘的大佛》(1980)剧照。
80年代的电影中流行过一阵自刺双目,1985版《夜半歌声》中,小姐为了跟毁容的恋人团聚,用两根银针刺瞎了自己的眼睛。影片以多组镜头展示扎眼前戏:乌黑如戴了美瞳的双眸,玉指捏起老中医针灸用的银针,左右两个侧面镜头,接着竖直银针,准备冲刺,分别给左右前三个镜头交代,短暂停留……此时,观众紧张、兴奋、难过、恐惧,又急切想看到扎眼的残忍后果。
《夜半歌声》(1985)剧照。
国产的惊吓点就是这样被夹带在各种类型的电影中,所以,动作片是恐怖片,反特片是恐怖片,爱情片也是恐怖片。但是因为反对封建迷信的缘故,始终未诞生像香港的林正英僵尸系列这样的电影,只在《黑楼孤魂》中清晰地出现了“鬼”的形象,其实观众在片中看到的“鬼”不过是一个眼珠子会转动的烂布娃娃。但是该片上映之后,国产片就被规定:不得再出现鬼的形象。
《黑楼孤魂》(1989)剧照。
规定不准出现鬼,但没说不准出现死人。于是米家山把《圣保罗医院之谜》的主要剧情都安排在停尸间,不时会从尸床下伸出一只手来,停尸间的老头没事闲下来,会对着一房间的死尸自言自语:“我就是给你们洗洗弄弄,他们要来胡闹,我也没有办法啊……”
《圣保罗医院之谜》(1990)剧照。
盗墓片更是可以堂而皇之地让尸体搬出来吓人。《夜盗珍妃墓》中那个脸色如白无常,手指如鸡爪的珍妃一度引发了观众的议论:野史上不是说珍妃是被扔井里淹死的吗?水浸的话,应该是又白又胖才是。这是考据癖的疑虑,完全不妨碍古墓里的珍妃把观众吓得魂飞魄散。《黑楼孤魂》中还有人死、咽气的脸部特写,并用两束拙劣的激光表示灵魂出窍。如今看起来喜感十足。
《夜盗珍妃墓》(1989)剧照。
其实都有一颗文艺的心
相对于王晶的大波美女、屎尿轰炸的物欲路线,80年代国产电影的邪典重口味很有文艺范。段位也高过李翰祥之类,他只会在风月片中像念经似的宣扬善恶有报,让人烦死。
80年代的导演也乐于展示“文化精英”的那一面。《银蛇谋杀案》中,贾宏声杀人时听的是披头士的“Let it be”,杀人犯因此像个反文化英雄。《庭院深深》翻拍自琼瑶的“三厅”电影,却有琼瑶源头勃朗特姐妹的哥特小说氛围,饰演反派配角简非凡的焦晃是当年话剧舞台上的“莎剧王子”。
同样有哥特小说氛围的《夜半歌声》中,毁容戏子的台词简直是在念诗:“我孤独啊……我早上起来看不到昨夜的人生;晚上睡觉只能听到自己毛发的生长……”放在今天或许会被观众恶搞,因为诗人的时代已经过去。
《银蛇谋杀案》中,贾宏声饰演一位性情古怪的凶手。
80年代也是许多文艺范导演最好的时光。李少红拍了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电影《血色清晨》,改编自马尔克斯的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现在她只拍些鬼魅风格的电视剧。
张建亚作为最早探索商业类型片的导演,拍摄了奠定其喜剧路数的《少爷的磨难》以及后来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如今却一直在烂片奇葩和主旋律电影间徘徊。1989年,米家山导演了他最好的一部电影《顽主》,从此成了一记绝响。
《顽主》(1988)剧照。
㈡ 一个人在电影院包场看电影是什么感觉
什么感觉?简直爽翻了!就在昨天一个人包场看了28岁未成年。没有任何原因,就是想去看电影,朋友早就推荐了这部电影,幸好还在上映。打开app买票选座,没有想到,没有想到居然选了一个正中间的位置,然后周围没有一个人。我以为我点错了,然后后来退出来,再进去,真的就我一个人。也许是因为我选的困闭察正中午,还是工作日的原因,电影院又很偏僻,看的电影又上映一段时间了,所以才会就有我一个人,不管怎么样,我超级开心。入场后先是放了几分钟广告,我竟然对工作人员说,能不能小点声音,我一个人能听到。嘿嘿嘿,美死我了。在看电影之前还担心被周围的人说话打扰,这下不用了,自己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因为电影还不错,是我的菜,全态裂程看的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笑的很放肆,哭得也很投入,完汪茄全不担心会影响到别人,就是这么任性,哈哈。以前看电影的时候总怕东西丢了,这次再也不用担心啦,随便放,大衣脱了,也不用抱在怀里了,坐累了就躺一会儿,反正就我一人,哈哈。
㈢ 分享一下,大家最喜欢看的搞笑国产华语电影是哪个
弹棉花哟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这是当时一部很搞笑的电影《巧奔妙逃》,当时是六一儿童节,整个小学包场看电影,就看了这部。那时候学校组织看的大多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巧奔妙逃》一下子成了异类;等到了弹棉花那一段,整屋子小学生的笑声简直要掀翻电影院了。回想起来,这部电影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喜剧的内核是悲剧”。那个日本军官,佐佐木吧,以前是音乐老师;被迫参军,甚至还当了军官,念念不忘的还是音乐、乐器、教手下唱歌。这才叫所谓的“不忘初心”,真的是完全让人恨不起来。
㈣ 1966年至1976年拍摄的故事片电影有哪些
谢谢提问,就个人看到过的如下,欢迎补充。
火红的年代、春苗、艳阳天、青松岭、长城新曲、侦察兵、金光大道、红雨、闪闪的红星、打击侵略者、奇袭、飞虎、激战无名川、南海长城、南海风云、海霞、海岛怒潮、乡村新人、征途、黑三角、猎字99号、405谋杀案、沸腾的群山、枫树湾决裂、欢腾的小凉河、创业、沙漠的春天向阳院的故事、平原游击队(新)、渡江侦察记(新)、南征北战(新)、延河战火、小字辈、雁鸣湖畔、刑场上的婚礼、红牡丹、伤痕、生活的颤音、天云山传奇难忘的战斗、年轻的一代(新)、红河激浪、她从雾中来、海外赤子、柳暗花明、天山红花、自豪吧!母亲、
在特殊的十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并不像某些人说的,只有八个样板戏,有些电影拍摄的相当不错,堪称经典。
其中的代表作是《闪闪的红星》,电影内容情节紧凑,引人入胜,画面干净,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是电影中的三首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和《映山红》至今传唱不衰。
还有一部戏剧电影,河北梆子《宝莲灯》,郭德纲演唱的《叫小番》也是河北梆子唱腔,这部拍摄于1975年的电影,唱腔优美,扮相俊俏,尤其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场,每次都能引得观众们哄堂大笑。
在那个年代,除了样板戏,还有一类题材,也受到观众的追捧,那就是战争片。50年代,一些经典的黑白战争故事片,重新拍摄成彩色电影,《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总体来说,翻拍的不如老版的经典,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
还有一部《平原作战》
,虽然是新电影,却是向50年代拍摄的《平原游击队》致敬的作品,《平原作战》中的赵永刚,虽然塑造的英雄形象完美无缺,但和致敬作品中的双枪李向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我个人觉得,当时最出色的
战争片,是《激战无名川》,那时候的演员是真正的赴汤蹈火,爬冰卧雪,志愿军战士用高射炮打飞机,拆除定时炸弹,当时看的紧张的不得了,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这些经典镜头还历历在目。
这十年不就是文革十年的电影吗!有哪些不知道,肯定也不会少吧!有些还是翻拍的呢!如《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等!这里就说本人看过的,小学一年级时包场看电影,看过的是《青松岭》,此外还有《红雨》,看的最多的就是样板戏《沙家浜》、《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还有好像是《磐石湾》吧?有一次还包场两部样板戏,一下午!
1966年—1976年拍摄的电影故事片按顺序是:1966年长影《雁鸿岭下》、北影《红色邮路》《女飞行员》《红石钟声》、珠影《大浪淘沙》,1973年长影《艳阳天》《青松岭》(重拍)《战洪图》(重拍),1974年长影《钢铁巨人》《向阳院的故事》《创业》《平原游击队》(重拍)、北影《侦察兵》《南征北战》(重拍)、上影《火红的年代》《渡江侦察记》(重拍)《无影灯下颂银针》《一副保险带》、八一《闪闪的红星》,1975年长影《车轮滚滚》《长城新曲》《金光大道》(上集)《黄河少年》《沙漠的春天》、北影《烽火少年》《海霞》《红雨》《决裂》、上影《第二个春天》《小将》《战船台》《春苗》、八一《激战无名川》《雷雨之前》、珠影《小螺号》、西影《碧海红波》《阿勇》,1976年长影《雁鸣湖畔》《长空雄鹰》《锁龙湖》(上集)《芒果之歌》《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北影《沸腾的群山》《牛角石》《青春似火》《海上明珠》《山花》《反击》(未发行)、上影《征途》《难忘的战斗》《金锁》《年青的一代》(重拍)《阿夏河的秘密》《欢腾的小凉河》《江水滔滔》《新风歌》、八一《南海风云》《南海长城》、珠影《枫树湾》《山里红梅》、西影《开山的人》、峨眉《寄托》、广西《主课》。
不管有哪些,凡正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不管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正能量,能鼓舞启迪人的智慧和力量。
《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年青的一代》《第二个春天》《春苗》《红雨》《火红的年代》《山村新人》《无影灯下颂银针》《长城新曲》《牛角石》《雁鸣湖畔》《渡江侦察记》《侦察兵》《红灯记》《沙家浜》《海港》《龙江颂》《战洪图》《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红云岗》《向阳院的故事》《祖国啊母亲》《豹子湾的战斗》《沙漠里的春天》《闪闪的红星》《杜鹃山》《盤石湾》《平原游击队》《平原作战》《红石村》《反击》《盛大的节日》《创业》《海霞》《小螺号》《奇袭白虎团》《审椅子》《长空雄鹰》《激战无名川》《沸腾的群山》《渔岛怒潮》《决裂》《青春似火》《 难忘的战斗》《江水滔滔》《十月的风云》《青春》《两个小八路》
66年至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距今日30多年啦,是我儿时的回忆,记得上小学二年级,学校组织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 陋天电影看的不少>,同一去的,回来时几个要好的一起回家。第二天学校谈观后感,潘东子成为我们那一代人的偶像。在就是样板戏,记忆深刻。其他的《南征北战》《奇袭》《春苗》《渡江侦察记》,有一部战斗片《侦察兵》王新刚老师主演的,是战斗片的精典。写了不少,是不是文不对题?
十年间,拍摄了屈指可数的故事片,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一巴掌!就这几部故事片,它们背后充满着鲜为人知的 故事!
《创业》:作家张天民根据开发大庆油田的创业事迹,创作出的故事片。审核时遭江青刁难未通过,作者致信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邓小平马上把信转交毛泽东,经批示后才公映。
《决裂》:反映大学从工农兵中招生,否定十七年教育成就的故事片。公映后,两句流行语随之产生: 马尾巴的功能;这就是资格 (指手上有老茧子就是上大学资格,见图片)
《侦察兵》:1974年上映,侦察兵神乎其神,敌人都是草包。此片后被封存。
《春苗》,以赤脚医生春苗为主要人物,反映农村卫生医疗领域的阶级斗争,不久被封存。
《青松岭》,以农村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故事片。老贫农张万山与富农后代钱广之间围绕着生产队赶大车的车老板子的故事,展开了 贫下中农必须牢牢掌握“鞭杆子” 的斗争。张万山反复说:旱烟一经钱广过手,保证跑了味……
《闪闪的红星》:根据作家李心田的小说改篇。以红军后代潘冬子为中心人物的故事片,1975年公映。故事好,布景好,歌曲好。其歌曲《红星歌》《小小竹排》《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久唱不衰。
—
—※4月25日于长春※——
首先我是80后,我小的时候经常看的两部电影,电影就是闪闪红星和平原游击队。
我们小的时候都向往闪闪红星里面的小演员潘冬子。勇敢机智,智斗胡汉三。
应该说闪闪的红星是一部爱国电影,是让青少年看了心情澎湃,激情昂扬的一步少儿电影。在那个年代,我们小的时候,电视里边闪闪的红星几乎是隔两个月或者一个月播放一次。小的时候我记得家里面有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是熊猫牌的。现在这个牌子的电视机好像已经在市面上看不到了。每当电视里播放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家里就有好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看,看完了以后,我们就扮演电影里的角色,有的演胡汉山,有得演潘冬子,然后就这样相互嬉闹,好不热闹。这部电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很多欢乐,尤其是李双江演唱的闪闪的红星,这首歌曲也深深的映入了我们的心中。
平原游击队,反映沧州一带,德州一带游击队,抗日战争的题材的一部电影。李向阳这个名字也深深的映入在我们80后这一代 社会 主力青年的心中。
这部电影也是每逢过年过节,各电视台必放的一部电影。90年代的农村彩色电电视机几乎很少。这部黑白的老电影,让每一个家庭看到了英勇无畏的李向阳。每次看完这部电影,都点燃了我们心中激情昂扬的细胞,那么奋进,那么兴奋。我记得那时我们还要扬言,长大以后也要参军,到部队做战斗英雄,保家卫国。那时的雄心壮志,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我们这代八零后童年时光的回忆,没当再次看到这样的电影都能点燃我们心中的激情
㈤ 有什么特别【搞笑的国产华语电影】
弹棉花哟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这是当时一部很搞笑的电影《巧奔妙逃》,当时是六一儿童节,整个小学包场看电影,就看了这部。那时候学校组织看的大多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巧奔妙逃》一下子成了异类;等到了弹棉花那一段,整屋子小学生的笑声简直要掀翻电影院了。回想起来,这部电影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喜剧的内核是悲剧”。那个日本军官,佐佐木吧,以前是音乐老师;被迫参军,甚至还当了军官,念念不忘的还是音乐、乐器、教手下唱歌。这才叫所谓的“不忘初心”,真的是完全让人恨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