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抗日战争电影千秋大全在线观看
扩展阅读
日电影大奥剧情介绍 2024-12-30 02:10:39
日本电影养子的侵入 2024-12-30 02:07:58
欺诈游戏电影版能看懂吗 2024-12-30 01:58:37

抗日战争电影千秋大全在线观看

发布时间: 2024-11-27 20:36:04

⑴ 风声 电影 风声在线观看

风声 电影精彩看点
《风声》武田谍战巨制 谜团重重 号称“华语第一谍战巨制”的《风声》,在谍战题材电视剧泛滥荧屏的时候,可谓杀出重围,第一次用谍战题材大制作电影,杀向了大银幕。相比较电视剧的谍战故事,华丽的电影《风声》具备了电影化的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大的谜团…… 谜团一:谁是老鬼? 读过小说《风声》的人,也猜不到电影中的“老鬼”会是谁。据说,陈国富在改编剧作的时候,为了在短短两个小时的影片长度内浓缩一部长篇小说的精华,特别突破原作改编了故事的底牌,重新设置了老鬼的身份。因此,从电影开拍之时,“老鬼”是谁,也成了电影最大的悬疑。 李宁玉是小说中的老鬼。可是在颠覆版的电影中,由李冰冰饰演的李宁玉会否依然是“老鬼”仍旧是个谜。李冰冰第一次为影片拍裸戏,且为角色受尽酷刑折磨,扮演的李宁玉被片方刻上了“自持冷静”的标签,会否因“冷静”成就“老鬼”身份,还要等影片上映的最终揭秘。 风声 电影而周迅饰演的顾晓梦,与小说中描写的外在表现丝毫不差。而扮演者周迅曾说:“顾晓梦带我走到一个惊心动魂的过程,她是一个走钢索的人,走不好摔下来了。”在电影的片花里。又有她这样一句话:“我从没想过我会活过这场战争!”由此可见顾晓梦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不免让人疑惑她到底是老鬼,还是军统的人? 而张涵予、苏有朋、英达扮演的角色,也被蒙上了神秘色彩,角色可谓各有特色,各有千秋,究竟他们之间会否有“老鬼”存在,目前也还是难以下定论。 武田针对每个人的弱点进行审讯。 谜团二:如何玩转杀人游戏? 比起谁是老鬼的悬念,更能揪住观者心弦的是,老鬼如何突出重围。因为对老鬼而言,生命危在旦夕,能否在这种处境中完成组织交付的使命,就显得更为惊心动魄。 简单点来看,影片的情节就像是一场“杀人游戏”,老鬼潜伏在敌人中间,要想突出重围,就必须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计谋躲过屠刀,换句话说,就必须找别人代替自己去死,才能活到最后,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 这些桥段,像极了在大城市风靡一时的“杀人游戏”,但又绝不是游戏那么简单。因为影片中所处的背景,老鬼必须运用所有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才能捍卫国家,一点纰漏都有可能献出生命或者导致国家的覆亡,这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杀人游戏”。 正如原著作者麦家所说:“这群特工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下斗智斗勇,我觉得能够支撑他们行动下去,置生死于不顾的,就是他们的信念。因为他们有一种捍卫国家,打倒敌寇的信念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才产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强大毅力。信念是让人产生无穷无尽力量的源泉。我们这个年代同样需要这样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呼唤真我,呼唤内心的电影。”风声 电影

⑵ 求抗日战争类经典黑白电影(外加50分)

1,《地道战》

《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主演,于1966年元旦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2,《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是一部由华亿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喜剧战争剧情片。影片由姜文执导,姜文、姜鸿波、香川照之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影片于2000年5月上映。

3,《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史文炽执导,高保成、李力、李长华、张怀志、霍德集主演的剧情片。于1958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事件写作的。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和日军作战到弹尽粮绝后跳下山崖的悲壮故事。

4,《赵一曼》

《赵一曼》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由沙蒙执导,石联星主演,于1950年上映。该片讲述了讲述了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

5,《地雷战》

《地雷战》是由唐英奇、徐达、吴健海执导,白大均、张长瑞、吴健海等人主演的战争片。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村民兵联防运用地雷战术,歼灭了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

⑶ 关于抗日战争野人山的电影

《中国远征军》 (一):中缅风云
(二):会战曼德勒 (三):兵败缅北 (四):大撤退
(五):野人山(六):印度之旅(七):屯兵兰姆加(八):松山大血战(九):太阳浴血(十):功过千秋

1990年台湾拍了《异域》,刘德华,斯琴高娃参演。

⑷ 二战电影。我知道有一些,可是优酷,土豆看不了。。说说有那些经典电...

苏德战争影片:

《白色虎式》

《兵临城下》

《战场之星》

《铁十字勋章》

《进攻列宁格勒》

《布列斯特要塞》

《莫斯科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

《敢死连之无名高地》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此外,《登陆之日》以及电影《解放》系列也不错,值得一看。

白色虎式海报及剧照

⑸ 我从没看过香港或台湾拍的抗日电影,各位大哥大姐给我推荐一部吧,谢谢

我超喜欢香港的电视电影的看来太多了 所以很想推荐给你一部 但回忆了一下好像港片很少有抗日题材的 电影倒是有一些 上面也极为推荐的 富贵兵团 就是一部 不是是一部搞笑的 还有一部也很有名的是 香港沦陷(下面有简介)
导演
钱文锜
编剧 陈庆嘉 王晶 演员 :
邱淑贞 叶玉卿 庹宗华
罗家英
陈国邦 谷峰
李华月 徐锦江 叶竞生 钱军 雷达 吴志雄
姚敏 陈少霞
制作人
刘伟强 李兆基 王晶
摄影 Cinematography:
曹万强 Maan Keung Cho
《香港沦陷》的上映/发行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香港
Hong Kong 1994年12月29日 香港
Hong Kong 1994年12月29
[编辑本段]剧情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香港沦陷,开始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故事中的一家人,是当时香港市民的缩影,罗家英是一家之主,在港岛上环开设了一家当铺,是唯利试图的典型香港人,他有三个女儿,大女二女都是前妻所生,长女叶玉卿为了维持家庭团结,甘受后母虐待,妹妹邱淑贞性格刚烈,不平则鸣,常周旋于年轻男人之中,香港沦陷后,这家人的命运面临重大改变。

我几年前看的 看的时候觉得有点惨 心里不是太舒服 你自己看看吧
电视剧 我推荐 乱世佳人 这一部我没有看完 当时在网上看的时候好像是开始演珠光宝气了 后来就放弃了 不过朋友们都看完了 评价不错
乱世佳人War And Destiny(2007)
监制:庄伟健
编审:卢美云、梁恩东
乱世佳人主演:
陈锦鸿 Sunny Chan
胡杏儿 Myolie Wu
吴卓羲 Ron Ng
石修 Shek Sau
唐宁 Leila Tong
曹敏莉 Cho Mandy Lee
刘丹 Lau Dan
国家/地区: 香港
对白语言:粤语
发行公司: HKTVB ...
上映日期:2007年3月12日 香港
官方网站:http://tvcity.tvb.com/drama/war_and_destiny/
更多外文片名:Leun sai gai yan
类型:历史/爱情/战争
片长:30集
故事大纲
一九三七年,中国东北已被日军占领,平安与孝义均均在东北乡间长大,孝义自幼丧母,平安母亲秀莲遂将孝义养育成人,孝义更视秀莲亲生母亲般看待。虽然平安知道生父在南京是个富有米商,但见秀莲似乎不想多提,故也识趣地不多问。平安与孝义青梅竹马,在平安心目中,更视孝义为未来的另一半。
乱世佳人后来秀莲病重,遂决定往南京找平安生父顾万齐,希望万能在自己过身之后,照顾平安及孝义。平安与孝义带着病重的秀莲到达南京后,却被万齐的原配容玉华从中作梗,令平安无法接触万齐,后来又遇上欲染指万齐米行的奸商潘世昌,时间一再被阻,最终秀莲在临终前也无法见到万齐最后一面,为此,平安与孝义均对世昌痛恨不已。
万齐虽愿意照顾平安,但因碰巧自己要娶郑月凤为四姨太,红白相冲,暂时不便留平安在大宅中居住,在平安心目中,万齐是个只顾传宗接代,毫无夫妻感情的人。平安与孝义更遭玉华赶往米行落脚,玉华更冷言冷语侮辱秀莲,平安不忿母亲被辱,决意打工赚钱还给万齐。平安在办毕秀莲的丧事后,便在一间餐厅打工,后来才发现老板竟是世昌,由于平安已向餐厅借了粮,唯有忍气吞声地继续工作。
喜事过后,平安与孝义终于回到大宅居住,孝义却然发现四姨太月凤竟然是个十八出头的少女,于大宅惨受欺凌,由于二人年纪相若,话题渐多,二人更成好友,由于相对日久,孝义与月凤竟然暗生情愫,奈何月凤已为人妇,二人只好将爱意埋藏于心中。时值七七事变,日军快将攻入南京城,世昌更藉万齐米行出现经济危机,提出收购,却被万齐断言拒绝,但世昌却死心不息,精密布局下,世昌利用平安的身份,巧施妙计,将米行据为己有。万齐百年基业一朝丧,震怒之余,遂将平安逐出家门,更因此一病不起。

楼主注意了 这部是香港的 不是大陆的 大陆也拍过一部 是恬妞 汤镇宗演的 我也看过 不能说不好 连着看也也不错 可就是有点太啰嗦了有点差强人意
还有一部 也是小时候看的虽然跟抗战没有太大关系的 但是也有一点涉及战争的 我觉得真的很经典 如果你有时间又喜欢可以看看 是陈秀雯 马景涛 邓萃雯的 再见艳阳天
电视剧【再见艳阳天】1996
英文名:the good old days
制作公司:Asia Television Limited (ATV) [香港]
发行公司:Asia Television Limited (ATV) [香港] (1996) (Hong Kong) (TV)
主演:
陈秀雯、马景涛、邓萃雯、商天娥、林韦辰、李香琴、秦沛、黄仲昆、林伟
剧情简介:
故事以两个不同性格女人的遭遇,贯串中国二十至四十年代的离乱,中间以两女的角度,穿插了不同的人物,与不同的故事。此剧无论在制作至选角皆非常严谨,除由杨绍鸿担任监制之外,更云集了一班演技精湛的演艺界精英份子如:陈秀雯、马景涛、邓萃雯、商天娥、林韦辰、李香琴、秦沛、黄仲昆、林伟等参与演出。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为观众带来96年的经典钜制。
谢秀巧(陈秀雯),一个外柔内刚、刻苦朴实的农家女儿,在命运之安排下嫁给地主方世藩(秦沛)之长子方贺生(马景涛),但在省城求学的生却早心有所属,未能忘情于恋人张文凤(邓萃雯),与巧的婚姻只为完成病重母亲玉卿(南红)的心愿而已。
及后,革命的巨浪如洪流般涌至,燃起生的爱国情操,毅然从军,参加北伐。当凤得悉此事大怒,深觉生漠视自己,二人关系恶劣,反之,巧知振兴中华大业是生的理想,遂鼓励生站起来,为理想,为国家奋斗。二人感情大增,并渡过了短暂的甜蜜岁月后,生便毅然上路,临别前更誓言永不相忘。
生从军后,巧独力持家,竟也头头是道,甚得藩欢心。此时,凤怀着生的骨肉,在村中被村民发觉,并坚持执行家法以治「淫乱罪」,但性格刚烈的凤,决不向恶劣的现实低头,咬紧牙龈,接受处分。但同属女性的触角,巧深信凤所怀的确是生之骨肉,于是在危急关头挺身相救,并把她带进方家;凤虽心存感激,但倔强与妒恨令她仍视巧为情敌。
期间,众人对凤处处杯葛,巧为保凤胎儿而不慎令自己小产,凤终诞下一女,写深觉内疚,与巧化敌为友,然而这段友情,始终纠缠于爱恨之间,贯穿于离乱之世,备受考验。
巧有一闺中好友石佩佩(商天娥),为地方治安厅长之女,出身良好,心地善良,唯与巧之舅杨学轩(巫奇)相恋,因身份匹配问题,备受各方反对,最后由于懦弱性格,恋情亦无疾而终。更甚者是她屈服于父命,委身下嫁军阀作妾并诞下一子,其后因时局动荡,惨遭遗弃,最后只好投靠好友巧。其间佩尽受方家上下闲气,但却逐渐与藩建立了一份忘年的感情。不知是为报恩,还是为亲儿取回一个名份,佩终肯首下嫁藩作填房,并与巧共同努力维持这个家园。三个女人怀着三个希冀,一直默默耕耘,希望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够重来。
但考验不会因此而停下来。一天,一个名洛平(黄仲昆)的人到来,为方家带来噩耗,就是生已战死沙场的消息。众人晴天霹雳,巧与凤的一切盼望与等待已化为乌有,生唯一剩下的只有一本日记,而当中的一字一句均是对巧的思念,原来生一生中最爱乃巧,凤得悉此事万念俱灰,于是把心一横,决到省城闯天下,后更结识了有名的买办韦世邦(林伟),并决定与之结婚,全力协助邦的百货业务。可惜后来邦被诬告与日本人勾结,终在一场暗杀事件中牺牲。
另边厢,生之弟方贺文(林韦辰)虽为庶出,但一直照顾方家不遗馀力,且对巧之坚强佩服万分,遂与巧同心合力扩展方家业务。至于感情方面,平及文均分别对巧产生了微妙而又含蓄的感情,但为了生,为了方家,巧却先后回绝了他们的爱,而平亦只好告辞。
在众人均以为生阵亡之时,唯有巧仍深信生会回来与之重聚,履行他的诺言。事实果如巧料,生原来仍生存,只是在战场中受了重伤,以致失忆未能返家。此时,温柔、富理想的军护丁敏(邵美琪)一直在生旁照顾,二人因此产生深厚感情。
一日,偶然间,生与巧街中重逢,敏方知巧原是生之原配夫人,并是生一生中最爱。敏唯有毅然离开生,孤身来了上海,并认识了同在报馆工作的平,两人后来更同心为抗日行动而身陷险境。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是太喜欢马景涛的戏 可能受他早期琼瑶作品的影响 可是楼主放心小马在这部戏中的表现真的很谨慎的 而且这部戏是为数不多的ATV拍的战胜TVB的戏之一 所以真的值得看 不过有点长 呵呵
说了这么多 希望能帮到你

⑹ 早期中国彩色电影

*
第1章 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1905—1921)
电影在发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影片,这一天是世人公认的电影的生日。自1896年初开始,卢米埃尔陆续派遣了近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这些摄影师涉足过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陆,拍摄了750多部影片,包括在中国拍摄的影片,电影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
根据记载,1896年8月11日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日子。这一天,上海徐园的“又一村”茶楼放映了多部外国短片。1902年1月,北京也出现了电影放映活动,一个美国电影放映商在前门打磨厂福寿堂放映电影。1904年,电影放映活动由民间进入宫廷。在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向宫廷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放映过程中由于摩电机突然炸裂,慈禧认为此物不吉祥,清宫内从此不准放电影。然而,此事并未阻止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最早在中国放电影的是外国人,最早在中国拍电影的也是外国人。自电影传入中国到辛亥革命,外国人在中国拍摄的纪录片有50多部。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不少外国摄影记者来到北京拍摄纪录片。1904年,在发生于中国满洲旅顺口的日俄战争期间,也有外国摄影记者前往拍片。起初在中国长期从事拍片活动的是意大利人阿历克·劳罗,他于1907年来到中国经营电影放映,后来从事拍片活动,拍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强行剪辫》、《上海风景》等短片。
尽管至今尚未找到十分确凿的证据,但大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人拍摄电影的活动开始于1905年。是年秋天(或春夏之交),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记录京剧名角谭鑫培表演京剧《定军山》片段的短片,片名也叫《定军山》。稍后,谭鑫培表演《长板坡》等剧目的片段也被拍成影片。据说,直到1909年遭到火灾之前,丰泰照相馆的拍片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而且为了适应无声电影的特点,这些影片选拍的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动作较多或富于表情的场面。
中国人较早摄制的新闻片是《武汉战争》(1911)和《上海战争》(1913)。前者记录了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的几次重大战役,而且不久即再现于银幕,深受欢迎;后者记录了上海各界为声讨窃国大盗袁世凯而进行的“二次革命”的部分场面,于1913年9月29日在上海新新舞台与故事片《难夫难妻》(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同时映出,被称为“空前绝后的活动影戏”,连映数天。这两部影片是中国人借助外国影片公司的设备拍摄的,中国电纪录电影的发展有还待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新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商务印书馆开始关注电影,于1918年设立活动影戏部,摄制的影片分为5类:风景片、时事片、教育片、古剧片、新剧片,其中前4类均可归入新闻纪录片的范畴。风景片如《上海龙华》、《浙江潮》、《普陀风景》、《北京名胜》介绍了祖国的风景名胜,新闻片如《欧战祝胜游行》、《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第五次远东运动会》报道了新闻事件,教育片如《女子体育观》、《盲童教育》具有健康而严肃的内容,古剧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琵琶记》记录了梅兰芳和周信芳表演的京剧片段。1926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拍片活动持续到1927年。
1919年,几位民族资本家集资兴办了专营电影的公司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滑稽片《饭桶》,该公司拍摄的均为纪录片,包括戏曲片、新闻片、风景片。戏曲片《四杰村》是该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完成之后不仅在国内放映而且运往美国放映。此后,它还拍摄了新闻片《周扶九大出丧》、《张季直先生的风采》、《圣约翰与南洋球赛》、《南京的警政》,风景片《矮子坟》(南通古迹)、《南京风景》。这些影片均摄于1921年,总体来说没有引起很大关注,但它拍摄于1923年的新闻片《国民外交游行大会》受到广泛欢迎,该公司在拍完此片后宣告停业。
电影与资本密切相关,没有资本就没有电影,资本的状况决定着电影的状况。20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制作主体是民族资本家,由于当时的中国民族资本薄弱,摄制影片的数量有限,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在1905年到1921年摄制的新闻纪录片仅30多部。“纪录片”这个用语是后世对故事片之外的影片的笼统称谓,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被称为“影戏”,直到20年代中期才出现“新闻影片”的说法,“纪录影片”的说法大约出现于30年代初期(较早见于1931年出版的梁实秋主编的《实用英汉词典》)。电影在诞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被当作“新奇的玩意”对待,卑微的地位尚未引起正统人士和统治者的关注
*
第2章 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1921—1931)
2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纷纷投资电影业,中国电影获得了较大发展。尽管这种发展是混乱、艰难甚至畸形的,但对30年代民族电影的繁荣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个时期建立的大量影片公司促进了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新闻纪录片的数量比过去有所增加,甚至出现了大型文献纪录片,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的来华拍片改变了西方列强统治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格局,对国外新闻纪录电影发展状况的介绍和讨论促使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关注新闻纪录电影,人类学纪录片初现端倪。
自1921年起,由民族资本投资的影片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而且这些公司往往是从拍摄新闻纪录片开始的。20年代,约有20多家公司拍过100多部新闻纪录片。与以前相比,不仅影片数量有所增加,而且许多影片已不只是对旅途风光或新奇景观的扫描,还将镜头对准重大社会事件,使新闻纪录电影摆脱了卑微地位,获得了上层人士的关注。这个时期,拍摄新闻纪录片最多的几家影片公司分别是民新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其中以民新影片公司对20年代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贡献最为突出。
民新影片公司创始人黎民伟可谓中国纪录电影史上第一个重要人物。1913年,他在香港创建和主持人我镜剧社期间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由于这是香港的第一部影片,他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与当时大多数把电影当作娱乐或赚钱工具的电影商人不同,黎民伟认为电影不仅能供人娱乐,而且能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明确提出了“电影救国”的口号,并在当时中国电影业远离中国革命的情况下,拍摄了大量表现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新闻纪录片。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黎民伟拍摄了新闻片《孙中山就任大总统》。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他亲自担任摄影师拍摄了有关的新闻片。此后,他又相继拍摄了《孙中山为滇军干部学校举行开幕礼》、《孙中山先生北上》、《孙大元帅检阅广东全省警卫军武装警察及商团》、《孙大元帅出巡广东北江记》等。孙中山去世之后,他拍摄了新闻片《孙中山先生出殡及追悼之典礼》(1925)和《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记》(1926)。后来,他将以往拍摄的影片汇编成大型文献纪录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1927),并于1941年重新编辑了此片的有声版,名为《勋业千秋》。黎民伟在20年代拍摄的其他新闻纪录片还有:《世界妇女节》(1924)、《追悼伍廷芳博士及国葬礼》(1924)、《广东全省运动会》(1925)。
由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北伐战争在当时产生的重要影响,还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摄了相关的新闻纪录片,如长城画片公司的《孙中山陵墓奠基记》(1926),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北伐完成记》(1927)、《总理奉安》(1927),民生影片公司的《北伐大战史》(1927),新奇影片公司的《革命军北伐记》(1927),三民影片公司的《革命军战史》(1927),上海影戏公司的《上海光复记》(1927)、《总理奉安纪念》(1929)。
与从前相比,20年代新闻纪录片的内容丰富了许多。除了北伐战争,还有反映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新闻片《五卅沪潮》、《上海五卅市民大会》、《满天红时事展》,以及反映当时其他重大社会事件的新闻纪录片,如复旦影片公司的《上海光复记》(1927)、《济南惨案》(1928)、《张作霖惨案》(1928)。有些影片记录了知名人士的活动,如《孙传芳》、《卢香亭》、《吴佩孚》、《冯玉祥》、《张学良》。1922年,明星公司在成立的当年拍摄了多部新闻纪录片,如《沪太长途汽车游行大会》、《爱国东亚两校运动会》、《徐国梁出殡》、《江苏童子军联合会》、《万国商团会操》。
早期来华拍电影的外国人几乎全部来自资本主义国家,20年代中期两位苏联电影工作者的到来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先后来到中国拍摄了两部新闻纪录片:《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5,B·A·史涅伊吉洛夫编导)反映了苏联自制飞机考察队首次从莫斯科途经蒙古到中国的飞行,《上海纪事》(1927,雅科夫·布里奥赫编导)表现了第一次国内战争后期上海的生活和斗争。
20年代,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初现端倪。据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是首次来到中国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的外国人,他从1927年开始率领一个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联合考察队对中国西北部进行了8年的考察活动,拍摄了大量活动影像资料。瑞典考古学家J·G·安特生也在20年代来到中国,利用电影记录了自己在中国北方和西北部的所见所闻,对塞外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饰等都有所反映。
*
第3章 抗战纪录电影的繁荣(1931—1945)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中国新闻纪录电影获得了初步发展。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声电影的问世使新闻纪录电影的表现手段趋于完善。国民党政府越来越重视新闻纪录电影的作用,不仅加强对民营影片公司的利用和控制,而且成立官营影片公司。进入30年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新闻纪录片的重大影响,在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机构,开始拍摄新闻纪录片。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侵略中国,由派人到中国拍摄新闻纪录片发展到在中国建立影片公司,甚至企图控制中国的电影业。这个时期,其他一些国家的电影机构也派人来到中国拍片,这些影片向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活动。
1931年到1937年,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体是民营影片公司。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许多影片公司都认识到了拍摄抗战新闻纪录片的意义,纷纷派出摄制组奔赴战场拍片,如明星的《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上海之战》,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暴日祸沪记》、《凇沪抗日将士追悼会》,天一的《上海浩劫记》。中小公司也拍摄了抗日新闻纪录片,如《十九路军光荣史》(惠民影片公司)、《上海抗敌血战史》(亚细亚影片公司)、《淞沪血》(暨南影片公司)、《上海抗日血战史》(慧冲影片公司)、《中国铁血军战史》(锡藩影片公司)。这些影片均拍摄于1932年,其中明星的《上海之战》和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是两部内容丰富的影片。
1932年5月凇沪战争结束后,一些影片公司和个人赶赴北方战场,继续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反映东北战场的有九星影片公司的《东北义勇军抗日战史》(1932)、暨南影片公司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血战史》(1932)和辽吉黑后援会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记》(1933);反映热河战场的有暨南影片公司的《热河血战史》(1934)、慧冲影片公司的《热河血泪史》(1934)以及张汉忱的《榆关大血战》(1934)和《长城血战史》(1934);反映绥远战场的有西北影业公司的《绥蒙前线》(1937)、新华影业公司的《绥远前线新闻》(1937)。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方面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要机构是两个官营电影机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和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以及一家半官营性质的影片公司,即国民党的地方行政长官阎锡山设在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1938年拍摄了《风雪太行》和《华北是我们的》两部抗战纪录片)。
“中电”从1934年成立到七七事变之前,总共出品了53期杂志片《中国新闻》和几本军事教育片。这些影片主要报道了国民党政府的官方活动,其中不少是以反共为内容的宣传片,如《“青年”与红军作战经过》、《中央剿匪宣传大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中电”暂时改变拍摄反共影片的策略,在拍摄《中国新闻》的同时也开始拍摄以抗战为内容的杂志片《抗战实录》,前者主要报道后方动态及国民党政要的活动,后者主要记录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前线作战的情况。八一三事变后,“中电”从南京迁往芜湖,1938年初又迁往重庆,主要拍摄新闻片,如表现我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寇的《东战场》、《克复台儿庄》、《抗战第九月》、《活跃的西线》。1939年,“中电”拍摄了《胜利的前奏》和两部记录“重庆大轰炸”的影片。
“中制”于1938年在武汉成立,前身是1935年国民党设在江西的“剿共”军事机构“南昌行营政训处”下辖的电影股,主要拍摄反共新闻纪录片,编辑在《电影新闻》中,抗战前已出品30多号。电影股移至武汉后改称“汉口摄影场”,经过改组扩充之后改称中国电影制片厂。武汉时期的“中制”,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成了制作抗战新闻纪录片的重要基地,所拍影片被编辑成《抗战特辑》。在1938年9月武汉失守之前,“中制”从武汉迁至重庆,自1939年起增设新闻影片部,由郑君里负责。他在主持新闻影片部期间,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报道了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的事迹以及他们的风俗人情、宗教活动,其中蒙、藏、回等族同胞为前方将士捐献粮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岭中开山修路的场面非常感人。1939年以后,由于蒋介石多次发动反共高潮,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抗战新闻纪录片的摄制遭到种种阻挠,“中制”和“中电”的进步力量遭到迫害。抗战胜利前夕,罗静予将“中制”抗战以来拍摄的新闻纪录片素材带到美国,与美国导演费兰克·卡普拉合作编辑了纪录片《中国之战》(卡普拉编导的七部系列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的一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香港电影界也开始摄制抗战新闻纪录片。在香港拍摄的近百部抗战电影中,新闻纪录片有15部之多,而且5部影片的片长超过8000尺。香港拍摄的第一部大型抗战新闻纪录片是大观影片公司的《广州抗战记》(1937),记述了广州各阶层人民动员起来共同抗战的情形。后来,又出现了大中华影片公司的《保卫华南》,爱群影业公司的《西北江血战》,中国新闻社的《华南烽火》,建华影业公司的《厦门血战记》,华北新闻社的《八·一三周年抗战史》,国际影片公司编辑上映的《抗日战绩》、《八路军攻打平型关》,以及香港“青年摄影团”在延安拍摄的《延安内貌》(又名《西北线上》)。
从1931年至1945年,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是多数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共识,成为新闻纪录片的主流,许多机构或个人都拍过以此为主题的影片。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个时期表现其他内容的新闻纪录片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如风光片(《万里长城》,1931;《神秘的西藏》,1935),体育片(《中外足球比赛》,1931;《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1935),戏曲纪录片(《四郎探母》,1933;《斩经堂》,1937),社会新闻片(《杨虎城阅兵》,1934;《阮玲玉逝世新闻》,1935;《鲁迅先生逝世》,1936),企业纪录片(《中华之丝绸》,1932;《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1935;《胶济路客货运输设备及沿线风景》,1935),家庭纪录片(《持摄影机的人》,1934,刘呐鸥编导)。以上所列仅为30年代拍摄的部分影片,进入40年代之后这几类影片的数量更多。
教育片曾是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五大片种之一,在三四十年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30年代,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教育电影推广处等机构热心于教育电影的制作,内容多为地理风光、国防常识、自然科学、工业生产、农事活动,其中的大多数影片由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的孙明经教授拍摄。1937年春夏,他自南京经江苏、山东、河北到达北平,又随西北考察团赴山西、察哈尔、绥远,沿途拍摄了数十部影片。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拍摄的《农人之春》,此片参加了1937年的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并且获得国际农村影片竞赛三等奖,这是中国纪录片首次参加国际影赛并获奖。
*
第4章 人民纪录电影的兴起(1938—1949)
在中国当代史上,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抗日战争时期,一切主张抗日的人都属于人民范畴;解放战争时期,一切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人都属于人民范畴。人民电影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密切配合了党的中心任务。人民电影开始于新闻纪录电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制作的影片绝大多数是新闻纪录片。
人民纪录电影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世人瞩目之地,大批满怀抗日救亡热情的文艺工作者来到这里。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电影的宣传和教育作用,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红军长征途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未能建立自己的电影机构,直到1938年才创办延安电影团。起初,袁牧之主持了电影团的创作活动,他在人力不足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开始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工作。虽然此片未能完成,但从当时的拍摄情况和编导的总体构思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影片。
在吴印咸主持工作期间,延安电影团拍摄了新闻素材《晋察冀军区三分区精神总动员大会》、《聂荣臻司令员检阅自卫队》、《晋察冀军区欢送参军》、《敌后报纸〈新长城报〉》、《敌后织布厂》、《唐县青年合作社》、《白求恩大夫》。1942年,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另一部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反映了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和生产的情况。此后,电影团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拍摄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1942)、《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等新闻素材。这些新闻片和素材虽然数量不多,但发挥了新闻片的宣传鼓动作用。
在延安电影团进行拍摄活动的前后,多位外国记者来到陕北,拍摄了表现延安生活的新闻纪录片和素材,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延安时拍过一些新闻电影素材,美国摄影师哈利·邓汉姆在这里拍摄了纪录片《中国要给予还击》(1938),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的纪录片《中国在战斗》和《在中国》(1938)也拍摄了延安的场面。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在中国拍摄《四万万人民》(1938)期间,由于未能实现去延安拍摄的愿望,便将一台摄影机和数千英尺胶片通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赠送给延安电影团。
1945年,拍摄新闻纪录电影的活动也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展起来。新四军拍摄了新闻片《彭雪枫师长追悼会》,纪录片《新四军骑兵团》、《新四军的部队生活》。新四军在拍片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电影放映活动,为战士和群众服务。新四军的电影活动,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电影工作的重视和关怀。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这些活动的规模还很小,但取得的成绩是极其宝贵的。
人民纪录电影成长于解放战争的洗礼中。解放战争开始之后,人民纪录电影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标志是1946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制片厂和东北电影制片厂。由于延安电影团的所有人员已前往东北接收敌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制片厂的全部人员是重新配备的,他们在尝试制作故事片《边区劳动英雄》(未完成)之后,很快转入新闻纪录片的制作,拍摄了新闻素材《保卫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1947年10月,延安电影制片厂结束之后成立的西北电影工学队,继续为人民电影事业输送新鲜血。
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时不足200人,到1949年5月已发展到983人。建国前后,由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电影厂时都从东影抽调干部,故东影有“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之称。东影在成立之初确定了以生产新闻纪录片为主的方针,从1947年初至1949年7月向东北各地派出32支摄影队,拍摄了30多万英尺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新闻纪录电影素材,这些素材被编入17辑杂志片《民主东北》(其中的13辑全部为新闻纪录片),第17辑《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全面记录了东北解放的过程。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以及建国初期收复国土的战役中,东影和北影向全国派出的摄影队有70多个(另一说法为101个),记录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各大战役。有些摄影师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如在1948年9月拍摄锦州外围的义县战斗和攻克锦州的巷战中以及11月拍摄沈阳西区李普屯的战斗中,优秀摄影师张绍柯、杨荫萱和王静安先后壮烈牺牲。
1949年春,钱筱璋带领东影新闻片组的40余人于4月初进关,参加了建立北平电影制片厂的工作。此后,东影和华北电影队的新闻纪录片摄制工作转移到了北影。华北电影队是1946年成立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的简称,被誉为驰骋在冀中平原的“大车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华北新闻》第1号。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华北电影队在石家庄有了固定厂址,成立了石家庄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华北新闻》第3号。随着北影的成立,石家庄电影制片厂完成了历史任务,多数人员参加了北影的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先拍新闻纪录片,以后拍故事片”的指示,北影迅速掀起了拍摄新闻纪录片的热潮,从1949年4月20日到10月1日制作完成了5部短纪录片(《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大原》和《淮海战报》),1部长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以及《简报》1至4号。其中,长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包括渡江作战、解放宁沪杭、国民党海军起义、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方进军等内容,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和舆论的高度赞扬。1949年8月,随着“新闻电影工作总结会”召开,人民新闻纪录电影即将进入新时代。

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老电影

《地道战》《地雷战》《两个小八路》《闪闪的红星》
紫日》
《小兵张嘎》
《铁道游击队

《平原游击队》
《三毛从军记》
《鸡毛信》
...《南征...

⑻ 最激烈的抗日战争电影

大陆拍的:【51号兵站】【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太行山上】【烈火金刚】【鸡毛信】【狼牙山五壮士】【雁翎队】【老少爷们打鬼子】【巧奔妙逃】【三毛从军记】【国际大营救】【南京、南京】【敌后武工队】【七七事变】【马石山十勇士】【回民支队】【【奇袭】【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赵一曼》、《小兵张嘎》、《鸡毛信》、《地道战》、《地雷战》、《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铁道游击队》、《回民支队》、《平原游击队》、《平原枪声》、《西安事变》、《破袭战》、《血战台儿庄》、《血性山谷》、《七七事变》、《关东大侠》、《鬼子来了》、《屠城血证》 、《小英雄雨来》 、《二小放牛郎》、《紫日》《步入辉煌》、《剑吼长城东》、《燃烧的港湾》、《飞虎队》、《二个小八路》
《抗战狙击手/狩猎者》《黄河绝恋》香港电影人在1937年拍的:《肉搏》《焦土抗战》、《大义灭亲》、《儿女英雄》、《时代先锋》、《锦绣河山》、《铁血锄奸》、《女性之光》、《回祖国去》、《时代先锋》、《锦绣河山》台湾拍的:《梅花》 《英烈千秋》 《八百壮士》【笕桥英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