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需《热血教师》影评
《热血教师》是TNT的一部电视电影,由马修派瑞主演,改编自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Ron Clark’的真实事迹。影片选取了克拉克只身来到纽约执教于黑人区一所学校的一段典型经历,讲述他的为人师表、鞠躬尽瘁,将全校最差的一个班级教导成了全校成绩最好的一个。
原形克拉克当老师属于半路出家,他的经历非常丰富,应该是个干劲十足思维活跃的家伙。当老师后,摸索出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强调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以及和家长的良好沟通,同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和规范,学会尊重他人,以求在学校以至社会中容易被接受和交际(个人的简单评论,错误之处难免,望见谅)。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他用了种种方法,他编写有关历史的RAP歌曲,甚至有时不惜让自己出丑。他将他的教育经验写成了书——《教育的55个细节》(The Essential 55),书问世后大受欢迎,高居2003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七位,顺便说一下那年前两位的是《哈里波特和凤凰社》和《达芬奇密码》。
以上克拉克的这些教学特点,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表现。而影片的风格相当大众化和平民化,没有什么技巧,比起一些著名的也讲述教育的电影,艺术性差了不少;也没有太刻意突出一些冲突和焦点,从挫折起以成功终,相当普通和典型。但这样一部没有太多花哨的电影,丝毫不会沉闷,因为这样的故事,本身就自然的包含着感动,本身的意义也已不仅仅是电影的魅力了。在看过那些著名的电影后,也许会有些平淡,但依然值得你的感动和关注。以幽默和搞笑闻名的马修派瑞,在这部相对严肃的电影里,表演相当克制了,应该说表现还是不错的。和影片风格一样,非常大众和平民化,一股亲切感自然而生,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但还是难免有些马修派瑞的味。离演什么象什么,他还是差一些。
和《热血教师》整体有些相似的,要数是米歇尔菲弗主演的《危险游戏》了(Dangerous Minds)。比起《热》片的相对纯粹,《危险游戏》涉及的就更具社会性了,教师的角色也不再单纯,有时难免要遇到进退不得的尴尬。在这里,米歇尔菲弗要对付的是一群更危险、更难以管教的非白人的高中大孩子。虽然她是一名退役的海军陆战队员,但绝不能对学生动手的。她用她的坚韧和耐心,渐渐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她用适当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好处。过程当然没有叙述的这样简单,而且在她取得一定的进展的时候,她发现有更多的困难和阻碍在她的面前。现实环境,教育制度,经济利益,虚伪作风,等等,而一个向她求助且听取了她意见的学生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死亡,让矛盾冲突达到了最大。这一度让她下定决心选择退出,但学生们的真诚和她本身的品格,让她最后还是留了下来。
近年来关于教育的电影,最有名的要数《放牛班的春天》了。情节不细说了,克莱门特老师用音乐净化了那群似乎已经被人们抛弃的孩子的心灵,也许当时他们并没有察觉到,但正是他给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希望和勇气。他为了学生,反抗制度和权威,最后不得不走人。当写着祝福的纸飞机飞舞,克来门特已经满足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他可以继续上路了。
还有两部电影不能不提,它们都有被翻译成《春风化雨》这个名字,一部是《死亡诗社》,另一部是《霍兰德先生的乐章》(或《生命因你而动听》)。“春风化雨”这四个字的确很有魅力,包含无尽的诗意,缓缓的透着温暖和感动。
在我看来,《死亡诗社》让中国影迷称赞,最大的原因在于《死》片反映的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和我们的社会现实最为相似。它不同与上面所说的几部电影里好老师和坏学生的故事,它反映的相对而言,可谓精英们的故事。他们都是优秀的学生,他们来到了一所悠久、传统、严格的名校,如果没有基丁老师的出现,他们也都会努力学习,都会考上大学,也都可能获得自己的成功,甚至还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即便这样,风波过后,在大部分学生的眼里,基丁老师更加值得尊敬,依然充满魅力。这是因为基丁老师教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生活和思想的真理,他为他们指引方向,让他们在犹豫和迷茫中找到自己。很多人会对这样的论调毫不在意,说是离经叛道,绝非正统。但事实上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怀和责任,教育不应该是背诵应试,不应该是简单的人才的输送线,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点罢了。
与以上电影里表现的人生片段不同,《霍兰德先生的乐章》描绘的是霍兰德先生整整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从开始霍兰德先生充满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当音乐老师仅是权益之计而已;到最后教书成了他最想做的事情,当他被迫退休时,充满了无奈和眷恋。这整整三十年间,有波折和不幸,更充满了爱和欢乐。就象电影中说的那样,霍兰德先生原本想要成为一名作曲家,可以发财成名,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钱,也不出名,但他谱写出的却是最伟大的乐章,那就是他教育和影响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上至高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都成为比他们原来更出色的人。
能够想到的且看过的类似题材的电影就是以上这些了。这些优秀教师的形象光彩照人,让人难以忘怀。他们的故事影响着渴求知识和成长的学生们,但更希望他们能够影响广大的老师们。他们是绝好的榜样,他们自身都拥有优秀的素质和高贵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耐心、尊敬、信任,且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这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现实里几乎很少看到,我想这也是电影中经常出现老师如何教育“坏”学生这一典型的一个原因吧。
除了教育学生,好老师们还要对付种种的限制和阻碍。小的如不合作的家长、古板的上司,大到社会环境、教育制度、权利利益等。他们会尽全力抗争,争取自由和权利。但很多时候个人力量的单薄,使得有时候太过理想化,有时候还要遭遇严重的挫折甚至失败。一方面,老师遭到排挤和弹压,基丁老师和克来门特老师最后都被辞退,霍兰德老师也被迫退休;另一方面,学生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危险关系》中一名学生被枪杀,《死亡诗社》中的自杀,以《及霍兰德先生的乐章》中那名战死沙场的黑人青年。这不仅有个人的失误和错误,更包含了整个时代的缩影和不幸。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老师;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能看到这样的榜样!
还是用这些电影的结尾来结尾吧,再激昂一回,
克拉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为好成绩歌唱跳舞庆祝;
学生们运用他们学的诗,把她称作是他们的“光”,露安(米歇尔菲弗)决定留下来;
克来门特老师要走了,学生们被校长关在教室里不让送行,于是一架架纸飞机从教室的窗户里飞了出来,上面写着对老师的祝福和感谢;
基丁经过教室去收拾自己的东西,学生们一个个都站到了桌子上,高喊“船长,我的船长!”
霍兰德先生退休那天,三十年来他教过的学生们都来为他送行,坐满了整个礼堂,在这里,他指挥演奏出他这一生最伟大、最壮美的一个乐章
Ⅱ 一部别名叫做逃脱国外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代课老师教育学生以及教育一个乱性女人的教育电影,
超脱 Detachment (2011)
导演: 托尼·凯耶
编剧: 卡尔·隆德
主演: 艾德里安·布洛迪 /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 詹姆斯·凯恩 / 刘玉玲 / 马西娅·盖伊·哈登 / 萨米·盖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1-04-25
片长: 97分钟
又名: 人间师格(台)
Ⅲ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评价如此之高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在一间学校里面,有一个特殊的班级,里面的学生是非常的调皮捣蛋的,有一天一个失业的音乐家克莱门特来这里做助理教师,他看见这所学校体罚随处可见,他决定用音乐改变这种现带高状,但是一开始并不数蠢是特别的顺利,后来因为发现皮埃尔•莫安琦很有天赋,最后顺利的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的故事,评价高是因为这个故事情节流畅有吸引力,主旨蠢毕尺也非常的感人,是一部治愈系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从电影的名字来看就非常的接地气,放牛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本来像牛一样被放养的“坏学生”们,因为一位意外到来的老师,从而人生开始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迎来了他们调皮捣蛋路上的指路明灯,也告诉我们孩子并非生来就这样,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人人都是可造之才。
Ⅳ 为什么《心灵捕手》被奉为经典的教师电影
因为《心灵捕手》“作为教育励志类题材,桑恩的手段并非令人作呕的循循善诱,也不是咄咄逼人的规劝与说教,他最大的魅力在于,用沉默与爆发交错并进的方式,让年少轻狂的家伙,在肆意诋毁别人的瞬间突然发现自己的愚蠢、在妄图使用庞大知识储备来攻击别人时,懂得自己的才情也许爆发的并不是地方。”
3、威尔心灵受创的自我揭露与重建过程,细腻地开展了一场“心灵角力的战争”。
(4)老师改变坏学生的美国电影扩展阅读
《心灵捕手》主要剧情: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威尔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
威尔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甚至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数学教授有心提拨这个性不羁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数学和接受心理辅导。
数学难题难不倒他,但却对于心理辅导,威尔却特别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业不太成功的心理辅导专家桑恩教授。在桑恩的努力下,两人由最初的对峙转化成互相启发的友谊,从而使威尔打开心扉,走出了孤独的阴影,实现自我。
Ⅳ 电影《大师兄》主要讲了什么
剧情简介:
新当老师的陈侠(甄子丹饰),一入职便遇上学校杀校危机,又要面对一众品学皆劣的问题学生,包括好勇斗狠的伟聪(骆明_饰)、印巴籍祖发(刘朝健饰)、男人头得男(李靖筠饰)、专注力不足的启程(汤君慈饰)及只会打游戏机的启贤(汤君耀饰)。
陈侠运用非常教学的手法,化解每位学生的问题,终把全班学生收服。正当一切渐入佳境时,班内却发生严重事故,班主任陈侠成为公审对象。陈侠的教师资格更面临被教育局吊销。当师生上下为前途、为学校努力之际,却不知有不法商人看准学校的地皮,阴谋正悄悄酝酿。身经百战的陈侠,被逼再次放下教师身份,与一众师生合力展开一场学校守护战 。
(5)老师改变坏学生的美国电影扩展阅读:
《大师兄》是一部校园暴力题材电影,由阚家伟执导,甄子丹、陈乔恩等主演。
该片讲述一位一板一眼的学校老师梁颖心,在陈侠的影响下领悟到了另一种爱护关心“问题学生”的方式方法,并且一起对抗校园暴力的故事。该片于2018年8月24日在中国上映。
出品公司:
北京博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星王朝有限公司、太阳娱乐文化有限公司、耳东影业(北京)有限公司、超级子弹影业有限公司、美亚长城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角色介绍:
陈侠演员甄子丹:一名教师,当初在母校上学时作为打架出名的坏学生留下的种种黑历史,水球砸钢琴扰乱校园活动、悬空飞脚打崩校长雕像鼻子等等行为令人瑟瑟发抖。现在在母校当一名老师,不仅接受没有教师津贴、没有下班时间、上班不许迟到的任教条件,还调教一群即将被开除的不良少年。
前期宣传:
2018年6月21日,电影《大师兄》在上海举办了“打进校园”发布会,监制兼主演甄子丹、监制王晶、导演阚家伟、演员陈乔恩等出席。
7月12日,电影《大师兄》发布了“超级教师vs问题学生”特辑。7月17日,该片发布“无敌青春”版海报,片中以“超级教师”形象示人的甄子丹和一众“熊孩子问题学生”在阳光下奋勇前行,海报中洋溢着无敌青春的校园气息。7月19日,片方发布“报复校园”版预告。
影片评价:
影片总体上来说算是一部“主旋律校园片”,花了大量篇幅来展现甄子丹扮演的老师陈侠导人向善的校园戏和师生情,这在影片中的比重是远高于动作戏的。(北京晚报评)
作为动作片的观众,最怕的戏就是英雄垂老,变成说教的、老派的模样。对《大师兄》额外的一点喜欢,就是甄子丹的转型,教育针砭不是愤世嫉俗的,交出的仍然是温和的、喜剧的,穿插着A级动作场面的水准作品。(荔枝网特约评论员半辈子评)
影片反映了一定的现实问题,这为甄子丹动作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合理的基础。甄子丹扮演的陈老师在影片中需要面对五名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这种特别的设定激发了他固有的动作风格,使校园题材与动作元素二者完美融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评)
参考资料:
网络-大师兄 (2018年甄子丹主演电影)
Ⅵ 前两天中央电视指南频道介绍了一部美国电影关于一位芭蕾舞男老师教一群坏学生跳芭蕾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独领风潮
片名:Take The Lead 译名:
中国大陆 情舞师生 港澳 舞·出色 台湾 独领风潮 类型:音乐/剧情 片长:108分钟 级别:PG-13(主旋律题材,粗口和暴力) 出品:新线电影公司New Line Cinema 上映日期:2006年4月7日(美国) IMDB评分:6.4/10 (105 votes)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监制:克里斯塔弗·科席克Christopher Godsick 米歇尔·葛瑞斯Michelle Grace 戴安尼·拿巴朵夫Diane Nabatoff 编剧: 戴安妮·休士顿Dianne Houston 导演:利兹·弗里德兰德Liz Friedlander 主演: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 罗伯·布朗Rob Brown 阿尔法·沃德Alfre Wood 丹特·巴斯科Dante Basco 珍娜·迪万 Jenna Dewan 马可仕·波克Marcus T. Paulk 罗仑·柯林斯Lauren Collins
编辑本段故事剧情
拉丁舞步指引人生 “皮埃尔·杜兰尼舞蹈俱乐部作为社会上知名的舞蹈学校,并不仅仅教授舞蹈,而且帮助,每一位学员挖掘舞蹈更深层次的精髓:兴奋、乐趣、浪漫、优美以及自信。”皮埃尔·杜兰尼舞蹈俱乐部主页上的宣传语深刻体现出舞蹈作为人生活中应起到的不可或缺的调剂之用。 《情舞师生》电影剧照(16张) 经过多年的磨砺,皮埃尔·杜兰尼(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已经成为纽约城内小有名气的舞蹈家。然而,对舞蹈以及对生活都无比热爱的皮埃尔却有着更大的理想--成立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舞蹈俱乐部,教授更多的年轻人,当然也包括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学习舞蹈,在轻松优美的舞步中体会生活、体味人生。同时,通过这个舞蹈俱乐部还可以结交更多喜爱舞蹈的人士,以将自己深爱的这项事业发扬光大。 然而,要办一所舞蹈俱乐部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拥有足够的资金之外,还要很多社会上的难关需要一一去攻克。于是,皮埃尔以时刻准备着的心情首先来到了一所纽约的公共学校,以实现自己对舞蹈的诺言。同时,还可以在如今已遭受众多现代“污秽”污染的年轻人当中传播一下清新的舞蹈之风。但是,皮埃尔美好的初衷却遭到了现实无情的践踏。因为,在纽约上公共学校的学生大多出身卑微,家庭及社会地位低下。尤其是其间众多的黑人学生所占据的大比例,使得公共学校中黑人文化浓重,更加通俗、大众的说唱、饶舌、街舞以及篮球等比比皆是。狂放不羁的学生们对皮埃尔教授他们的舞蹈毫不理会,甚至是辱骂抵触。另外,他们眼中的这位皮埃尔舞蹈老师的背景也着实令这些黑人学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厌恶感觉。 俗话说,“日久见人心!”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处,以及几次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得这些调皮的学生渐渐地理解了这位舞蹈老师的苦心。同时,学生们不羁的性格也在这位善解人意的老师那里找到了发泄之地。因此,皮埃尔·杜兰尼老师的舞蹈课自然成了校园里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舞蹈,也成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反地,学生们可谓激情四溢的舞蹈天分也给了皮埃尔莫大的创作动力。在与学生们相处的舞蹈日子里,渐渐地,师生间共同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既能体现出舞蹈的传统精髓,又融入了年轻人对舞蹈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激情。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主人公皮埃尔·杜兰尼在完成了对孩子们的舞蹈修炼之后,也最终达成了自己多年的心愿--“皮埃尔·杜兰尼舞蹈俱乐部”成立了。
Ⅶ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告诉我们想要得到回报,就得付出努力的道理。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精选8篇),供你参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1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到法国家乡出席母亲的葬礼,当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忆。
克莱门特是一个生不逢时的音乐家,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根本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代课老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畔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犯过罪的、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他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暴力的手段管这些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他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一开始,他遇到了种种困难:一个不愿开口唱的天才、一个暴力、变态、处于危险边缘的学生、校长的阻拦、一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还有一个不会唱歌的学生。
但他以他坚忍不拔、沉稳、谦让的性格以及他敏锐的观察力,战胜了种种困难,组成了一个合唱团。
他每天晚上都给孩子们写一些适合他们的乐谱。他从简单到很难。但是学生们都学会了。有时候学生犯了错,他还会包庇学生,以防遭到校长的毒打或禁闭。
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学生们用天籁的嗓音取悦了他的心灵。可是好景不长,校长在一个星期六把他赶走了。但是,那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却因为老师们善意的谎言:“你的爸妈会在星期六来接你哦。”,而每个星期六都在校门口等他爸妈。这次,他又在门口等爸妈的时候,马修老师出现了。于是,马修因为禁不住孩子的请求一次寂寞的孤独,带走了他。让他知道了他的等待终究是值得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2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大名早就耳闻,但一直未及观看。今日无聊,决意耐住性子好好欣赏一番,熟料看了一会儿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伴着笑声和泪水看完了整部影片,心灵受到了很大震撼。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真希望每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做老师的都能看一看。在爱心严重缺失、教育极度沉沦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这么一锅浓烈的、温暖的心灵鸡汤。
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然而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可以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最后的结果是,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已的春天。马修老师的伟大之处,主要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上。他申请进行教育实验,请求校长答应三个要求:取消禁止娱乐的禁令;允许他来惩罚肇事者;允许不透露孩子的姓名。这无一不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当然,尊重的前提是爱,马修老师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教师的职责不仅给予学生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与途径。
年轻人总是充满梦想的,梦想是青春的背景音乐,伴随人们度过一生最美的季节。但是世俗的压力往往会扼杀这些美丽而脆弱的梦想,《放牛班的春天》里就有这样一群被压抑、被忽视、被扼杀了梦想的孩子们。严格的管束,僵化的教育令他们没有梦想的空间,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叛逆的行为上,失去了追求梦想的甜蜜。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3
新的.学期,让我们回想起曾经的往事;新的老师,让我们回想起曾经的老师,前个学期赵老师伴我们度过美好的半年,如今新来的班主任老师让我们好陌生。
赵老师对我们多好啊!我们班那时对音乐的感悟特别差,因为我们不喜欢唱歌。赵老师为了让我们喜欢上音乐,还亲自让自己的儿子去上音乐辅导班。而每次在学习时,也顺便听课学习,每节数学课,总要抽出十分钟,把她自己学到的音乐重点传授给我们。她教我们发准每个音名,教我们练习视唱、教我们识谱,我们渐渐地喜欢上了音乐。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班的音乐表现突飞猛进,就连音乐老师也不得不赞叹我们的进步。
每当想到赵老师,我就会想起那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电影中,马修老师进入这所寄宿学校教音乐。当他看见那些调皮的学生对老师恶作剧时,就下决心用音乐改变他们。当他看到校长对学生们惩罚残酷时,又对学生感到痛惜。在这地狱般的学校里,马修老师用音乐感化学生们,想把他们从地狱拉出来。终于,在马修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从黑暗中和阴影中走了出来,而自私自利的校长,却想依靠他们优美的合唱歌声为自己脸上贴金,最终没有成功。
啊!黑夜,让我从黑夜中逃出来的马修老师啊,他是黎明中的希望,他是给我们光明的太阳,是他给我们温暖,最美的“风筝”,你多久回来啊!让我们沐浴阳光的是老师,让我们幸福成长的,也是老师!
音乐是我们心灵的启迪,是梦想,的港湾,是音乐感化了我们,是音乐让我们茁壮成长,要是我做了一名老师,我一定要让我的学生生活在快乐中、美好的音乐声中!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4
这是一部讲述师生关系的法国影片,片头以两位沧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长大后的样子,翻看了儿时一位重要老师的日记,而引出了这么一段回忆。
整部影片语气都很平淡,看似没什么高潮,但是就是这种平平淡淡的气氛带给人无法言喻的感动。学校的名字为池塘之底,顾名思义,那里面的学生都是些令老师头痛畏惧的坏学生。而这一切全都因为一位名叫克莱蒙·马修的代课老师而改变了。他很特别,对这些孩子抱有希望,他不止看到了这些学生邪恶的一面,更发现了他们的天赋——唱歌。从而建立起了一支合唱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莫翰奇,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没有过多的语言,全靠眼神在演戏,从一开始的怨恨到最后被宽恕的感激与喜悦,不得不佩服这位代课老师,与院长形成巨大反差,正直、仁爱、保护幼小心灵,正因他如此,才感化了这一群“放牛班“的孩子,就像个奇迹。
这个世界也许有卑微的人,但却没有卑微的情感,全篇让人感觉非常真实,感情的流露很自然,或许不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样的事,但是如果能遇上一个像马修这样的老师,真的很幸福。马修是真的爱这些学生,而这些学生也被他所感化。马修除了教他们唱歌,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带入正轨,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尊重他人。
“你一直在做与你本性相反的事。”这是马修一直对莫翰奇说的话。每个人诞生时都不会是这样的,他们就像冰封的冬天,缺少的是融化冰雪的春天,马修到来时正好是春天,而他对于这群孩子的人生来说,就是一场美丽而难得的春天。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放牛班的孩子”,春天也会到来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5
短短九十多分钟的片长,却蕴藏着一个社会。
池塘之底是一个小社会,等级分明,制度森严。院长哈森是剥削阶层的代表,冷酷无情,贪得无厌。他残忍地对待那些犯错的孩子们,滥用私刑,为了他的仕途他不惜毁掉孩子们的前途,但没有孩子有能力反抗,直到马修的到来。
是马修改变了这个社会。
面对被摧残了心灵的孩子们,他循循善诱,面对孩子们过火的恶作剧,他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包容。他用音乐之光照亮了孩子们长期阴暗的心灵。
马修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仕途上的失意使他偶然来到这个被铁门紧锁的院落——这个尘封心灵的地方。一道铁门,囚禁的不只是躯体,还有心灵。
院长根本不懂孩子们的心,他只知道“一犯错,就处罚”,在他眼中,孩子们只是他追名逐利的工具。对,孩子们是桀骜不驯,可这是谁造成的?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因后天教育者的不负责任已经沾染恶习,院长还要把他们推入叛逆的深渊。他只管用暴力使孩子们屈服,却不曾想过驯服烈马要用温情照料而不是凶狠的马鞭。
可恨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偏有这种人,骑在学生、家长头上作威作福,却少有马修这样的好老师。为什么哈森这种无能又丧尽天良的人能在社会上兴风作浪,马修这种善良负责任的人却不得重用,郁郁而终?这不只是电影,更是现实。
是马修给放牛班带来了春天,试想如果池塘之底没有马修,将会葬送那里所有孩子们的未来。那么,现实生活中没有心灵引导者,又会怎样?我们不能强求每个老师都成为马修那样的好老师,那是不现实的,但根本原因在哪儿?
每一个家长和老师啊,如果你们对孩子们少一分不闻不问,多一分仁爱和关怀,就没有池塘之底。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6
就在上个星期,许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完后我的心灵又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也引发了我的无限思考。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级长,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慈爱心对待这些孩子,第一次进课堂,皮包被调皮的孩子们抛来抛去,但在校长的责问下,他选择了撒谎,庇护了孩子们。
而莫朗因关禁闭,没能见到来探访的妈妈,他撒谎说莫朗去看牙医了,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心,维护了孩子。马修老师的撒谎不是软弱,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真心,他的博爱。爱是会传染的,马修老师的博爱给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感恩的种子。当莫桑大叔叔回来的时候,孩子们雀跃着迎上去,孩子们开始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爱了。而且马修还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非常痛恨。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勒山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皮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并且去教育,只有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位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7
我们先从电影的名字谈起,放牛班,就是指很糟糕的一个班。放牛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便带着这样的好奇观看了这部影片。
影片刚开始时,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翰奇重回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这本日记是当年他们的马修老师留下的。
皮埃尔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日记,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
在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私立学校里,有着格外调皮捣蛋的学生和严厉的老师。还有着“一犯错,就处罚”的教育方式。体罚更是司空见惯。
就在这时,一位来自乡村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了这所学校当代课老师。他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闲暇时也会创作一些小歌曲。
马修老师用爱和温暖感化着一个个看似调皮,甚至邪恶的孩子们的心。他时刻保护着孩子们,即使犯了错,马修老师也尽量避免孩子们受到关禁闭,甚至被打骂。而其他老师却认为对于一群无药可救的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体罚。
马修老师利用空闲的时间来教孩子们唱歌。令他惊奇的是班上有着一位“天籁之音”——皮埃尔莫翰奇。马修老师又在这几乎不可能的环境下成立了一支合唱团!
因为火灾的事情,马修老师被学校开除了,严厉的校长不让马修老师和孩子们告别。突然窗口飞出一架架写满话语的纸飞机。泪水模糊了马修老师的双眼!
假如没有遇到马修老师,贝比诺还是每个星期六到校门口等父母来接的孤儿;假如没有马修老师,也就没有指挥家皮埃尔莫翰奇。他们是多么的幸运呀!能遇到一位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老师!
是马修老师为放牛班带来了“春天”,让这个班里的学生懂得了“爱”是什么。这部影片给教育工作者作了一个榜样,也让我们懂得了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8
今天的教研改了一种新的形式,观看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个电影初次听说还是在一个娱乐节目上,印象中只有那群歌声如天籁般的孩子们,这次借助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欣赏了这部电影。
在片初是以回忆倒序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群顽劣的孩子各种恶作剧的戏弄老师,同时老师们也在用严厉的方式惩罚者他们,“犯规—惩罚”是校长及老师的口头禅,孩子们的举动就像弹簧一样被压制再反弹。
终于,主人公马修老师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希望。他没有伟岸的身躯,没有满腹的才华,仅仅是一个落魄的音乐老师,可他的到来就像一汪清泉注入了沙漠,让我们瞬间就发现了这群孩子的优点,他用音乐拯救了这群无人问津孩子。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虽然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但他尽自己所能做着一切。最让我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像马修老师,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让我们坚持着最初的梦想,把爱带给每一个孩子!
Ⅷ 有一个美国电影 讲得是一个老师教育一个坏学生 这电影叫什么名字
死亡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