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大明和日本战争的电影
扩展阅读
经典的名著电影 2025-02-24 19:58:15
电影搞笑推荐韩剧 2025-02-24 19:46:02

大明和日本战争的电影

发布时间: 2025-02-03 21:41:22

A. 求反映大明朝鲜日本的电影

韩国拍过一部叫《李舜臣》的电视连续剧,其中有中朝联合抗日的描述,不过韩国人严重歪曲历史事实,在这部电视剧里,明军被描绘得不堪一击,最后还得是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冒死救了被围困的明军.

那部电视剧太描述李舜臣 他是英雄不假 世界百年遇的水战天才~但是还没有明朝的李如松~和其第李如梅朝鲜也得完蛋 李如松连续击败日本战国名将 小西行长.加藤清正 ..甚至还有小早川隆景~李舜臣还败给过岛津义弘呢.

B. 推荐几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

推荐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以下是一些经典的选择:

《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以明朝嘉靖年间为背景,讲述了严嵩倒台后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等政治家的故事。通过这部剧,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气以及人物性格,对于喜欢历史和政治题材的观众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康熙王朝》:以清朝康熙皇帝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这位伟大君主的成长历程、政治智慧和治国才能。剧中不仅有精彩纷呈的宫廷斗争,还有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重大历史事件,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清朝历史的厚重和深沉。

《鸦片战争》:这部电影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鸦片战争为背景,通过还原历史场景和人物,展现了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深远意义。影片中的演员表演生动,剧情紧凑,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苦难和奋斗。

《辛德勒的名单》:虽然这部电影并不直接以中国历史为背景,但它以二战时期的犹太人遭受迫害为主题,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与选择。这部电影对于喜欢历史题材和关注人性问题的观众来说,同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思考意义。

以上这些电视剧和电影都以历史为背景,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展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们不仅能够满足观众对于历史知识的需求,还能够引发观众对于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无论你是喜欢历史剧还是战争片,都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C. 有哪些电影电视反映了明代的战争的

电视剧好象比较多了 开国的 《朱元璋》因为是开国的嘛 盔甲是不杂地哈 《大明帝国》讲朱棣夺位的 确实还是满不错的 不过是加了演义性质的 《郑和下西洋》我觉得最帅气的 由于资金问题 那个场面不是特别宏大
电影的话 赵文卓版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那个盔甲那是相当的帅 可能是人太酷的原因哈
这些是我看过的 没看过的我就不做评述了
希望你喜欢

D. 有没有关于明朝万历壬辰抗倭援朝的战争电影

没有,因为当时大明王朝非常藐视日本,根本不把这事儿当个事儿 所以中国方面相关史料非常少,日本方面记载比较详细,但是不知道日本有没有相关电影,有的话也都是没法看的 他们当然自吹自雷了

E. 求《飞鹰计划》观后感2000+字,突出片尾扔掉黄金换水,成龙说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主题。

鸣梁海战,其实不但是一部足以写进朝鲜(韩国)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也是一部足以写进中国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虽然在隋唐时代,中国与占据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一直战争不断,但到明以后,即在李成桂家族夺取朝鲜半岛统治权之后,朝鲜半岛全境被划为大明王朝的郡国,朱元璋亲自赐国名“朝鲜”,命令李成桂家族世代为朝鲜王代表大明皇帝治理朝鲜,朝鲜王是明朝的臣子,朝鲜王的臣子当然也是明朝的臣子。
所以,作为朝鲜国臣子的李舜臣,其实也是明朝万历皇帝的臣子,而当时发生在朝鲜半岛陆域及海域的“万历朝鲜战争”,其实也是以丰臣秀吉为首的日本倭国对大明王朝的进攻,而之前几年这样的战争已经发生在中国东海岸,在那里诞生了一位可以与岳飞比肩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鸣梁海战发生于1597年,在此9年之前,戚继光已去世,明朝向朝鲜派出另一位伟大的将军陈璘,陈璘率领朝鲜将军李舜臣和明朝将军邓子龙一起在朝鲜半岛力敌野心昭彰的丰臣秀吉,所以,不管今天的电影手段如何精彩,都改变不了当时发生在明朝的东部沿海和朝鲜半岛上的战争,其实是中日战争的本质。
一想到,倭人侵华之心如此长久不泯,真令我吃惊。
我知道,如此评论一部拍得相当精彩的韩国古装战争电影,韩国的出品方一定会不高兴的。
不过,如果你去过韩国,参观过它们重要“爱国主义基地”的李舜臣纪念馆也应知道,那里现在还陈列着许多李舜臣生前得到的明朝皇帝的嘉许和赐予之物,李舜臣作为一位朝鲜民族的民族英雄,当时是要向明朝皇帝宣誓尽忠的,他能成为明朝抗倭大将军陈璘的助手,这已经是明朝天子给他最大的肯定了。
电影《鸣梁海战》中暗表,李舜臣部队的崛起始于鸣梁海战6年前的抗倭战争,之前他只是武科及第的地方官,而在鸣梁海战之后又1年的1598年,他在露梁海战中因没有听从总指挥陈璘的调度,立功心切追敌过深而殉职,同时,中国另一位将军邓子龙也在拯救李舜臣的行动中战死。
其实电影《鸣梁海战》里也表现了李舜臣本人求功急战不服军令的个性--甚至是不服君令,是这样的个性,成就了他在鸣梁海战中的伟大功绩,也造成了他在1年后露梁海战中早早战死的历史遗憾,令人扼腕叹息。
还有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即李舜臣麾下的水军在鸣梁海战中为什么可以只凭1艘龟船和12艘板屋船,就能够战胜日本水军的300多艘安宅船和关船?
因为是电影嘛,所以《鸣梁海战》不但表现了藤堂高虎率领的日本水军船多人众,亦将日本水军的主战武器安宅船和关船进行了特别的强化,但细看过电影你亦会发现另一个事实,即李舜臣水军虽然战舰很少(12艘板屋船),但都是拥有在当时算得上非常强大的火炮,而日本水军虽然人多势众,但真正靠谱的热兵器只有先锋部队来岛通总的将军船上的火枪手,其实,16世纪以火药喷射铁珠的火枪技术远没发展到电影中表现的那样神乎其技,也就是说,从另一方面看鸣梁海战,其实是一场热兵器军队对冷兵器军队的战胜。这正如《指环王》里刚铎城外的那场大战,人类与精灵的联合部队虽然不如魔都的部队人众,但前者多骑兵,后者多步兵,所以最后才有人类与精灵的大胜。
《鸣梁海战》中,李舜臣的部队所以拥有更为强大的热兵器(火炮),背后的技术支持还是明朝政府,我们看到安装在朝鲜板屋战船上的火炮与戚继光将军为自己的抗倭部队装备的虎蹲大炮也非常相似。
由是观之,大明王朝还是很重视这一场发生在朝鲜的与日本倭族的“代理人战争”的。
而这部从电影手段上说也算得上相当精彩的韩国电影,还是很巧妙地回避了这些真正的历史事实,本着为本国和本民族创作“主旋律”作品的需要,高大全地塑造了一个拯救朝鲜民族于狂澜即倒之际的伟大民族英雄。
这,也可以理解,但,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