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传染病》:一部9年前的新冠神预言
再回顾2011年的美国电影《传染病》,仿佛预知了今天新冠病毒的全球挑战。这部评分并不突出的电影,上映时并未引起轰动,单纯从电影本身来看,并不成功。然而,作为中国人观看,却能发现其与当下新冠病毒的种种相似之处。电影中,蝙蝠传播的病毒、人类的离奇传染、媒体的舆论导向、政府机构的公信力、民众的恐慌与质疑、谣言的制造与利益的传递、医疗物资的挤兑、疫苗研发的困境,以及自媒体大V、研究人员、医护人员、感染者、家属、方舱医院、P4实验室等场景,几乎都能在电影中找到对应。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神预言,不如说是人类历史的暗喻:历史似乎从不曾教会我们任何教训。让我们通过电影,来寻找与现实的相似之处。
电影从病毒开始传播的第二天开始。
Day 2
感恩节前夕,美国职业女性Beth结束了在香港和澳门的出差,身体不适,却与前男友电话约会。她将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这场全球灾难的第一个感染者。电影的疫情在节假日之前发生,类似新冠期间人口流动导致的聚集性传染。香港的打工仔、伦敦的模特、东京的社畜也陆续发病,地点从轮渡、飞机、酒店到公交车,人群密集且封闭的公共交通工具成为病毒传播的关键途径。
公共交通、密闭环境是疫情传播的常见途径。从这次电影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病毒传播的随机性与不可避免性。
Day 3
自媒体人Alan发现了东京男子在公交车发病死亡的视频所存在的新闻价值,想作为新闻线索兜售给报社,但编辑并不买账。Alan决定自己跟进。
Day 4
第一个感染者Beth在连续吃了几天感冒药后发病去世。Beth的丈夫,刚送走妻子回到家,六岁的儿子也被感染发病去世,一夜之间家破人亡。
Day 5
世卫组织WHO、美国疾控中心开始关注世界各地陆续发病的疫情。WHO派出了研究员前往香港调查病毒来源,美国疾控部门则派出了专家前往疫区控制疫情。明州卫生部召开紧急会议,他们并不相信病毒的严重性,甚至希望能够压制舆论。疾控中心研究员Mears向卫生部官员普及了RO率(疾病传染指数)的概念,并警告这是一场新型病毒引发的传染病。这与新冠疫情初期美国政府的侥幸心理和缺乏危机意识形成对比,而疾控专家的专业态度则更加凸显。
与新冠相似的是,美国相关部门的初步认知充满侥幸,而专业人士则对病毒和疾病充满敬畏。电影为我们普及了RO传染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也是预测感染人数的重要依据。
Day 7
国土安全局请疾控中心负责人喝咖啡,他们怀疑这是一场生化战。疾控中心否定了这一看法,并要求只有最高级别的病毒实验室BLS-4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始对病毒进行研究。同时,第一位感染者Beth去世的儿子所在的小学开始停课隔离,疾控中心对她所在公司的密切接触者开始调查。电影中美国政府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性,与新冠疫情初期形成鲜明对比,而天然抗体携带者或不发病的密切接触者的存在,也展示了病毒传染的多样性。
与此同时,研究终于有了一点进展,病毒同时具有蝙蝠和猪的DNA。这与新冠疫情期间对病毒来源的持续研究形成呼应。
Day 8
美国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传染情况,疾控中心受到媒体的质疑诚信问题和反应过度。疾控中心却说:“宁可被质疑反应过度,也比死很多人好得多。”这段话或许让经历了新冠病毒的每个中国人都感同身受。同时,WHO专家前往香港调查病毒发源情况,并发现全球最初的几位感染者都与Beth有过接触。世卫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同步疫情进展,WHO警告在RO平均值为2的情况下,48小时内全球会有26万人被感染。然而,疫苗的研发却遥遥无期。
与新冠疫情相似的是,美国最高级别的BLS-4实验室也受到了质疑,而中国此次对病毒的研究并没有限制,多地实验室同步进行,让研究进展更为高效。不幸的是,疾控中心研究员Mears也感染了病毒,来到体育馆设置的临时收治所。
这场灾难已经在所难免,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官方打算在封城前封锁消息,疾控中心的负责人Cheever在封城前通知家人尽快逃出城外。封城是艰难的决定,宣告了大规模疫情大战的正式开始。政府、民众、官员、亲属都在未来充满了未知。有人透露消息、有人想尽办法逃跑、有人恐慌、有人困守。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Alan作为自媒体大V,却与药厂串通,假装感染,服用连翘后痊愈以赚取巨额收入。民众开始哄抢连翘,造成巨大混乱。与新冠疫情期间的双黄连乌龙事件惊人巧合。
封城后的城市,超市和药店被抢,秩序混乱不堪。WHO前往香港的官员被绑架,为的是换取全村人更早的获取治疗的机会。类似的绑架案在全球各地不断上演。
Day 21
病毒RO平均数已经高达4,死亡率25%-30%。疫苗实验并不顺利,实验的猩猩不停死亡。城市萧条,公共场所空无一人,宛如死城。高速封锁,焦躁的人们排起车河。物资发放混乱不堪。物资的发放和挤兑成为秩序混乱的重要表现,与新冠疫情期间红会的混乱形成对比。
大发灾难财的Alan穿着自制的防护服走街串巷,发放自己的小广告。收治所里,人满为患,却没有护士,只有志愿者。护士罢工了,在无法预知的疾病面前,他们认为健康的人不应被要求照顾病人,同时希望健康的人不要得病。疾控中心的负责人理解护士的罢工,并表示担忧。在疫情面前,美国的解决方案并不新颖,但唯一优点或许是众生平等。疾控中心的负责人将自己仅有的疫苗送给了疾控中心保安的孩子。
人们有序接种疫苗,城市秩序恢复如前。这场浩劫终于过去。病毒被封存在病毒实验室的密封舱中,似乎标志着灾难的结束。历史的烙印并未消失,我们期待新冠的病毒被永久冷冻密封的那一天,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这场病痛中痊愈。但新冠的历史不应被遗忘,那些人性的美好和阴暗、成功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都不应被忽视。
Day 1
最后,影片回到了病毒的起源。这一切都要从一只蝙蝠说起。这个故事应该只是导演的一个猜想,真正的原因无从知晓。就像今天的新冠病毒,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它传染给人的最初始原因,但这并不重要,它就是一个大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应该接受并反思。
❷ 几个预言都神预测了2020年的病毒爆发,未来真能被预知吗
进入2020年3月份以来,全球已经被新冠肺炎的疫情搞的焦头烂额,各国确诊病例数量不断上升,在这个抗疫关键时刻,几个连续不断的消息传来,让几乎已经麻木的神经再一次绷紧了,但这消息却和疫情无关,而是一个从最早40年前到8年前不等2020年病毒全面爆发的预测,实在让人毛骨悚然!
就像640光年外的参宿四超新星爆发一样,如果它现在已经爆发,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它这个爆发事件是属于未来的,因为它的光要600多年后我们才能看到,而绝对未来则比如是明年才发生的事情,也许你可以坐光速飞船用几小时或者几分钟穿越这一年,但你不会比大家更早的了解这个信息,你只是比大家年轻一点了解这个信息。有点搞脑子是吗?其实就是狭义相对论中的钟慢效应导致,各位有空可以了解下,看起来很枯燥,但和现实结合就会非常有趣!
❸ 《感染列岛》:日本疫情下的预言电影
日本疫情的升级,令人担忧,其最新疫情数据已增至861人。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在5月下旬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东京奥运会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可能面临取消的可能。日本奥运担当大臣桥本圣子对此表示,国际奥委会已明确回应,不会将取消奥运会作为官方主张,这表明国际奥委会正在为东京奥运会按计划举行做准备。
《感染列岛》这部电影在2009年上映,早在2011年1月3日,电影中某市立医院急救医师松冈收治了一名发热患者。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医院陷入了混乱,事态迅速升级。电影中政府的应对措施未能及时封锁感染区域城镇,导致疫情进一步扩散。 日本钻石公主号游轮事件同样暴露出政府防疫动作的迟缓,导致疫情爆发。
电影中的情节与现实中日本疫情的发展相呼应,政府、医疗系统和民众都在面对疫情的挑战。现实中,病毒传播率和死亡率极高,导致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全境封锁措施。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开始撤侨,交通网络瘫痪,城市机能停滞,日本社会面临崩溃。超市物资被哄抢,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政府和医疗机构对于病毒的研究工作陷入困境。
电影中病毒的起源被揭示为可能是从南亚一个小岛的蝙蝠身上感染而来,这一发现与现实中病毒的传播路径有所吻合。电影中,小林荣子医生在自己身上试验了一种新的疗法,证明了其有效性,挽救了其他患者的生命。
现实中,我国疫情控制已进入稳定可控阶段,而日本疫情的升级提醒全球社会应更加重视疫情的防控和应对措施。电影《感染列岛》不仅预言了疫情的发展,更深入描绘了疫情下社会的种种困境,包括医疗系统的压力、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人性在危机中的展现。这部电影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其对疫情的深刻描绘和对人性的探讨,使其成为了一部值得反思的作品。
在这场全球战“疫”中,各国都在努力寻找应对策略,共同面对挑战。电影和现实中的例子提醒我们,疫情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心理承受能力的综合考验。在经历了多次重大灾难后,人类应当从中吸取教训,放下傲慢,正视自身的改变,共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场全球战“疫”不仅考验着各国的应急反应能力,更考验着全人类对灾难的应对能力和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