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黑龙江省彝村旅游指南黑龙江省彝村在哪里
1. 黑龙江省伊村旅游指南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因唐王的一条支流伊春河而得名。东邻鹤岗,东南接佳木斯,南接哈尔滨,西南接绥化,西北接黑河,北与嘉荫县、俄罗斯隔河相望。长途电话的区号是0458。伊村是伊春市的一个村庄,具体位置需要根据最新的地图数据来确定。
2. 哈尔滨伊村
此数据来自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行车路线:全程约701.3km。起点:四平市。详细的行车路线包括多个步骤,最终指向伊春市。
3. 黑龙江省伊春市乌伊岭镇
1957年7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春县,设立宜春市(地级),原宜春县行政区域为宜春市行政区域,市人民宜春镇党委。伊春直属省政府。同年11月20日,省人市委通知,撤销原宜春县的宜春、南岔等13个镇和加林乡的建制,设立宜新、南岔、双子河、五营、带岭、崔峦、梅溪、浩良河8个市辖区。1958年2月,宜春市党代会召开,宜春市正式成立,宜春县撤销。同年8月,转入松花江地区。1960年增设新青、五星、大丰、东风、红星、上甘岭、乌马河、大溪林等8个市辖区,全市辖16个区。1962年12月,16个区调整为11个区,撤销东风、红星、上甘岭、乌马河、大溪林5个区。次年4月,撤销吴兴区,并入五营区。1964年6月23日,中心1965年4月宜欣区撤销宜春镇、宜东区。1966年4月,伊东区撤销,并入吴敏河区。1967年5月5日,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宜春革命委员会,撤销宜春特区。同年,乌伊岭区成立,宜春镇改为宜春区。1969年10月,设立西林区;撤销浩良河区,并入南岔区;撤销双河地区,合并成一个友军地区。1970年4月1日,设立伊春专区,市城合一。同时将黑河地区的嘉荫县、绥化地区的铁力县划归伊春地区管辖。伊春是省直管市。当时伊春地区辖15区2县。1979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春地区,恢复伊春市(地级),直辖于省政府。原伊春地区的嘉荫、铁力两县仍归伊春市领导。1983年12月24日,经省人民美国政府,五民和区改名为乌马河区,东风区改名为汤旺河区,大丰区改名为金山屯区。1988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设立铁力市(县级),由伊春市管理。到目前为止,伊春下辖15个区,领导一个县,管理一个市。
4. 伊东市在哪里
翁倩玉个人经历:1950年1月24日,翁禅缓蔽倩玉出生于台湾地区台北市。2岁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原因,我和家人搬到了日本东京的工作。翁融冰担任中国广播公司驻日本代表,开始在日本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翁倩玉进入东宝股份有限公司;翁融冰给她语言训练,教她唱中文歌曲,自己写歌词。当翁倩玉8岁时,他进入了东京向日葵剧团。翁倩玉13岁时,就表演了电影《大波浪》(改编自赛珍珠的同名短篇小说),美国和日本的合作。翁倩玉16岁时跟随声乐家宋天民学习声乐,并在日本哥大唱片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单曲《恋》。同年,他与中央电影公司签订了电影合同。1968年,翁倩玉参演了台湾地区电影《小翠》,票房极佳。1972年,翁倩玉因主演电影《真假千金》获得第十届金马奖最佳女演员奖。1973年,翁倩玉转投CBS/索尼唱片公司,凭借电影《爱的天地》获得东南亚电影节特别演技奖。1978年,翁倩玉参加了台湾地区最后一部电影,《新西厢记》。此后,他致力于在日本发展演艺事业。翁倩玉他的演艺事业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并在香港、日本和台湾地区广受欢迎。翁25岁开始正式接触版画,后师从日本版画大师东方志功、井上姜生。后来,翁版画获日本美展一等奖,他是日本娱乐圈第一个成功的歌手、演员、艺术家。央视《正大综艺》《爱的奉献》的主题曲也是翁倩玉唱的。1992年,他与画廊经纪人洋子铃木结婚。在1995年,翁倩玉的母亲建立了翁倩玉档案馆1270-18,伊豆半岛静冈县伊藤市八户,这里收集了翁倩玉从出道到成名的各大奖项、唱片封面、服饰、剧照,并对外开放。1998年,双方以维持友谊为前提协议离婚,原因是两人分居。1999年台湾地区921大地震,国际援台,翁也号召日本一线艺人来台义演,为赈灾募款。此后一直从事版画、服装设计和日剧的表演。2007年,台湾地区台南县政府计划建立翁倩玉档案
㈡ 介绍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时期,谢谢!
第一发展阶段:1917-1936年(上海时期)
从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此期的演唱风格不甚优美,常用类声喊叫的唱法。
代表歌星有黎明辉、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严斐、英茵、徐粲莺、蔡一鸣、钱钟秀、张仙琳等。
作曲家有黎锦晖、严工上、许如辉、任光等。
词作家有黎锦晖、高天栖、安娥、王乾白、魏如晦等。
第二发展阶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时期)
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中国歌坛,这种风格可形容成婉转、轻柔、松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严华、姚敏、张翠红、李丽华、白光、李香兰、张帆、黄飞然、黄源尹、吴莺音、欧阳飞莺、梁萍、逸敏、屈云云、金溢、白云、邓白英、佩妮、张伊雯、韩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严华、李厚襄、严折西、严个凡、梁乐音、陈瑞祯、刘如曾、严工上、刘雪庵、贺绿汀、张簧、张昊等。
词作家有吴村、陈栋荪、李隽青、范烟桥、田汉、叶逸芳、张准、鲁旭、包乙等。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时期)
本期从姚敏、姚莉兄妹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开始。最初还是以影歌双栖为主,随时间推移,靠演唱和录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员本人唱插曲,请专业歌星配唱的情况也多起来,但仍无明显有影响的歌舞团体表演。
演唱风格无太大变化,轻柔曼妙的特点有所减少,趋向于自然、平淡。另外由于白光的影响,以低音域演唱,具有中音特色的歌星增多;用西洋传统发声方法演唱或更多借用西洋传统发声技巧的歌星也增多了,这是受到李香兰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语流行歌曲在香港渐趋衰落,粤语歌曲中兴,在歌坛上占据主导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许冠杰。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潘秀琼、崔萍、张露、葛兰、刘韵、顾媚、席静婷、潘迪华、董佩佩、蓓蕾、夏梦、石慧、江岩、杨光、石林等。
作曲家有黎平、杨龙、励鸣、王福龄、周蓝萍、顾嘉辉、黄露、夏端龄(日本作曲大师服部良一)、江适、叶纯之、草田、于粼等。
词曲家陈蝶衣、陶秦、易文、卢一方、司经明等。
第三发展阶段:1970-1981(台湾时期)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台湾的流行音乐逐步发展起来。取代了国语流行歌曲渐趋衰落的香港歌坛的位置。其标志是谢雷一曲《曼丽》、姚苏蓉一曲《今天不回家》红遍东南亚,奠定了台湾流行歌坛的领先地位。
之前,台湾歌坛所演唱的歌曲有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歌(包括闽南语歌曲);上海时期和香港时期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响的创作歌曲。后来逐步创作出处于上海时期流行歌曲与现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间具有自己特点的时代曲。这种风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渐趋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台湾曾出现过著名的校园民歌运动。由学生首先发起创作、演唱,影响深远,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内地歌坛。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汇入了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发展,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
(2)
回复
1楼
2012-07-22 17:35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19951106a
漫步君路
11
独:亲爱真诚不知有沧桑,并肩携手不知有彷徨
合:我们的意气凌驾霄汉上,我们的思想皎如月光。我们要刻苦修养,做新青年的榜样。
独:我们要奋发图强,做新中国的栋梁
合:亲爱真诚消除怅惘,并肩携手争取辉煌。
这首歌在抗战胜利后勉励青年向上建设新中国。与《毕业歌》可以相媲美。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青年起到了不同的鼓舞作用。1946年周璇在同地所拍《长相思》一片中的插曲《凯旋歌》、《童歌》、《花样的年华》则是反映出****的内容。另如1942年周璇在上海国华影业公司所拍《恼人春色》插曲钟山春,歌唱南京钟山石头城呼唤****。1939年在同地所拍《七重天》插曲《难民歌》,1941年在同地所拍《解语花》插曲《勉小学生歌》、《救济难民歌》、从歌名上一眼即看出其在****中的意义。
再一个典型是歌唱人民群众的,以歌唱农民的居多。如周璇所唱《解语花》插曲《家人忙》、《插秧曲》;李丽华在艺华影业公司所拍《复活》插曲《小山歌》(又名《农村情歌》);姚莉演唱的流行歌曲《好百姓在家乡》;严华演唱的流行歌曲《口哨的安慰》则是城市工人生活的艰辛。周璇1943年在华影所拍《渔家女》,其主题歌曲唱出渔民的勤劳。她1947年在国泰影业公司所拍进步影片《亿江南》插曲《人人都说西湖好》和《罗大嫂与王二姐》则唱出采茶女的辛酸。还有歌唱其他下层人民的,如周璇在影片《长相思》插曲中,唱出了歌女的无奈和觉醒。姚莉演唱的《金丝岛》唱出被束缚女性的苦恼,鼓励其争取自由。龚秋霞演唱的《卖报歌》讴歌的是报童。白光1949年在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所拍《**》(我国第三次重拍根据托尔斯泰名著《复活》改编的电影剧本,前面提到李丽华主演的《复活》是第二次重拍)演唱的插曲《叹十声》,则唱出烟花女子的伤心。
另一大类电影插曲,有的无明显的社会意义,是根据剧情需要而写。多为根据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改编的。如1940年周璇在国华公司所拍《三笑》插曲《点秋香》、《心愿》等。同年所拍《西厢记》插曲《拷红》、《月圆花好》、《蝶儿曲》等。1944年她在华影新拍《红楼梦》插曲《葬花》和《悲秋》。还有1938年周璇在艺华公司所拍《三星伴月》插曲《何日君再来》。而其中另一首插曲《工场》则有生产国货抵制外货的意义。这些插曲群众都耳熟能详、家喻户晓。1937年周璇在明星公司所拍进步影片《马路天使》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歌中唱出日寇侵占我国东北,使人民流离失所,这更是尽人皆知。
还有一种类型就是民歌。中国歌坛后无来者的一代歌后周璇,一个突出的贡献便是把民歌带上了舞台。以前民歌小调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只有茶肆、酒楼卖唱。她演唱的民歌最多,如湖南民歌《采槟榔》、广东梅县民歌《卖杂货》、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绥远(今内蒙)民歌《送大哥》、上海民歌《尤华的桃花》、东北民歌《新对花》、湖北民歌《五更同心结》。《天涯歌女》、《四季歌》是苏州民歌、《知心客》、《哭七七》填词而成。还有一大批以民歌风格创作的歌曲如《送情郎》、《梦中梦》等。
又有一类是歌唱祖国大好河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景色的。如姚莉演唱的《可爱的秋天》、《春满人间》、《马来风光》、《南海之晨》、《白兰香》。严斐演唱的《南岛傍晚》,周璇在影片《花外流莺》中演唱的主题歌《花外流莺》和插曲《高岗上》、《春之晨》也是这一类型的。
常见是歌唱爱情一类的情歌。有些风格清新,生活气息很浓。如姚莉演唱的《跟你开玩笑》,唱的是年青恋人在一起闹着玩的情景。她演唱的另一首《你要说明了》唱出女孩的细致敏感,让男友解释问题。还有不少歌唱亲情的,如姚莉演唱的《我爱妈妈》;龚秋霞在明星公司所拍《古塔奇案》的插曲《思母》,她在中联公司所拍《蔷薇处处开》的插曲《摇妈妈》;梅熹所演唱影片《胭脂泪》插曲《思母曲》等,都是歌唱母亲之伟大的。
回复
3楼
2012-07-22 17:35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19951106a
漫步君路
11
其中除了具有明显社会甚至政治意义的,还有很多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大都唱出人民群众的喜好,与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相贴切。人民群众喜欢春天、太阳、花朵、小草、流云、雪花、雨滴;更喜欢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的美好情感。流行歌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在早期中国流行歌曲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其是当年歌坛无以替代的高潮结晶,我国流行音乐史中光辉篇章的特征。将其从长达半世纪的尘封中解脱出来。便其免于在漫长的隔绝中而被淹没.
乐与流行音乐
我国歌坛上有一件怪事,那就是非把流行歌曲叫做“通俗歌曲”不可。其实这是错的,起码也是意义不确切。
音乐的大分类只有两种: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还有一些具体以音乐特点和功能为依据的小分类,决不能与这两大类相提并论。它们不是同一层次和毓的。如艺术歌曲、抒情歌曲、校园歌曲、队列歌曲等。通俗音乐是相对于严肃音乐而言的一个大范围,大概包括轻音乐、轻歌剧、民间音乐、民歌、群众歌曲、进行曲、舞曲,美国首先流行的爵士、布鲁斯、摇滚、迪斯科、另类(非主流)、乡村歌曲等。还有一大支,就是世界各国均有的流行歌曲。由此可见,流行歌曲是通俗音乐中的一种,这涵盖在通俗音乐之内,而不能代表全部通俗音乐。打个不一定完全正确的比方,它们是父子关系而不是兄弟关系,更不是一回事。现今歌唱比赛中分成“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历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一直沿袭了这种叫法。依上述的分类,民歌也属于通俗音乐范畴的,那么顺理成章民族唱法也可以叫做“通俗唱法”喽!这样岂不乱了套?
音乐界有那么多专家,难道他们不晓得这个产道理?原来这件事在当年有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个发展高潮的流行歌曲曾被认为是“靡靡之音”、“黄色歌曲”,1949年以后都转到香港去发展了,所以1949-1979三十年,内地是没有流行歌曲的。有人形容流行音乐被扫地出门了。但它在港台却没有停止发展,形成与上海时期一脉相承。粉碎“四人帮”后,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政策,流行歌曲又转回了娘家。以前一段经历年轻听众不甚了解;粉碎“四人帮”后的情况还应记忆犹新。邓丽君的录音带最早传入内地,几次被明令禁止播放。李谷一基于歌唱家的敏锐,首先在演唱电视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中,应用了气声技巧,结果引起轩然大波,批判之声不绝于耳。实际上,她只是位民歌手,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手。真正应用流行唱法的程琳,曾经历三次沉浮。连苏小明演唱的“军港之夜”也受到批判。当时发生这些事并不奇怪,因为计划经济是不会允许具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流行音乐存在的。这是作为经济基础对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要求。但不应动辄就提到政治高度,流行音乐没那么坏!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反映出当时不同经济体制的较量。
在1983年的全国轻音乐会议上,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对流行音乐不能硬性禁止,应允许其存在而因势利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但对于称呼,为了避免使人联想到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就定了“通俗歌曲”这个名字。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不是现在,毕竟那是1983年啊。但从此,流行音乐有了合法身份,与西洋传统唱法歌曲、民歌形成鼎足三分之势,却一直沿用了“通俗歌曲”这个意义不确切的名字。
还有业内人士提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歌坛开始出现一批抒情歌曲,如李谷一演唱的《乡恋》,朱逢博演唱的《美丽的心灵》,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苏小明演唱的《军港之夜》等。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而是同属通俗音乐范畴的其他类作品。似乎这也是把流行歌曲叫做“通俗歌曲”的根据之一。其实这些歌曲只是我国歌坛向流行音乐跨越的过渡性作品。如果在今天歌唱比赛的流行唱法组,再用当年的唱法演唱这些曲目,评委都不会承认的。
回复
4楼
2012-07-22 17:35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19951106a
漫步君路
11
如今已过去二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得有声有色,作为文化上层建筑的流行音乐也发展得蓬蓬勃勃。不应再沿用1983年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所不得不用的这个意义不确切的名字,应当实事求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件事还要靠音乐专家和文化管理部门共同来完成,把恰如其分的名字还给流行音乐。
什么是华语流行歌曲
上面已论述了通俗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以说明把流行歌曲称为“通俗歌曲”意义不确切。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今歌坛常常出现“华语流行歌曲”一词,“华语流行歌曲”又是什么?它与中国流行歌曲是什么关系?
我国历史悠久,有高度的文明,文化底蕴深厚。仅就流行音乐而言,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其中有光辉灿烂的篇章;也有不可替代的发展高潮。其影响深广,具有明显的国际性。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这种流行歌曲。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南亚就传播中国流行歌曲。那时他们尚不能自己创作,而是直接传唱中国流行歌曲。这个问题从中国流行音乐第三发展阶段——台湾时期以后,逐渐更加明显,到今天已经非常突出。
在中国本土(包括香港、台湾地区)以外的国家,尤其是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在唱这种流行歌曲,并且都有很好的歌曲创作和音乐制作。大家都知道,潘秀琼、林竹筠、陈芬兰、黄露仪(黄莺莺)、韩宝仪、许美静、孙燕姿、岳雷、秦咏、李思松、黎拂挥是新加坡籍;华怡保、张小英、蓝英、刘秋仪、柯以敏、罗宾、庄学思、巫启贤、巫奇是马来西亚籍;善唱《成吉思汗》的艾慧那是印尼籍;翁倩玉、陈美玲、璐璐是日本籍;洛城三兄弟是美国籍。他们虽都是炎黄子孙,便行政国籍不是中国,只是所演唱的这些流行歌曲,运用的语种都是华语,与中国流行歌曲是一样的。但因有国籍的区别,称华语流行歌曲,意义更为准确。华语流行歌曲传播的范围很广。
当然,我们中国流行歌曲也是属于华语流行歌曲范畴的。
1949-1979三十年内地没有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是通俗音乐中的一种。可以说是产生于城市,有着鲜明的朝代性,易于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发展中趋向于国际化,又有着明显商业特征的一类音乐。艺术上也有很多不同于其他音乐的特点。仅从其作曲特点上,便可以看出它与其他音乐的区别。
中国早期流行歌曲,特别是第二发展阶段前半部上海时期,以周璇为代表的风格。曲中装饰音、上下滑音多,有长切分音,高音段落和低音段落的明显对比,加上具有特色的演唱风格,形成了婉转、轻柔、松弛、甜美的格调。现今第四发展阶段的新城市流行歌曲,远离了传统,风格又与上面的明显不同。曲中长、短切分音附点切分音多,加上小节内外每拍千丝万缕的连接,使歌词排列也随着旋律有意闪躲节奏律动。歌词白话长句字数多,排列紧凑形成短音符号。还有多种多样的起头,无穷动的结尾,有规律的反复。再加上轻声、气声、泣声、叹声、哑音、哭腔、延时处理等多种技巧处理,使歌曲表现出俏丽、新巧、抒情、有力的风格特点。感情起伏波动大,低徊处如絮耳语,高亢处如海浪奔腾。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逐步禁唱流行歌曲,认为属于“靡靡之音”。从此,在内地被扫地出门,后来都转移到大陆以外的香港去发展了。有人说:“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音乐。”还可以接上两句,那就是“哪里有城市,哪里就有流行歌曲。”人民需要它,又不准唱,就找来了代替品。有当时的群众歌曲、民歌、外国歌曲等。这些歌曲是来代替流行歌曲的,而其本身属于通俗音乐中的另一类歌曲。不能把流行歌曲的定义简单看成是只要能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就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在各方面均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但从“流行歌曲”这个名称本身来说,字面上是不够严格。因为同属通俗音乐中其他一些类别的歌曲,如上面提到的三种,也能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但因习惯的叫法已成自然,就像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一样。在了解其真正含义的情况下,还是称其为流行歌曲相对更恰如其分。
回复
5楼
2012-07-22 17:35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19951106a
漫步君路
11
八十年代中后期,港台歌曲的介入促使“死气沉沉”的大陆流行乐坛在“阵痛”中开始酝酿变革。张明敏、潘安邦、千百惠、费翔、包娜娜、叶丽仪等港台歌手在历届春节晚会上的出色表演使大陆的音乐人了解到了音乐产业在大陆这块土壤上蓬勃发展的重要性。谷建芬、乔羽、阎肃、甲丁、关峡、李海鹰等大陆知名词曲作家开始重视对本地歌手的培养和通俗流行歌曲的创作。于是,一批好的内地歌手开始活跃在了内地的荧屏上,经典而又易于传唱的流行歌曲开始多了起来。刘欢、毛阿敏、韦唯、成方圆、沈晓岑、程琳、苏小明、蔡国庆演唱的歌曲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接下来杭天琪、李娜、林萍、毛宁、杨珏滢、谢小东、那英、田震、含笑等歌手演唱的歌曲也开始风靡大江南北。林依轮、周艳泓、满文军、孙浩、谢东、老狼、韦嘉、孙楠、韩红、孙悦等歌手的相继出现为大陆的流行乐坛不断地“添砖加瓦”,一些大家耳熟能祥的歌曲也开始成为了各家KTV里点歌率居高不下的热门曲目。
《蓝蓝的夜蓝蓝的梦》、《弯弯的月亮》、《懂你》、《爱的奉献》、《军港之夜》、《涛声依旧》、《思念》、《请到天涯海角来》、《风雨兼程》、《轻轻地告诉你》、《绿叶对根的情意》、《爱情鸟》、《笑脸》、《祝你平安》、《风含情水含笑》、《山不转水转》、《又见茉莉花》、《同桌的你》、《九月九的酒》、《小芳》……这些歌曲都是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突然之间红遍了半边天……
说到那些年的大陆流行歌坛,还有几位创作型的歌手不得不说。崔健、高枫、郭峰、郑钧和许巍,提起这几个人的名字,恐怕熟悉中国歌曲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作为中国摇滚第一人,崔健的《一无所有》在中国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高枫创作并演唱的《大中国》与郭峰创作的歌曲至今依然可算为中国流行歌曲中的经典曲目。之后的李泉、李春波、王炎和冯小泉也在一段时期内出了一些质素和创作水准都很不错的作品,《冰糖葫芦》、《中华民谣》、《霸王别姬》等歌曲均出自于青年音乐人冯小泉之手,学民族乐器出身的冯小泉对歌曲的创作驾轻就熟。他创作的歌曲曲调悠扬悦耳,歌词似散文一般流畅,让人过目难忘……
近年来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的歌手也有很多有不错的成绩,如金海心、朴树等。歌坛的新人也通过“选秀”节目涌现出来不少,再加上一些影视演员涉足歌坛,整个歌坛似乎呈现的是一种“乱象”……
总体来说,中国的流行音乐在未来的日子里依旧还有无尽无穷的发展空间,只是对音乐人及音乐制作人的培养和扶植还需要努力。这,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流行音乐会和港台流行音乐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更加广阔的天空………
出自:
http://tieba..com/p/1742085422
九十年代都是香港发展得比较好了,像张学友,邓丽君,王杰,张国荣,梅艳芳等等
再后来就是周杰伦,梁静茹,萧亚轩,陈奕迅。等等
现在主要就是网络音乐了这一块。
汪苏泷,徐良,许嵩等等。
㈢ 翁倩玉的个人经历
1950年1月24日,翁倩玉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实岁2岁时,由于翁爸爸工作的关系,跟家人一块儿迁到日本东京。翁炳荣担任中国广播公司驻日本代表,翁倩玉随之开始在日本生活。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翁倩玉进了东宝株式会社;翁炳荣给她语言训练,教她唱中文歌,并且亲自作词。
翁倩玉8岁时,进入东京向日葵剧团。翁倩玉13岁时,演出美国与日本合作的电影《大波浪》(The Big Wave,改编自赛珍珠同名短篇小说)。翁倩玉16岁时,跟随声乐家松田敏学习声乐,并在日本哥伦比亚唱片出版首张单曲《恋ってどんなもの》;同年,与中央电影公司签下电影合约。1968年,翁倩玉参演台湾电影《小翠》,票房极佳。1972年,翁倩玉以主演电影《真假千金》获得第十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1973年,翁倩玉转往CBS/Sony唱片公司发展,并以电影《爱的天地》获得东南亚电影节特别演技奖。1978年,翁倩玉参演在台湾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新西厢记》,此后专心在日本发展演艺事业。
翁倩玉的演艺事业在整个1980年代达到高峰,在香港、日本与台湾均受欢迎。翁氏自二十五岁始正式接触版画,后来得拜日本版画大师栋方志功之嫡传大弟子井上胜江为师;后来翁氏的版画作品获得了日本美术大展的首奖,是第一位成功在日本演艺界走红的歌手、演员、艺术家。
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的奉献》,也是由翁倩玉所演唱。
1992年与画廊经纪人铃木洋树结婚。1995年翁倩玉的母亲在于伊豆半岛的静冈县伊东市八幡野1270-18处成立“翁倩玉资料馆”,收藏有翁倩玉由出道至成名后的各项主要奖项、唱片封套、表演衣饰、剧照等等,并对外开放。1998年,与夫婿因聚少离多,在保持友谊的前提下,双方同意离婚。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国际援台,翁氏亦号召日本一线艺人抵台义演募款救灾,此后仍然不断的从事版画创作、服装设计,以及日本电视剧的演出。2007年台湾台南县政府计划在当地成立翁倩玉资料馆暨版画馆。国籍日本。 是念东京中华学校。从此开始,她一边在学校里念国语,一边跟家庭老师念英语。她的英文名字“Judy”是这个家庭老师替她取的。后来,14岁那年从中华学校转到美国学校念书。她的英语就是在这时期学好了的。
那么在这儿介绍一下翁倩玉的演艺生涯如何开始的。翁倩玉9岁时,她朋友跟她说“参加剧团就可以认识石原裕次郎、小林旭等明星”就决定参加儿童剧团“向日葵”。
你可知道翁倩玉是个千金小姐?她祖父翁俊明先生(1892~1943。台南人)是辛亥革命的历史人物(医学校就读时,成为成立不久的台湾同盟会第一个会员。学校毕业后便迁到大陆一边就医一边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同志对建国做出贡献,但1943年未见台湾光复而病逝)。父亲翁炳荣先生是GHQ心理作战部主任兼BBC广播电台局长。另外,她外祖父刘北鸿先生是台南的名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当中,翁倩玉参加剧团必定是个重大的事件。翁倩玉在这儿跟父母约好学业绝不会半途而废,就得到了父母的允许。 之后,1966年从日本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出了一张唱片叫“什么叫做恋爱”,并成为当时的日本偶像派歌星。当翁倩玉出该唱片时,她跟声乐家松田敏女士学唱歌。因此她竟然以女高音去灌录这首出道曲。由于当时在日本非常流行The Ventures等电子吉他,还有因流行披头四等乐队的关系,日本的流行音乐界也有很多由男孩子来组合的乐队(日语叫Group sound,略称GS)出唱片,当然一些偶像派女歌星也以GS的演奏去唱歌。这叫做“一人GS”。当时连日本一代歌后美空云雀也出“一人GS”的名曲“红红太阳”“紫色的黎明”等名曲。翁倩玉不例外,灌录了“一人GS”的名曲“黄昏的红月亮”。该唱片当时卖了50万张。这首“黄昏的红月亮”是日本演歌作曲大师?市川昭介的作品。市川除了这首歌之外,还为翁倩玉提供“夕阳之恋(初恋的滋味)”、“再会吧十七岁”、“海边的幻梦(珊瑚恋)”、“玫瑰新娘”、“边走边谈恋爱吧(恋爱的路多么甜)”、“悲哀十字架(玉女感伤)”等名曲。1969年出的“泪的衣裳”也很风行一时。这首歌的曲子是由日本Pops作曲大师?筒美京平(即‘爱的迷恋’作曲家)担任。筒美还为她提供“被偷的爱情(韶华不为少年留)”、“忘却的瞬间”等名曲。
当时她在日本演出的电影有“黑赌博师?恶魔的左手”、“青春阿哥哥”、“回来的狼”等名片的同时,也参加卡通片“机器人009”的配音。而后当她16岁时拍了由她主演的电影“再会吧!眼泪”。
这时候,她在台湾也开始参加“小翠”“万博追踪”等电影的演出。1972年,她拍了“真假千金”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1973年,拍了“爱的天地”得了东南亚电影节特别演技奖,并其主题曲“海鸥(词/曲:刘家昌)”在东南亚风行一时。
当时她演唱的大部分的国语歌曲是从她的日语歌曲翻过来的。如“再会吧十七岁”“温情满人间”“泪的衣裳”“恋爱的路多么甜”“珊瑚恋”“春风带来一阵雨”等。这些歌曲的大部分都是由翁爸爸来担任作词。 “爱的迷恋”唱片销售了200万张并得到了日本唱片大赏,也参加了NHK红白大对抗。那件衣裳是由翁倩玉设计的。原本她想把衣裳当做“Screen Dress”并将爱琴海的风景片投影在衣裳上。但收录电视节目的当天爱琴海的片子来不及。因此张开了袖子时从背后照了光。这就是演唱“爱的迷恋”时的美丽的style的开始。因“爱的迷恋”风行一时,故出售了“白色幻想”专辑。被收录的大部分歌曲是由筒美京平作曲,由阿木燿子作词。另外,在香港从香港CBS新力唱片公司出售了“白色幻想”专辑(只有‘爱的迷恋’和‘克利德岛晨光’为国语)。同年出售了“迷惑午后”(单曲唱片)和“HEROINE”专辑(收录‘爱的迷恋’英文版‘LOVE IS CALLING ME’和‘克利德岛晨光’英文版‘ISLAND OF CRETE’)。1980年灌录了“丽华之梦”(单曲唱片)和“丽华之梦”专辑,并第二次参加了红白大对抗。
之后从CBS新力出售了“REQUEST”“春雪”“你的背影”“如同水滴”等单曲唱片后,灌录了Julio Iglesias给翁倩玉的“即使早晨却黄昏”。正好这个时候,她参加了“哦!玛吉”“琪琪/恋爱指南”“桥梁”“玛吉的决断”“Susie Wong的世界”“薮原检校”等舞台剧。1983年,翁倩玉在香港参加了“新蜀山剑侠”(导演:徐克/演出:郑少秋、林青霞、元彪、洪金宝等),饰演了仙女?李亦奇的角色。 她在美国举办演唱会,由内华达州州长制定1990年2月3日为“Judy Ongg Day”。此外,翁倩玉灌录的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综艺节目“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的奉献”在中国大陆风行一时。
拍了田边制药公司的中药“男宝”的广告,并灌录了广告主题曲“何日君再来”。
翁倩玉由东芝EMI(港台地区由滚石唱片代理)发行了新的唱片“O2”。到了五十几岁(不!翁倩玉说她是永远的25岁!!)还是一样年轻、美丽的翁倩玉。让我们一直支持她吧!
高贵典雅的翁倩玉,端庄贤淑的邓丽君,台风飒爽的欧阳菲菲,亲切可人的陈美龄,这些前辈级的资深艺人以沉稳踏实的敬业精神为华人在海外赢得一片天,向她们致敬! 2011年3月18日,台湾群星赈灾晚会筹款超2500万元 翁倩玉现场献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