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不能说的游戏电影
扩展阅读
电影会员卡卡号怎么查看 2025-01-04 05:47:13

不能说的游戏电影

发布时间: 2024-12-31 23:56:04

『壹』 《不能说的游戏》

看完了电影只觉得心疼,想到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个女孩在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被玷污了,别扭曲了。

有时候我们都会困在过去,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所塑造。这个电影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的,最后电影结尾的字幕打上了“每五个女孩里就有一人遭遇过性侵”。

女孩在想象中父亲会推开那扇粉红色房间的门,去暴打那个禽兽。可是镜头一转,这只是女孩的想象。

那个男人是父母的好朋友,他英俊,看起来可靠正直。但是他在女孩十岁那年和女孩说,女孩是洋娃娃,自己是小女孩,可以给女孩穿衣服,而且这个游戏不能告诉别人。女孩觉得有意思,就答应了,并且跟随男人进入自己粉红色的洗手间。

女孩一直都没有告诉别人,她长大了,满身伤痛,无法从过去走出来。她有舞蹈的天赋,但是一舞过后,老师说她像个受过创伤的小女孩,她显得慌张无措,她掩饰过去。她不能开口告诉别人她的过去,但是过去却无处不在,留在她的舞蹈,她的舞蹈充满暴躁,愤怒,以及别样的伤痛。而自身性格也过于扭曲,用毒品和随便的性关系去麻醉自己。她的生活只有性,她不能经营正常的男女交往,她会喝酒,失踪,她不能把自己完全的交给另外一个人。

最后在心理医生的鼓励上,她终于开口告诉了自己的父母。父亲老泪纵横,悔不当初。当时有朋友其实提醒过父亲,但是父亲不以为然。最让我吃惊的是母亲的反应。

母亲说“这可是很严重的指控,万一错了呢”

“你让他妻子怎么活?他儿媳会不会觉得自己也嫁了一个有恋童癖可能的人?他们还怎么带着孙子来咱们家度假?”

“别再拿你小时候的那点事儿折磨我了”

母亲考虑了自己的感受,甚至强奸者的感受,认为把事情说出来的女孩打破了自己平静,甚至认为她破坏了和那个男人的友谊。简直不可理喻。

母亲父亲是世界技术最高的职业,却也不需要经过任何的审核。所以幸福的家庭大多类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故事的最后女孩奥黛特最终说出了真相,而施暴者吉尔收到了迟来的审判。她走入那个10岁自己所处的昏暗,漆黑的房间中,与过去彻底和解。

那个本来拥有金色头发的美丽的小女孩,因为父母的忽视忍受了很多的小女孩最后走出了小黑屋。有时候我们都要和过去挥手告别,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正视当下的生活,不再被愤怒,懊悔,沮丧包围,然后活在当下的生活里。

『贰』 《不能说的游戏》电影讲述了什么

讲述了:女主角奥黛特,是一个善良又可爱的小女孩,本过着幸福平和的生活,但其父母的好友吉尔有一天要和她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它的名字叫“洋娃娃”,显而易见,这是赤裸裸对幼童的性侵。

年幼时候的她并不清楚此事意味着什么,但长此以往下去,奥黛特想要反抗,拒绝。换来的却是母亲的毫不在意以及父亲的粗心大意,吉尔越发的嚣张,车内,山上,家中,无处不残留着奥黛特被性侵的痕迹。

而这一切,终于在她搬家之后有所和缓,但对于吉尔的恐惧以及年幼这噩梦般的经历却一直让她留存阴影,以至于她的舞蹈中充斥着暴躁,愤怒,以及别样的伤痛,而自身性格也过于扭曲,会选择嗑药和滥交去放纵自己,无法从过去真正走出来,也不能够真正建立一段关系。

《不能说的游戏》电影评价

本片并没有去刻画性侵一事的痛苦,也没有用晦涩暗淡作为布景,反而平淡的去讲述了一个受害者最终勇敢站出来,与过去和解,也与自己真正和解。

提起儿童遭遇性侵,其大部分案例都是熟人作案,往往施暴者与受害者的父母认识并且熟悉,因此家长的放松警惕以及不以为然,最终酿成了一起起的悲剧。

影片中结局是公平的,奥黛特最终说出了真相,而施暴者吉尔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她走入那个10岁自己所处的昏暗,漆黑的房间中,与过去彻底和解。

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童年被性侵的人,一生都在背负噩梦在生存,她们不敢说出事情的真相,因为没有人能够承受伤疤再次被撕开,并被人指指点点的生活。而这一结果,只会造成一种现象,那便是施暴者知道自身不会受到惩罚,于是更加的胆大妄为,成为更多孩子的噩梦。

『叁』 《不能说的游戏》观影简记

看影片之前就排斥开始,排斥那份沉重和压抑。影片中没有太多直接的给到“叔叔”的镜头,更多的是在回忆、现实、幻想中切换。在影片中,那位咨询师陪伴着女主在过去的一些经历里重走了一遍,而女主一直是用舞蹈来表达激烈的情绪。

舞蹈的镜头给人的冲击力很强。猛烈。曾经在综艺节目里见张艺兴跳狂派舞,那是一种肢体动作很大的感觉很狂放的舞蹈但艺兴说跳这个的人其实都很害羞。我在网上找了一个介绍,提到狂派舞注重情绪宣泄,舞者会在表演中加入愤怒的情绪。狂派是一种嘻哈文化与情绪紧密结合的舞蹈,是一种赞扬神的舞。是将内在负面的东西通过强烈的舞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种治疗行为。将自身负面的能量通过舞蹈使其升华为正面积极的东西正是狂派的一部分。

电影中有一个舞蹈组织,我不知道那是否也是一个治疗结构,那个花蕊的男孩也在那。那位老师看到了女主舞蹈中的情绪,只是拒绝了女主做出一些信息的更正。

影片中还有女主的妈妈,一直没有给到支持和信任的妈妈,很多评论者都表达了对她妈妈的愤怒。甚至在成年后知情后还更多的是为施害人及施害人的家人考虑,而不是自己的女儿。她在否认这一切而不敢接受么?幸而女主的父亲、朋友和男友都在关键时刻给了她力量。

『肆』 为什么电影电视剧可以有骷髅和血,游戏不能有

这可能还是一种观念问题吧,就像动画在国内的普遍印象都是觉得是给小孩子看的一样,他们也理所当然的认真游戏就是给小孩儿玩的,就自然而言的出现了,不能出现血腥暴力的观念。

『伍』 9.5高分电影重映:这位最会撒谎的父亲,凭什么感动全世界~武志红

| 蘑菇姑姑编辑 | 陈沉沉

(本文涉及剧透~)

前段时间主持人李艾在《新生日记》里的一番话上了热搜,她说:

曾经对两性关系没有安全感,认为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决定不是找什么哪悄工作,不是去哪里生活,也不是嫁什么样的男人,而是给孩子找什么样的爸爸。

因为工作可以换、地方可以换、甚至老公都可以换,但孩子的爸爸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不管你以后对这个男人爱也好,恨也罢,他是孩子爸爸这件事是不可能再改变的事实。
这段话有很多人赞同,也很多人反对。

但是不管如何,它说出了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

选择一个男人作为结婚对象的时候,女人不仅要考虑爱情,也要考虑一个男人胜任父亲的能力。

可一个未婚的女人,要凭什么判断这个男人适不适合当孩子的爸爸呢?

巧合的是,时隔23年,经典奥斯卡电影《美丽人生》在全国院线重映了,影片中的男主“基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强大父亲的形象。

就这个人物我们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01

小丑或英雄

《美丽人生》的主人公基度,是一个普通从乡下来到城市的青年。

他来投奔亲戚,想在这个城市里开个小书店为生。

文艺青年的神经质和不现实在他身上都有。

他很擅长编故事,随口就来,一会说自己是这一带的王子,一会说自己是罗马教的督学,看起来极其荒唐不靠谱。

基度的爱情源于一次偶遇,途经一座谷仓塔楼时,他遇见了姑娘多拉。

他对她一见钟情, 称呼她为“公主!”并把自己当作了落难的王子。

为了引起多拉的注意,基度去冒充来学校视察的人员。

他站在桌子上跳舞,夸张的表演,只为博美人一笑。

和那些一脸严肃的官员比起来,他像个成人世界的小丑。

但他又是那么特别,他的幽默感是毫无束缚感的生命力,成功吸引了多拉的注意。

像所有爱情故事一样,多拉有一个“无趣但正确”的未婚夫。

家里人都逼着她嫁给这个“正确的人”。

多拉却抛弃了一切,嫁给了脑洞清奇、热情似火的基多。

然而幸福的家庭生活没有持续多久。

在儿子乔舒亚五岁生日的那天,基度一家被纳粹抓走,送往犹太人集中营。

如果说电影前半部分在铺垫基度的性格, 后半部分就在讲这种性格在面对极致苦难所散发的人性光辉。

在集中营里,基度为儿子努力营造着安全感。

他告诉儿子,这个地方正在进行一场游戏,游戏的唯一要求是:躲起来,不能被别人发现。

先得一千分就胜出,奖品是:一辆坦克。

如果你违反了三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

一、如果你哭;

二、如果你想要见妈妈;

三、如果你饿了,想要吃点心!

在这里:

毒气室被他说成了浴室,尽管有的人去了回不来;

有人被拉去焚化炉活活烧死,他却用来跟儿子开玩笑;

劳作无比残酷,他却兴奋地跟儿子炫耀:我今天得了48分。

于是,冰冷的监狱,凶狠的士兵……在儿子眼中都成了一场积分的游戏。

为了安慰妻子,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

而且,他趁着在餐厅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安慰了妻子的心。

后来,纳粹德国战败。

就在盟军将要来的前一夜,纳粹决定杀掉集中营里的所有犹太人。

这也是基度生命的最后一晚。

这天夜里到处是杀人的枪声,父亲将儿子藏在一个垃圾桶里,他想去找妻子。

然而,他迎面碰上了巡逻的纳粹。

就在他被枪毙的最后一个拐角,他路过了藏着儿子的铁箱子,他知道儿子正从箱子的缝隙里看着自己,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样子,惹得儿子笑出声来。

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也让儿子相信这是一个游戏,不要害怕……砰,拐角处枪响了,儿子脑子里留下的,是父亲最后的滑稽模样。

第二天清晨,终于,盟军的坦克开进来,所有纳粹都撤走了,儿子钻出里铁箱,哇,一辆真的坦克,这就是奖品!

他看到真坦克的惊喜岩槐的表情,相信令所有观众都哭了。

这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来的“惊喜”。

儿子与妻子终于在阳光下团聚在一起,他的儿子兴奋地告诉母亲:妈妈,我们赢了!

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

这时候你再看这粗缓友个又瘦又矮小、像小丑的男人,觉得他高大伟岸了许多。

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但最后的胜利者,却属于一个父亲的爱。

02

所谓“意志的胜利”

我们回过头看基度,全片中有一段话很好地呈现了他的性格。

基度在叔叔的餐厅做服务员,叔叔指导他如何做服务员,他说,

你做服务员,应该学向日葵。向日葵向太阳鞠躬。

你看到鞠得太低的向日葵直不起来,那就意味着它们已枯死!

你是侍应,不是下人。

服务是提高自我的艺术。

就像上帝为人服务,但上帝不是下人。

这是一句双关语,也提示着我们和命运的关系。

之所以在悲惨的时代和社会命运之前,人类总可以有选择,总会“赢”,是因为:

虽然环境不可以改变,但是人类拥有自由意志,只要我们认为自己不是命运的仆人,我们就可以不是!

可以说,这也是基度的人生哲学——他从来不被环境定义,他一直都在选择自己和环境的关系。

基度最厉害的本事是:所有普通的现实事件到了他那里,他都有能力把它转化成另外的“意义”。

一个普通姑娘的相遇,他会说成是王子和公主的相遇;

一次纳粹迫害,可以说成是一个游戏……

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每个人的定义不同,客观世界呈现也就不一样。

这就是心理学说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理事实中。

哲学上的命题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纯粹客观的事物,所有客观都有主观的烙印。

同一个事件,诠释不相同,意义也就不相同。

基度一直带着这一种主观的精神力量。

即使在贫瘠、甚至危急万分的生活中,他会告诉你他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并且让你相信。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他始终不被恐惧占有,而是做自己的主人,选择尊严。

但这正是哲学上“自由”的一种定义——

“自由不是你总能够改变现实,

而是在同样的现实面前,

你总能够选择你和这个现实的关系。”

基度的精神本质,是他总在做一个现实“转换器”,拥有一种可贵的爱的创造能力。

03

父亲的选择和精神传承

这让我想起了“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的话题。

记得网上有一张经典的图片:下雨,一个父亲给儿子撑伞,伞都打在儿子头上,自己的背上全都淋湿了。

这张图片从背后拍的,取名叫做“父爱”。

这个画面感动了很多人,因为它暗喻了一个经典的父子关系——父亲对儿子的“庇佑”。

所有的父亲都用他最大的力量把孩子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不但保护,而且是托举,渴望他走到更远。

哪怕他现实社会中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父亲,他也在尽其所能完成这样的职责。

然而现实中父亲的保护和爱里包含的具体内容,却各有不同。

随便举两个父亲的例子:

第一个父亲,是北漂。

有一次聊天,他下定决心似地对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不会给我的儿子买房买车,我就是赤手空拳来到北京的,我没有,他凭什么要有,他也得自己去拼。”

他每天都是这样跟7岁的儿子说的,“你的一切都靠自己,将来我什么都不会给你!”

第二个父亲,他是一个创一代里成功的企业家,随着年纪的增加,他最担心的是儿子接不了班。

每天他看着儿子,最大的心情是担忧和焦虑。

而儿子的状态更可怜,二十出头,战战兢兢地混在一堆三四十岁的老男人人群里,那些男人都是公司的股东高层或者重要合作伙伴,他在为接班做准备,但是处处感到这些人的不信任在碾压他。

这两个父亲无一例外爱孩子,希望孩子好,也要比自己好;

但是,第一个父亲他对孩子的基本态度是“恐吓”。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像自己一样自立自强。

但是他描述的,却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不奋斗就一无所有,谁都看不起你。”

无疑这是他心中世界的投射,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

“你的力量需要证明,你必须要自己去证明!”

——他对儿子的这种期待,藏着他一辈子在寻找的关于“自证”的恐惧、匮乏。

在父亲这样的人生态度里,儿子感知到的是:

生命,是一场“落后就要毁灭”的自证游戏。

第二个父亲对孩子的基本态度是“担忧”。

“我怕你不行!”

这也是很多相对成功的父亲和儿子的关系。

这个儿子生来就在一个阴影里——父亲的成功。

父亲看他百般不担忧,生怕一生奋斗的基业砸在不成器的儿子手中。

儿子到底要怎么样证明自己,才配得上父亲的信任呢?

虎视眈眈的还有父亲身边的所有合作伙伴,身为继承者,坐上高位意味着德不配位的自我怀疑和恐惧。

生命此刻和未来可能是一场很久的“自我怀疑”。

我时常会想,面对自己的孩子,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向他描述这个世界。

作为儿子,在怎样的激励下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这里不仅仅有物质传承的问题,更是精神传承的问题。

上述两个父亲不可谓不“强大”,一个是奋斗者,一个是成功者。

但是他们内在和 这个世界的基本关系却很“丧”,这导致他们传递给儿子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紧张的、恐惧的。

怎么做父亲,才能真正提供力量和庇护呢?

首先问我们自己:内心有没有力量和安全感?

如果我们自己就被“丧”主导,那精神上的弱小症还会传下去。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第三个父亲,他其实很关注孩子的生存力,但他也是特别担心他做不到,因为他埋怨自己孩子“慢吞吞,性格温吞”。

他的原话是说,“我等他可以,可长大了谁等他?社会上谁会迁就他?”

所以他在家里就非常严厉地催促儿子。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很容易哭,情绪不稳定。

儿子一哭,他还更看不惯地说:

你这么容易哭,长大了别人一说你,你也哭吗?能不能坚强一点?
问题是儿子能被骂到坚强起来吗?

一个人不会因为外界的打压而长出内在力量来。

反而,内在力量只能通过呵护和鼓励,才能感觉自己安全,才能愿意生发。

长大了的挫折要长大了再面对,孩子小时候需要很多爱,去长大。

而且外界越是残酷,他心里就越必须有一个人包容宽容他自己。

而这构成他一生自我相处的方式,他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正是早期父母和他相处的方式的复制版。

在我看来,总用残酷的一面教育孩子的父亲,那是在诉说父亲本人的失落,以及对世界的不信任。

“世界”在他的诠释下,要么是一个庞大的弱肉强食的竞技场,要么是一个落后就出局的冷漠之地,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会接受这个暗示,会“说服”自己表现得强大,

但这和真正的强大是两回事。

在《美丽人生》这部电影中,你可以说它是极度虚构的、浪漫主义的情怀,不现实,但正是因为不现实它才感动了我们,因为我们尚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这种传递爱的创造力。

最好的父亲,是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而不是过早把残酷植入给他们;

在恐吓、挫折、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了或许也会有效地生存,但是和世界的关系将始终是“不美丽”的。

04

做一个真正强大的父亲

做一个好父亲,不仅是靠“拼爹”资源,更多的传承要靠精神传递完成。

电影《美丽人生》中,即使在集中营这样残酷的环境里,幼年的孩子仍然感觉世界是接纳他的,这样一个美好的梦从没有破碎。

“相信有一天我总会碰到那辆真的坦克”,这种希望和感觉成为他的真正护佑。

年幼的孩子需要一个父亲撑起的精神童话,让他和这个世界有美好的关系,然后以这个为模版长出自己美好的一生。

这个从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儿子,其实用不了多少年,就会从历史课上学到集中营到底是什么,就会知道真相是残酷的;然而与真相一同到来的还会一个如梦初醒,那场游戏的真正含义,其实是让他理解父亲是谁、真正的爱是什么。

父亲用牺牲,教会了他什么是真正的爱。

他一定会长大到去面对真相的,但是前提是,他要等到那一天。

他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真相,还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真相,才能用爱去转换残酷。

在这之前,他需要的是父亲的童话。

电影的最后,当年的小男孩用苍老的画外音说:“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

他从父爱里得到的精神财富帮他度过了美丽的一生,这时候你才明白为什么这个电影要叫“美丽人生”了。

什么是你心中真正的男人?

根据调查,女性心中最渴望的男人的特质:排名第一是负责任,第二是有上进心。

但我说,除了这些跟家庭繁衍有关的男性角色的标准外,“浪漫”是一个男人更本质的品质。

这个浪漫,不是送玫瑰花这种浪漫,而是富有创造性的情感能力。

多数男人从小被训练形成的自我,是达成目标的男性特质,很少有人要求他们具备情感能力。

然而他会不会爱,能不能够具备强烈的爱的信念,这件事才决定了他身边的家人是否幸福。

《美丽人生》的电影只不过用极端的形式,把这种选择放在了生死面前。

但浪漫的精神放到哪个年代都是不变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一种面对生活残酷现实时很大的乐观力量。

一个男人的终极“浪漫”,是他的情感品质,是否具有提供支持的功能。

基度从未放弃表达爱,选择着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作为父亲,他送给儿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也一样相信“人生是美丽的”。

每个父亲都是极度爱孩子的,但爱的能力各个不一样,希望这个电影可以给我们一些提醒:

如果这个时代、社会的环境不可战胜,

那每个父亲自己如何选择自己的“相信”呢?

什么是我们要传递给下一代的人生意义?

你的选择又将是什么……

作者简介: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咨询师,前大型婚恋网站主编,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情景式女性写作疗愈推广人。公号“Miss蘑菇姑姑”(housewife-online)

『陆』 电影《咒》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巧妙的伪纪录片形式
《咒》由蔡亘晏饰演的女主角若男是一位单亲妈妈,在成功治愈困扰她多年的心理疾病之后,把先前暂时待在寄养家庭的女儿朵朵接回家一起住。面对许久没有见到女儿,若男下定决心想当个好妈妈,为朵朵打造一个能够安心成长的家,并开始拿著摄影机拍摄她们的日常生活,为母女俩留下未来能够回味的美好回忆。


由于必须记录跟女儿一同展开的新生活,《咒》主角若男几乎走到哪里都会拿著摄影机,不仅就算没办法手持也会把它放在旁边拍摄,也要求女儿朵朵要养成记录的习惯,连她随身携带的兔子玩偶里也藏著一架摄影机。而这项举动也提供了《咒》这部电影许多素材,让观众得以透过这些主观视角或在一旁侧拍的影像画面,清楚看见这对母女俩后续即将经历的恐怖事件。

交叉剪辑,可怕梦魇
起初,若男和女儿的互动相当正常,即使朵朵几乎没有对妈妈的记忆,母女俩也相处得十分融洽,感情逐渐变得紧密。然而即使《咒》女主角若男极力想要跟女儿过著正常的生活但直到某天,朵朵要妈妈帮忙赶走天花板上的坏坏之后,若男内心深处的创伤阴影又再度袭来,带著她重回那个最不想回忆起的梦魇。


《咒》采用今昔交错的叙事方式,在若男跟女儿的日常生活中,穿插她六年前跟男友等人组成专门破除闹鬼谣言的影像团队,前往他家族的神秘禁地拍片探险的过程。不信邪的她们当时为了揭开邪教仪式的秘密,触怒了沈睡的邪灵,最终男友当场猝死,其他人也接二连三地死于非命,唯一生还的只有因为受伤而在门口等待的若男。

在那之后《咒》女主角若男精神濒临崩溃,必须强制接受治疗,被迫跟女儿分离。而 6 年过去,原本以为若男状况已经逐渐好转,争取到朵朵的抚养权,能够善尽母亲的职责,让她能够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安心成长,但如今随著当年仪式的符号重新出现,女儿成为邪灵找上门诅咒的目标,也使得两人看似趋于稳定的生活开始急转直下。


其中从朵朵在夜里看见躲藏在天花板上的灵体、有时会突然变一个人、跟空无一人的空地对话、在学校情绪失控攻击其他同学,到情况进一步恶化,昏迷失去意识,身体出现黑斑脓疮,以及像是蜂窝般的恐怖伤口。诸多不正常现象都让女主角若男感到担忧焦虑,为了拯救心爱的女儿,被迫去面对内心的深层恐惧,重新回到 6 年前的那个禁地,调查诅咒的秘密。

真实事件的改编背景
就我个人而言,一直都觉得《咒》这类型电影最让人害怕的不是跳出来吓人的鬼怪,而是观众在将自己带入角色之后,看著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突然变得陌生失常,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焦虑恐惧。因此电影最终在邪灵的诅咒实在难以对抗的情况下,以对观众来说恶意满满的结局来收尾,也跟《咒》整部片的呈现手法互相搭配,赋予电影一股让人感到新鲜的独特气质。


根据电影《咒》改编自高雄真实事件的设定,片中邪灵是名为“大黑佛母”的诅咒之神,从东南亚经过云南,辗转传来到台湾,而陈家将“大黑佛母”当作是神来信奉,靠著他的诅咒力量来谋生,结果后来因为无法压制,导致诅咒反噬到自己身上,为了将邪恶力量分摊,发明出“火佛修一,心萨呒哞”这句我们在《咒》整部电影里不断听见的咒语。

到头来“火佛修一,心萨呒哞”这句表面听起来像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祈福话,真正意思其实是“自愿把名字给奉献出去”,分担陈家世代背佛母施予的诅咒。因此《咒》整部电影讲述的其实是母亲对女儿的爱。不管怎样都希望孩子能够开心、平平安安地长大,就算是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是诅咒全世界、把所有观众都拖下水也都在所不惜。


而有趣的是,为了隐藏这个最终谜底,《咒》整部电影也可以说是一场女主角若男精心设计的“骗局游戏”。在女儿身心状况恶化之后,她把先前拍摄的画面收集,并加以剪辑、包装、上传到网络,用述说一段故事的方式,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带著观众理解她们的悲惨遭遇,借此引发我们不忍看到她们受苦的善心,并达成她最终拯救女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