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人怎样看待中国抗日电影的
他们当然不怎么高兴啦,但是,他们以前就是这么打我们的,这是事实。但是,日本人吧,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让日本的演员来演抗日片,有些日本人自然不高兴,我觉得,让日本人来演抗日片更加真实感吧。
『贰』 日本人看到国内的抗日剧会有什么反应
日本人自幼接受了政府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看中国的抗战片会觉得是捏造的,或者干脆认为是科幻片。
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侵华历史,甚至几次三番的篡改历史教科书!当然,更加的不允许有关抗日题材电影或电视在日本的散播,极力的阻挡着类型的影视作品引进,所以普通日本民众是看不到这类电视电影的。但是随着2005年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全世界都掀起了拍摄纪念二战电影的风潮(当然,大都是在二战胜利国或受迫害的国家),日本就面临着硬着头皮去不承认的局面,直挺到现在.。
中国每年的纪念日和教科书可以发起活动来纪念抗日战胜,但不应该总是揪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冤家宜解不宜结。中国在国内拍摄抗日神剧,而日本国内也在播放侵华的影视节目。只不过双方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作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判断,不要人为的制造中日矛盾和加深仇恨,应该多举行民间的活动,进行名族融合,让世界第二、第三经济大国携手创造美好的人类新篇章!
『叁』 日本网民热议中国抗日电影大陆版和台湾版的区别
以前我们熟悉的是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最近在出国的飞机上我看了8部台湾拍摄的抗日电影,看完之后作了一个对比,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异。 第一,题材上明显不同。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名字很边缘,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而且反映的抗战多半是乡村的抗战,非城市正面抗战,比如《敌后武工队》。 而台湾版本的抗日电影起名较宏观,比如《笕桥英烈传》(空军跟日本人激战)、《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英烈千秋》(讲张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选取城市正面抗战题材。 第二,人物身份选取不同。大陆拍的全是穷人的抗战,比如乡下老百姓、穷人参加革命抗战,地主老财是汉奸。而台湾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战,比如《梅花》,讲的是绅士、大乡绅的抗战,家里几代同堂,生活很好,很体面,小孩都在国外留学等等。 而《笕桥英烈传》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于有钱人家。国民党在大陆代表有产阶级的政权,价值体系对富人是正面的,对穷人是负面的。 第三,国恨、家仇的先后顺序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多半是国恨在前,家仇在后。但在台湾电影里顺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个故事的引子,而国恨是背景。比如《梅花》体现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后国恨的逻辑关系。第四,抗争的出发点不同。大陆版本反映抗战最主要是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对抗出发,多从正义、侵略等角度来阐释,而台湾版本更多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来阐述一种文化的抗争。 比如《梅花》这部电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挠,喻示着中华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断;再比如《香火》,喻示着中华民族香火不能灭、不能断,而且要顽强地接续下去,这是一种文明、文化的抗争。 第五,对阶级和人性的处理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往往重阶级性、斗争性、反抗性,比如展现日本人的残酷性和中国人的斗争性。 而台湾版本着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战过程中微妙复杂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亲被日本人杀了,老大决定去从军,临行前他跪下来向母亲辞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我要参军”的台词,而是很简单地说了一句:孩儿不孝,长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应该去从军。 老太太站在台阶上送他,含着眼泪只说了一句“打赢了回来”。短短几句话,给人心灵留下的震撼很大,因为它体现出人性及中国文化方面的顽强。 比较之后我发现,把这两个版本合起来看应该更能反映抗战的事实,单看哪一方面都不够。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历史的另一面,看历史被遗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盖的那一面。
『肆』 日本人是怎么看待中国人的电影特别是战争片
在日本上映的中国战争片根本就没有多少部。会去看的人就不会漠视,只有少数右翼才觉得中国电影歪曲了历史。一般的日本人看中国电影,最喜欢看香港动作片,对于战争片,因为不了解所以没有体会。
顺便说一句,最近在日本上映的赤壁,宣传的很大,但在日本人普遍市民看来,拍的太爱情,缺乏历史剧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