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俄罗斯燧发枪战争电影
扩展阅读
新威尼斯人电影 2024-12-29 03:28:08
刘德华关于雪的电影 2024-12-29 03:27:29

俄罗斯燧发枪战争电影

发布时间: 2024-12-28 11:49:52

『壹』 求推荐部战争片

你要打仗的电影,那就非《拯救大兵瑞恩》莫属了,非常真实的一部战争片,剧情也很好,这部片子有多真实?我跟你讲讲,一开始的登陆战,打得那些人血肉模糊的,整个海都是血和尸体!去看一下吧,主角也不错

『贰』 求燧发枪时代的问题

17—18世纪欧洲军队的战略战术 军乐队
凡是看过有关那个时代战争电影的想来都会发现两军交战,总有军乐队相伴左右。作为现代人似乎很难理解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怎么还要找一帮人来吹拉弹唱?在那个时候,几乎各个欧洲国家的部队几乎全部配备军乐队,基本上的编制是每个连队配属3名鼓手或是笛手。实际上,作为军乐队的首要任务是替指挥官传递作战信号和指示。当时作战,可没有什么“无线电”之类的好东西,对士兵在战场进行大范围的命令十分困难。相较而言,依靠鼓手们来敲出作战信号就变得十分方便可行了。换言之,不同的军乐也就象征着不同作战命令。再者,18世纪的战斗所采取的最常见队型既所谓“线形战术”,这有利于发挥大规模排枪齐射的威力,但同时也要求是并行军时的步调一致划一,如此乐手就可以让士兵们根据他们乐曲的节奏来掌握自己的步伐,维持战线的队形。在战场,有着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作战双方都应不主动地向对方的军乐手攻击,凡是主动对军乐手袭击的一方往往会被舆论斥为“卑鄙的小人”。

军官
至于军官在那时也就像类似的“优惠”政策,既射击一方不应把对方指挥官作为瞄准目标。一个标准18世纪的欧洲步兵连的编制为,一名上尉,一或两名中尉,一或两名少尉,5名下士和3名乐手及140名列兵。准尉以上均被视为军官。最明显的识别就是,军官一般手里都会拿着一把长矛,以作为指挥之用。
当然这种规矩并不是人人都会遵守的。在美国独立战争时,被英国视为乡巴佬的美国军队几乎每次都在战场上首先射击军官。英军司令考瓦立不止一次地对此大加抱怨。有一次他对一位前来与他谈判战俘交换的美国军官如此说到:“如您所知,在文明战斗中,我们不应该显示出不合时宜的敌意。我的上校先生,想象一下,双方群龙无首地混战一气,是多遭的事啊。这应该有军官,真正的绅士来指挥与控制。在适当的时候,控制士兵们的行动。”
类似的趣事还有很多,最出奇的一次是在七年战争的一次。法军在路易十五的指挥下,迎战在荷兰登陆的英军。战役开始后,双方以标准的线形队形对进,在进到 30码时,英军停止了步伐。英军指挥官突然对法军喊话道:“法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指挥法军的是拉巴杜耶男爵,他马上回应到“英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我们法国人将会屹立在这里。”随后,双方又是一阵礼让,大约就这样耗了半个小时。最后,英国人实在退让不过,终于是发射了第一次排枪。而法国人为自己的绅士风度付出的代价是,在英国人的头次排枪后,倒下了500多人。

线性战术
当时欧洲军队作战方式,即排成所谓直线队形,而向对方释放排抢。这种队形的最大优势就是在于可以大规模发挥步枪的火力。在那个年代,由于技术的限制,无法做到连续地发射火器。当时在欧洲步枪发射频率最快的部队是普鲁士的陆军,可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普军士兵仍需要长达20秒的装弹时间。基于这种理由,个人的火力是极为有限的,而只有发挥集体齐射的效力才可能大规模地消灭对手。线形战术也就孕育而生了。
所谓的线形战术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上万人毫无间隔地排出个一字长蛇阵。而是由各个小的线形横队而组成的。这种组织利于进行有效的指挥与调度。基本上为十人组成一个横队进行活动。而后世所谓“班”这个编制也是由此而来的。骑马的人为指挥官,而且是较为高级的校级以上指挥官。原则上尉级军官是和士兵一起在战场上步行来进行指挥的。
交战双方开火时的距离极近。一般而言,都在15米至30米之间,最远不会超过40米。武器的火力射程决定了这一点,当时的前发式步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70公尺,处于射击准确的考虑这一距离就更加近了。所以,双方实际交火距离及其接近,几乎是“可以瞅见对方脸上的雀斑”。
一般而言总是较弱的一方先开火。首先是因为较强的一方总是想显现出自己的绅士风度作出礼让。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军队素质较高的一方,往往可以维持较好军纪从而在敌方的火力下保持住队形推进至更好的射击距离再释放排抢。随后在敌人第一次排抢后装弹时刻,再释放火力。这种的打击往往会更有效率。
在第一列人开火后,其后第二列的人马上就会跟上继续发射,形成较为连续的火力。但是,这必须是在有着较多兵力的前提下。因为发射纵深的加强将会以战线缩短作为代价,战线缩短的最大弱点就是在于容易受到骑兵的侧翼袭击。

刺刀
在头几回的排抢后,对指挥官来说就有了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与敌军对射直到一方战线崩溃,二则是发动冲锋以刺刀进行白刃战。在18世纪,各国对此的看法都不太统一。俄国人深信刺刀的威力,著名的俄国将领苏沃洛夫就不止一次地说过,“刺刀远胜过子弹”。大凡有俄国人的战役总是会见到黑压压的俄军们端着刺刀向敌人冲锋,即所谓的“典型俄国式的300码刺刀冲锋”。如果他们能够挺过敌军火力阻击,俄国人的刺刀战术的的确确是够对方受的。俄罗斯的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
而普鲁士的想法则与之截然不同。菲特烈二世在年轻的时候一度也很迷信于刺刀,但在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后,他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转而全力发挥枪炮的威力。他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我不生活在中世纪,为什么还要再耍刀弄剑的呢?”之后的战役中,普军就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发动过刺刀冲锋。普军也就因此练就了一副过硬的射击本事。当时一个普军营的开火效率几乎比任何其他欧洲部队高过三倍,如同一个活动的炮兵连。

最后想提一下的是关于当时的火炮,当时的火炮发射的弹丸有三种。一是实心弹,等于就是一颗大铁球。记得在明朝袁崇焕守宁远城时每次发射实心弹,对于排成纵队攻城的清兵,都是“血渠一片”。二是榴弹,就是可以炸裂的炮弹。内部中空,有装药,利用爆炸后的破片杀伤对方。同样是在宁远战役,明军利用欧洲先进的长管加农炮(在英国叫“长炮Long Cannon”,在明朝叫“红夷大炮”)装配榴弹(明朝叫“开花弹”)发射,在努尔哈赤的营地附近爆炸从而击伤他。由于当时没有外科手术,在他体内的弹片无法清理干净,于是不久后努尔哈赤就由于伤口感染生出浓疮而亡。第三种是所谓的跳弹,即可以射在地上后,再利用装药爆破释放出小弹丸反弹攻击的炮弹。最后就是被叫做“葡萄弹”的散弹,顾名思义,其弹丸象一串葡萄一样有很多颗,是一大堆小铁球。在明朝时的自制火炮——虎蹲炮就是使用葡萄弹的。
炮兵总体而言,在19世纪以前,所占的军队比例并不高,属于火力支援部队,其重要性远不及拿破仑时代。在多数国家为2%到4%左右,只有当时的普鲁士比例达到了8%,还率先创建了骑炮兵。

『叁』 求燧发枪时代电影,类似于爱国者。

拿破仑:《奥斯特里茨战役》 《拿破仑战争》
美国内战三部曲::《众神与将军》 《光荣战役》《葛底士堡》:内战风云录
独立战争就《爱国者》比较出名了
还有《芳芳郁金香》《与狼共舞》

『肆』 求推荐一些“排队枪毙”的战争电影,就是用燧发枪打仗的那些,多推荐几部

也就是《勇敢的心》

《滑铁卢战役》、《君主的奴仆》、《乱世儿女》、《战争与和平》、 《光荣战役》 、《盖茨堡战役》、《 众神与将军》、《1805征战法兰西》、《库图佐夫将军》、《最后的武士》

『伍』 电影迷墙 The wall 简介

作者 辛迪

Pink Floyd 的《The Wall》(迷墙)也许是音乐史上最具迷惑力最富想象力的专辑。《The Wall》录制于1979年,于1982年被拍成电影。专辑与电影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一个叫Pink Floyd的男孩,有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过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专辑其实是Pink Flody两位成员真实生活的写照。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er Waters相象。Roger是《The Wall》最主要的创作者,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他在这张专辑中倾注了对父亲的感情,以及失去父亲后的孤独感。Pink成年后的生活则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写照。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 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将这些生命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最终创作出了神秘的有关男性精神世界幻觉之旅的专辑——《The Wall》。

1.当老虎冲破牢笼: 第一部分(Whe the Tigers Broke Free,Part I)
拂晓前
一个“黑色44”之清晨
指挥官被命令在原地守候
他命令部队撤退
将军们互相致谢
敌军坦克暂时停止进攻
几百个普通人的生命
换来了Anzie桥头堡战役的胜利

很遗憾Pink Flody没有把这首悲伤的歌收入到《The Wall》专辑中,但很庆幸的是他们将其收进了电影之中。“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当老虎冲破牢笼)讲的是二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意大利Anzio造了一个桥头堡,“the tigers” 指的是在Anzio开来开去的德国坦克,而歌中最后一句“几百个普通人的生命”指的是Pink父亲的队伍。在电影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Pink住的旅馆,然后镜头很快切换到一个点烟的男人,抽着雪茄,擦着枪。其实他就是Pink的父亲,正为对德战争做准备。电影里在放这首歌的前后还穿插放了Vera Lynn一首名为“The Little Boy That Santa Claus Forget”(被圣诞老人遗忘的小男孩)的歌,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祈祷圣诞老人送他一面小鼓作为圣诞礼物,但最终愿望没有实现的故事。在小Pink的心目中,圣诞老人其实就是他的父亲。

2. 在母体中(In the Flesh)
见你,想你
也许会去参加一场演出
去感觉幻觉的颤栗
军校学员整装待发
阳光,请告诉我是否你在逃避着什么
你是否不愿见到这一切?
如果你想了解隐藏在这些冰冷眼睛后的一切
你就必须爬过所有的伪装
灯光
声响
行动
把它扔向他们!!!
把它扔向他们!!!

"In the Flesh”(在母体中)在这张专辑中有两重含义。电影中当此歌出现时,有一名少女敲着门,然后出现一群人挤向两扇用链条锁着的门的镜头。后来链条被击碎,几千个年轻人冲了出来。这组镜头暗示着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如同歌名)。新生的孩子(Pink)渴望去感受生命中的温暖与爱,但有一个理性的声音在提醒他:“生命并非如你所想象的那样全是快乐与幸福”。正如歌词中所说,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性,你就必须敢于面对我们身边所有的伪装。这首歌也暗示着Pink后来的遭遇。藏在他眼睛背后的那些苦痛、孤独可笑的成为了一场黑色幽默剧。歌的最后,飞机的声音及叫声“把它扔向他们!”震耳欲聋,而这架飞机正是将炸弹扔在Anzio土地上杀死了Pink父亲的那一架。从光的频闪、声效和动作中我们仿佛可以听到Pink在尖叫。这不由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剧《Macbeth》(麦克佩斯),剧中的麦克佩斯将生活与演戏作比较:“生命只是一个会行走的影子,一个可怜的表演者/支撑和侵蚀着他在台上表演的时辰/一切结束,这只是一个神话/疯子说,充满回响于狂怒/意义已经终结。”据说有细心的听者在此歌隐约的序曲部分听到一个声音说:“…we came in?”而在专辑最后一曲“Out side the wall”(墙外)结束时亦可听到那个声音说“Isn’t this where we came in?”前后倒置一下连起来便是“Isn’t this where we came in?”(这不正是我们进来的地方吗?)对此,Roger Waters解释说,The Wall的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一代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每代人每个人身上。当电影结束时,孩子们又在收集砖头,也许又要建一道属于他们自己的墙。Pink并不是第一个也非最后一个筑墙的人,噩梦会永远继续下去。

3、薄冰(The Thin Ice)
妈妈爱她的宝贝,爸爸也爱你
应为你海水也变得温暖
天空也变成湛蓝
但是,哦亲爱的
哦爱的宝贝
如果
你想在现代生活的薄冰上滑行
一百万双充满恐惧的眼睛
在你身后静静的爬行
如果你脚下的冰突然裂开
请别感到惊奇
亲爱的宝贝
当你在薄冰上爬行
在也站立不稳
裂纹吞噬了你的身体也吞噬了你的精神

这首歌以一段孩子的哭声开头,估计就是Pink刚出生时的哭声。在电影中,他父亲的手在一个浅沟里滑向一部电话机,似乎想求救,紧接着又有许多战争的画面。如歌中所说:童年的纯真在所谓的“现代生活”(如战争)中很快消失殆尽。这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蓝色的象征,蓝色是一种很纯的颜色,经常用来代表纯真和忧郁,而Pink的母亲管他叫“Baby Blue”,这既代表了孩子的纯真,也暗示着他将来坎坷的命运。当那个平静的恳求希望与梦想的声音结束时,生硬刺耳的代表残酷现实的声音想起,它将生命比作薄冰,并警告说如果Pink继续生存下去,那就是在现代生活的薄冰之上滑行。薄冰总有一天在他脚底下破裂,在他挣扎 同时,裂缝会将他的生命与精神一并吞噬。 4、迷墙中的另一块砖,第一部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 I)
父亲远渡重洋
只留下了记忆
和家庭相册中的照片
父亲,你还留了什么给我
父亲,你留了什么给我
这只是迷墙中的一块砖
这只是迷墙中的砖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I)”(墙上的另一块砖之一)是专辑中第一首介绍“迷墙”概念的歌。“迷墙”指的是人精神上的墙,也是阻隔人与人的墙。所有的人都渴望能与他人交往、被他人理解,但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为自己的心筑一道保护墙以免他人靠得过进使自己受伤。“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在专辑中共出现三次,每次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这第一部分比较沉闷,说的是Pink回忆起他的父亲已经走了,飞过海洋去打仗。他父亲留给他的只是记忆,就象是相册中的老照片。他父亲的死迫使他面对荒凉的现实,尽管他不愿这样去做。Pink于是开始为自己筑墙以免自己再次受伤。电影中有这样一段灰暗的场景:Pink和他母亲在操场上,他母亲让他自己玩。敏感的小Pink发现所有的小孩都有父亲陪在身边玩,于是他走向一位父亲让他把自己抱到转椅上,当那个男人抱他时,Pink脸上的欢乐显而易见,因为他找到了一位父亲。但这种快乐很快就消失了,因为那个男人把自己的孩子从转椅上抱下来后就走开了。Pink跟着他走想拉他的手,但他只是让Pink滚开,还问Pink他的父亲在哪里。失望的Pink只能自己跳上一个秋千拼命荡起来。其实这是小Pink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失去了父亲。

5、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II)
当老虎冲破牢笼(II)
听说父亲已经阵亡
慈祥的老国王乔治托人给母亲捎去一封信
我想起来那是一个小卷轴
里面夹着一片金黄色的树叶
它被藏在一个装满老相片的抽屉里
有一天终于被我发现
我的双眼依然湿润
当我想起陛下用他自己的老邮票贴在上面
四周一片黑暗地上也结了冰
当老虎冲破牢笼
皇家燧发枪团没有辛存者
他们都被抛弃
大多数已死亡
剩下的正在走向死亡 而我的父亲也被夺去了生命

这时电影开首那支歌的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音乐中,Pink在一个装满纪念品的抽屉中发现一封信,是国王寄给他母亲的,告诉他她丈夫的死讯。于是Pink了解到他父亲所属的皇家燧发枪团(其实这也是Roger Waters父亲所属的军团)在一个冬日被袭。Waters自己演唱此歌的最后两句。在电影中,当歌声响起时,Pink穿着他父亲的军装照镜子。镜头迅速在穿军装的Pink父亲和穿父亲军装的小Pink间切换,表示年轻人将无可避免的继续蒙上一辈的苦难,包括战争。

6、Goodbye,Blue Sky 再见,蓝天
你有没有看见那些受惊吓的人?
你有没有听见炮弹的轰鸣?
你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崭新的世界在碧蓝的天空下诞生
我们却要找地方躲藏?
战火已熄灭但痛苦长存
再见,蓝天
再见,蓝天
再专辑中此歌出现在“Mother”(妈妈)之后,但在电影中,它出现在此处。我喜欢它现在的位置,因为它继续着“当老虎冲破牢笼(II)”中的痛苦与凄凉。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记忆和伤疤却保留了下来,“战火已熄灭但痛苦长存”。在此歌中我们在一次感受到了蓝色的象征。“蓝天”象征清白与单纯,而“再见蓝天”其实就是Pink在对纯真说再见,同时也表示这个世界本身在遭战争洗劫之后已变得不再纯真。电影中当放到此歌时,小白鸽在蓝天中飞翔,但有一只从纳粹军旗上飞下来的大鸟将鸽子全赶尽杀绝。战争之鸟在大地上边飞翔边撒播肮脏的东西,将战地亡灵唤醒。英国米字旗上的条纹变得混乱而基督的鲜血流到了地上。无论引发战争的理由看起来有多“正义”,最终它只是在浪费生命。

7、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 我们生命中最快乐的日子
当我们长大去上学
总有些老师会想方设法伤害我们
无论我们如何小心隐藏
他们嘲笑我们所作的任何事
并暴露我们所有的缺点
但人们都知道
每当他们晚上回到家里
他们的妻子会以同样的手段惩罚他们们

这是一首真正讽刺意义的歌,主要讲述Pink的学校生活。其中讲到老师们会通过暴露学生的缺点来嘲笑他们。在电影中,Pink的老师偶然发现他在课上写诗(其实这首诗是Pink Floye“Money”一曲的歌词),结果就罚他站到教室前面并恶狠狠打了他。但Pink只是想通过诗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当这位老师回到家,他的妻子硬逼他咽下难以下咽的饭菜。这是老师打学生的镜头与老师妻子逼迫他的镜头交替出现,真是“因果报应”,这也是Waters“循环理论”的验正。

8、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II)
墙上的另一块砖(II)
我们不需要灌输式教育
我们不需要思想被控制
教室里充满了黑色幽默
老师请让孩子们自己呆着
嗨! 老师! 让我们自己呆着
这只是墙上的另一块砖
你只是墙上的另一块砖

“墙上的另一块砖(II)”是专辑中最有名的一首歌,它继续讲述Pink在英国上学时的生活。许多人认为这首歌是Pink想要颠覆英国的教育制度,但其实并非如此,它所强调的是教育不能抹煞个性。当孩子门(童声)唱“We don’t need no ecation”时他们不是针对整个教育制度,而是想表明他们不需要老师教他们怎样去思考,不需要受思想上的控制,也不想因犯了小错而被讥笑。教育不是产品的模子。在电影中,所有的学生戴着相同的无表情的面具以同样节奏的步伐走向一个绞肉机,既不回头也不朝两边看。机器中有不停敲打的铁锤,看上去像军队一样整齐划一而且十分有力。经过绞肉机后,所有的孩子都被榨干了灵与肉,从绞肉机另一端出来的是一群行尸走肉。由于老师的专制,Pink又在墙上加了一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