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评价电影《原罪》
电影《原罪》:探索爱情的真谛与标签的困境
在电影《原罪》中,我们邂逅了复杂的人性与情感纠葛,其中关于安全感、谎言与婚姻的讨论尤为引人深思。电影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爱情时,常常被外在标签所束缚,试图用财富、外貌等作为交换的筹码,却忽视了最本质的自我。
人们渴望爱情中的纯粹,渴望被爱者的接纳,而非仅仅因为"咖啡公司的老板"或"美丽的容颜"。然而,我们又常常不自觉地展示这些标签,像是在做一场表面的交易,害怕对方因为看不到真实的自己而离去。这样的标签,既是交换的工具,也是安全边界逐渐模糊的开始,正如路易斯所说,"爱情只是给那些相信它的人"。
婚姻,本应源自两情相悦,却在现实的压力下变成了物质的考量。电影中的角色们,为了结婚而结婚,背后的动机并非源自爱情,而是出于生活阶段的考量,这揭示了现代社会婚姻观的尴尬现状。路易斯的言辞,直指这种功利的婚姻观,"男人需要的只是温柔、真诚的妻子,她能年轻,能生育",这种观点挑战了爱情的初衷。
然而,电影并未止步于对现实的批判,而是深入探讨了爱情的本质。从青春期的纯真幻想,到成年后的付出与牺牲,爱情的定义在不断演变。电影中的路易斯最终明白,真正的爱情并非无条件的付出,而是相互的理解和接纳,"我爱你,因为我是你,不管好与坏",这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才是爱情最动人的力量。
在《原罪》中,爱情被描绘为一种成长的力量,它不是将你推向困境,而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电影提醒我们,爱情不是束缚,而是自由,它不应该成为尖刀,而是温暖的怀抱。尽管现实中有诸多考验,但爱情的童话仍存在于每个追求者的心中,那里只有"我"和"你",以及那份永不磨灭的炽热。
总结来说,电影《原罪》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探讨了爱情的真伪、标签的陷阱与自我价值的追寻,为我们提供了对爱情全新而深入的理解,让我们反思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我们是否真正找到了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纯粹。
2. 电影〈原罪〉的影评
第一次看《原罪》这部片子,有些不明白影片的名字为什么叫“原罪”。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好像也不单纯是一部讲述罪恶的影片。一看到“原罪”,就必然让人想到西方基督教人类原初的罪恶起源。那么这部影片以此为题,究竟想要说什么呢?
影片的故事情节是看明白了的:一个英俊富有的男子路易斯从美国邮购了一位新娘,新娘漂亮性感,路易斯从此深陷爱河。却没想到新娘是个骗子,新婚不久就骗走了路易斯几乎全部钱财,消失不见了。路易斯深受打击,一个人呆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满脑子想的却是“我要她回来”。几经周折,路易斯终于找到了她——自称真名叫邦妮的妻子,被背叛的愤怒、被欺骗的仇恨在邦妮的面前霎时烟消云散,他重新拥她入怀,甚至为了她背负上杀人的罪名,不惜倾家荡产。谁料到,这一切不过又是一个新的骗局而已。当他跟踪邦妮来到妓院,亲耳听到的却是邦妮在和搭档比利合谋要毒害自己。在黑暗中踉踉跄跄回到住处,路易斯等回的是邦妮和她的毒药。路易斯告诉邦妮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但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爱,路易斯还是喝下了毒药。邦妮后悔至极,她带着路易斯逃避比利的追杀,甚至为了保护路易斯,夺过路易斯手中的枪,当着巡警的面开枪打死了比利。邦妮被判了死刑,接受对神父的临终忏悔,却奇迹般的从狱中脱逃。影片最后,路易斯和邦妮在与朋友玩牌时合伙作弊,邦妮极具诱惑的对着镜头,手在脖子上轻轻滑过。
影片中低沉而略带欢快的古巴风情的小鼓节奏为整部影片增添令人沉醉而痴迷的情调,性感、欲望、诱惑、罪恶和爱情的交融,让人无法给出单纯的对或是错的判断。片子开始的一段,一张素白的脸,淡定的眼神:“You can't walk away from love”。注定这是一个与爱有关的影片。一开始,男人对什么是爱情没有什么概念,娶一个妻子就像是购买货物一样,只不过为了让她为自己生个孩子——像其他人一样。九点结婚,十点还可以回去工作,什么都无需耽误。在码头,迎着耀眼的阳光,看不清新娘的脸,可一声低媚的“是你吗,路易斯先生?”,已经足以扰乱平静的心。低回的音乐,痴迷的眼神,女人性感而略带神秘的诱惑,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沉迷惑乱?第一眼的相遇已经注定了的爱情,一个爱的无可奈何、罪行连连,一个却爱的毫无保留,名誉地位财富甚至生命都可以舍弃不顾。但女人却说:“It's not a love story. But it's a story about love.”
的确,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当我第二次看《原罪》时,忽然明白了,影片讲述的实际是爱与欲、救赎与原罪的故事。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撒旦的诱惑下,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生命树上的果实,从此人类一出生就背负罪愆。而这罪,起因于欲望,人类几乎所有的罪恶也都与不当的欲望有关。欲乃罪之始。爱,也是罪,因为人类之爱产生于欲。欲望,便是占有,不断地占有,人类的爱也同样包含着占有,一旦无法占有便会产生恨。但是,爱又是上帝给与人类救赎和自赎的途径,当爱超越了欲望,接近于上帝之爱的时候,就变成了不断的付出,无需回报的付出。所以,爱与欲,就像是背脊相对的天使与魔鬼,人心在爱欲之间摇摆,人也就在天使与魔鬼的角色中交替更换。《原罪》中有这样一段台词:“爱,就是不断付出,而欲望,则是不断索取”。影片中充满着欲望的气息,邦妮与比利为了婚姻骗局,在船上时就杀死了真正的新娘;比利贪得无厌,威逼邦妮继续欺骗路易斯,当他卡住邦妮的脖子狠狠的说出“你是我的”时,欲望之火在眼中燃烧,为了得到,为了占有,哪怕是犯罪!而路易斯呢?路易斯爱了,他也付出了,但是当得知被背叛和欺骗的时候,他还是愤怒了,“在失眠的夜晚我会想起她。她也许永远都不知道我是多么爱她,所以她也不会知道在她离我而去的那一刻我是多么恨她”。他拿起枪到处寻找邦妮,找到邦妮,却更深的陷入爱中。为了爱,他背负杀人的罪名;为了爱,他与她作弊赢钱被人暴打;为了爱,他放弃财富和名誉与她一起奔逃。当他以爱的名义不顾一切甚至犯罪的时候,也就跌入了罪谷。爱之欲,乃罪之源。
如果路易斯的爱仅仅停留在拥有邦妮,也就是说当他发现邦妮和比利的阴谋后,没有喝下毒药,而是揭穿他们,甚至报复了他们的话,那么,这里讲述的也不过是一个爱情与犯罪的故事了。但是,故事一开始,女主人公就说了:“It's not a love story. But it's a story about love.”所以,路易斯端着有毒的咖啡,缓缓的,沉静的,伤痛的对邦妮说:“我爱你,不管你是好的,坏的,你是谁,我就是爱你”,然后,喝下明知的毒药。在这一刻,路易斯的爱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爱,它没有了欲,它只有单纯的付出,完全的、无悔的付出。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的爱,才更接近上帝的爱,也正是这样的爱,使得邦妮背弃并杀死了充满贪欲和邪恶的比利,也正是这样的爱,使她在对神父临终忏悔后奇迹般从死牢中逃脱;是这样的爱,使得路易斯死里逃生,最终获得完美的结局。这是爱对邦妮的救赎,是爱对路易斯现实意义上的自赎。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原罪是人类爱与欲的起源,爱既是罪欲,又是上帝给人类的救赎之路。影片中还有这样一句台词:“爱情,只留给那些相信它的人。”那么,上帝的爱也是如此,它只留给那些相信它的人,只有那些相信它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3. 电影《原罪》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电影《原罪》的结局是:安吉丽娜在被处刑前和一个神父谈话,最后和他对换了衣服,和安东尼继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原罪》是一部带有浓厚基督教文化元素的影片。男女主人公祥乎在人生轨迹中所犯下的罪行以及他们自我救赎的过程,都深刻地再现了基督教文首宴局化中罪与救赎的主题。该片采用现实和回忆相交叉的方式叙述了一个徘徊在爱与被爱、迷失与救赎、忏悔与重生之间的故事。
像许多欧美影视作品一样,爱和救赎成为贯穿这部电影的清晰主线。导演借用“原罪”的概念将人性中的自我认识重新阐释为在爱的启发下,由恶到善的自我升华。在淋漓尽致地表达基督教罪爱救赎主题的同时,该片者让还引发了观众对于真爱的反思。
(3)日本电影原罪扩展阅读:
原罪(Original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原罪的概念,是由教父圣奥古斯丁(StAgustine)从创世纪及罗马书5:12-20勾勒出来,再经不同神学家发展及阐释,原罪在圣经的意义是指人离开了神的教导,于是人一方面自我神化,另一方面自我沉沦。基督教用原罪的概念解释人性,并解释人为何有犯罪、堕落、作恶的倾向及源头。
这部片子在美国的级别是R级,因为里面有几段关于性的片段,但大众认为这并不是指这部就是纯粹渲染性爱方面的电影,这片段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还是在其剧情上、导演和演员想传达给观众的东西。
4. 电影《原罪》究竟是爱情故事还是情色故事
重温《原罪》,有点话说。“原罪”说缘于基督教,相当于佛教中的“欲望”说。在宗教里,两者都是与生俱来的,前者强调赎罪,而后者强调克制。由此,也可看出两者的区别,前者否定人的能动性,后者则认为人可以自我调节制止。如是,两者又是持相反的方法论的。《原罪》委实讲了个爱情救赎的故事,尤其是“茱莉”,作者把自己对原罪的某些认识植入到叙事过程之中。“茱莉”和“比利”的身世设定暗合了“夏娃”与“亚当”的神造由来。影片中,“孤儿”的身世背景模糊掉了直接现实依据,给人以含混不清的认识;“夏娃”与“亚当”则由神造,“神”的概念本身就是混沌的,从这种层面上联系,“茱莉”与“比利”是“原罪”的原始携带者。“华先生”的功用则是将“茱莉”从原罪的沼泽用“爱”拯救出来,否定“比利”灌输给她的“爱情阴谋说”,讽刺的是,这样的救赎却被放置在一个阴谋骗局中,没有给“爱”镀上华丽的金漆,反其道行之的是一种黑暗,暴虐,虚伪,背叛的阴霾。这种论调由“笼中鸟儿”离奇暴死之后开始弥漫,直至片尾,虽然“华”与“茱莉”终得双宿双飞,但“老千”生涯固然潜伏着危险。影片所传达出的“爱情至上论”对“神权”提出了挑战,两者在影片中的抗对主要体现在“茱莉”向“神父”的忏悔上,与其说是“忏悔”,莫如说是“茱莉”带有阴谋性质的“同化”。“神父”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被“茱莉”的美色与轰轰烈烈的爱情追忆成功策反,最终舍身相救。“神”的权威性受到“美色”与“爱情”的冲击,这场交锋中,“神”最终倾圮,“爱情”独领风骚。被颠覆的还有与“神”相关联的“原罪型的爱情模式”。前半段,“比利”对“茱莉”的精神控制一手遮天,而“茱莉”在深信不疑的精神桎梏中被操纵,她甚至享受在畸形的孽恋之中。然而,随着“华”迸发出的真爱能量缓缓融化开“茱莉”心里的坚冰,她开始怀疑“比利”的“爱情阴谋说”,不再相信“比利”高唱的“唯一”论调了。在三人的爱情鏖战中,她亲手弑杀了“阴谋者比利”,义无反顾地转身投入“华”的爱情羽翼之下。“夏娃”与“亚当”之恋,指代着最原始的爱情雏形,当上帝将这种“异性相吸”裁定为“原罪”时,这也变相地肯定了“夏娃”与“亚当”爱情属性,所以,这种属性同样赋有“神”的权威性。结尾,“华”的胜利再次侧面否定了“神”下的定论,旧藩篱的锁缚再次被冲破,于是,“神权”又一次倾圮了。 影片的硬伤不少,某些情节的交待过于含混不清,不知是作者故意为之还是能力不足。姑且算他故意为之,那么,这样的暧昧所直指的目的在哪里又让人无从索骥,而且,这样的交待于影片整体质量来讲,起不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作用,反而让人怀疑作者是在故作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