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德国电影的介绍
“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春天的奥伯豪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勃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这个宣言本身就是人类对话精神的体现,此后德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欧洲电影与世界电影对话的新的一极。
『贰』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介绍
新德国电影运动原来叫做青年德国电影运动。这个运动发起于1962年春的奥勃毫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了《奥勃毫森宣言》,宣称旧电影已经灭亡。我们寄希望于新电影。他们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他们还宣告:我们现在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新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一种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电影。这番宣言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正式纲领性文件,它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叁』 名词解释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德国电影"运动原来叫做"青年德国电影"运动。这个运动发起于1962年春的奥勃毫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了《奥勃毫森宣言》,宣称"旧电影已经灭亡。我们寄希望于新电影"。他们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他们还宣告:"我们现在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新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一种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电影"。这番宣言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正式纲领性文件,它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新德国电影运动如同其他文艺运动一样,有其产生的社会的根源。50年代的西德电影,可以说是经济繁荣,艺术上停滞的时期;进入60年代却陷入了全国的危机,观众人数从50年代后期8亿以上的高峰,每年以10%的幅度跌落下来,影片产量和影院数目也随之下降。到1966年,联邦德国仅产生了60部影片,还不及6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电视的冲击外,更主要的在于影片艺术质量低劣,1961年竟然无法从当年摄制的影片中评选出一部值得授于"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的影片。更为难堪的是,有些国际形电影节把联邦德国送展的影片,以不够电影节比赛水准为由原封退还。许多影评理论家撰文抨击联邦德国是没有电影的国家。面对这种严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在上述电影节中发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旧电影开战,力求西德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快突破创新,从而振兴民族电影。
与西方其他电影艺术运动一样,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组织者们首要的任务是向政府伸手要钱。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于1965年成立了"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集资500万马克资助拍片。他们用这笔"青年电影基金",在三年时间里资助青年电影导演们拍出了20部新影片。
1965年至1968年,新德国电影运动掀起了第一个创作高潮。代表作有克鲁格的《和昨天告别》,夏摩尼的《禁猎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莱斯》,它们分别在威尼斯,柏林和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得了奖,为新德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70年代初,新德国电影陷入危机。其直接原因在于联邦德国议会修改了"电影资助法"。新的资助法规定,凡申请资助者,必须先拿出一部"资历证明"影片,才能有资格申请资助新的拍片计划。等条款。这些新规定,严重地制约着新生力量。由于资金短缺,新的短片计划无法实现,已经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买主,迫使影片数量大幅度减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资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业片。但是,也有一些导演在危机中苦斗,使运动逐渐摆脱危机,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宾德、赫尔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导演最受西方电影界的注意。1975年至1979年,赫尔措格拍摄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法斯宾德拍摄了《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摄的《锣鼓》分别在戛纳和美国奥斯卡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新德国电影运动在1975年和1979年西次出现高潮,而从1979年开始的高潮一直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成为西方电影界最受注意的艺术运动。
『肆』 德国新电影新型电影
德国新电影运动在美学追求和创作手法上与法国新浪潮有相似之处,它倡导"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众多导演如法斯宾德、荷索、文德斯和施隆多夫等,拍摄了大量影片,形成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电影运动。乌-格雷戈尔评价法斯宾德的电影,虽然没有根本改变电影艺术的表达方式,但它们使“作家电影”从与公众隔绝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新型电影的特性。
在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影响下,电影艺术基本语言看似成熟,但新德国电影却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它将传统与现代派相结合,注入个性化的元素,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与法国新浪潮不同,新德国电影并非彻底的反戏剧或无理性,而是注重情节的构思、角色的丰满和现实主题的深度。例如,荷索的作品深受德国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探索孤独与疯狂的边界,文德斯则融合了好莱坞电影模式,同时保持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
新德国电影的形成受到德国电影传统和好莱坞影响的双重塑造。《卡里加里博士》等影片影响了新电影的发展,而法斯宾德的电影如《爱比死更冷》则展示了他如何结合不同电影风格。在艺术上,新德国电影既体现了德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又融合了国际化的叙事技巧,如文德斯的《城市夏天》和“道路三部曲”,显示出好莱坞叙事的流畅性和技巧。
新德国电影在吸收好莱坞的叙事性和可看性的同时,通过“反好莱坞”的手法打破了旧模式。文德斯的“开放式”叙事和荷索对环境反应的关注,以及法斯宾德和施隆多夫的“反叙事”手法,都展示了他们对电影叙事结构和内容深度的独特探索。他们的作品更侧重于揭示历史和个人经历的复杂性,而非简单的起承转合,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对电影语言的超越,体现了电影叙事和大众媒介性质的重新确认。
总的来说,德国新电影在继承和创新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它重新定义了电影的叙事和媒介本质,实现了观赏价值与历史内涵的平衡,从而在法国新浪潮和好莱坞电影之外,开辟了新的电影类型——新型电影。
(4)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审美观念扩展阅读
德国新电影NewGermanCinema ,前后跨越三个时期,从六十年代持续到八十年代,是世界电影史上引人注目的电影现象之一。出现了克鲁克、彼得-沙莫尼、法斯宾德、荷索、文德斯、施隆多夫、沃尔夫冈-彼得森等艺术成就杰出的电影导演。“运用国际性的语言”“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等美学上的追求确实在新德国电影导演日后的创作中得以体现,同时他们的创作风格殊异,各具特色。德国新电影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