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八人的阵亡救一个士兵,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评价到底怎么样
不少看过《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的观众均是对这部电影加以赞美,更是各种好评不断。这部电影自98年在美国上映后,就被称赞为最出色的战争片之一。有得到如此殊荣,更能证明这部电影在观看者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这部电影能在众多类型的电影中脱颖而出,绝对不是偶然。
B. 请介绍几部关于中东战争的电影
1、拆弹部队
美军侵入伊拉克后,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杰瑞米·雷纳 饰)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接替刚在巴格达执行任务中牺牲的同事。拆弹组另两人,负责联络的士官桑波恩(安东尼·麦凯 饰)和负责掩护的特种兵欧文(布莱恩·格拉格提 饰)对意气用事的威廉姆斯相当反感。
但在联合国大楼的拆弹行动中,抗拒命令强行拆弹的威廉姆斯却得到上校瑞德(大卫·摩斯 饰)的赞赏。在一次仓库拆弹任务中,威廉姆斯认为被用作尸体炸弹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军营认识的卖盗版DVD的贝克汉姆(克里斯托佛·萨伊 饰)。小贝克汉姆的死让威廉姆斯更为疯狂,竟私离军营单枪匹马入城调查。
2、那个地方伊拉克
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电视剧集,美国FX电视台出品。内容是描写美军第三机步师的一个普通的班在伊拉克的遭遇,这个班包括班长(狮王上士),两位女兵驾驶员(B嫂和二宽姐),和其他几位普通大兵(大傻,老烟,天使,塔伊,小宝),非常深入地描写他们在伊拉克的生活。
3、绿区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萨达姆政府受到重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成为美国出兵伊拉克的有力借口。罗伊·米勒(马特·戴蒙 Matt Damon 饰)所率领的小分队奉命在伊拉克境内寻找WMD,然而无数次的搜寻皆无所获,这令米勒对线报的来源心生疑惑。
某次行动中,他遇到当地的独腿男子法哈迪,从对方口中米勒得知一众伊拉克关键人物正在某地集会,行动中意外发现扑克牌通缉令上的艾尔·拉威(Yigal Naor 饰)也在其中,而艾尔·拉威似乎和美国政府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米勒不顾劝阻展开独立调查,发现所谓的WMD不过是包藏了无数丑恶真相的谎言而已。
4、拯救女兵林奇
杰西卡-林奇现年20岁,在美军第3机械步兵师第507机修连中服役。今年3月23日,伊拉克战争刚打响后没几天,她所在的纵队在伊拉克南部的纳西里耶遭遇伊军,林奇重伤被俘,被送至附近一家医院医治。4月2日,美军特种部队导演了一出现实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将林奇救了出来。此事当时被媒体暴炒,林奇也因此成为伊战中最知名的英雄人物。
然而,随后不久便有人对林奇的“英雄事迹”提出质疑,称这不过是美军为宣扬其“英雄主义”而作的秀。7月21日,林奇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接受紫心勋章。在伊拉克战争中被营救出的被俘女兵林奇于22日离开陆军医院,回到她在西弗吉尼亚的家中。
5、谎言之躯
罗格·菲利斯(莱昂那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曾是一名穿梭于炮火硝烟中的战地记者,如今他受雇于CIA,成为美国方面潜伏在伊拉克的特工,随时追踪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阿尔萨里姆(Alon Aboutboul 饰)。他的上司爱德·霍夫曼(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 饰)在遥远的美国坐镇,他凭借手中的电脑掌控大局。
通过一个不愿当人肉炸弹的恐怖分子的供述,罗格得知阿尔萨里姆正在策划新一轮的恐怖袭击。在接下来的冲突中,罗格的助手不幸身亡,自己也多处负伤。就在他还未康复之际,又被霍夫曼派往了阿曼。另一方面,对手不断散播与美国军方达成合作的谣言,这令身处虎穴的罗格顿时陷入莫大的危险之中。
C. 如何评价《南征北战》值得一看吗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银幕史上不朽的战争史诗,大量的经典段落和台词至今让人津津乐道,是值得一看的。
该剧叙事清晰,充满艺术张力。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没有简单地脸谱化,很有生活气息。
(3)战争电影谈恋爱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
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 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D. 有的当过兵的人,为什么完全不喜欢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
具体原因如下:
1、战场情景太假。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可以想到,战争是残酷无情的,而我们的脑残编剧、导演和演员完全没有战争意识,瞎编乱造。官兵的头发油光发亮,身体细品嫩肉,衣服一尘不染,战场青山绿水。
2、战争常识欠缺。武器忒先进,子弹打不完,投弹上百米,枪打近公里。
3、动作设计夸张。飞檐走壁,枪打不死,手撕鬼子。
刘帅的子女曾问父亲:“淮海战役打得那么漂亮,怎么从未听您在我们面前提起过呢?”刘帅不堪回首地说,那场战役结束后,他梦见千百万年轻寡妇找他要丈夫,无数白发老人找他要孩子。
他心里不安,所以根本不愿去想、更不会去谈起那场战役了。
E. 美国战争片排名前十的电影
美国战争片排名前十的电影为《太阳泪》《风语者》《兵临城下》《黑鹰坠落》《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决战中途岛》《全金属外壳》《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
1、《太阳泪》
美国海军下属“海豹”突击队队长沃特斯带领一支小分队前往非洲密林执行命令:把在当地进行紧急医护工作的莱娜医生营救出来。小分队很快找到了莱娜医生,但在最后关头莱娜医生提出要把这里的70个难民一起转移的要求,否则自己也不会离开。最后大批的士兵牺牲了,换来了难民的平安。
F. 4部战争题材电影推荐:战士军前半死生
“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为什么让年轻的小伙子们去送死。”
在台词不多的《敦刻尔克》里,开着民船去救援士兵的老人讲出的这番话,在汉斯季默浓墨重彩的配乐里平静划出,却是一记重锤。
相比于诺兰以往影片里的复杂结构,《敦刻尔克》已经收敛不少,但这位“结构天才”依然用多线叙事打造了一个完全异于经典战争电影模式的时空世界。
这个 关乎三十几万人、三段时空的一场大撤退, 在看似集体英雄主义的团队行为之下,每一个个人所做出的微小而伟大的努力,未尝不是一首首穿梭在流弹之中、流淌在海浪之下、回荡在云层之上的 士兵之歌 。
诺兰选取了“ 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个在二战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撤退行动,用陆、海、空三段线索的平行叙事呈现了那些在撤退中处在不同境况下的个体行为,以及个体联合起来形成的巨大力量。
而在漫长的电影史上,我们还曾见证过无数个生动的士兵身影。飞火流萤,他们或在为攻下一个阵地而冲锋、或在为保存实力而计划撤退。 战争是大人物们的野心和残忍游戏,对于每一个被迫走进战争之苦的血肉士兵,怕是只有“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所期待的,只是完整无缺的活着,返乡。
这些战争题材的电影都没有去全面解构任何一场战争实况,而是 分别选取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 ,观察每一场战役里的士兵。
1. 《光荣之路》
Paths of Glory
战争背后的体制牺牲品
库布里克在1957年拍了这部关于一战的反战电影,并且很巧妙的 将战争的残酷从战场之上转移到战争背后的黑暗体制 。
片名的“光荣之路”也一度被认为是 反讽 之说。一名下士、两名二等兵,阴差阳错的被押上刑场,将军为了仕途的晋升、名誉的保全, 三个底层士兵无端被军事法庭裁以“在敌人面前表现懦弱”的荒唐罪名。
在战场上他们是被调配的棋子,在战场下,仍有一双无形之手在操控,完全无辜的他们就这样被处以死刑,死于残忍战争背后的体制罪恶,如蝼蚁般。
在乎这些士兵的、一直为他们辩护的只有和他们一起在前线上战斗过的Dax上校, 在面对军事法庭的不公裁决时,Dax上校说:“我曾数次羞于作为人类的一员,这将是一次。”
2.《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被剥去的人格
还是库布里克,《光荣之路》以即将返回前线的士兵众生相作结,《全金属外壳》则以入伍前正在被剃发的一个个士兵特写开场,而紧接下来的一段充斥着粗口的军中训话注定这个开头会在影史上留名。 一位教官以近乎嘶吼式的喊叫肆意辱骂这些新兵战士,这些粗口包含着强烈的人身攻击、性别歧视、性取向歧视以及种族歧视。
即使是这样,这个荒诞的开场一开始也并不会让我们害怕或不适,相反倒是有一种美式滑稽感。
直到在毕业前夕, 一个胖士兵终于忍受不了因体能不达标拖后腿而遭到的无休止辱骂和同袍的排挤,选择杀死了教官和自己。 此时,我们才意识到这并非一场游戏。 真正的战争还没开始,一个年轻士兵就已经死在了新兵训练营的血泊里。在高压非人的环境里,一个士兵的人格已被剥去。
3.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无法估量的战争创伤
一个士兵在战争中所经历的创伤,常人无法估量。因为长期陷于伊拉克战争的高度紧张战斗状态中,导致比利·林恩和他的战友们在回国后,即使身处和平状态之下,依旧对于一些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情形表现出不适, 他们在每一次未知状态下被人突然触碰时作出的极度夸张的本能防御反应、在中场表演的彩排中被舞台烟火严重吓到。
战争中流尽鲜血,和平里寸步难行。
比利·林恩因为一次对战友的救援而成为美国英雄,被邀请回国做一场橄榄球赛事的中场表演,嘉奖他的战功。 而他被大肆褒奖的英勇战斗的那一天,是他“这辈子最惨的一天”。 最好的班长兼战友在那一天死去,自己也险些丧命。
一些调查表明许多长期服刑的人从监狱中出来之后,无法适应正常社会的生活秩序、节奏、交际规律或丛林法则,然后,一些人又故意作案,选择重返监狱,因为在那里,他们才能获取集体生活的“安全感”。
比利·林恩最终选择了重返伊拉克战场,那里炮火连天,但对于一个伤痕累累的士兵来说,却是一个比家乡“安全”的地方。
4. 《士兵之歌》
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
回不去的地方
导演选择的电影核心表达不同,观众所得到的观感体验就会差之千里。同样都是取得战功后短暂归乡,李安讲的是一个士兵从战场回到家中后所意识到的自我战争创伤,压抑、悲伤却又无奈。
而 丘赫莱依让一个士兵在回家旅途中经历了友情、爱情和亲情, 尽管最终回到家与母亲的相见只有几分钟,但观者在遗憾之余,还是能够感受到士兵阿辽沙一路上所给予和被给予的温情。
《士兵之歌》用倒叙的手法,在开始的旁白里念道:
“这是一条通往城里的小路,
那些离开村庄的人和返回家乡的人,
都要经过这条小路。
她并没有在等待任何人,
她的儿子,阿辽沙,
已经永远不可能从战场上回来了。
他被埋葬在远离祖国的异乡。
在那座不知名的村庄里,
陌生的人们在他的墓碑前献花。
他们称他为一个俄罗斯士兵,一个英雄,一个解放者。
可对于母亲来说,他只是一个儿子,
她了解他的一切,
从他出生的那天到他奔赴前线的那一天。”
无论是比利·林恩还是阿辽沙,他们最终都返回了战场。从此,父亲、儿子、丈夫,统一称为“士兵”。 这些士兵,他们从离开家的那天起,就再也回不来。
G. 六部战争题材电影,《战狼2》排名垫底,你看过哪些战争题材电影呢
《红海行动》这一部有点特别,因为它还没有上映,之所以把它也放进必看名单,是因为我相信它有这样的潜力。《八佰》是一部宏伟巨制的影片,影片集结了张译、侯勇、欧豪、王千源、姜武等几十位戏骨,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八佰壮士以少敌多,在四行仓库抵抗三十万日军四天四夜的故事。从已经释出的预告片来看,无论是演员演技、影片画面质感,还是战争场面,都绝对是一部能够成为经典之作的影片。
H. 俄罗斯电影坦克大战影评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战争片,一定要说是,它也只是一部扯到两个民族生存斗争“大战略”的战争片。它是一个露骨的政治寓言,明喻暗喻指代漫天飞舞,甚至赤裸裸的宣传说教直接扔在观众脸上。虽然遗传了俄国电影传统的闷,却又搭上了现代欧洲“作者电影”的车,导演兴之所致,爱扯啥就扯啥,结构叙事什么的都滚他娘,只有中心思想一直很专注。镜头语言算得上有力,但如果要完全理解,你需要有俄国人/德国人和中国二战迷宅男的闷骚,还需要懂得一点德意志和俄罗斯。
我最喜欢的镜头是白虎在少校(情报军官)的视角下第一次出场。东欧春日静谧的树林,小睡醒来正在恍惚,洪荒巨兽无声出现,虎式88炮巨大的炮口消焰器昂首挺立,犹如过度发达的龟头直指T34的菊花。接着瓦格纳的宏大音乐响起。这一幕噩梦的感觉营造得相当成功。白虎是什么,到这里不言自明:德国人的武力,德国人的征服欲望,德意志民族强迫症一样的不安全感,俄国人永恒的噩梦。瓦格纳已经够明白了,前面安排那个被俘的党卫军用大白话说“白虎是我们德国人的战斗精神”,简直是大败笔,你要玩作者电影,就不能去照顾小白的接受度。导演这个错误后面还会一再地犯。
现在先跳到最后说说元首的镜头。有人说那是一间“豪华的别墅”,有人说那是不是暗示希特勒二战没死,导演听了会吐血。那不是什么豪华的别墅,那是“瓦尔哈拉”,日耳曼神话中战士死后灵魂永恒居住的圣殿。屏风上的裸女,是神话中在瓦尔哈拉群集侍奉战士英灵的女武神。背后的巨幅壁画,战象云集,是亚历山大征服印度的战争场面,欧洲“优越文化”征服东方的终极楷模。元首的客人是个犹太人,西服头发眼镜的造型犹太得不能在犹太,而且元首也明说了。这一段的政治说教,直白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希特勒为了拉帮结伙对付俄国,不惜跟自己最恨的犹太套近乎(还“其实我爱犹太人”),说俄国是最大的邪恶,已经不是欧洲人(德国向来宣传俄国受中亚蒙古影响太大,已经成了半野蛮民族)。嘀咕了一阵民族优越,超人哲学之后,影片的结尾犹太人眼镜反光,渐隐于迷雾之中,很拙劣的表现“阴谋”的手法。
俄国人仇恨犹太人的程度,并不下于德国人仇恨犹太人,或者俄国人仇恨德国人,或者德国人仇恨俄国人。历史上的反犹排犹,俄国的劣迹比德国深远得多,只是比不过二战德国的大爆发。甚至二战后犹太人翻身,德国人装孙子的时候,苏联还在继续排犹。电影结尾在导演民族主义的高潮迷梦中,两个死敌尽弃前嫌,勾结在一起,准备再给俄罗斯挖坑。这也过于幼稚和迫害狂了一点,跟全片玩深沉的调调极不和谐。导演在一部寓言片里跳出来说教,就是给自己挖坑。
这样调戏元首,也对不起元首的伟大偏执狂性格。但是片中对德国人的另一处调戏却十分精彩,反正我是看笑了。三个德国军官签完投降书吃饭,一派古典普鲁士贵族风范,对葡萄酒挑三拣四,结果人家甩过来三个冰淇淋,几个土老帽都没吃过。这也是导演对德国二战败因的总结。草莓冰淇淋,不是什么俄国货色,倒是美国物质文化的代表。德国人成天秀民族优越感,玩精神原子弹,物质上却干不过西方,生生被美国的制造业给压死了。
我准备先把导演那个“露骨说教”的错误手法说完---因为实在太多,再说我都烦了。最露骨之处就是“疯圣”坦克手最后一次露面,说白虎过多少年都还会出来,老子一定要灭了他。这是俄国人对二战后德国赤裸裸的不信任,总是害怕有一天德国复仇主义,德国的战车还会卷土重来。这一段的话没啥意思,最后玩消失更没意思,但是这一段之前在柏林的街道上,放下武器的德国军人行军的镜头,却是十分NB。看过兄弟连的倒数第二集吗,美国将军看着长长的德国战俘队伍感慨说,这支军队,即使战败投降了,也是带着傲气行军。白虎中的这个长镜头就是“带着傲气行军”的最佳诠释。俄国人害怕德国人的尚武传统,真是害怕到骨子里去了,理解得多么深刻!
说到“疯圣”,这是俄国神秘主义的深厚传统。俄国人从来就认为一些民间草根,外表半疯狂状态,口出妄言的人,具有通神的性质,其实是行走于人间的圣人,是来带领俄国人民干大事业的,相当于圣经中的弥赛亚。从俄国人受到萨满教跳大神的影响开始,这种传统就流行于俄罗斯民间,小疯圣不计其数,影响巨大的大疯圣有普加乔夫,拉斯普京。甚至朱可夫这样的人物,也会在大战前抓一把土闻闻,然后跟手下说自己对战役的预测,手下敬若神明。白虎中的小强坦克手,就是典型的疯圣。导演干脆就把他上升为俄罗斯的战魂了。90%烧伤满血复活---俄国1941年被德国那样爆,揉揉屁股又是一条好汉。他满脸天真,嗓音童稚,以前干过啥混账事不记得,只记得被白虎爆过菊。名字不重要(姓俄还是姓苏不重要),老婆孩子不重要(老百姓日子过什么水平,开不开心不重要),重要的是跟德意志战车死掐到底。
希特勒不是说,俄国已经中亚化,不算欧洲文明了吗,于是坦克三人组中干脆弄个中亚人(一张标准蒙古脸),取个标准俄国名字,老子就这样你咋地?
泥泞小村子里的坦克战,导演最痛心的就是最后路上那坑,俄国战神掉进去粘了泥,打爆了炮膛,让起火的白虎给跑了。苏联在二战分赃会议中,一直建议给德国最严厉的惩罚,摧毁工业基础变成农业国。结果西方列强吸取一战的教训,不以惩罚为宗旨,而是扶持德国重建。这大概就是那个坑了。其实俄国的主张,是部分实现了的,日耳曼精神的两大发源地之一东普鲁士(另一个是巴伐利亚),战后被俄波全部瓜分,东德被苏联挟持几十年,要不是冷战开始,苏联需要东德做社会主义优越性样本,说不定真给农业化了呢。
现在两德统一,德国一跃为欧洲领袖,像导演这样的大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怎能不深沉,忧郁和神秘喃?
解读到此结束,顺便说两句技术流军迷的视点(其实这是电影的细枝末节)。片中的德国坦克,全是俄国坦克底盘改装的,白虎的底盘是JS-2。炮是真的虎式88炮。炮塔和车身装甲,估计就是简易材料新做的了,尤其是履带前护板,虎式绝对没有那个形状的。白虎那个射速是来搞笑的,看到白虎连发打小强的时候,如果你是军迷你就该明白这不是一部二战片了。片中的苏联装备,倒是货真价实,那一排Su-152,其他哪个国家也拿不出来。
装备制服上的小细节,十分用心。情报军官拿的冲锋枪是德国MP-40,这是事实,二战后期苏联军方十分欣赏MP-40,把缴获的枪发给一些军官和精锐部队作为护身近战武器。情报军官穿的迷彩是美国货,这也是事实,44年开始美国就开始效仿德国大规模生产迷彩军服,并供应苏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