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电影战争游戏台译
扩展阅读
吴京最新电影战狼bt 2024-12-28 01:14:25
男朋友是猫日本电影 2024-12-28 01:14:14
战锤2全面战争是电影吗 2024-12-28 00:48:50

电影战争游戏台译

发布时间: 2024-12-02 17:16:06

1. 找一部美国电影~说的是中情局开发了一台电脑叫电脑做了一个游戏在游戏里找对国家有威胁的人~然后主人公

战争游戏2:死亡代码

剧情简介
威尔法莫是一个聪明且热爱线上游戏的高中生,偶然他和朋友发现了一个名为"雷普莉"的战争游戏网站,这游戏提供的高额奖金吸引了威尔的兴趣,游戏规则是要运用各种高难度军事策略,完成轰炸城市、歼灭敌人的任务,凭着他过人的智慧竟过关斩将挑战成功,然而却没料到这个雷普莉竟藏有不危人知的恐怖目的,威尔成为真人版的游戏目标,生命安全危在旦夕……。 评价: 作为一部小投资的电视电影,《战争游戏2死亡代码》可以说是相当出色了,虽然没有什么火爆的动作场面,但是导演对影片节奏的把握相当到位,情节紧凑,气氛紧张,从头到尾基本上没有什么冷场,WORP的出场一定程度上算是延续了83年第一集的剧情,影片最后两台战争机器相互博弈的对决也相当出彩。总之,作为一部使用大片成本零头拍出了的作品,影片素质相当不错,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一部电视电影了。 采用了MAC的显示,图形效果很牛!人类和机器系统做对抗,用非常规策略,加上博弈策略,两个年轻人和一个过气老特工,还有华府的一帮白痴特工。黑客攻击竟然还用满屏幕乱码显示,这种IT高科技的电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改进,电脑自动系统本就不是完善的系统,如果完全交给它,人类离毁灭不远了。

2. 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喜欢玩游戏的人开启军事演后差点引发世界大战……

试一试美国电影《战争游戏》 War Games(1983)
剧情简介 · · · · · ·
大卫•莱特曼(马修•布罗德里克饰)是一位天才少年,他将业余时间全都投在了电脑游戏上。一天,他通过搜索,搜到了一台网络电脑,简单破解后,他开始玩一个叫做“全球热核战争”的游戏,一个模拟世界大战的游戏。 但大卫并不知道,隐藏在“全球热核战争”之后的,竟是美国军方的战争操作计划响应系统(WOPR)。这个机密系统控制着美国军方的武器,而大卫启动的“全球热核战争”游戏竟然导致系统自动准备发射核弹!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各国军队严阵以待,而大卫不得不行动起来,他要用自己的黑客技术阻止电脑发射核弹,阻止这一切。

3. 求一部关于战争&游戏的电影的名字

不知

4. 有一个关于小孩利用科技什么的攻打外星人的科幻电影,叫什么什么的战争,实在忘记名字了!求求求!

安德的游戏 Ender's Game (2013) 导演: 加文·胡德 编剧: 加文·胡德 / 奥森·斯科特·卡德 主演: 阿萨·巴特菲尔德 / 哈里森·福特 / 海莉·斯坦菲尔德 / 阿比盖尔·布蕾斯琳 / 本·金斯利 / 更多... 类型: 动作 / 科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4-01-07 又名: 宇宙生还战:安达的战争游戏(港) / 战争游戏(台)

5. 有哪些翻译原本是错误的,但最终却成为了大众认可的主流

作者:黄差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下举的都是作品名的例子。按我的理解,如果某作品名的翻译既不符合原文,又不符合主题或作者原意,我就将其视为错误翻译。当然了我不是翻译界人士,该回答仅代表个人浅见。
①错误理解作品原名
游戏半条命。原名HALF-LIFE明明指的是半衰期这个物理量,游戏的标志可是半衰期的符号。游戏背景也和半衰期相符,明摆着就是翻译者犯了低级错误。
②忽略作品主标题
常见于有副标题的作品。
例子太多了,就不额外举了。经常是只翻译了作品的副标题,主标题就被无视了。
③强行添加标签
这一类错误翻译,往往是通过译名给原作品强行添加标签,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比如游戏蓝色警戒。原名State of War,即战争状态,哪来的蓝色,哪来的警戒?为了和红色警戒扯上关系才搞出来的翻译。
然后就是不少电影的台译,神鬼、魔鬼系列,还有被翻译为刺激1995的肖申克的救赎等。肖申克的救赎还不算主流,但神鬼系列嘛...
还有大陆的总动员系列,这还是主流翻译呢。有种说法是为了凑成系列的强行翻译,和神鬼、魔鬼之类一样。不过总动员的意思,翻译者真的搞清楚了吗?
这几个XX系列和刺激1995之类的乱翻译,有多种原因。比如说为了让观众知道作品来自同一系列、为了与之前的热门作品强行扯上关系、为了让观众辨识演员、内容等。我非常反感这种做法。
④完全乱翻译
比如游戏暗黑破坏神。这个完全就是乱翻译,最终还成了主流,让我吐血。
游戏原名Diablo,西班牙语魔鬼之意,哪里有暗黑,哪里有破坏神?一代是进入地下城中击杀迪亚波罗,这家伙是个恶魔啊,还破坏神呢。暴雪表示,我们什么时候给迪亚波罗安排了破坏神这个名号?就算说地下城很阴森恐怖,但也不该用“暗黑”这种这么明显的日文表达来作为描述啊。
分明就是翻译者喜欢《バスタード!! 暗黒の破壊神》这部漫画,就强行给大菠萝这游戏安上了这译名。我真是服了。要知道,在日本,译名是Diablo对应的片假名。而且迪亚波罗本人是恐惧之王,毁灭之王是巴尔啊。这下可好,大菠萝2的资料片就出现了迪亚波罗抢巴尔名号的尴尬现象。就算直接音译为迪亚波罗,或者按内容翻译为恐惧魔王、恐惧之王、魔鬼、魔王之类,都靠谱得多啊。原本大陆有将大菠萝这游戏翻译为恐惧的,但流传不广,最终还是败给了暗黑破坏神这个翻译。
纯吐槽部分:根据作品内容进行翻译,部分无视或完全无视原名
比如游戏魔法门,魔法门之英雄无敌,魔兽争霸,星际争霸,魔兽世界等等;
漫画海贼王、火影忍者、死神、七龙珠等等。
如果这些词不是作品名,那么可以视为错误翻译。但是我读了一位叫侯国金的教授的论文之后,经过思考,我认为不能武断地将这些译名视为错误翻译,所以把它们放到了这个位置。
这位教授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了关联省力语效原则。
如果某译名符合作者原意、体现作品主题原意,或是很通俗、优美、顺口等,虽然未必符合原名,但不见得就是错误。当然优劣还是可以评判的。
海贼王、火影忍者、死神、七龙珠都是台湾的翻译,这几个翻译一般认为比较不错,我对这几个翻译也没有什么负面看法。
七龙珠算是增添最少的,原名是Dragon Ball,原作中龙珠需要集齐7个,只加了个七。
海贼王原名One Piece,海贼王这个译名和作品有关,主角路飞想要成为海贼王,他的台词中也经常包含“海贼王”。可惜的是,作品的真正主题One Piece并未得到体现。另外,海贼王是日语表达,翻译成汉语应为海盗王,或者海盗之王。
火影忍者原名Naruto,这个译名也和作品有关,主角鸣人想要成为火影,然后他是个忍者。可惜,Naruto也没体现出来。(岸本是承认这个中文译名的,但我不知道他怎么评价)
死神原名Bleach,这个译名当然也和作品有关。可惜的是,Bleach没体现出来,而Bleach和作品内容有密切关系。
下面这几个就让我不太满意了。
魔法门原名Might and Magic,哪里有门?力量去哪里了?翻译为魔法门的一个理由是一代游戏中有魔法传送门,在剧情中较为重要。当然,译名至少有魔法这个词,魔法门虽不符合主题,但至少和剧情相关。
魔法门之英雄无敌原名Might and Magic:Heroes,只有英雄,哪有无敌?当然了,译名有英雄这个词,英雄在游戏中也很重要,4代以外的英雄也确实是无敌的(但4代又被戏称为真正的英雄无敌,因为英雄可以上战场)。可惜的是,无敌也并不符合游戏主题。
魔兽争霸原名Warcraft,可以直译为战争艺术,哪里有魔兽,哪里有争霸?我并不知道“魔兽争霸”这个翻译是谁弄的,是从哪里流传出来的。但我知道“星际争霸”这个翻译照搬了魔兽1和魔兽2的翻译。争霸算是符合主题,但魔兽嘛...有一种说法,人族被认为是魔族,结果就搞出了魔兽争霸。窃以为还是人兽好一点。
星际争霸原名是Starcraft,翻译是照搬魔兽的。
魔兽世界原名是World of Warcraft,也是照搬。我当然是不满意的,但魔兽这个翻译早已深入人心,我又不是官方,可无力改变。
魔兽争霸这个译名最晚在1996年的大众软件增刊上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从哪里流传出来的,未知。

6. 战争游戏的剧情简介

以上当然是六零年代人们对于世界的想象。
二战后,英国政府有过三次公然干预BBC(英国广播公司)节目的事件,一次是1954/55年关于氢弹的报道,一次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还有一次,就是1965年关于彼得·沃金斯的这部电影《战争游戏》。该片本受BBC电视台委托而作,原是为纪念广岛长崎原子弹悲剧二十周年,摄制完成后,却因为其过于真实强大的冲击力、感染力和对英国完全无用的核政策的全面否定,而被政府视为核裁军运动的宣传品,从而干预BBC,先是要求大规模删减,最后干脆下了软禁令,导致该片被一向以开明公正而闻名的BBC禁播达二十年之久。1985本片终于露面BBC,人们在它残酷显示的人性泯灭面前依然惊得无以复加。四十年后该片DVD问世,虽然沧海桑田的变迁,柏林墙已不复存在,核大战也已被新的“反恐战争”代替,然而观众依然能在强烈的震撼中感受着导演彼得·沃金斯传达的人道讯息。沃金斯当年辗转把该片发行到剧场,竟获得1967年度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殊荣,可以想象当年那些反战人士们免费从大银幕上看到《战争游戏》的时候是何等惊惧悲怆(而幸福)。今天,这部独一无二的电影仍然到处受到极高的推崇,看过它的人依然说它“非常令人不安”。
编剧-导演-制片人彼得·沃金斯出道即受法国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并深深着迷于纪录片形式。1960年代轻便型摄影机问世,导致很多国家同时兴起纪实电影运动,沃金斯这时已开始把纪录电影的种种手法运用到虚构片的拍摄中,曾制作了反映英国1746年战争的《Culloden》,该片不但以战争发生地点的普通人出演当年战争中交战双方普通的士兵,更出现摄影师去到1746年的战场对参战士兵作现场采访的场面,并处处有意让人联想起美军在越南的情景。到《战争游戏》,沃金斯的虚构纪录片技巧已至炉火纯青:爆炸中手持机拍摄的剧烈晃动、现场粗粝的录音效果、来不及聚焦的急速推拉镜头、军警不让拍摄时镜头的偷偷摸摸、甚至剪接时故意作出胶片不足拍摄突然中断的样子等,加上深入伦敦东区平民阶层的真实采访,和对大量二战史料的深入研究,使得《战争游戏》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感与权威性。难怪英国政府吓得了得,担心出现广播剧《世界大战》引起的那种恐慌骚乱倒是其次,害怕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动摇政府恐怕才是导致本片被禁的真正原因。
“科幻”跟“纪录片”,一个是“幻想”一个是“现实”,按常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然而在这部只有四十六分钟的黑白电影中,两者完美而悲剧性地结合在一起,构筑出一幅幅完整的细节来展示一旦核战爆发的种种直接后果,把尚未发生的事情预言般地照实纪录了下来。从技术数据上说,《战争游戏》比你能想象的最硬的科幻还硬。
其实《战争游戏》不过呈现了普通人在一场战争中可能遭遇的种种情景,而核战争不过是将一切放大一万倍而已:全国大疏散激化起的种族矛盾;食物配给券造成的混乱;买不起足够沙袋的老妇人焦虑的目光;碳-14放射性宣传手册的徒劳。终于第一颗原子弹当空爆炸,一瞬间三十倍于太阳的强光,从四十英里外将世界映照得黑白底片般体无完肤,田野中不更事的儿童捂着突然不复存在的眼睛对天呼号。然后才是冲击波,一对夫妇躲在墙角的桌子底下经受地动山摇。然后六十个英国城市中弹;还有偏离目标航线半路掉到别处的核弹头。接下来才是两平方公里的烈火,时速100英里的火焰风暴造成强烈低气压,救火的人们被卷进火焰,一个接一个被吸进去,葬身800度的烈火,那侥幸逃过来的,又在窒息中如疾风中的麦浪般一茬茬晕死下去,天地昏乱中镜头不停翻动,仿佛火焰的风暴随时会卷走摄影机,仿佛摄影师被飞来的砖头瓦砾击中倒下。接着背后的汽车油箱炸开来,一整个家庭在里面黑乎乎地燃烧。几天后,由于伤病数量过大而医药严重不足,警察不得不一批批射杀那些蠕动着的伤员和病人、射杀所有身体烧灼超过三度的尚还活着的人们。一个警察欲开枪又迟疑,先偷眼看看地上人的表情仿佛求得宽恕、再用手扶正将死者的头颅小心摆好一个恰当的射击角度……那警察弯腰屈膝的谦卑、那迟疑中的一声闷响,可是世上最为令人心碎的行刑?失魂落魄的牧师跪下为几个行将被处决的哄抢食物者祷告,而他们又何曾不有无上的尊严,但愿他们的死,真的能为活着的人们带来永远的和平安宁……一个惊魂未消的社区负责人瞪着无比大的眼睛对镜头说,德累斯顿轰炸之后,德国人靠戒指上的铭刻来辨识死者身份,我们这里也作了同样的工作……他手指向下,镜头跟过去,是街边上攒在一起的半桶戒指。那些化为乌有的人们,真的留下了什么的爱的誓言,给那些同样化为乌有的亲人,等待有朝一日乌有的认领?
为了减弱电影的冲击力、舒缓观众的紧张、让他们不要误以为真,沃金斯不得不在电影的画外音解说中不断穿插虚拟语气的句子,把观众从恐怖中暂时解救出来:“如果真的核打击来临,这就是将会发生的情况”“这就是核战争的面貌”“这就是核战争”“很可能,就是这样”。而更大的恐怖在于,那些骇人听闻的惨烈,不是虚拟语气中的即将和可能,而是一切已然发生,只是换了个时间,换了个地点,换了个理由。事实上很多场面的布景、画面构图、人物化妆造型等都直接来自德累斯顿、达姆斯达特、汉堡等大城市的二战轰炸记录和广岛长崎被炸之后的图片。片末,当镜头游移在那些身体尚存而精神已完全被摧毁的孩子们的脸上,沃金斯一个字、一个字地宣读:在这个星球每个男人、每个女人、每个孩子的头上,都悬着二十吨的烈性炸药,而这个数字还在稳步增长,我们就看到彼得·沃金斯向观众发射出致命的最后一枪,那决定性的子弹正中观众的眉心,伴随字幕滚动的《平安夜》歌声,竟突然有了撕心裂肺的含义:神在哪里、爱在哪里、和平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如果你不信神,我们或者这么问吧:当一场核轰炸降临之际,你打算花多少钱来购买防辐射的沙包、构筑你家的地下掩体呢?
沃金斯在此片中,不单演示了战争的残酷,更不断插进有真实来源的政客、教主、科学家的种种言词,并引述政府档案文件的说法,使得核战略威慑理论显示出自我欺骗的幼稚与无力,更显示出政府欺骗普通庶民百姓的可憎面目。那些完备的、厚厚的各种官样文书、应对措施、反击计划、第二轮反击……不过都是帝王将相和他们的官僚政客们在弄权间隙的悠闲中把玩的文字游戏,而电影却将特写镜头对准普通人,对准肯特郡和伦敦的平民,没有什么伟人牛人的雄韬伟略,没有全景式的抒情议论,没有什么“国家”“民族”“正义”这些抽象的美丽,而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生命,一个一个受难的肉体和灵魂。那些抽象的东西全部消失了,只剩下没有蘑菇云的核战争。我是说,<<;没有蘑菇云可供欣赏。《战争游戏》是谁的游戏?
1985年当《战争游戏》终于浮出水面,在BBC与之同映的,还有另外一部近两小时的彩色虚构故事片《Threads》,类似的大悲剧内容,更戏剧化的人物命运处理,更全面细致的灾难描写,在1985年同样有震人心魄的效果,不过冲击力已不如当年的《战争游戏》那强大的黑白视觉语言了。
核时代还没有完全过去,它留给我们几代人的创伤依然还在上演着人间悲剧。在中国,在你居住的城市,或许今天还能找到一两个没有变成地下商城的废弃防空洞吧?还有那些建在山沟里的工厂和一代人的青春。在我们为超女流泪的间隙,在下一个什么危机到来之前,就让我们权且感谢父母或者祖父母那一辈的全世界的领袖精英们吧,至少没有哪个愚蠢的傻帽首先摁下自己的核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