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电影 » 印度嗝老师大电影
扩展阅读
英语最佳励志电影五十部 2025-03-31 19:43:43
香港电影欲海情魔视频 2025-03-31 19:43:42
好看的欧美电影校园青春 2025-03-31 19:38:41

印度嗝老师大电影

发布时间: 2025-03-29 02:19:59

① 《嗝嗝老师》里哪些情节打动了你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让人知道了妥瑞士综合征这个病症,在感动中完成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就是它传播的观点,连一个病人都可以成为好老师,正常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也让无知的人学会宽容。无知和歧视是结伴而生的。只有远离了无知才能有效的阻止歧视!

不放弃自己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相信终有一天会追赶而上,超越自己,改变命运!不要用为什么寻找借口,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力量。也是这个故事的最深远的含义。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② 嗝嗝老师是真事吗

《嗝嗝老师》的剧情来源于真人真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女老师奈娜·玛瑟带领全校垫底的9F班学生走上逆袭之路的故事,该影片属于印度片,自播出后受到了诸多观众的好评。

《嗝嗝老师》改编自美国布拉德·科恩的自传体小说《叫我第一名》,男主布拉德从小就患有妥瑞症,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学校,再或者是在课堂上,布拉德都会发出各种怪声,他无法控制自己,因告裤旁此身边的同学都嘲笑他,从小到袜橡大他都没有享受纯谈过公平待遇,就连亲生父母都无法接受布拉德的缺陷。

然而,布拉德并没有放弃,更没有气馁,他努力学习,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取得了硕士学位,不过他的症状并没有好,所以在寻找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直到后来,他遇见了能接受自己的学校,最终成为这里非常著名的老师之一。

《嗝嗝老师》中的女主人公奈娜和布拉德的经历一样,她总是发出打嗝的声音,导致很多人都排斥她、远离她,甚至不愿意与她交朋友。这个故事属于真实事件,非常励志,曾经感动了无数观众。

③ 《嗝嗝老师》:没有坏学生,只有差老师

《嗝嗝老师》这部印度电影,以其独特视角,深入探讨了教育不公与阶层固化问题。影片讲述了一位身患抽动症的老师,如何在贵族学校内,以自己不屈不挠的努力,帮助贫民窟学生走出困境,改变命运。观众们感叹于这位老师的坚持与爱心,与当下教育乱象形成鲜明对比。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鸿沟,如同一道无形的壁垒,将孩子们分为两个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成为了孩子们的指路明灯,但对那些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人来说,又有几人能坚持教导?

教育的本质是平等与机会。电影强调,没有所谓的“坏学生”,只有“差老师”。人与人之间并无先天性差异,后天环境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贫穷的孩子可能因为教育资源不足而显得“笨拙”,但这完全可以通过努力追赶。若整个社会都信奉阶级固化,那么教育的意义就将丧失。只有那些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的老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意义,打破固化的社会结构。

教育被视为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但现实是,穷人往往难以享受这一投资的回报。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阶级固化成为社会衰落的征兆。教育差距的扩大,加剧了这种分化。如果教育不能公平地惠及所有人,那么阶层提升的大门将彻底关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在《嗝嗝老师》中,无论是贵族学校的师生,还是贫民窟的孩子们,都深信穷人的孩子终将继承父业,过着平凡的生活。这种预设的观念,正是社会阶层固化的一个体现。然而,教育的力量在于改变。老师是孩子们跳出困境的关键,他们的成功不仅是对老师的肯定,更是对教育意义的最大回报。

桃李满天下的典故,讲述了一位名士子质以教育改变了学生的人生轨迹,成就了“桃李满天下”的美誉。电影《嗝嗝老师》中的老师,正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典范,她的付出与成就,证明了教育的力量与价值。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真正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却寥寥无几。教育往往被视为谋生的职业,奢求学生的感恩,实为不切实际的期待。

教书看似简单,但育人却异常艰难。面对所谓的“坏学生”,老师们虽曾坚持,但难以实现永不放弃。嗝嗝老师的坚持与努力,虽是电影中的理想化展现,但其精神与行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榜样。

《嗝嗝老师》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教育公平与阶层流动性的深刻问题。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像嗝嗝老师这样的教育者,以无私的爱与坚持,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教育,我们不仅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更能够为社会的公平与进步贡献力量。

④ 《嗝嗝老师》作为又一部印度神剧,剧中女主有着怎样精彩的表现与值得一看的作品

《嗝嗝老师》由演员拉妮·玛克赫吉出演,这部电影真的是值得一看,它得到了“零差评”的评价,而女主拉妮·玛克赫吉的演技也是非常优秀的。这部电影是印度的一部教育题材的片子,里面包含了喜剧色彩,而女主拉妮·玛克赫吉将幽默与励志体现给了观众。
剧中女主拉妮·玛克赫吉的人物设定是一个说话稍有障碍的人,她发音不准,却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成为老师,她相信自己,尽管也受到许多人的怀疑,但最后还是带领一些调皮的学生走上了巅峰,这部片子非常励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女演员拉妮·玛克赫吉有一幕是自己咬胳膊的一幕,演的真切真实,让人感动不已。
除了这方面,因为这部剧也算是喜剧,所以她也将女主的幽默从各个方面展现给观众,以至于让这部剧更加有特色。
其他的代表作品有《黑色的风采》、《我和你》、《班迪与巴卜莉》,她的第一部电影虽然票房不好,但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⑤ 《嗝嗝老师》真的「零差评」它在印度片中属于什么水平

《嗝嗝老师》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它在印度片中属于比较高水准的作品。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具体评析:

一位天生患有生理缺陷的老师带领一群差生的逆袭,《嗝嗝老师》借此熬出的一碗印度鸡汤虽然稍显老套,但电影以喜剧手法对印度教育的聚焦,在那“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信条中,其既有着感人肺腑的共鸣,也对现代教育体质所存的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不单是印度,就拿我们自己来说也有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的俗语,对阶级的偏见其实无处不在,正因如此《嗝嗝老师》虽然带有着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这样的电影仍旧能带来足够的感动,愿所有学子的求学之路上都能遇到一位如奈娜这样的老师。文/梦里诗书

⑥ 从《嗝嗝老师》看印度翻拍的成功之处

        10月12日首映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又被称作印度版《叫我第一名》,讲述的都是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的主角,因为小时候一次受到校长鼓励的经历而励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虽然经受了很多的挫折和苦难,最终完成了梦想的故事。

        然而,《嗝嗝老师》又不同于普通的翻拍电影,很多看过原版电影的人都说它是一部:闭着眼都能想到结局,却依然感人至深的电影。究其原因,无非是该影片可以做到 贴合本土文化,摒弃水土不服。

        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动、经历总会有所不同。比较这两部电影《叫我第一名》的背景是在美国,其社会文化更加开放包容,而人与人之间也更加平等尊重。《嗝嗝老师》的背景则是在印度,民风更加保守,对患病女主角的歧视也更加明显。背景的不同,最终造成了两部影片从头到尾,看似相同实则迥异的剧情设计。

        主角性格设定有所差异。

        《叫我第一名》的主角设定为男性,是一个有梦想却并不十分自信的人。在电影中,他的母亲、兄弟、女朋友、同事甚至球场碰到的人都对主角释以善意。主角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虽有挫折,但是在成功找到工作后的经历还是较为顺遂的。

        《嗝嗝老师》的主角设定变为了女性,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出,其主角的性格表现的更加自信与坚定。在面试工作的时候,她甚至会因为面试官的质疑而反击。

        篇幅设定不同。

        在《叫我第一名》中,导演用了近一半的时间来讲述主角找工作的艰辛。期间,小时候因为不能确诊,而被父母、老师误解更是给了不少的镜头。

        而在《嗝嗝老师》中,从主角的背景介绍到主角被录用成为一名老师却只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也省去了被误诊这一细节。诚然,在印度这样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患病得到的更多的是歧视,而不是同情与善意。

        在二者找到工作时的情节设定也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遇到了善良的人,后者则更多的是遇到了“学校迫不得已“”这个机会。

        相似而又有惊喜的剧情,实则代表着电影所设定的不同主题。

        《叫我第一名》的主题更多的是个人的自我成长。从不甚自信变得自信,个人的努力和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相辅相成,在追求梦想的旅途中虽有挫折,却总是能遇到善意,更多的是让我们相信人性的美好。—— 世上多为良善之人 。

        《嗝嗝老师》的主题则不仅仅是自我努力,自我成长,后面大篇幅的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场景,更多的是抨击着 印度教育的弊端与缺陷 。就如同另外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教育对于贫民、特殊人群的歧视,是印度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

          俗语有云“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一部作品好看与否,最重要的在于走心。如果完全不顾及自身的情况,照搬照抄,也不过是用本国的演员重演一遍别人的剧情,最终也只能沦为滑稽的四不像。

        原版电影与自身文化的融合是《嗝嗝老师》成功的本质。相似的大纲、迥异的细节,让你忍不住看下去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虽有相同的故事躯壳,却能诉说不同的文化内涵,翻拍的成功之处便在于此。

⑦ 普通的老师教知识,优秀的老师教做人,《嗝嗝老师》让你感动到流泪

遇见对的老师,野孩子也能成为发光的天使。

《嗝嗝老师》这部影片,不仅屡次刷新印度电影排行榜,更是在没有著名演员的加持下独占鳌头。

影片《嗝嗝老师》深入探讨印度社会中的“歧视”与“阶级疼痛”等阴暗面,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励志的电影。

影片的主角奈娜,患有妥瑞氏症,会发出“嗝嗝”等怪声,甚至面部和肢体抽动。她从小被他人视为怪人,同学、店员甚至家人对她的态度充满了嘲弄、鄙夷和好奇。

幸运的是,奈娜遇到了一位开明的校长,不仅允许她与普通孩子一起读书,还邀请她上台介绍自己的疾病,以此让所有人接受不一样的她。

长大后的奈娜,虽然拥有双硕士学历,却屡次被学校拒绝应聘,她的疾病成为了隔开她与“正常人”的无形壁垒。

在第19次应聘中,奈娜终于接到圣蒂克学校的聘用通知,这所学校此前拒绝了她五次求职申请。然而,她被分配到了一个被人厌弃的9F班,这里的学生都来自贫民窟,七个月里,有七名老师先后离职。

9F班的孩子们内心受到击垮,变得叛逆,不爱学习,课堂上充满了吸烟、打牌、切菜等行为。他们甚至用老师离职的时间来做赌注,而奈娜也因上课时的打嗝被学生们戏称为“嗝嗝老师”,遭到嘲讽。

奈娜第一次去贫民窟,受到了极大震撼。学生们承担着养家的使命,早失却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排队等待用水,家长看到老师的第一反应是:“老师,您也是来等水的吗?”水的分配困难导致了学生生活的艰辛。

这次家访让奈娜深入了解了她的学生,明白了他们的爱与怕、恐惧和绝望。她坚信“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

面对这群迷途的羔羊,奈娜伸出了双手,带领他们开创新天地。她鼓励孩子们直面出身、天赋、缺点,写下恐惧并做成纸飞机来放飞,激发他们的潜力。

奈娜运用启发式教学,将操场、户外变为“另一种教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欲望。她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魔法教学、趣味实验等,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重拾信心。

她独具慧眼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和天赋,比如赌徒身上具有投资银行家的潜力、汽车修理技能背后的物理学知识、手指饼干制作中的化学高手等。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享受学习的芬芳,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嗝嗝老师》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它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点石成金,是春风化雨,教会孩子成长、思考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⑧ 《嗝嗝老师》:印度特色商业大片,笑着让你思考

昨日观看了《嗝嗝老师》这部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位梦想成为教师的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患者,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如愿,带领全校最差班级的学生们走上逆袭之路的感人故事。

电影是从一位身患图雷特氏综合症(多发性抽动症,患者会时常打嗝)的女老师奈娜拉开帷幕。开篇,就迅速点出了她异于常人之处和影片的几个主要冲突点。

身揣教育学学士、理学硕士的她参加一场又一场面试,5年过去了,被18所学校拒绝无数次,光是被自己毕业的母校就拒绝了足足5次……原因,就在于这个时常抽动的病症。

这是一种无法被根治的疾病,患者在紧张时症状就会加重。童年的奈娜因此而受尽了嘲讽,成年后也被不断质疑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这些,都是她不断碰壁的前史。

终于,母校还是给她送来了橄榄枝,却不料这背后是更大的困境。因为她面对的,不是一群尖子生,也不是一群“普通班”的学生,而是因为土地征用,被并入圣蒂克这个“私立高端学校”的14位“贫民窟问题学生”。圣蒂克的学生和老师们几乎来自于中产或富裕阶层,时不时会对他们流露出歧视的倾向,而9F班的这些学生也各有各的家庭问题和性格问题。

所有问题的交加,很快在9F班的同学身上化为了叛逆,他们不但荒废学业,还经常恶搞奈娜老师,与9A班的学生们发生冲突。如何因材施教,成了“嗝嗝老师”最苦心积虑的事。但大家面对她的善意并不太领情,还一再给她各种打击,她的病情也因此多次严重发作。

可以说,《嗝嗝老师》和许多其他国家涉及教育观念的电影们最大的不同点,还是在于它“印度电影”所特有的社会性探讨。

这类电影的最大共同点,就在于——

它们通常能通过各自百转千回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塑造和严格可控的高潮收尾,传达出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令人感动的人际情感,面向尽可能广的全年龄段受众群,从而在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与观众共鸣上做到平衡。

它在充满喜剧类型元素的前提下,让观众收获期待中的欢笑和感动,同时带出了大量社会性上的探讨,事关阶层与教育体制等。

在电影中,有一个如今我们在印度电影里看到,可能都已经会“见怪不怪”的镜头:在贫民窟眺望时,会发现离这片破败之地最近的,就是高楼林立都市。

随着嗝嗝老师挨家挨户的家访,这部电影再一次地,为我们展现了印度这样典型的“格差社会”。

什么叫“格差社会”?简单而言,就是随着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有了明显的分割,民众间形成了严密的阶层之分。在印度,1%的人拥有全国财富的50%以上,而50%以上的穷人阶层只拥有全国财富的4%。

随之,经济、教育、社会地位差距甚大,阶层区域固定不流动,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是极难的事。很多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就处于“再拼命,也无法逾越贫富的鸿沟”的状况,日复一日,代复一代,形成循环。富人坐享丰厚的物质资源,贫民窟里的人却连日常用水都要抢。

但其实,很多被人视而不见的贫穷境遇,和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9F班的孩子们,在日常下课之余,就各自过着在破败的菜市场里卖菜、贫民窟聚众赌博小喽啰、货车司机的子女、修自行车店打工的日子。甚至于,有个同学见到老师,还会因自卑而装作不识。他们的父母,甚至迫于生计,没有一人能来参加家长会。

有个家长对老师说道:“整个世界都在贫民窟外面,而我们仅仅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从未做到过的事情。”

这是底层朴素而真实的愿望,自己的孩子也许并不会出人头地,成长的路上也绝对不会一帆风顺,但还是要寄希望于他们。

在学校里,贫民窟的孩子们被安排到了F班,和他们发生冲突的同学不来自别的班,都是9A班。

一方面,这是因为阶层不同、学习成绩差异的摩擦所致。生活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仿佛在一个现实中,便能开辟出另一种现实的平行宇宙。学校与社会生活给予了9A班的“学霸”以看不起人、趾高气扬的资本,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宽容与信任;而这一切,都是9F班的孩子们所不曾拥有过的。

但另一方面,电影并没有刻意对9F班的孩子们进行洗白,甚至直接指出:产生冲突的更大责任方,是9F班。因为这些贫民窟出身的孩子们有着更为自卑、消极的人生态度和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他们责怪自身原生家庭的境遇,因为身份的不同,放弃了和A班的同学进行更好地沟通与结交,反而选择了抽烟、赌博、恶作剧等恶习,企图用这些将内心里向善的自我封闭起来,以满身的獠牙和锐刺示人。但其实,这些不是他们的本来面貌。

有人说,“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应当是依循生命本真的爱。”嗝嗝老师显然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她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她鼓励孩子们直视自己的出身和天赋、缺点,擅用启发式教学,将操场改造成了“另一种教室”,自由发散的思维让学生们产生学习欲。

她知道该如何维护孩子们脆弱的自尊,因为自己从小到大就活在周遭的目光里,就连自己的父亲也会区别对待自己。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9F班的同学开始学会积极地处世,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差距也在缓慢地弥合与冰释。嗝嗝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自我和对群体的双重拯救。

但这些,也许还是不够多。作为一个患病的女性,奈娜一直都在碰壁——她光找上这个无人问津的工作,就花了五年时间;她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学生在考试前能在学校里学习,而这些学生们也差点就要被集体退学。

这绝对不是在刻意“卖苦”,社会便是如此。很多时候不是靠“努力味道的鸡汤”就能顺心如意,无可奈何也是常态。

在电影的最后,没想到会是一直戴着反派脸谱的那位9A班的老头老师,在台上进行了点睛式的一段演讲。

他说道“二十年前,以为老师的教学难,如今发现原来做学生更难。因为老师教的不好,不会被人批评、不用承担后果;而当学生,则要面对老师的批评、考试升学的压力。”这既是他对自己一贯用“有色眼镜”待人的行为所作的反思,也是对印度社会的教育体制现状的反思。

《嗝嗝老师》讲了很多主题,但电影的核心,其实就是展现出在遇到社会与人生的困境时,要如何选择勇敢地去打破、去革新,而非回避问题。

嗝嗝老师不仅破除教育的教条主义,给我们展示了即便在一个并不理想的社会里,也能拥有的理想化教育环境。同时,她也战胜了自己。即便身患疾病、饱受嘲笑与欺侮,面对再多、再大的质疑,也能坚信心中的善念,并凭此做出自我选择,为人生找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近年来上映的大批量印度电影中,第二部以“大女主”戏为主的,带有鲜明女性视角的电影。

和上一部《神秘巨星》比,我更倾向于这一部的表达。女性不再是等待救赎的客体,也不再是只有拥有巨大天赋才能成功逃离残暴生活的人,而是真正能自由地为自己发声。如《死亡诗社》中所言:

“只有你的内心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你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也许,在经历了众多印度电影的大卖和《我不是药神》的暑期轰炸之后,这类带有深厚“印度电影印记”的作品,已经没那么让我们的观众感到“新鲜”了。

但《嗝嗝老师》依旧有它的优势——它融“春风化雨”的教育理念、战胜自我的平民励志和格差社会的探讨为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