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暹罗之恋的观后感
暹罗之恋 终于看完了《暹罗之恋》, 我想它触动我们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它的纯净。《暹罗之恋》里,那种默默无语的感情缱绻,也就激起了我们心中关于美好的最初记忆。其实我认为,大可不必从gay的角度来评价他们。mew不是,tong也不是。他们互相喜欢着对方,也仅只是因为喜欢上的那个人,刚好是个男孩子而已。 都还是少年,虽然经历了成长,可毕竟涉世未深,眼睛中还有清亮的光辉。他们体会着成长的寂寞。寂寞是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是Mew与Tong躺在绿色的床上,缓缓诉说寂寞,“小时候,寂寞是因为没有朋友;长大了,寂寞就是比没有朋友更寂寞。我有时在想,如果真的很爱一个人,我们能接受这种事么?如果有一天,他死了,离别这种事是生命中的一个部分。我们都知道,我们真的能释怀吗?我们真的爱一个人,不害怕他离我而去吗?还有就是,我们必须接受,无论我们在哪里,所爱的人不在身边了;这样吧,就是寂寞。”那种习惯至坦然至成熟的语气让我一度疼怜。两个安静的少年。十几岁的年纪,说,我很寂寞。寂寞五年了。 片中许多细节打动了我,然我并没有落泪,至少Mew曾对着Tong表白过,他站在台上为他唱歌,眼神欢呼雀跃,“或许你听过的情歌不计其数,但这首是只属于你的情歌。”还有那个淡淡的吻,电影一贯干净纯澈的镜头将每个人的感情表达地细致婉转,一如少年的爱恋,朦胧又美好。这样的结局,其实最好不过了。 这或许也关乎我们每个人曾经的追寻。我们是多么渴望可以有一个人和我们心意相通彼此理解。可事实上,我们一直在相互错过,相互伤害。当我们以为,纯净的感情就要灭绝的时候,幸好给我们这么一部电影。一个浮躁的世界。竟让我们看到两小无猜,看到最多不过一场亲吻,看到相互喜欢着就好的感情,我们该有多么惊喜?这些应该都是我们心中最干净的圣地里企盼的,只是我们得不到。哪怕他们最后只是朋友,哪怕半开放式的结局伤透了大家的心,他们的感情确实也是我们向往过的感情,叫我们如何不欢喜呢? 整部片子的高潮在于结尾十多分钟。当mew和tong那么久不联系之后,他在唱歌之前还是会在人海中寻找tong的身影。Mew站在舞台上,可我觉得他的眼睛看不到光亮。他曾经甜蜜地唱,“如果告诉你,为你写情歌,请别不相信。”可是现在,他只是有些怀疑地试探着,“如果告诉你,为你写情歌……”——你会相信吗?我唱着这首为你而写的情歌,你听得见吗?mew唱着歌,可是观众里面没有那个最应该来听这首歌的人。他的视线漂浮在舞台下方,看不见tong,于是笑容空洞,歌声空灵。 而当我看到tong朝晚会现场奔跑起来的时候,我的心也为之雀跃。我期许着,那一相逢,将是怎样的怦然心动? Mew的视线还在漫无目的地游荡,然后在那个角落,他的视线停住了。他的笑容充实了。他的声音在欢呼了——“就在最近,你的出现”——tong,是你来了吗?你来听我为你写的歌了吗?mew整个人像被点亮,作为观众的我也是喜极而泣,我以为,只是以为,他们会选择在一起了吧。 结果mew高兴还来不及长久,他的笑容又熄灭了。镜头转过去,原来他在那个位置找不到tong,他看不见tong了。 我在想,其实青春年少也不过如此。感情像一种意象,懵懵懂懂,若隐若现。我们的心在穿越了各种爱后硬了起来,成长毕竟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可是他们的心在穿越这场爱后会变得怎样? Mew意兴阑珊地走在过道上,他或许也怀疑,今天tong的出现,是幻觉吗?然后我就听见tong的声音,他喊,mew。 Mew走向tong,站在大大的落地窗前面。他们还是那样默契,如同昨日才分离的那样,mew回打一个招呼,“嘿tong。” “歌很好听。” 那一刻,mew大概想起的是那个唯一的亲吻。那天的场景也是,tong说了很好听后,mew问他,听了有什么感觉啊。Tong想了很久,说,难以言表。于是,有了那个来得太晚走得太早的亲吻。所以,mew埋头一笑,然后问,“除了好听呢?” 他大概期待的,是tong的感情再流露一次吧。 可是,忧郁爬上的tong的眉间。tong说,“哦,我们还是,不要在一起了。” mew的笑容一点点凝固,像是黑夜中唯一的光亮在悲伤中摇摇欲坠。他低低地埋下头,不想让tong看见自己失落的样子。 Tong眨着眼睛,认真地说:“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不爱你。” Mew抬起头,等这句话等了多久呢?可是终于等来这句本应该是开始的话,却意味着结束。不过,总算等到了吧,毕竟他们是彼此的记忆,彼此的年少。就算以后——“不知道我们以后会是怎样的”,起码曾有过温暖,也好。也还好。所以他笑了,心酸而破碎的笑容,这感情剔透得容不下抱怨,就像玻璃杯。 mew说,“谢谢你。” 沉默。他接着说,“那,我的朋友在等我,先走了啊。” tong突然喊,等一等。 mew的眼里又亮了起来。他接过tong递来的东西,“这是什么?” “送你的圣诞礼物。” “谢了。” “那,先走了啊。”mew说。 于是,再道一句保重。 终于明白,我们分开,因为我不爱你,因为你不爱我。或者,因为我们相爱。 mew回到家,把鼻子插到木偶上。这个鼻子,和木偶竟不能很好地构在一起。这是不是隐喻了他们的感情到最后不能圆满呢?mew坐在空荡荡的房间,他的寂寞最终没能治愈。他注定是个孤独的人,可是他还是只能说:“谢谢你。” 最后十分钟,mew就谢了tong三次。他在谢什么呢? 我想,是谢谢tong,给过他美好的回忆。 谢谢tong,至少曾经让寂寞那么脆弱。 谢谢tong,虽然让寂寞更寂寞。但他们毕竟都要长大,就算寂寞,也有了缅怀。 他看着木偶,终于笑着哭了。笑着哭最痛。而他们都将在各自的世界里,温柔尚在,寂寞永生。 ?
又写观后感啦,就像小时候老师给布置的作业一样。不过这是有感而发啊~~~
暹罗之恋讲的是与众不同的恋爱,里面描述了两个男生之间的恋爱。可能有好多人接受不了这种爱情,就像剧中男生的妈妈一样,因为人们总是用惯有的眼光看世界,就像鱼只能跟鱼恋爱,斑纹只能爱斑纹不能爱圆点。我却对这种同性之间的爱情很支持,说支持可能有点过,也许应该说是可以接受吧。
就剧情来讲,我很喜欢这个电影的结局,这种不被社会认可的爱情,在主人公的理智下结束了,而他们之间的爱是永恒的!
电影中有许多寓意很强的镜头,冥冥中提示着我们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泰国电影都是这样的,前面的小细节都会是给后面做铺垫的,给人一种前后呼应的感觉。
我用电影中最后的那段字幕做我的结尾吧,“如果真的爱一个人,怎能不害怕和他分离,而我们必须接受现实,于是,长大了,寂寞就是没有了爱,比没有朋友更寂寞。即使短暂也会刻骨铭心,那些点亮我们生命的爱,就仿佛这个发生在暹罗的爱情故事”。
前天和舍友闲来无事,便一起观看了《暹罗之恋》这部电影。以前曾听朋友讲起,说是很经典的关于同性爱的电影。所以出于好奇,也想看看到底这部电影到底有多么精彩。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的讲同性恋吧,电影中的母爱更为伟大,男主角栋的妈妈是一位坚强,理智的母亲,她既要面对失去女儿的痛苦,还要面对颓废哀伤的丈夫,撑起整个家庭,最后当她知道自己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儿子栋喜欢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同性朋友谬,可想而知当时这位母亲得多么的难受。栋是她唯一的希望,也是她的寄托。无可厚非,她当然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所以只能“强迫”谬离开她的儿子,也要求她儿子不去见他。本来,看着谬伤心的不见栋,挺可怜的,但是这并不会让人对栋的母亲产生厌恶。毕竟她是一位可怜的母亲,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再者,电影的另一主线,2个男主人公的感情描写,也颇为感人。其实我对同性恋并不持赞成的意见,但是看到谬和栋之间的感情,倒是让我挺揪心的。听朋友介绍过BL,耽美,说那是一种很纯真,很美好的爱情。就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男男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了?!
看到缪和栋在街角的偶遇,看到谬为栋创作的歌曲,最后在圣诞夜栋对谬说的“我不能做你男朋友,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你....”以及谬最后的“谢谢你”,回家后谬对着栋送给他的小木偶失声痛哭,当时我的眼泪禁不住就掉下来了,这是我看这部戏第二处让我哭的地方,另一处是栋的爸妈最后明白那个很像红的女孩June说的话留下的照片时抱在一起哭。我觉得栋为了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家人,他不得不放弃谬,而谬也只能选择放弃栋,不能因为自己而让栋的一生就像栋妈妈说的那样“错”下去。“如果真的爱一个人,怎能不害怕和他分离。而我们必须接受现实,于是,长大了,寂寞就是没有了爱,比没有朋友更寂寞。即使短暂也会刻骨铭心。”这段话是谬说的,应该也算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题吧。电影的最后一幕便是谬在自己的房间里失声痛哭,那是他的无奈,无望与伤心.....看这部电影,我挺喜欢那个谬的,感觉那个演员演的很不错,并没有想象中同性恋的那种“娘娘”的...呵呵。很阳光帅气~~!
影片中的另一个女角色,谬的邻居Ying,她暗恋了谬很多年,最后知道谬与栋相爱后,除了伤心,生气外,最后却是毅然的接受,并且帮助谬走出心结,“有爱,就有希望”,帮助栋买回那个木偶的鼻子,让栋在圣诞之夜送给了谬...而最后ying自己也只剩下流泪来缅怀自己的那段感情吧!
总之这部电影要表达的情感很多,并不止单单的缪与栋的爱情,是很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的一部电影。也许是两个男主角长的都很帅气,所以看到两人站在一起时,倒是挺美好的那个画面。。。
看完这部电影,我为栋与谬的爱情动容,为栋的母亲感动,为Ying的善良感动...很多感想的,了了草草的几行字,希望各位朋友有机会也去看看这部电影吧,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下面是几张剧照:
(左:谬 右:栋 至于演员的名字,泰国名,看不懂)
木偶人的鼻子...
ying和谬(话说里面的ying还是华人来的,剧中她的母亲讲潮州话,哈哈,我也是潮汕人,倒是挺亲切的)
电影最后一幕
先前看过一点点泰片,多与巫蛊、蛇妖甚有关联,不是怪力乱神不好,而是影片在叙述时,虽有意将神秘氛围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来展示,却又无故掺杂诸多线索,在看似时尚、多元的同时,却模糊了主题,显得表达无力。混乱、焦躁、廉价的戏剧嫁接形成了先前我对泰片的观感。我没有对《暹罗之恋》抱有更多的期待,海报上两个面目清秀的男孩子,所谓少年,更让我觉得不抱有期待的心态理当正确。
然而,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穿堂过巷,中国调的老音乐,小孩子坐在台阶上的执意,邻家姐弟的嬉戏在巷子深处一字排开,一派生火做饭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显得简易平常。巷子就是这么个静谧的地方,在哪里都一样,看似没有华彩,却细细密密地布满了生活情调,老奶奶的一根银针,淘米的筲箕,一勺一碗便有了一个家。嫩绿的植物旁小孩子们围着蚂蚁列队当动物世界现场版,少年人放学归来穿过端午的粽子香,急急地停住脚踏车,一转身掀开门,一户人家的洗碗声、流水声、说话声,合着门外孩童的追打嬉笑蔓延开来。暹罗恋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的氛围里,略去恋的深沉炙热,于此处敷衍一股子少年温情,合适不过。
片中的少年人是有梦想的。梦想,是该片令我感动的源泉。暗恋MEW的邻家女孩,善良可人,温柔多情。夏日的午后,男孩在房间谱曲,他要谱什么呢,有主题的,爱情。女孩子摇着男孩子的肩开玩笑,你看你不懂爱情要怎么谱呢,没有女朋友的吧,那么我来做你的女朋友好了。男孩子一脸羞赧。关于爱,自然都是期待的,至于爱是什么并不要紧。
邻家女孩的暗恋是动人的,此番试探后,确知MEW并无女友。之后拐弯抹角地弄到男孩子的发丝,依着占卜书的指示,镶到玩物里,期待奇迹。此番无果,便独自坐在房间里剪玫瑰,一房间的笑脸都围着她转,那都是她心上人的笑脸,一房间的,都属于她一个人,自然无比幸福。等到去给男孩子送玫瑰,无意间听到MEW与TONG母亲的对话,女孩子这才伤了心,回家扔了玫瑰,上床去一张一张揭掉少年的照片,一面哭一面凄苦地笑,笑什么呢,笑自己暗恋的少年原来一辈子都无法喜欢异性,女孩子从自己的一针一线,细密堆积的暗恋里觉出了讽刺,觉得自己的爱受了侮慢。单是如此,女孩子许是值得同情的,但却并不感人。还好,镜头之下,我们看到的女孩子要立体的多,MEW问女孩找老唱片,在床铺下,偶然发现了自己的照片,暗恋心事浮出水面,男孩子结结巴巴地问,女孩子走过来,收起照片,一字一顿,那句歌词的意思是只要你还爱,就有希望。看似煽情的桥段因为关乎一段少年心事,看来极为动人。女孩子在这场无名之恋里,看似输掉了爱的立场,却因执着而获得了爱的尊严。当TONG陷入自我认同的危机时,女孩子紧紧地抱住他安慰他,当TONG拉紧她的手冲向舞台时,女孩子默默地松开、放手、回头,这样的女孩子因为纯然的母性与爱的执着而变得形神丰满。始终葆有爱的能力是非凡的,惟有如此,人的生命才能自觉地令人动容。 www.130q.com
两个少年人,MEW和TONG,彼此原本幸福。前者生性喜静,后者喜动。两人既是同窗又住对门,彼此要好的程度不输至亲。TONG的家庭因为长女失踪的阴影而要搬离。此处没有过多渲染别离,只是透过车窗看到MEW抬手擦眼泪的画面还是让我热泪盈眶。一个人,一个孩子,他总要离开故所投向更新的天地,难免和一些人事别离,虽说难免,却总想要做些挽留,心里默念着夕阳别走,晚山别走,你也别走,然后不得不再见。十年过后再相逢,各自的生活里多有变故,一时间遇见,万语千言不曾说,只能微笑致意。还好,童年的感觉并未消失,MEW依然痴迷音乐,TONG也神清气朗。
此片重点描述了TONG的家庭,早年的幸福已被长女失踪所冲淡,女儿失踪导致父亲常年酗酒,终日无所事事,TONG母操持里外,心力交瘁,只能寄希望于独子。生命里那么多不期然的变故接踵而来,爱的缺失导致了灵魂麻木,长女的失踪便成为一种象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无端的序列,遇见什么,变成什么,每一个问题都看似可解实际枝杈横生,于简易处滋生暗门,通向一个又一个未知。人若为未知而生,依丰子恺老先生的话来说,渺渺人生如同三层楼,第一层为衣食,第二层为学术,而人生欲过于强烈的,则上了第三层,探求茫茫尘世的本真与究由,迈向未知之生,便投向了宗教。此片没有强烈的宗教感,但人生的虚无却贯穿全篇。简易与虚无看似不协调,前者内容可感形而下,后者无形形而上,但是却道出了生活本质,此片的伟大在于以少年成长为依托揭露了某种世间人生的本然状态,迈向虚无何其玄远,也并非本片题旨,但鼓励人在虚无中求生便显得难能可贵。长女失踪击碎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一种生的轨道就此转向,转机随着负责MEW乐队的艺术助理阿准的出现而产生,阿准像极了阿红,经MEW介绍,阿准最终接受了TONG家人的嘱托,决意帮助沉醉酗酒的父亲恢复生的斗志。这场面向人生的虚无之战导演着笔不多,但借用几个细节展开了这场战役中个人的内心纹理。
先说母亲,自开篇便可知道,母亲在家中的地位。儿女游戏,女儿外出,饭前祈祷,一概由母亲作出最终安排,父亲和善随意,也就稍显附和。一个人长久处于家庭的中心,容易与至亲产生微细的疏离。女儿失踪的消息传来,是谁将消息传给了儿子TONG,是父亲。在一个家庭里,通常沉默的应当是父亲,而与儿女话家常的多是母亲,愈悲痛愈柔弱的应当是母亲,母亲在失去女儿的时候,因为巨大的伤痛而需要得到慰藉与爱的沟通。所以由母亲来向TONG转达消息才符合常理。但在TONG的家庭里,母亲立在厨房里双目怅然,父亲黯然地讲长女失踪的消息传给了儿子。可见儿子与母亲是疏离的,这种疏离与母亲在家中的地位、母亲的个性不无关联。父亲思念女儿酗酒落泪并不瞒着妻子,妻子难道会不思念女儿么,当然不是,作为家庭中心的女性,她的精神不容垮塌,她走进房间抱紧女儿的枕头暗自落泪。她带着家人逃离迁徙,她掩埋伤口为老公安顿饭食,为儿子前途焦虑,只是她仍然放不下作为家庭中心的尊严,一次次地向丈夫宣告女儿不再,担心儿子的学业前途事业家庭,直至一次聚会后看见儿子与MEW接吻,这个女人惘然若失地感到自己一生的经营不过是一场生命的报复,对自己生命的质疑挽留住了这个女人的尊严。圣诞节前夜,儿子和她一起装点圣诞树,儿子说,我挂在哪里比较好,挂不对怕你生气。语气是体谅的,温柔的,也是隔了一层的。女人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她说,儿子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了。简简单单的一句沟通,放下了好恶,摒弃家庭中心的标准,便能感受到亲子间最真诚的爱。
TONG在母亲的规矩中成长,母亲的言传身教让他对女性的专横保持距离。他在前女友摇摆不定的爱中感受不到温存、慰藉与关爱。母亲的专横让他渴望温柔与自由。儿童时代的美丽印象再度泛起,MEW与TONG睡在床上,简单一说,便产生了无限交集,TONG说你孤独么,TONG自然是孤独的,MEW说小时候,阿妈在的时候也会孤独,自阿妈离世长到如今孤独更甚。TONG便抱紧了MEW,因为两个人手拉手,在面向孤独的时候,并不会落单。TONG对MEW的爱出于天然,出于爱本身,小时候,大家围殴MEW时他奋勇解救,被打成熊猫眼也再所不辞,他有保护别人的力量,同时也在茫茫尘世中寻找能够给予关爱的源泉,TONG与MEW相比,更具有寻找爱的自觉。MEW的孤独是成长性的,也是一般性的,所以更具有悲剧的内容。心思细密的MEW从小被认作娘娘腔,在厕所受到欺负,这种心灵伤害产生了自我的孤独与对他人的排拒,他的成长更多依靠自我的力量,即便组建乐队,即便声线优秀,即便可以面对心爱的人唱出我爱你,可他的世界仍然孤独,惠特曼的世界有大海和夜晚,魏尔仑有一片绿色的阿尔蒂尔兰波之梦,MEW有什么,他坐在老挂钟前面认为自己势必破坏TONG的幸福,口是心非地说自己与TONG只是朋友,他有什么,他走在街头与TONG相逢无言,认定自己是最后转首的那一个。是的,他也有一场梦,这场梦即便永远实现不了,他照样会说“谢谢你。”,亲爱的,我们的世界何其孤独。
TONG与MEW的恋情尚未开始,便悄然结束。平常聚会,平常故事,两个人在凉亭下接吻的场景令我心动。TONG说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是啊,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呢,朋友说你在你的人生里碰到一个谁,喜欢就喜欢上了,性别也就无关紧要了。
《倾城之恋》里有一段著名的话,在浅水湾的那一堵墙下,范柳原对白流苏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里范柳原的说话,充满了不住探向人生终极的孤独况味,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不住的问询,无奈的孤单与惆怅。那么,我们靠什么生存下去,我想大抵是爱,爱人爱物。《暹罗之恋》是关于爱的影片,此片中的少年,都具有健康的爱的能力。他们用少年之心,挽回亲情友爱,唱出一片青空,虽然人生此路孤独愁苦,虚空彷徨不尽,但是只要有爱,便无需心忧。
❷ 《吹落的树叶》是否刷新了你的三观
《吹落的树叶》是近日超火的泰剧,男主变性爱上姑父,然后男主爸爸也爱上了变性后的他……集颜值变性复仇乱伦于一身,狗血剧情刷新三观,却也真是好看到停不下来,真香啊。
这部剧其实更多探讨了变性者自我认同的过程。
Nira这样的跨性别者有人支持有人觉得是疯子,他们承受着很多社会、文化方面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变性者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弄清楚自己是谁,想过什样的生活,Nira复仇的过程也是找寻自我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应有选择自身性别存在方式的权利,他们独特勇敢,不妨碍别人的自由,值得被人更好的对待、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❸ 电影告诉我们什么║之二《春心荡漾》
有什么比自己儿子爱上一个大他14岁的女人更悲催的事了,而这个女人还是自己的心理辅导对象。面对这个与丈夫结婚9年最终离婚,情绪DOWN到低谷的女病人,在面对如何应对这样的新恋情时,这位妈妈、心理咨询师鼓励自己的病人勇敢追求爱。这样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在电影《春心荡漾》里为我们展开。
女病人在跟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讲述她与小男友,爱的细节时,已经知道那小男人就是自己儿子的妈妈,控制住自己不抓狂。她告诉儿子,她在意的是他的女朋友不是犹太教,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那女人的年龄。当儿子反问妈妈,她当时是鼓励她的病人不要在乎年龄,勇敢去爱的时候,妈妈只说了句“因为你是我的儿子”。画外音是,她的病人可以爱别人的儿子,但要爱自己的儿子,不行。很真实的反应出,每个人都有虚假的一面。无关自己利益时,我们的态度极其大方,一旦触碰到自己的利益,人的自私本性就显露无疑。
爱是在一起的基础,而在一起是要有相同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理念作为前提的。14岁的相差,在相处中时常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女病人和她儿子最终选择分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还是很坦诚地接受了这个“儿媳妇”。她明智地把一切都交给时间去处理。她相信时间会给出正确的答案。为人父母,有时在面对自己子女选择了自己不能接受的伴侣,表现得太过激,只会像打结的绳子,越拽缠得越紧。
女病人选择分手,这是对他、对她负责任的抉择。如果他们在一起,也许会幸福、美满。可谁又会敢保证,在他们争吵时,会绕开年龄这个话题。谁又会保证,在争执中,女方不会因为比男方年龄大,而做出忍让;而男方不会因为他当初作出的“牺牲”,而肆无忌惮。尽管双方可能都会想避开这个敏感点,甚至想尽量去弥补这个不平衡,但同时,某些地方的天平已经倾斜了。
儿子的母亲、心理咨询师在女病人面前,她是个很理智、平易近人的咨询师。在儿子面前,她和大多数母亲一样,对孩子做出的一些出格的事反应会很激烈。而在她的闺蜜、朋友面前,她又是那么的无助,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扮演者梅丽尔
斯德里普的表演到位,活灵活现得展示了这个人物的多面。表演看似夸张,可非常出彩。情感、肢体语言都拿捏的很到位。每个角色的转换都是无缝衔接。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也是毫无选择地需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要扮演好每一个身份,不可混淆,还要到达每个角色的平衡,确实需要有些智慧。
这部电影剧情看似荒谬,但现实中也不乏此类的爱情故事。在大众的刻板印象和舆论的压力下,又有多少人能打破传统观念,顶住压力,只为维护自己的美好爱情。又有多少人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爱情关系中,处在“吃亏”的一方。国外那些爱情观念比较开放的人尚不能接受,何况尚且保守、现实的我们。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应该放弃传统观念追求爱情,还是为了捍卫传统而放弃爱情?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
❹ 盘点丨同性电影中的母亲和儿子
在这个温馨的母亲节,让我们一同走进同性电影的世界,探索母子之间那份独特的情感交流。从屏幕到生活,电影成为我与母亲沟通的桥梁,分享8部触动人心的影视作品,让我们一同感受母爱的包容与理解。
1.《喜宴》豆瓣8.9分
这部1993年的经典影片《喜宴》,岁月流转中依然熠熠生辉。李安导演的细腻笔触不仅描绘了华人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挣扎,母子间的亲情也感人至深。归亚蕾和赵文瑄在医院走廊的那幕,伟同背对母亲说出的“妈,我是同性恋,赛门是我的爱人”,仿佛在呼吁所有同性恋者勇敢面对自我。
2.《天佑鲍比》豆瓣8.9分
《天佑鲍比》中的母子冲突尤为深刻。母亲Mary的一句“我不要有一个同性恋儿子”触发了鲍比的绝望。然而,鲍比以生命换来的母亲理解,揭示了信仰与亲情的抉择,以及母爱的力量。
3.《人生是美丽的》豆瓣9.1分
韩国剧集《人生是美丽的》以其深情的男男关系,展示了母亲泰燮面对儿子出柜时的接纳与理解。泰燮向继母坦白,母亲虽震惊,却以温暖的话语支持,展现了爱的包容与成长的力量。
4.《谁先爱上他的》豆瓣8.6分
《谁先爱上他的》中,刘三莲的出柜场面,母亲冷静的反应让人难忘。她坚信儿子无论何时都是她的骄傲,母爱的力量超越了误解和偏见。
5.《爱你,西蒙》豆瓣8.3分
好莱坞电影《爱你,西蒙》中,母亲的道歉和鼓励,为同性恋者提供了接纳与自我认知的勇气,展现了家庭温暖的力量。
6.《再见,妈妈》豆瓣8.1分
越南电影《再见,妈妈》以细腻的家庭描绘,展现母爱在面对儿子出柜时的复杂情感,以及无声的支持与祝福。
7.《暹罗之恋》豆瓣8.3分
这部电影中的母亲,虽然起初无法接受,但最终学会了放手,给予儿子追求幸福的自由。
8.《被抹去的男孩》豆瓣7.4分
母爱无疆界,即使面对艰难的治疗过程,妮可·基德曼饰演的母亲始终坚守,为儿子的勇气和坚定提供了力量。
出柜的旅程充满了挑战,但每一次勇敢的对话和理解的加深,都是重建关系的开始。让我们从这些电影中汲取力量,向母亲表达爱与理解,共同走向阳光。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