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电影 » 准备就绪印度电影
扩展阅读
如何评价张艺谋新电影 2025-03-31 10:55:37
香港老电影黄秋生 2025-03-31 10:54:18
全集电影播放30分钟 2025-03-31 10:39:31

准备就绪印度电影

发布时间: 2025-03-28 13:30:51

Ⅰ 电影的起源,以及如何发展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作为机械师,梅里爱制造了一整套机关、机器和舞台道具;作为画家,他制造了无数个布景和服装;作为魔术师,梅里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新的特技;作为作家,他不断创造出新的剧本;作为演员,他是他节目中的重要角色;作为导演,他懂得怎样设计和调动一个小剧团。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梅里爱天才的特征,在于有系统地将绝大多数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场景的化分等等,应用电影上来。”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直到今天还以各种形式保留在电影中。
梅里爱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机械装置,同样,由于无声电影的需要,梅里爱也特为演员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演技。这种演技虽和哑剧的演技有所不同,但着重夸张,突出手势,因为它非常注意动作,而对面部表情极不重视。影片《灰姑娘》是梅里爱戏剧电影的代表作,这部取材于欧洲著名童话故事的影片,巧妙地运用了诸种特技手法,把南瓜变成车子;把老鼠变成了马车夫,对于特技摄影的开创性运用,是梅里爱对于电影的又一个贡献。
1902年,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两部有名科幻小说编导了著名的科学幻片《月球旅行记》。这是他的高峰作,在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影片描述了一群身着星相家服装的天文学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们来到一座奇怪的机器制造厂,一些漂亮的女海员搬来一个大炮弹状的飞行器,当天文学家坐进去后,他们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学家们从飞行器里出来,欣赏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风光;他们还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们的欢迎。天黑以后,他们从梦中被冻醒,就钻进了一个大洞窟里,在里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几经危险周折,他们又乘炮弹飞行器飞回地球,经过海底奇异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礼中结束。梅里爱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使电影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影像视听艺术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的鲍特。鲍特在《火车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个场景来构成一部电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爱的影片都是从头到尾一个镜头。《火车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场景来构成电影(严格说来它还不算真正的电影,因为那时候没有镜头变化)。鲍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写,电影史上很有名的镜头就是让手枪对着观众,在影片里已经初步尝试,但是,对这种镜头的美学功能,它的作用还根本没有任何有意识的认识,所以这只是一种自发的开始走向电影艺术的一个阶段。
在无声电影阶段,对电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和苏联的爱森斯坦。
1908年,大卫格里菲斯加入了爱迪生公司,一开始时当演员,后来当导演。从1908年到1912年间,他共导演了大约四百部影片。在《孤独的别墅》中,他创造了“平行蒙太奇”,标志着电影已完全摆脱了舞台剧的束缚,电影的时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这时期美国出现的布赖顿学派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赖顿学派的代表威廉保罗在《彼卡德里马戏团的摩托车表演》中成功运用了移动摄影。威廉逊还在《中国教会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戏剧式场面,以划分两头的交切手法造成剧情的渐次紧张,给其后的惊险片特别是美国的 “西部片”开了先河。布赖顿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镜》和《望远镜中的景象》中,同一场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写和远景相结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对电影语言的开拓与应用作出了贡献。此外,布赖顿学派的柯林斯和哈桥梁尔分别拍摄了《矿工的生活》与《煤矿爆炸惨案》、《囚犯的越狱》等真正描写现实生活的影片。这一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电影城的法国万森市,被誉为“世界电影首都”,拥有“百代”“高蒙”两大电影制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称为世界电影史的“百代时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莱坞也在拍摄《基度山伯爵》时初具雏形。其时,只不过是摄影师汤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共同搭建的一个小小的摄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规模。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梅里爱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后,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一代巨匠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后,就这样靠别了世界。梅里爱的衰落和好莱坞的兴起,标志着电影已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阶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他充分运用了他发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语言,影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美电影艺术探索的成果。这部影片在广阔宏伟的历史场景中,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的跳跃自如的特性,同时体现了蒙太奇多线对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接而成,不同景别的转换使用,灵活多变的摄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大胆创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和谐、变换,各得其所。如大远景,他用来表现两军对峙交火的战争场面;特写,他用来表现人物的细部动作。在拍摄三K党信马飞驰的场面时,格里菲斯将摄影机安装在卡车上,追逐奔马进行跟拍,取得了紧张、逼真、生动别致的画面效果。一年后的《党同伐异》也是标志格里菲斯毕生成就的影片,冲破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限制,创造了开拓银幕时间、空间的“多元律”。影片将不同时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丰富并发展了平行蒙太奇语言。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间的节奏,溢彩流光的画面,移动摄影的美感,宏伟开阔的大胆构思,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电影成为艺术已有公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电影到此时才有了真正的艺术作品。美国喜剧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也是无声电影时期杰出的电影艺术家。1914年,编导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钟的爱情》。接着,《阵雨之间》又问世,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流浪的夏尔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乐街》里,夏尔洛形象显示了逼人的光辉。《夏尔洛从军记》一片标志着卓别林表演艺术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资建厂,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20年代,他拍摄了一批以《淘金记》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别林一生有80部喜剧电影作品,其中《王子寻仙记》、《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摩登时代》和《淘金记》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别林电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尖锐的讽刺性及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特色。萨杜尔先生对其作品作了如下评论:“卓别林的影片是唯一能为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群众所欣赏。同时又能为水准最高的观众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影片”。
苏联的著名电影大师谢盖爱森斯坦是无声电影时期为蒙太奇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举世瞩目的重要贡献的杰出代表。 1924年,他导演了第一部影片《罢工》,创造性地使用了杂耍蒙太奇,把沙俄军警屠杀工人镜头和屠杀牲畜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现,造成了怵目惊心的隐喻。1905年,他导演了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史诗式的无声片《战舰波将金号》,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现了俄国1905年革命。该片曾多次在国际电影评选中获奖。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的场面、段落,已成为影响几代电影艺术家的经典性范例。1927年,他还导演了《十月》。 爱森斯坦的贡献在于对蒙太奇理论地阐述和艺术实践,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爱森斯坦的艺术特点在于将格里菲斯创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善于运用特写表现事物的内涵;利用镜头的交切形成蒙太奇节奏,揭示人物的内在情绪;充分发挥了蒙太奇的隐喻功能 ,形成“诗电影”的传统。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蒙太奇不仅是画面组合,同时也扩展至声画的对位或对立,因而丰富了蒙太奇的内涵手段。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符合电影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走向艺术真正发达的时期。1933年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得以改为后期录音,电影摄影又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了。同时,蒙太奇理论和手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拍摄《逃兵》一片时,就曾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方法来加强影片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1935年,马摩里安摄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彩色胶片的发明,使得电影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声音和色彩促使电影更趋近于自然。有的电影创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彩色电影的问世,标志着电影从诞生发展达到了完善成熟的发展时期,从此电影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电影在战后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战后的苏联及其东欧国家形成四足一方,大体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轨道缓慢发展。艺术创作受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少有突破和进展。这一时期,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电影在"解冻文学"的思潮影响下,开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继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飞》以后,苏联电影便出现了再度大发展的局面。西欧的电影大国,如英、法、德、意,构成当时四足并立的另一极。战争留下的阴影和经济困难的制约,西方电影进入特殊的时期,在困难和对手挑战下,不仅没有委缩,反而刺激了西欧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在东方,主要是日本、中国、印度的电影出现了长足的新发展,并先后进入了世界大国之列。日本电影在东方起步较早,二战期间日本电影步入歧途,而战后不久便获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以后,日本电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电影在三十年代开始也有了较好的狭窄的发展。进入本时期后,印度电影因受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电影的影响,逐渐从追求豪华的音乐歌舞片而转向现实。1953年,拉基卡普尔导演的《流浪者》和比麦尔洛埃的《两亩地》等影片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产量达285部,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现在,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多达700部左右,成为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心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电影》杂志反法西斯影评家巴巴罗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于新闻记者和作家的年青导演是他们的响应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利萨尼、莫切里尼等。他们要求建立一种现实主义的、大众的和民族的意大利电影。他们的口号是:“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他们十分重视作品的真实,尽可能使场景和细节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诚,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实景拍摄;不大注重讲究文法,不强调蒙太奇剪辑;主张启用非职业演员,演员在表演中可以即兴对话。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罗马11时》、《偷自行车的人》、《游击队》、《警察与小偷》、《大地在波动》、《橄榄树下无和平》、《米兰的奇迹》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是取材大都是意大利的真实生活的纪实性写照。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对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是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电影从突破创新中走向多样化发展
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世界电影史上又出现了规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运动。这次电影运动始于法国,自1959年新浪潮兴起,法国电影出现了一条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业电影垄断制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号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价钱拍豪华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新浪潮。“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一个留下较多实绩,在世界电影发展过程中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运动。这次电影运动以反传统为旗帜,以非理性为基本特征,是对戏剧化电影更大的一次冲击。这次电影运动以夏布罗导演的《漂亮的塞尔杰》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吕弗《四百下》,阿仑雷乃《广岛之恋》在戛纳电影节引起轰动为开端。其电影艺术特征是:影片呈现全新风格、意识流和闪回镜头为一些创作人员常运用的表现手段,情节松散,众多生活事件无逻辑地以无技巧手法编辑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活动,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后期影片,现实主义完全被抛弃,影片陷入到狂乱、神秘和颓废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节化的倾向愈演愈烈,导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于声势浩大,且敢于突破创新,所以,在电影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既确立和强化了导演的中心地位,又进一步发掘了电影的特性,丰富了电影的语汇,推动了这一时期电影的全球性的大发展,真正形成了电影题材的多样化、电影样式的丰富化和电影思潮与流派的多样个性化。
这一时期全世界的电影事业出现较大的发展。就连拉丁美洲、远东、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电影都有了可观的发展,而过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电影史已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段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智利、古巴、玻利维亚等国电影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发展到充斥着整个中南亚电影市场,并影响着整个大陆的局面。所以,本时期世界电影已由过去的四足分立并进变成了全球性大发展。
世界电影发展中有两个名词必须要谈,一是好莱坞,一是奥斯卡
上文谈到1913年好莱坞电影城初具规模,实际上当1908年摄影师汤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来到这儿拍摄《基度山伯爵》时,这里还只是美国西海岸洛杉矶郊外的一个小村,这个小村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之所以被称为好莱坞,意即常青的橡树林。
自1913年建立以来,这里聚集着派拉蒙、米高梅、福斯、环球、华纳等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导演和演员去那里拍片和表演,成为美国繁华的电影城市。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出品的主要基地,据有人统计,生产的影片可以分为75种类型,其中我们较熟悉的有侦破片、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惊险片、科幻片、抒情片,这些制片公司在电影方面大量投资,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取得了世界电影的霸主地位。
好莱坞摄制的影片完全是以票房价值收入为指导原则,制片人关心的是如何多赚钱,要求“把光打在有钱的地方”,“把镜头对准观众崇拜的面孔”。因此,好莱坞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这些影片十分讲究戏剧性,编织各种人在各种生活中的各种遭遇,结构紧凑、曲折,人物性格复杂、独特,情节常有误会、巧合;富有传奇、浪漫色彩,具有极大的刺激性和观赏性,能够满足要求娱乐的感官体验和心理需求。
第一部在好莱坞拍摄的电影史根据大仲马的原著改编的无声影片《基督山伯爵》,那是1908年在好莱坞的荒野上搭建的一个简陋的棚子里拍成的。有些人把1913年影城好莱坞的奠基年,这年由派拉蒙公司在好莱坞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摄影棚,并有当时美国东部大导演西帛.地迷尔来此拍摄《通婚着》一片,摄影棚也由此再次扩建,所以人们将这作为好莱坞的诞辰载入史册。
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其间推出了不少传世佳作,如《乱世佳人》、《蝴蝶梦》、《魂断蓝桥》以及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杰作《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这些影片不仅被奉为好莱坞的经典之作,而且也为世界电影史册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世界观众并由此熟悉了那些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明星:卓别林、鲍嘉、盖博、泰勒、劳伦斯、琼.芳登、英格丽.褒曼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畸形发展,好莱坞也受过种种危机,通货膨胀,制片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电视业的竞争,观众审美观的改变,一度使好莱坞走向低谷。有的公司因此亏损,有些公司干脆搞多种经营,变摄影棚为旅游、展览区。直到70年代,制片商们采用了欧洲的制片人制度,才使好莱坞走出低谷。同时,制片商还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创造了立体声、宽银幕等电影形式;有的厂家与电视化敌为友,使好莱坞也跻身于电视界,并由此使影视事业走向繁荣。
至于奥斯卡,众所周知,每年的三四月间,太平洋之滨的美国名称洛杉矶音乐中心影星荟萃,他们在这里参加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办的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这一年一度的颁奖盛典,不仅是美国电影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影坛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事情。
在美国,最为著名的电影艺术奖由两种,一是外国记者颁发的金球奖,另一种是奥斯卡金像奖。比较而言,金像奖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它是美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一旦独占鳌头,便马上身价百倍,因此,此项大奖的竞争颇为激烈。
为什么金像奖命名为“奥斯卡”呢?这还得从金像的设计说起:金像的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的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木斯构思而成,后由青年雕塑家乔治.斯坦利于1928年完成塑像的制作。这尊金像的主体是一个男人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手中紧握战士的长剑,身长34.5厘米,重3.45公斤,由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称之为金像奖。得名奥斯卡是在1931年,颁发金像奖之时,说来也纯属偶然:当年颁奖前夕,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一起评论金像,当时的艺术与科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仔细地端详了金像后,情不自禁地叫到:“呀!他看上去真象我的叔叔奥斯卡。”于是,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便称金像为奥斯卡,这个名称也从此闻名全球了。
奥斯卡金像奖诞生至今已有73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乃至世界电影事业的飞跃发展。奥斯卡金像奖原定为两年评选一次,自1934年起,扩大到每年一次。最初规模不太大,活动只限于电影界内部,且评选消息只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直到1953年,评奖的全过程才第一次通过电视媒介向全国实况转播,同时还增设了一项外国影片金像奖,至此,奥斯卡奖评选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件大事。如今,有了卫星作为传送媒介,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更是家喻户晓。1989年3月30日,在好莱坞举行盛况空前的第61届奥斯卡奖揭晓盛典,主持人当场宣布:世界上有91个国家的十亿观众,包括第一次收看实况转播的前苏联观众通过卫星收看这次颁奖仪式。
总之,从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电影在技术上是相当完善了,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是已经成熟了。我国的电影理论家邵牧君在《西方电影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电影在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可以从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是形成期(1895年——1927年),从爱迪生、卢米埃尔在美国和法国发明电影之日起,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单镜头到多镜头剪接,从而形成视觉语言的二十多年历史。
二是发展期(1927年——1945年)。在这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电影获得了声音和色彩,具备了电影艺术的一切必要的表现元素。人们对反对无声电影的经验开始了总结,并且在运用音响和色彩方面,在探索电影形象表现潜力方面都展开了认真的研究和实验。
三是成熟期(1945年至今),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在技术上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后的技术发展不再对艺术表现有重大的影响。电影从此进入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阶段,并在同其他艺术的关系上,从过去单纯的摹仿吸收进行到有取有舍的阶段。此外,更值得重视的是,电影这时的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品,而是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的艺术门类了。

Ⅱ 有高人知道《虎兄虎弟》这部电影是怎么拍的吗

选角中最艰巨的挑战莫过于寻找扮演桑哈和戈莫的虎演员。幸运的是,阿诺知道谁能慧眼识珠,他就是在16年前协助拍摄《子熊故事》的著名驯兽师泰尔瑞·勒· 波特尔(Thierry Le Portier),最近,波特尔曾与美国驯兽师兰迪·米勒(Randy Miller)一同参与《角斗士》的拍摄。阿诺说:“当我决定拍摄这部电影,我就把剧本的初稿寄给了泰尔瑞·勒·波特尔,他是真正的行家,让我钦佩无比,作为德高望重的野生动物专家,他也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驯兽师。我现在还清晰记得他在第一次电话交谈中说道,‘正因为难以置信和无法完成,所以我们才要做!’”波特尔回忆说:“我们谈到了与老虎相处的方方面面,他对驯虎和引导老虎表演的不同方法很感兴趣。”
影片中选取的老虎混杂了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和西伯利亚虎的血统,一共使用了30只,最棘手的难题是一直让7-12周的虎崽随时待命,为此剧组找遍了全世界刚出生的虎崽,不计其数的动物园随时与他们保持联系。片中大多数虎崽都来自法国,有一些来自泰国,有一些甚至需要用奶瓶来喂养。这其中有很多都是被虎妈妈遗弃的。
波特尔用语言、声音和手势来引导老虎,他的驯虎方法依赖于他对老虎动作的预见能力和挑选适合电影表演的老虎的精准眼光。阿诺说:“每只虎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我从没想到差异会这么大。”波特尔说:“我了解片中每个虎角色,我知道它们在不同环境中和对其他同类如何反应。比如说,有一只雌虎很有胆量,什么都不惧怕,于是我用它来完成有难度的特技。”
让毫无亲缘关系的老虎间表现出一家人的感觉很有难度,而虎妈妈与幼崽之间的关系更难表现。一般来讲,每个老虎种群由雌虎和幼虎组成,而雄虎生性孤僻,喜欢独自行动。不过,阿诺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拉塔哈姆泊尔野生动物保护区有了意外发现,该地区的雄虎和雌虎一起捕食、一起和幼虎玩耍,承担保护家庭的责任。这鲜为人知的一面在影片的多个场景中得以体现。
在片中波特尔使用了一只他最喜欢的雌虎Indra,他说:“看起来有些让人吃惊,Indra和不是自己所生的幼虎玩耍了37分钟。那只虎崽玩她的尾巴,用爪子打她,后来Indra甚至舔了虎崽。当时我正在5米远处拍摄这一幕,当她开始被虎崽激怒时,我让她平静下来。这段场景之所以拍摄得很完满,归功于我和Indra长久以来建立的稳固关系,而且幼虎天生就愿意接近雌虎,尽管她并不是他的妈妈。”
阿诺回忆说:“我们用‘方法表演’(Method Acting)来引导幼虎,‘方法表演’是指让演员沉浸到影片角色的情绪中。我的口袋里装满了各种吸引虎崽注意力的东西,比如它们嗅到巧克力粉就会立刻打喷嚏,可让它们打哈欠就很难了。我们有很多虎崽困倦入睡的镜头,好在我们知道幼虎在喝光一瓶奶的一个半小时之后会睡觉,于是可以给它们喝两瓶奶,这样就很好拍了。因为你无法让它们排练,所以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只能等待,不过这些小老虎非常顽皮有趣,当你把两只虎崽放在河边,不用等多久就会发现它们会把爪子伸到水里,它们会越玩越疯。如果把椰子放在它们面前,它们就会像猫看到线团一样玩耍起来。”
盖·皮尔斯每次和幼虎配戏时都乐此不疲,他说:“我都无法把它们放下,我已经习惯给它们喂奶了,这些小家伙很快就会围着我转。尽管它们很幼小,但体重却不轻,而且非常强壮,叫声也蛮吓人的。”
对于大一点的老虎,吸引它们的注意力就不那么容易了,通常让人骑马跑开会吸引它们的视线,不过老虎见的多了,也会见怪不怪。日复一日,波特尔总会想出各种方法让虎完成表演,他对动物天性和角色的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非常尊重这些动物,” 波特尔说,“驯兽师与他的动物之间必须建立稳固的关系,必须相互信任,你不仅是它的朋友,还是它的同伴。我伴随它们拍摄了每个镜头,当完成有难度的镜头后,我会拍拍它,用话语夸奖它,它会知道自己做对了。你无法改变它们的个性,只能增加训练,必须创造和它沟通的语言。”阿诺说:“没有泰尔瑞和他的热情和判断力我根本无法完成这部电影,他真的让人难以置信,他能一眼看出动物会做出什么样的动作,知道如何引导它们进行表演。”
尽管对动物如此驾轻就熟,但波特尔一直认为,不管这些老虎经过怎样优秀的训练,但它们毕竟是野兽。“当你走开,它就会恢复普通老虎的凶残。被驯养的老虎很危险,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野生老虎还要危险,因为它们每天都和人在一起,它们根本不惧怕人类,”波特尔说。
将老虎运到柬埔寨的准备工作提前数月就开始进行,必须对老虎对柬埔寨气候的反应和卫生防护方面进行研究。尽管老虎喜欢15-25度的气温,但仍须提前一个月将它们运到柬埔寨,为它们适应当地天气留出足够时间。
为了让老虎们的旅途安全舒适,波特尔使用了能够调节气压和温度的运输机,从法国Vatry直接赶赴柬埔寨暹粒。剧组在暹粒建造了高标准的虎舍,因为每个外景都占地数英亩,于是剧组使用了特制的安全网,在每天开拍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会巡视防护网是否有漏洞。拍摄时,剧组人员会呆在防护笼里,只有摄影机位于栏杆之外,通过遥控取景。在每个防护笼里,都有专人负责安全。出于安全考虑,每个场景都需要分别拍摄两次,第一次拍摄老虎,第二次再拍摄演员,然后在后期制作中进行合成。
在影片开拍几个月后,盖·皮尔斯强烈要求能在表演中与老虎零距离接触,经过周密的计划,剧组决定拍摄一段这样的镜头。波特尔说:“我蹲在盖的身后,我的助手们也站在周围,当老虎朝我们走来时,我会盯着它的眼睛,如果它对盖没兴趣,我会让它继续接近,如果它注视着演员的方向,我会从盖的身后站起来吸引虎的注意,从而让盖离开。”在拍摄现场,防护笼就在旁边,一旦有突发情况,皮尔斯会迅速撤入笼中,他牢记着波特尔的一句话,“你能训练它们,却不能驯服它们

Ⅲ 电影飞天观后感,高中生的,,有关航天精神

《飞天》电影中,张天聪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刻苦训练、专业技术过硬,但仍然在神舟七号宇航员选拔中失利。面对种种压力,张天聪没有放弃飞天梦想,毅然选择继续留在航天员大队,成为谢朝阳、王立三、周晓苏等新一代航天员的训练教官。 面对国际对于外太空资源抢夺形势的加剧,中国政府决心在太空建立永久性空间站,而宇航员正是这项任务的重要执行者。张天聪不仅是新一代航天员的教官,同时也是他们的竞争者。怀揣着“飞天”之梦的张天聪与所有航天员一起经历着种种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训练。为了进行失重训练,航天员们远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出色的训练成绩赢得了俄罗斯、美国等同行们的尊重。
在长达数年的训练中,张天聪的执著和顽强感动了身边所有人。尤其是女儿张思羽,放弃保送北京大学的机会,考入飞行学院,决心与父亲一样,成为一名航天员。 新一轮选拔来临,然而命运却再次和张天聪开起了玩笑。由于探望刚刚执行完抗洪抢险任务的女儿,张天聪患上了病毒性感冒,错失“飞天”的机会。 张天聪并没有陷在失败中,而是和王立三、周晓苏组成新团队,角逐登陆中国太空站的机会。一切已经准备就绪,问天一号飞船在发射塔就位。投票会议上,谢朝阳组因为年轻的优势获得了问天一号的飞天资格,张天聪组备份,执行问天二号增援任务。 问天一号飞船上天后,一切运转正常。突然,远处飞来的太空碎片击中了太阳能电池板,电力系统受损,飞船陷入了严重危机中。千钧一发之际,问天二号点火升空。张天聪凭借出色的技术很快修复了破损的电池板,问天一号恢复正常。太空中,空间站和连在一起的两艘飞船在太阳的照射下,现出夺人心魄的美丽……

Ⅳ 大家帮忙介绍一些老的印度电影,大篷车那个年代的

你说的那个是神象奇缘
看电影学印度语 胆小鬼传奇
看电影学印度语 印式英语/印度英语
看电影学印度语 丛林怪物/死亡森林
看电影学印度语 流浪狗罗密欧
看电影学印度语 宝莱坞劲敌
看电影学印度语 生死竞赛/骇速霹雳火
看电影学印度语 难以置信的爱
看电影学印度语 抗暴英雄
看电影学印度语 为爱毁灭
看电影学印度语 地球上的星星/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心中的小星星
看电影学印度语 未知死亡/凶心人在宝莱坞
看电影学印度语 有时快乐有时悲伤/花无百日红
看电影学印度语 永不说再见
看电影学印度语 夺命煞星宝莱坞2:再度追击/追踪再现2/夺命煞星宝莱坞之国王归来
看电影学印度语 夺面煞星宝莱坞/追踪再现
看电影学印度语 好运理发师
看电影学印度语 我的名字叫罕/我的名字叫可汗
看电影学印度语 宝莱坞生死恋/德夫达斯
看电影学印度语 阿育王
看电影学印度语 印度教父
看电影学印度语 帝国勇士/英雄威尔/英雄片
看电影学印度语 来跳舞吧/雨季的婚礼
看电影学印度语 阿拉丁/阿拉丁神灯
看电影学印度语 阿克巴大帝/约达哈·阿克巴/帝国玫瑰
看电影学印度语 宝莱坞机器人之恋/铁甲情痴终结者
看电影学印度语 我心狂野
看电影学印度语 天赐良缘
看电影学印度语 爱人
看电影学印度语 宝莱坞传奇/轮回/和平/如果·爱在宝莱坞/再生缘/超时空爱情
看电影学印度语 永恒的爱情
看电影学印度语 天生一对
看电影学印度语 时尚
看电影学印度语 风筝
看电影学印度语 爱斗气爱上你
看电影学印度语 海誓山盟
看电影学印度语 三个女人的故事/夜来香
看电影学印度语 印度往事
看电影学印度语 飞行
看电影学印度语 橙色
看电影学印度语 雄狮
看电影学印度语 塞班
看电影学印度语 王子
看电影学印度语 武力
看电影学印度语 拳神
看电影学印度语 我和你
看电影学印度语 情怨2
看电影学印度语 色欲情仇
看电影学印度语 热血无赖
看电影学印度语 准备就绪
看电影学印度语 保镖
看电影学印度语 无畏之心
看电影学印度语 终极武器
看电影学印度语 斯瓦卡希
看电影学印度语 幻影车神2
看电影学印度语 加油,印度
看电影学印度语 恶棍无赖
看电影学印度语 铁血硬汉
看电影学印度语 亲密有罪
看电影学印度语 戆徒/混蛋
看电影学印度语 音轨/原声
看电影学印度语 迷妄国度3
看电影学印度语 流浪者
看电影学印度语 车神/雷霆杀阵/幻影车神
看电影学印度语 燃情迈阿密
看电影学印度语 瓦塞浦黑帮
看电影学印度语 我们的故事
看电影学印度语 与时间赛跑
看电影学印度语 追女大作战
看电影学印度语 black/黑色的风采
看电影学印度语 年度推销员
看电影学印度语 溃堤决坝999
看电影学印度语 我恨爱情故事
看电影学印度语 吾土吾民/故土
看电影学印度语 宝莱坞荧幕女杰/宝莱坞银幕女杰
看电影学印度语 来吧!吐个烟圈
看电影学印度语 一网打尽/通缉令
看电影学印度语 灵异鬼宅3D/闹鬼
看电影学印度语 三傻大闹宝莱坞2
看电影学印度语 爱无国界/印度情书
看电影学印度语 无畏警官/爆裂刑警
看电影学印度语 曾几何时/爱情我做主
看电影学印度语 勇士/超越时空的爱恋
看电影学印度语 宝莱坞之不可能的任务
看电影学印度语 爱情鸡尾酒
看电影学印度语 偶滴神啊/噢,我的神啊
看电影学印度语 印度超人/克里斯/卡里什
看电影学印度语 季节/四季倾城/恋爱季节
看电影学印度语 谁是我的新郎/嫁给我好吗

Ⅳ 印度电影女主角为了躲避追她的人假装别人住进男主角家,一开始男主角想把她赶出去,后来爱上她

准备就绪

准备好|Ready

导演:Anees Bazmee

主演:萨尔曼·汗 阿辛 迪皮卡·帕度柯妮

产地:印度

剧情:故事围绕着 普瑞姆 和 珊嘉纳的家庭

普瑞姆被派到机场接未婚妻——普嘉,而普瑞姆怎么会想被婚姻束缚呢?于是想用接不到普嘉的借口来欺骗家人

而这时,刚从婚礼上逃出来的珊嘉纳,偶然遇到了来接普嘉的普瑞姆,知道了普瑞姆的想法,而且没人认识普嘉,于是冒充普嘉,住进了普瑞姆的家里

而后普瑞姆发现了珊嘉纳的身份,知道她是从婚礼上逃出来的,但仍然向家人隐瞒“普嘉”是珊嘉纳的身份

另一边,珊嘉纳的两个舅舅,都想拿到珊嘉纳20亿卢比的财产,想让珊嘉纳嫁给自己的小舅,因而两位舅舅成了敌人

珊嘉纳被舅舅 苏拉吉.查德里找到并带走了,普瑞姆找到了珊嘉纳,并了解到情况,遍将计就计,让珊嘉纳回到舅舅那里…

而普瑞姆的策略,使珊嘉纳的两位舅舅消除了敌意,最终也有情人终成眷属。

Ⅵ 印度电影 金奈快车里唐古巴利的扮演者

Nikitin Dheer——Tangaballi(唐古巴利)
Nikitin Dheer is an Indian actor who works in Bollywood films. He made his debut as the primary antagonist in Ashutosh Gowariker's historical drama Jodhaa Akbar, which emerged commercially and critically successful.Thereafter, he has appeared in villainous roles in Anees Bazmee's comedy Ready, Arbaaz Khan's action film Dabangg 2 and Rohit Shetty's action comedy Chennai Express, all of which were economic successes. He is the son of actor Pankaj Dheer.

Nikitin Dheer是印度宝莱坞的电影演员。他的首演是由导演AshutoshGowariker拍摄的历史剧阿克巴大帝,表现出了自身优秀的商业性。此后,他又在Anees Bazmee's导演的喜剧准备就绪,Arbaaz Khan's导演的动作片无畏警官2和罗希特谢蒂导演的行动喜剧钦奈快车中出演角色,都是不错的商业电影。另外他还是演员的Pankaj Dheer的儿子。
注:该资料源自谷歌(更多详细资料请谷歌搜索Nikitin Dheer)

Ⅶ 《流浪者》拉兹之歌到底是谁唱的啊是否拉兹·卡普尔

电影《流浪者》拉兹之歌到底是谁唱的?一个流传了整整七十年的谬误是时候澄清了。

一、冷知识:《拉兹之歌》词曲作者是个小木匠

1948年春,二十四岁的拉兹·卡普尔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R·K FILM,成功拍摄了《火》与《雨》。

我们在《流浪者》片头看到的这个R·K FILM标志,拉兹一手搂着丽达一手拎着一把小提琴,即源自《雨》电影海报。

获得初步成功后,拉兹打算趁热打铁、再下一城,集结所有资源拍摄《流浪者》。

他说服父亲 普利特维拉 加入,还带上了从未拍过电影的爷爷 德万·卡普尔

最后就连小弟弟 沙希·卡普尔 也加入进来,卡普尔家族几乎全员出动。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唯有一件事令拉兹头疼不已,那就是《流浪者》全片音乐一个音符都没有诞生。

这是相当致命的,要知道,歌舞片看的就是声画对位,没有音乐,皮之不存,一切工作无法展开。

先前拉兹手下有个音乐人叫罗姆·甘古利,二人已经合作了《火》和《雨》,拉兹有感此人创作水平十分不稳定,尤其这次《流浪者》,没有一首曲子是他想要的,拉兹心急如焚。

细心的拉兹还发现一件事,罗姆·甘古利并没有乖乖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加班,总是半夜偷偷溜出去。

罗姆是去哪了呢?

跑去花街柳巷找灵感去了?

很快拉兹发现,罗姆是深更半夜偷偷跑去一家剧院找人,这个剧院不是别人家的,正是自己父亲老卡普尔名下的—— 普利特维拉剧院。

话说回来,《流浪者》的作曲罗姆跑到这家剧院干嘛呢? 他要找人——剧院乐队琴师 杰基山

杰基山在未进入剧院前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木匠,尽管有着过人的天分,但生性憨厚的他不显山不露水也懒得争功,基本泯然众人。

事实上,《火》与《雨》两部电影的音乐,罗姆都要暗地里向杰基山求助才能成谱。

聪明绝顶的拉兹很快弄明个中蹊跷,他想都没想就对罗姆说了声“你回家吧”。然后将杰基山毕恭毕敬请到他的办公室里,对他说——“今后你就是我的音乐总监!”

杰基山说不行,您得带上剧院乐队负责人 香卡 ,香卡是自己的伯乐和知音。

香卡在面试杰基山的时候,十分欣赏他的作曲才华和演奏技能。出于爱才之心,在没有向老板汇报的情况下,拍板留下了小木匠杰基山,其人大公无私、情操高尚。

拉兹闻听后马上做出了决定,由杰基山和香卡二人一起肩负起《流浪者》音乐创作。

很快,二人谱写出《帆船之歌》、《拉兹之歌》、《海风之歌》、《丽达之歌》等九首电影音乐,拉兹极为满意——“这正是我想要的!”

拉兹·不仅是个艺术天才,还具有一流的商业头脑,他马上第一时间与杰基山和香卡签约,买下二人今后所有音乐的版权。

此举完全改变了杰基山的个人命运,他的 社会 地位和个人财富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步步生莲、步步生金,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木匠摇身一变成为 社会 名流,日后成为蜚声国际的音乐家。

那么,《拉兹之歌》到底是谁唱的?《丽达之歌》又是谁唱的?

二、《拉兹之歌》到底是谁唱的?

这里可能要给大家一个比较令人失落的答案——《拉兹之歌》并非拉兹·卡普尔所唱。

《流浪者》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我国上映,之前由于讯息不发达,这个误传持续了将近七十年之久。

事实上《拉兹之歌》的演唱者叫穆科什(Mukesh),是天竺国宝级歌星,演艺地位并不亚于拉兹·卡普尔。

甚至由于相貌英俊,穆科什还当过一段时间演员。

穆科什还有一个儿子大名鼎鼎,那就是 尼汀·穆科什 ,《奴里之歌》那个歌喉婉转的男声部“阿加里……”就是这小伙子唱的。

不过穆科什逝去得十分突然,1976年8月27日,穆科什在美国巡回演出时在底特律心脏病突发离世,而且当时是死在舞台上。年仅五十三岁。

他的最后一首电影插曲是拉兹·卡普尔的《虔诚之美》(上映于1978年)。

穆科什死后留下一个空白,其后天竺每位男歌手都有一个野心,想填补这个空白。然而无一称愿,包括他富有才华的儿子尼汀·穆科什。


三、《丽达之歌》又是谁唱的?

纳尔吉丝是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女演员,经她诠释的丽达,美丽、温婉、兼备智慧与勇气,将丽达悲欢离合的经历和内在矛盾的 情感 丝丝入扣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

而拍摄《流浪者》这一年她也不过二十二岁的年纪。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结尾,丽达俏皮地冲着拉兹挤了挤眼, “我还会叫你野人。” 多么可爱的女孩儿,几乎满足了男人对一个女性的所有幻想。

纳尔吉丝正如她的名字“水仙花”一样在我们记忆里淡淡吐露着芬芳。

纳尔吉丝深爱着拉兹·卡普尔,只是拉兹已有妻室,拍摄《流浪者》时他已结婚四年,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父亲。

拉兹的妻子 克里希娜 是老卡普尔的表妹、拉兹的表姑,对,你没看错,就是这样亲上加亲!有庞大家族做后盾,正宫地位自然是牢不可摧!

纳尔吉丝这段苦恋,也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1957年,在拍摄《印度母亲》时片场起火烧着了她的衣服,扮演她儿子的苏尼尔·杜特奋不顾身将她救出,后来她嫁给了他。

许多中国观众在喜爱《流浪者》的同时产生了移情心理,一是真心希望拉兹和丽达现实生活中走到一起;二是真心认为《丽达之歌》就是纳尔吉丝演唱的。

其实亦并非如此。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丽达之歌》、同时也是《奴里之歌》的演唱者——绰号“宝莱坞夜莺”的 拉塔·买盖世卡 (Lata Mangeshkar),也是一位神级女歌手,演唱作品有四万首之多。

她二十二岁时录制了《流浪者》,五十岁那年演唱了《奴里之歌》。

出生于1929年9月28日的拉塔至今仍健在,算来已有九十二岁高龄。

中国许多年轻人倒是对她十分熟悉,这并不奇怪,前些年非常流行的那首十分魔性的《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娇俏可人的女声部也是拉塔。

对,别怀疑,那一年她七十一岁!

综上所述,电影《流浪者》九首插曲由 穆科什 拉塔 两位歌手演唱。

拉兹·卡普尔和纳尔吉丝没有参与演唱录制工作 。“拉兹”、“丽达”的演技是如此优秀,带给我们跨世纪的感动,已无需赘墨增姿添彩。

正如那句老话——谁还会给金子镀金呢?


(全文完)

不太清楚,可以去网络上搜索一下。拉兹之歌是挺好听的,有爱情中的相爱味道,是青年男女爱唱的流行之歌。

印度老电影《流浪者》"拉兹之歌"是由拉杰.卡普尔演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