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日本拍的越南战争中性暴力电影
扩展阅读
有什么好看国产电影推荐 2024-12-25 09:29:44

日本拍的越南战争中性暴力电影

发布时间: 2024-12-24 17:34:47

1. 求一部日本电影男主父亲有性暴力,母亲卖鱼,最后母亲杀死父亲

电影名 相残

2. 日本导演北野武执导了几部电影

北野武至今执导过13部电影,希望对你有帮助!具体如下:(还有未完成一部《兄弟》brother)

1983年第一次作为电影演员出演著名导演大岛渚执导的影片《圣诞节快乐,劳伦斯先生!》.
1989年导演处女作《凶暴的男人》
其后相继导演了《3-4×10月》(1990)
《那个夏季,最宁静的诲》(1991)、
《小奏鸣曲》(1993)、
《大家都在干什么?》(1995)、
《坏孩子的天空》(1996)
《花火》(1997)
《菊次郎的夏天》(1998)
《大佬》(2000)
《性爱狂想曲》(2000)
《藕断丝连》(2002)
《玩偶》(2002)
《座头市》(2003)
《导演万岁》(2007)

另附他个人资料:九十年代日本导演之北野武

2000年07月29日 13:38 网易报道

>
北野武(Kitano Takeshi),1947年生于东京,艺名彼得武(Beat Takeshi),是80年代日本著名相声演员,1983年第一次作为电影演员出演著名导演大岛渚执导的影片《圣诞节快乐,劳伦斯先生!》,1989年导演处女作《凶暴的男人》其后相继导演了《3-4×10月》(1990)《那个夏季,最宁静的诲》(1991)、《小奏鸣曲》(1993)、《大家都在干什么?》(1995)、《坏孩子的天空》(1996)和《花火》(1997)《菊次郎的夏天》(1998)。是九十年代日本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一。
注:北野武身高167cm,体重64kg,1995年驾驶摩托车发生意外,造成半边面部瘫痪。

也许再也没有其它的日本电影能像北野武的影片那样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感觉上完全自由奔放地制作了。旧日本电影界的那种固守起、承、转、结的传统剧作方式的做法与北野武的影片毫无关系。同样,旧日本电影界固守的那种传统的基本导演技巧、摄影方式及剪接方法也都与北野武的影片毫无关系。

同时,旧日本电影界那些“试图制作新电影的革新派电影人”企图全面否定与破坏那些传统方式的做法也与北野武的影片毫无关系。北野武的影片中没有那种做作、僵硬的辨明谁是谁非的架势。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旧日本电影界一直以大电影公司的制片厂为中心制作影片。对于这种代代相传的正统电影制作体制,大概北野武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关心。他一开始就与那种“罗罗嗦嗦”的东西毫无关系。因此,他不会全面否定也没有必要破坏那种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当然,迄今为止他也看过为数不少的电影。既有外国电影,也有日本电影。或许他曾经非常自由地通过感觉来识别他认为“真有趣”的东西和他认为“拍得真差”的东西,并把它堆积与储存在自己的感性中。其实,这与经历其它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工作、游戏和恶作剧时是完全一样的。

不久,作为一个人的他,成为了一名喜剧演员,与他人搭档说相声,受到了欢迎。他还在电视和广播中出演搞笑节目、短剧和猜谜活动,作为演员参加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甚至当广告片模特。他还因个人事情引发的事件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他既写随笔也写小说,还会画画.在此延长线上,他于1989年以彼得武的艺名主演、以北野武的真名导演了影片《凶暴的男人》Violent Cop。

这是其他导演策划由彼得武主演的一部根据一位剧作家的剧本来掐拍摄的刑警片。但是,那位导演打了退堂鼓,就这样,北野武也当上了导演。与当喜剧演员、说相声、出演电视、广播、电影和广告、写随笔和小说以及画画时完全一样,北野武在执导影片时完全忠实于自己的感性。

但是,正因为这应该是旧日本电影界的专业导演拍摄的作品,是由专业剧作家写的剧本,由旧日本电影界的摄制组成员集体支撑的影片,所以不难想象,他要按照自己的感性走,自由奔放地制作和自己相适应的影片,也存在相当的阻力。作为导演处女作,肯定也有不足之处。其结果,一部看上去试图摧毁日本电影界的制片模式的、专横无理的暴力刑警片完成了。既便如此,“日本新电影出现!”的声音仍相当高涨。

1990年的《3-4x10月》是北野武亲任编剧、导演,并以彼得武的艺名出演的一部影片。这部作品在棒球队一位小伙子和他的伙伴的故事中掺杂了暴力团。虽说如此,但在北野武的影片中,这种故事的框架并不太重要。即兴摄影的多次运用。对突发性暴力的描写产生的冲击、北野武团队成员与专业演员共同出演、令人不可思议的角色分配所产生的一种失调效果的趣味...这些交错在—起,创造出了一个尽管不定型有些粗糙,但非常有感觉上的自由性的奇妙作品、一部大放异彩、摧毁了作品平衡论的、奇妙的“不平衡作品”。

1991年的影片《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是北野武策划、编剧、导演和剪接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没有扮演角色。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聋哑冲浪选手与他的聋哑女朋友在海边渡过一个夏季的故事。因此,影片中几乎没有对话,只靠影像来推进。通过即兴摄影产生了一个自由的牧歌世界,还有突然出现的奇妙的影像噱头,以及很不自然的悲剧式的结尾。看了这部作品,让人感到北野武电影的原点说不定是法国的雅克·塔蒂编剧、导演和主演的影片《我的舅父》。

1993年的影片《小奏鸣曲》是北野武编剧、导演、剪接,并以彼得武的艺名主演的一部作品。北野武将自己的感性摆在最优先位置上,依靠即兴摄影的电影制作方法,从这部影片开始,突然有了一种流畅均匀的—体感。这部影片讲述了暴力团干部及其喽罗去冲绳后被卷入一场对抗的故事。然而这部影片也是一个奇妙的小结,称得上是彼得武及其团队的伙伴们在冲绳的孤岛上欢度暑假的影像记录。最后一场戏散发出混乱的悲观主义。

1995年的影片《大家都在干吗?》Getting Any是北野武编剧、导演和剪接,并以彼得武的艺名出演的另一部作品。北野武以往的作品都以外景拍摄为主,而这部影片不知为什么以拍摄制片厂棚内的景为主,是一部实验性的、类似小故事集的、下流的动作喜剧风格的影片。因此,造成影像世界人为的向内封闭。十分遗憾,这成了他的最差的一部影片。

1996年的影片《坏孩子的天空》Kids Return是北野武编剧、导演、剪接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没有出演的第二部作品。这部影片描写了二流高中的两名游手好闲的学生那种令人不可思议的逃学生涯。在影片中拆射出的恐拍是北野武自己的青春时代。本来剧本的感觉是,这部影片描写了年轻人踏上了新的人生,是一部励志片。然而,通过即兴摄影自由拍摄的结果,令人意外,成为一部“虽然还年轻,但您是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年轻人”的作品。在此,散漫放肆的自由与混乱的悲观主义又同居于一部作品中。

1997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的第七部作品《花火》HANA-BI朝我们走来。这是北野武编制、导演、剪接,并以彼得武的艺名主演的一部影片。经历过多次探索之后;北野武的影片达到了一种精炼的成熟。多多运用即兴摄影的电影制作方法所产生的一种破天荒的趣味性,虽然仍是自由奔放的,但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作品世界。

彼得武和岸本加世子扮演的男女主人公总是沉默寡言,台词不多。对暴力的描写都是瞬间突发的,极其简洁。以北野武团队成员为主体的演员阵容也创造出一种实实在在的一体感。每个人都演活了自己的人物。零星出现的噱头并没有浮于形式,而是酿成有深意的幽默。不定型的粗糙和感觉上的自由保持了绝妙的平衡,构成了轻松愉快的新影像世界。

尤其是北野武亲自画的那些画出现在画面中,取得了很好的影像效果。大杉涟扮演的刑警遭枪击负伤后只能坐在轮椅上了,妻子离他而去,他十分孤独,在主人公的劝说下开始学画画,这个设定十分杰出。通过他画画的形式,北野武那一幅幅将花拟人化的色彩美丽鲜艳的图画随着戏的进展剪接进影片中。它支撑了整个作品的影像世界,的确有效。

彼得武和大杉涟二人与一群年轻人驾车疾驶的开场戏,开始人们还以为是暴力团的中坚干部及其喽罗们,当人们明白他们其实是资深刑警及其部下后,影片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幽默。不久,人们又明白了原来那都是回忆中的戏,并且知道了彼得武扮演的主人公如今已失业,为金钱所因。岸本加世子扮演的妻子似乎患上了不治之症--白血病。

彼得武在现实生活中因摩托车事故负伤的身躯所具有的那种有点可拎的形象和他作为中年失业刑警的生活感,被巧妙地糅合到影片中。影片的风格是,将现实镜头的推进和对突然插进的极其复杂的回忆镜头的处理,非常自然地搭进整个作品的流程中,创造出一体感。北野武的影片确实又登上了一个阶梯。'

渡边哲扮演的废铁厂老板和他那位红头发的怪女儿登场时的噱头没有浮于表层,而是产生了可笑的幽默,这种效果也说明了北野武影片的成熟。不久便到来的结尾戏中,那种强烈的悲观主义被寓意深刻的人类赞歌所裹住;这怎么说都是很好的。

这是-部有着全新的影像感觉的日本电影,人们看后留下的印象是,其实这样的日本电影也还是很好的。北野武的影片之所以能被外国人很好地理解,大概是他能够依据他自身的纯真的感性来自由创作的缘故,也是因为这比任何东西在国际上都更具有普遍性。这种影像感觉具有国际力量,所有的人凭直感都能理解。它不是其它国家的影片,是亚洲国家日本的影片,是日本人制作的影片,是有着独特魅力的影片。

而北野武不喜欢自己的评价、演出、人气被固定,所以日日求变。在97年的威尼斯影展中,北野武道出“下一部的作品,会类似寻母三千里的故事情节,没有暴力。”自从1989年的出道作品《凶残的男人》以来,北野武的演出破坏了现今的电影文法,台词和说明的极端精简,造就了他各人新的魅力“削落的美学”。就像主角所表现“暴力重复”的心态一样,这些以蓝调为基本的影像,让“北野式蓝调”驰名世界。即使这种样式已经建立,他能依照97年威尼斯影展的承诺,制作了《菊次郎的夏天》Kikujiro这样一部有别以往风格,充满风趣和感动的温馨作品。

《菊次郎的夏天》所诉求的是“回归温柔”。《菊次郎的夏天》中排除了北野武演技的最大魅力“突发性之暴力”,故事的展开如同“寻母三千里”般,结局、过程大家都已经知道的标准情节,北野武以此来将自己束缚。也就是说这个企划的开始是到目前为止,自己所公开讨厌的要素,全部肯定吸收。对于以往的寡言、暴力,这一次的多话和搞笑将是令你我欢乐感动的绝妙的刺激要素。

对于这些新鲜的变化,北野团队的工作人员,摄影师柳岛克明、照明师高屋斋将在《花火》被世界所肯定的“北野蓝调”,再生转换成“夏日的新绿”,音乐监督久石让也制作出让你我感动的“高透明度”的心灵乐曲,将这一部电影的温馨意境提到最高点。

北野武的最新作品《兄弟》Brother又是一部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影片,同时也将是他电影生涯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影片,该片由日本北野事务所与英国的Jeremy Thomas of Recorded Picture Company (RPC)公司合拍,制作费1000万美元,取景地在日本东京与美国洛杉矶,1999年11月21日在日本东京开机,2000年1月转移到美国洛杉矶拍摄,计划2月中旬封镜,预计在2000年末20001初首先在日本公映

此片拍摄的最初构想形成于1995年《大家都在干吗?》之后,摩托车事故后一段时间,大体雏形已形成,1997年《花火》获威尼斯金狮奖后,北野武与英国RPC公司主席Jeremy Thomas就此片的合作拍摄取得了初步共识,此后双方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而有意义的沟通,《菊次郎的夏天》完成后,准备工作便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中了。1998年法国戛纳电影节《菊次郎的的夏天》记者招待会。北野武向记者们公布了《BROTHER》的拍摄计划。

这部电影将为21世纪日本电影的创作产生巨大影响,作为新生代电影力作,我们共同期待。

3. 萨姆·佩金帕的相关作品

萨姆·佩金帕(Sam Peckinpah)还是很难挤进“最伟大”的导演之列。的确,他不够思想,作品也起起落落,人又比较混蛋——这应该是大部分合作者能够达成的一个共识。但要以酒量为衡量标准,派金帕肯定是电影史上最能喝的导演之一,至少位列前三。当时的天津跟北平,在街上很容易找到专门招揽外国人的酒吧,有装饰像样的美式鸡尾酒沙龙,也有土作坊模样的简陋黑店。市面上可以见到的酒,除了销量最大的五星啤酒,苏俄人爱喝的伏特加,还有用蒸馏酒跟烟叶汁勾兑出的假威士忌。中国人把这种酒拼写成Wysky,美国兵说这酒要喝多了能要人命。Wysky没要了佩金帕的命,倒培养出一个年轻的酒鬼。亲友们普遍认为,佩金帕是在中国染上的酒瘾,饮酒过量的问题也从此开始。
派金帕有多爱喝大酒,可以找个数据佐证一下。1969年,派金帕在内华达的沙漠里拍《牛郎血泪美人恩》,派金帕签下的账单累计有75000美元。而影片在严重超支的情况下,总成本也不过300万美元。影评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派金帕的情景。1969年,华纳为《日落黄沙》举办试映活动,头天晚上放片,派金帕跟男主角威廉·霍尔登(William Holden)走进会场,马上整个房间都是宿醉的酒味。在南斯拉夫拍摄《铁十字勋章》(Cross of Iron)时,德国演员瓦迪姆·格洛纳(Vadim Glowna)留心记录了一下派金帕的作息以及饮酒的状况。剧组一般每晚七点左右结束拍摄,派金帕先到酒吧喝一两杯威士忌,然后回到自己租住的别墅,吃一把镇定剂后睡觉。午夜时分,派金帕就会醒来,再吃一把兴奋剂的药片,打开当天的第一瓶酒,在住所为拍摄做一部分准备工作。凌晨两点半左右,他会到剧组租住的酒店,踢门叫醒剪辑师,到片厂看前一天拍摄的样片,这时会打开第二瓶酒。早上九点,剧组开始拍摄,第三瓶。等到午饭时,派金帕已经喝当天的第四瓶酒了。他选的一般是伏特加,或者东欧盛行的梅子白兰地Slivovitz,都是烈酒。在当地拍摄的四五个月中,几乎天天如此。或者说,在拍电影的日子里,爱喝酒的佩金帕天天如此。
在陆战队战友的印象里,佩金帕倒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从《时代》杂志到菲茨杰拉德,有时间总在读书。派金帕甚至还有一点小生意,时常主动申请去伙房帮厨,这样他就能偷出白电油,再转手到黑市上卖掉,或者直接换成香烟。
在中国的日子里,佩金帕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斗,不过他说自己见过刑讯、虐囚还有当众斩首的处决。佩金帕经常往返于平津之间,火车沿途几乎每次都要遭到不同派系武装的袭击,有时是共产党,有时是国民党,有时是土匪。这种袭击都是象征性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只为证明地盘归属,所以基本不会伤人。可有一次,坐在车厢里的佩金帕亲眼看到一颗子弹穿过车窗,击中了一名中国乘客,当场毙命。佩金帕把这次经历称为自己生命中“最长的一瞬”。第二颗子弹飞进车厢前,所有人都趴到地上,佩金帕发现这个过程中时间变得很慢,每个人的动作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拉伸。所有看过佩金帕电影的人都会明白,这就是他招牌式的慢镜头的由来。影迷们特别钟情于这种充满暴力美学的慢镜头,起了个名叫“子弹的芭蕾”。
右图为离开美国前,与陆战队战友跟母亲Fern一起合影,右二为Peckinpah。1946年春天,佩金帕随部队转至北平,不再像在天津时那样沉溺于酒色,甚至试着学了点禅宗跟国学。值得一说的是,佩金帕后来拍的《稻草狗》(Straw Dogs),片名就出自《道德经》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句。让佩金帕发生改变的,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一位北平姑娘,这个姑娘英文名叫Helen,是一位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女性,她希望佩金帕能留在中国支持革命。虽然信仰不同,佩金帕还是动了真情,甚至申请就地退伍,要跟Helen结婚,但他的请求没有获得批准。最终,在年底前跟部队一起回到美国,在洛杉矶退伍。虽说拍过《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跟《稻草狗》(Straw Dogs)这样的猛片,萨姆·佩金帕(Sam Peckinpah)还是很难挤进“最伟大”的导演之列。的确他不够思想,作品也起起落落。但如果以酒量为衡量标准,佩金帕肯定是电影史上最能喝的导演之一。
影评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佩金帕的情景。1969年,华纳为《日落黄沙》举办试映活动,前一天晚上放片,第二天上午召开媒体发布会。当记者、影评人就这部血浆飞溅的西部片展开争论的时候,佩金帕跟男主角威廉·霍尔登(William Holden)走进会场、马上整个房间都是宿醉的酒味。佩金帕有多爱喝大酒,可以找个数据佐证一下。1969年,佩金帕在内华达的沙漠里拍《牛郎血泪美人恩》(The Ballad of Cable Hogue),只要赶上天气不好,没法开机,他就带着剧组成员去当地的一家酒吧喝酒。等影片杀青,佩金帕签下的账单累计有75000美元。而影片在严重超支的情况下,总成本也不过300万美元。
萨姆·佩金帕被称为“暴力美学宗师”。暴力美学重视的是场面、节奏和视觉快感,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的一面和暴力行为。
萨姆·佩金法常用慢镜头来表现激烈的枪战战场:温柔的光线下,身着黑色风衣的杀手目光如炬,手持双枪凌空飞身,枪口喷射出愤怒的火焰,枪林弹雨中,头发同衣袂一起飘舞,洁白的鸽子如惊鸿般翻飞。将触目惊心的搏杀、火拼,拍得那么浪漫、抒情。这就是萨姆·佩金帕诗意的暴力。“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的。
西部片的神化,影响力“我之所以是暴力行为的学生,正因为我是人性的学生。”对于很多人来讲,萨姆·佩金帕的名字总是和叛逆。他忘情于西部片的刀光剑影,并为自己赢得了“血腥萨姆”的光环;这位“新好莱坞”的代表人物也被誉为“暴力美学”电影的开山鼻祖。
佩金帕的暴力风格电影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的影迷,他所营造的视觉化效果和影像征服了许多忠实拥趸,他革新了60年代之后美国西部片这一电影类型的创作,其风格对很多导演如吴宇森、Walter Hill及塔伦蒂诺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派克·比肖普是个亡命徒,为一桩买卖,他和一帮朋友准备越境到墨西哥,与此同时,另一帮杀手也为了同一个目标和他展开追逐与被追逐。在边境上他们遇到了善良的印第安人的帮助,但后者随即遭受到盘踞在当地的军阀玛帕齐军队的杀戮,只有一个叫天使的年轻印第安人和比肖普一帮逃了出来。要过边境就必须通过玛帕齐的地盘,作为交换,比肖普劫了一批军火作为过边境的资本,但在玛帕齐的营地,后者认出了天使,为了保命,比肖普把天使交给了玛帕齐,天使遭到残酷的拷打,比肖普和他的同伴良心发现,他们回转头,要带天使一起走,正在这时,杀手们也追到了,一场屠戮开始,血战过后,只有比肖普活了下来。
残阳似血,比肖普跟着后来的又一批牛仔,离开死寂一片的营地,继续自己的不归路。
西部片,我们会想到什么?
荒原,小镇,牛仔警长,匪徒,印第安人,美女,枪战,仙人掌,沙漠蜥蜴……
西部片总是在这些元素的构建下,成为影迷寻找浪漫的好去处,英雄美人夹杂着枪战械斗,好莱坞为自己所在的那片土地不断制造着虚幻的过去史,倒退100年的西部被电影化了,不再真实。那里本来是一片沙漠与荒原,发生的一切原来不是那么浪漫,在贫瘠的土地上,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切,并不总是美好。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和注视着,他们的游戏是用火烧沙土上的蚂蚁和弄死一只蝎子,当他们发出笑声时,我立刻感到了冰冷,《流寇志》(又名《日落黄沙》)就这样开了头。这是一部关于亡命徒亡命天涯的故事,在里面没有绝对的好人,更无所谓英雄,导演萨姆·佩金帕在《流寇志》中塑造的西部,毫不客气地撕扯下了约翰·韦恩、约翰·福特等人为西部片遮上的伪浪漫主义的英雄救美式的面纱,在这部残酷的影片里,没有一个能被称之为好人的角色,所有的人都不那么干净,他们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生存是唯一的目标,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本片从筹拍到最后剪辑完成历时3年,实拍81天时间,影片耗资600万美元,动用了1288名剧组人员,拍摄了3600个镜头,耗费了长度为330000cm胶片,是当时难得一见的大制作猛片。在1995年电影百年华诞之际,好莱坞评选百年百部经典作品,本片位列第80名。
故事是“动荡岁月里一群坏男人的故事”。让解构和反思西部神话的元素出现在“西部片”当中,故事描绘了牛仔们英雄末路式的绝望和残杀。
本片枪战场面之激烈在当年还引发争议,随着影片的上映,“嗜血萨姆”的名头也声名鹊起。但是导演萨姆的手法却影响了后代不少导演;本片的快速剪接及多角度取景令人惊叹,而对男性情谊的动人描述,更令本片跳出一般暴力片的范畴;佩金帕的慢镜头和鲁·隆巴多(Lou Lombardo)的剪辑被奉为西部片的里程碑之作,佩金帕也由此超越了传统的西部片,步入具有纯粹电影冲击力的慢镜头王国。
画面相当优美,却因为充满血腥暴力以及女人裸露镜头,在当时成为相当前卫的话题电影。堪称暴力美学派始祖电影之一。本片在演员演技、剧本对白、导演运镜、配写乐谱、摄影镜头,尤其当年独步的剪接手法,都已成为影史经典范本。
此片与Stanley Kubrick的《发条橙》同年公映, 同样因暴力色情内容招来极大争议和批评。电影严重丑化了英国人的形象,这也是本片在英国被禁十八年的原因。片名解释:老子在《道德经》里有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就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在导演佩金帕眼中,人就如稻草狗一样低贱。故事的背景是在一个封闭的小村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性得不到伸张,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以暴制暴,所以才有了最后的赤裸裸的暴力美学高潮。非常暴力色情血腥,非常有趣味, 有趣味的不在于暴力, 而在于导演讲故事的方法, 在于剧中的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演员的演出。本来是风景优美的英国南部乡间, 却被拍摄成为可怕灰暗的恶人谷。 该片是佩金帕的唯一一部战争片,但他依然能将《碧血黄沙》式的西部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片中的战争场面真实、暴力,且充满了美感。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也是2002年去世的“银幕硬汉 James Coburn的代表作之一。那种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积极求生的生存意识,足以让观者为其感动。新好莱坞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是美国社会的多事之秋,黑人争取平等自由的民权斗争风起云涌,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使国内反战情绪不断高涨,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反主流文化盛行。尽管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已经复苏,但60年代的美国电影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冬。大的制片公司纷纷倒闭或转产,有的制片厂因财政困难放弃了使用知名导演和演员,而是大胆起用新人,还有的艺术家以较少的资金独立制片或合资经营电影公司,按照自己的意愿拍摄电影,这些电影人由于拥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和较少的传统桎梏而使好莱坞电影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兴起于60年代的新好莱坞运动为美国影坛奉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导演,他们有卡萨斯特,佩恩·佩金帕,科波拉,丹尼尔·霍佩尔,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他们为70年代以后的好莱坞电影再辉煌作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

4. 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都有哪些

《熔炉》来自首尔的哑语美术老师仁浩(孔宥 饰)来到雾津,应聘慈爱聋哑人学校。天降大雾,他意外撞车,维修时邂逅了人权组织成员柔珍(郑有美 饰)。仁浩妻子早亡,8岁女儿天生哮喘由祖母照看,所以他不辞辛苦谋职养家。然而,双胞胎的校长与教导主任竟逼仁浩索贿5千万韩元。同时,仁浩逐渐发现学 校笼罩着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令人窒息。

《127小时》英国导演丹尼·鲍耶(Danny Boyle)将为福克斯探照灯公司拍摄《127小时》(127 Hours),该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美国登山青年阿伦·拉斯顿(Aron Ralston)断臂自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