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电影 » 花木兰电影字幕中西文化差异
扩展阅读
日本灵异的电影 2025-01-11 05:26:59
怪物杀老师电影完整版 2025-01-11 05:15:34
温馨励志电影勇往直前 2025-01-11 05:05:55

花木兰电影字幕中西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 2022-04-01 09:32:35

㈠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与中国实际不符的地方

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在很多细节上都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复原,但也有一些与中国实际不符的地方:

1、在人物形象设计上,花木兰的麦色皮肤、吊眼的形象在中国不具有代表性,更符合西方人对中国女性的审美。

2、电影中出现的眼镜、牙膏、“北京军号”报纸不符合。花木兰的背景朝代为北魏,当时还没有眼镜、牙膏;北魏时期也并没有北京的称呼,北魏的都城是洛阳。

3、拜见皇帝的方式不符合。在动画电影中,花木兰首次见皇帝是采用鞠躬的方式,不符合中国历史。

4、花木兰说的是英语。动画版《花木兰》由迪士尼制作,主角人物说英语无可厚非,但并不符合中国实际。

(1)花木兰电影字幕中西文化差异扩展阅读

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的评价:

迪斯尼对中国的花木兰故事进行了大胆的再创造,运用了许多动画片新技术,加入了大量迪斯尼的诙谐幽默。影片既有恢宏的气势,又有温馨的场景、迷人的色彩和感人的情节。

该片为迪斯尼动画片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同时让部分外国观众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给中国人带来了不一样的花木兰形象。可爱、活泼、聪明、调皮,这些性格通过富有中国风情的动画表现出来,让花木兰不再像民歌中那样显得面目模糊。

㈡ 从跨文化交际的运用谈电影《花木兰》

1.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2.一个好故事,通过精良的团队制作、包装,就可以为大多数人所吸引,同理可印证《功夫熊猫》 3.也证明世界各族人民都对于勇敢、善良、坚强、奋斗到底的人,无限的赞美 4.高额的利润必然来自成功的制作和企划,也证明迪

㈢ 关于中西花木兰文化差异的英文论文,大约4000字左右,跪求ING

中国的花木兰是民族英雄,是女中豪杰,一枝独秀。
美国的花木兰注重个人抱负,也就是不管国家怎么把她看做英雄,她首先是个个人意义上的英雄,是个人成就的典范。同时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等。就是美国那一套。
你给再多分也不会有人帮你写的。自己想想吧。

㈣ 欣赏迪斯尼动画片 花木兰 比较中西方文化中木兰人物形象异同 完成一篇500字的小练笔

这个问题问的。。。1.原因都是父亲年老且家中无男丁所以替父从军。2.原著中木兰已回家,伙伴去木兰家才发现木兰是女子,电影稍作改变,在军营中发现木兰是女子。从文本方面看,这是不符合原著的。但是电影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产物,从剧情的精彩度、话题性方面来看也不为是一个好的处理方法。3.大方面木兰的理想就是不希望年迈的父亲还要去战场拼杀,这个愿望是实现了的,往细了分析,电影中的木兰似乎还多了一份想要证明自己的决心,这个也实现了。4.古代女子身份低微,电影里这一情节的设定除了增添幽默感以外,也可以引导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思想,女子也有女子的作用,在关键的时刻光有男子的刚硬大气也是不够的。 大概就这些吧,只是我的想法

㈤ 美国摄的动漫电影花木兰与木兰诗中的差异是什么

木兰诗在材料的分布上详略得当,对于木兰替父从军前准备工作和心理描写以及辞官归家后的亲人相聚的场面都用了较多的笔墨,但是对于战场生活就一笔带过,简单明了。这是为了突出木兰不仅英勇坚强,而且勤劳朴素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突出她对于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而美国动画版把重点放在了木兰是如何征战沙场的,重点描写木兰的机智和英勇,中心不同,偏离了木兰的形象。和木兰诗的中心思想不同,换句话说,美国版的木兰形象和木兰诗的木兰形象有很大差异,带有很浓的美国特色

㈥ 求通过迪士尼动画《花木兰》评论中美文化差异 详细 急!!!

中国画、古建筑、古京剧,花木兰本身也属于中国文化元素~,长城、太极,……

迪斯尼在选择影片题材时,希望每一部影片都能与众不同。《花木兰》一片,是迪斯尼首次尝试古装动画片的制作,同时也是迪斯尼第一次真正走进亚洲世界。这对于迪斯尼的创作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次令人兴奋的挑战。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将故事改编成动画片的过程中,迪斯尼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有人说这是一个外包装是中国化的,内部结构被完全西化的故事,也有人说,这样的故事已经不具备中国的传统文化色彩,但究竟如何,要让观众评判。

尽管这是个东西合璧的电影,但很多人认为影片中全新的木兰形象非常吸引人,这主要是因为她身上有一些小缺点,她不是一个完美的神。她有时做事也会出错,这让人觉得她是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很普通的人,很真实。木兰生活在中国传统礼教束缚的封建社会,但她没有被这个社会吞食,而是通过她的身体力行改变了这个社会的传统,改变了人们对她的看法。

由于花木兰是中国故事,与过去的美国动画片截然不同,它的鲜明的东方风格吸引了许多西方观众的注意。画面上的花木兰以及其他的所有人物,都长着地地道道的中国面孔,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与美国过去制作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完全不一样。跟随在花木兰身边的一个小动物——一条红色的小龙,也与过去迪斯尼动画片里的各种小动物完全不同,这条小龙也是地道中国式的。还有片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宏伟场面,也与西方的战争场面不同。中国人重视家庭荣誉,认为个人应该报效国家的固有价值观念,在此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严肃的主题与迪斯尼过去热衷于逗趣的风格很不一样。总而言之,别具一格的花木兰故事,让美国人看着十分新鲜。�

不过这部动画片的创作毕竟是出自美国人之手,它也给花木兰的故事添加了若干美国式的细节。比如上面提起过的那条跟随在花木兰身边的小红龙,就是美国人喜爱的表演方式,不过这个小动物不同于米老鼠唐老鸭大灰狗,而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小龙罢了。还有就是它在全剧的结尾处,给花木兰加上了一场爱情戏,爱情戏也是美国人所热衷于表演的,仿佛没有爱情就构不成戏剧一样。�

在美国上演花木兰,当然要说英语,他们特地找了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女演员为花木兰配音。不过,做为一名中国人,我看着屏幕上的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那感觉是既惊奇又滑稽的。试想,假如有一名美国观众坐在北京的某家电影院里看《泰坦尼克号》,听着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用标准中国普通话谈情说爱,那感觉大概也会与我今日的感觉十分相近。�

迪斯尼真是搞噱头的大师。它为了配合动画片的上映,还在乐园里推出了全新的花木兰游行。这个游行队伍由一百多人组成,大部分参加者是华裔演员。迪斯尼乐园还挑选了一位刚刚中学毕业的华裔女学生,在游行队伍中扮演花木兰,而由她的哥哥扮演花木兰的父亲,这父女二人将坐在游行花车的顶端,而花车则由四匹高大的骏马拉着缓缓行进。�

除此之外,迪斯尼乐园还特地从我国的河北省请来了一个杂技团,参加花木兰游行。中国杂技团带来了头顶大缸,踩高跷,扯铃,转盘子等节目,杂技团演员们表演的真功夫,令参观的老美们看得目瞪口呆。�

这一切迪斯尼乐园认为还不够。今年春天它又从四百多位报名应征者中甄选出一位华裔女大学生,请她扮演动画片花木兰中女主角的“化身”,在乐园举办的有关宣传活动里露面,接受大众媒体的采访,在乐园里为花木兰迷们签名。�

好不热闹。这就是美国式的艺术操作。而它这一次操作的主题,却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中国故事。
《花木兰》不仅因首次破天荒地取材中国民间故事而引起全球瞩目,更因其在动画制作技术上的突破性发展,堪称所有迪斯尼动画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当然是商业片~对中国文化传播有作用,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㈦ 中国片《花木兰》和美国片《花木兰》有什么不同

是有本质区别的。
美国的《花木兰》是写的爱情,把国家放到其次,把个人的爱情放在首位,强调个人,这与美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分不开,
中国的《花木兰》是写女子能象男儿一样,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强调的是男女平等,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这是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
中国和美国《花木兰》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是两国在政治文化方面差异的反映,价值观的不同使人们在欣赏影片时,也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随着这几年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传播手段的丰富,国产影片的缺乏,国内导演思想的变化,使影片的差异也趋于缩小,使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出现变化,向美国靠近,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侵略”,这将影响国内各方面的进展。
邓小平曾经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决遏制这种思想!”

㈧ 论述动画片《花木兰》外在中国元素和内在美国元素各自是怎样呈现的。

从电影《花木兰》看中西文化
《木兰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部文学作品,长期以来它和女英雄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近带女革命家秋瑾还引用她的典故入诗,“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巾帼不让须眉”成了中国家长激励女儿最长用的话语,可见,中国人是非常推崇花木兰的英雄实事迹的,有趣的是在中国花木兰没有延续自己抗击匈奴的符号意义,却成了最古典式的女性主义。
我们没有必要去考究中国文本和这部最美国的好莱坞G级片究竟有什么出入,不难看出,导演只是托了中国故事的衣钵向全世界的小朋友献上他们一贯的大礼——享受愉快的电影过程,我想,再学究的老先生都不会和这部动画片过意不去,它实在是太讨巧了,小朋友门喜欢,还能怎么样呢?真的不是给上了年龄的人准备的。
所以,我所关心的是动画片在转述中国经典故事上的成功,虽然说只是市场的成功,不过从贩卖中国魅力的角度来说,美国人确实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怎样去表达我的的典藏并被人喜欢呢?是用一幅老中国的面孔去讲花木兰、杨家将和岳飞霍元甲吗?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逗大家开心就好,所以我们看到,在电影《花木兰》的结尾,美国人给我们来了一个更中国式的大团元结局。皇帝对李翔说“这么好的女孩不是到处都有的”,李翔也心领神绘,千里迢迢的来到花家送还帽子,最绝的是木兰:你可以留下来是晚饭吗?这里,你可以理解为好莱坞对小朋友门期待视野的又一次献媚,当然也可以看做为美国人把中国的大团圆结局给彻底搞过头了。在原文中,只是写到木兰以前的朋友来花家拜访,更没有写到,有男人对木兰暗生情素,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看看电影中对木兰的特殊照顾,最敏感的就是安排了一场洗澡的情节,一方面,为将士门将信将疑的认为木兰是女人打好了铺垫,另一方面也迎和了小观众对两性关系的初步认识与兴趣。当然,该场景自然是很好的消融了,诙谐又不缺乏“有意思”。而反观我们的文本根本找不出任何这方面的蛛丝马迹,若没有点噱头怎会有人理解呢?所以,好莱坞的一大好处就是把花木兰真正“女性化”了,无论是小朋友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大龄观众门都觉得亲切可人,可见感情戏是美国好莱坞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中反映出美国派对人性的态度:每个人都是充满了感情的——无论她是不是英雄,而中国人一碰到英雄人物便严肃得不得了,总想把他往高、大、全上弄,最后在历史的长河中风化成一个古老的符号,活泼不得,这便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会在美国人手中宣传开去的原因。我想,有一位男子喜欢上木兰是多么正常的事,如果《木兰词》中稍有暗示也不见得就会掉价,或许,我们今天的中国观众们会在看完电影后还可以理直气壮的批评动画中的李翔确实没有书中描写的那样帅。
另外,我们看到,电影对原著也有大胆的加入有趣的角色,这当然不是《木兰词》的错了,但我们可以看出,小龙和小蟋蟀还是博得了满堂彩,从电影《狮子王》开始,这种插科打诨的角色成了迪斯尼动画中最有特色的元素,这次在中国经典上“动刀”, 迪斯尼当然是手到擒来,在推动故事情节和逗笑上有时简直成了最重要的角色,看完电影,你仍然相信没有这两个家伙,但你若是想起这部电影,你一定会首先想到那个陈佩斯陪音的小龙,这就是把经典交给迪斯尼的好处,他门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阐释一古老的故事,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和中国完全不同的木兰世界,或许,这个版本比我们的更出名,或许,在我们的小朋友还没有看过《木兰词》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木兰有个男朋友,还有一个小龙和小蟋蟀是她的宠物,这就是迪斯尼,你是说它好呢还是讨厌它呢?真的很难。
当然,我们看到,就算是小龙和小蟋蟀其实也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予以尊重和“理解”之后的产物,小龙是花家先灵们的使者,敬重先灵是中国给世界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龙是最中国的符号,所以就算是中国观众也可以买单照收的,更何况那个关在笼子里的小蟋蟀呢!他是用来祈福的,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虽然被美国人彻底解构了,可到底也不乏“中国味儿”,另外诸如木兰相亲,媒婆和木兰父亲对神灵的敬重等等,都是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的,而且,我可以说,其中的手法不比中国的真人古装戏差,甚至还要好很多。
《木兰词》和电影《花木兰》,我们可以看做对同一事件的两种阐释方式,中国人自有其婉转徘徊的叙事方式,美国人也有cowboy直接与简单的作风,任你喜欢哪样,真正的花木兰只在你自己的心中。

㈨ 从动画片<花木兰>看出西方文化有那些差异

西方人表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东方人表现的是团体协作主义,花木兰里表现最突出的应该就是祖庙的问题了吧,西方人家里没祖庙、更没有祖先的牌位。还有从外国人拍的这两部花木兰的卡通,可以看出其中增加了女人向往自由恋爱的想法、虽然某些内容与当时中国情形不太一样,比如花木兰从军时路过村庄,种田的女人们都把她当作男的,纷纷注视她,但是~要知道我们国家历来女子都是十分保守的,根本不会盯了谁一直看~不过也许花木兰哪个时代的女人比宋朝以后的女人更加自由些吧(花木兰是隋恭帝义宁年间人)。

㈩ 从电影花木兰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呵呵,我跟你是一个英语老师,她让我们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