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古代的残酷民俗:父母60岁后,由儿子背到深山遗弃
第一次看《楢山节考》这部日本著名电影时,被震撼到了:电影讲述日本古代信州的一个贫苦山村,由于粮食短缺,老人一到60岁,就要被儿女背到深山“供奉山神”,其实就是被遗弃等死。
图:1984年《楢山节考》,囊括当年日本所有电影奖项
更加触目惊心的是,这个残酷的“弃老”民俗并不是虚构,而是日本真实的古代历史。
一、
日本长野县有座著名的“姨舍山”,日文意思就是“弃母山”。
古代日本的长野地区很贫穷,老人上了年纪后,为减轻家庭负担,就被子女遗弃到深山等死。事实上,关于“弃母山”、“弃老山”的民间传说、和歌、谣曲,遍布除了北海道之外的日本各地。
日本从古到今,童话、谣曲、俳谐、小说、剧本里,“弃老”为题材的文学产品经久不衰。
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的《古今和歌集》里,有一个“弃老山”的故事,说一个母亲年过60岁,儿子把她骗到了山上想丢弃,但看到皎洁的月光,良心不安,吟了一首和歌:“我的心难平静,眼看这弃老山笼罩在月色下。”终于把老人背下山继续赡养。
对于古代日本的弃老风俗,日本现代学者分析原因有两点。其一,日本自然资源贫乏,灾荒多,由于饥荒、粮食匮乏、战争和迁徙,老人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累赘,为了生存,才出现了遗弃老人的问题;其二,日本人自古就有朴素的神道观,认为万物有生有灭,“弃老“并不违反日本人的道德,而是为了集团利益的顺应自然之事。
二、
除了日本,古代朝鲜、印度也有弃老风俗。
在高丽王朝时代(高丽王朝对应的是中国的五代十国、宋、元朝代),国家有法令:老人年过60后,由儿子用藤椅把老人背上高山遗弃,等老人死后再埋葬,叫做“高丽葬”。60年代有部韩国同名电影,说的就是这个残酷风俗。
朝鲜的民间故事中,高丽王最终废除了这个违背人伦的法令,原因是因为一个中国皇帝。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孝子不愿意遗弃老母,偷偷把母亲藏在山洞,每天送吃的。这时,中国的皇帝给高丽王出了一道难题:怎么用灰拧成草绳?如果答不出来,就可能被轻视而攻打。高丽王和大臣绞尽脑汁都没法子,于是发动全国百姓共同解答。
这个孝子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笑了:儿子啊,用稻谷拧成草绳后,放在地上烧掉,灰不就是草绳形状吗?儿子遂向高丽王献计,高丽王大喜,询问他为何这么智慧?儿子坦然说出是自己藏匿的老母想出的,高丽王深受感动,认识到老人是宝,于是下令废除了“高丽葬”。
三、
类似朝鲜的“老人解难题感动国王”故事,在佛经故事里也有一篇《弃老国缘》,只不过,国家是古代印度,不是遗弃而是活埋,而难题也变成很多条,都被老人一一答出。
与亚洲诸国相比,中国古代物产丰富,养老矛盾并不突出,特别是文明程度远超,儒家思想中”孝道“深入中国人心,绝大多数朝代“不孝”是犯罪,要坐牢的。“弃老”现象只存在极少数贫困地区,如湖北郧县等地发现过大量的“弃老洞”。
今天,古代的弃老恶俗早已根绝。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世界领先,国民平均寿命高达83岁,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适宜养老的国家之一。而韩国和朝鲜,则非常敬老,老人到了60大寿要过“花甲节”祝贺。
从“弃母山”到养老大国,从“高丽葬”到“花甲节”,这中间的漫漫过程,是人类物质和文明的巨大进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弃老”永成历史,愿天下的每个父母健康长寿。
B. 日本有部老电影,讲述把老人老了放进深山上的故事
《望乡》
C. 有部电影里老人50岁就要背到山里喂乌鸦叫什么名字
《楢 山 节 考》是1958年6月1日上映的 日本 剧情电影,由木下惠介执导,高桥贞二、田中绢代等主演。
讲述了在一个小山村中,69岁的阿 铃与丈夫死别后,和新丧妻的儿子辰平以及孙儿们住在一起,她一直在为儿子寻找续 弦。村中有个习俗,凡是到了70岁的老人必须去参拜楢山,所谓的参拜,其实就是把老人舍弃在山里。
D. 日本有一部电影、大概的剧情是家里的老人快要死了就把他们送到山上去、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该影片是《楢山节考》。
《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执导,绪形拳、坂本澄子、秋竹城等主演的剧情电影,于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
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4)日本电影讲老人老了儿子背进山扩展阅读
《楢山节考》剧情介绍:日本信州深山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贫困沿袭下来的传统是,活到70岁的老人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上丢弃(曰“参拜楢山神”)。 69岁的阿玲婆(坂本澄子 饰)离上楢山的日子已不远,她常为自己异常结实的身体而苦恼。
丈夫在前一年因害怕被丢到楢山上逃跑一事,阿玲婆并没放在心上,她所操心的是 长子辰平(绪形拳 饰)的继弦和村里人都讨厌的次子利助的性饥渴,所担心的是辰平像他父亲一样懦弱,不敢将她背上楢山惹下笑柄。
而看着辰平、长孙袈裟吉都娶到了称心如意的妻子,辰平的新妻子学会了如何捉鱼,利助也在她的努力下饱尝了性爱滋味,阿玲婆心里便只剩下了上楢山。
E. 日本电影人上了年纪没有死就背到山上饿死
日本电影〈梄山节考〉以下是节选自网络的观影感受
开篇是大雪下的山川,黑白相间,群山静默,像一幅水墨山水。
然后是一个情节烂俗的故事,却被演绎得无比壮烈。
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抛弃老人的风俗,所有年满七十岁的老人都要被扔到高高的遥远的梄山上,任其自生自灭。
这个村子里,有一个69岁的老太婆,是树桩家的主母,她的丈夫利平三十年前因为不舍得抛弃自己的母亲而失踪,这个家庭虽然富足,也因此受到全村人的嘲笑。更让老太太担心的是自己的长子辰平,也是一个内心善良而优柔寡断的男人,很可能在抛弃自己这件事情上再一次重蹈其父亲的覆辙,在全村人面前丢尽颜面。
老太太使尽了所有手段,包括故意磕掉自己的两颗门牙以表示自己的衰弱。终于,儿子辰平吐了实话。三十年前,在它还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的时候,因为父亲不舍得抛弃奶奶而受到全村人嘲笑,在一次打猎的时候,开枪杀死了父亲,并把他葬在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下。“已经杀死了父亲,怎么能再一次杀死母亲”,辰平英俊的脸上痛苦的抽搐起皱纹,这终生背负的原罪,使他更加无法鉴定抛弃母亲的决心。
但他的母亲,多年管家的钢铁意志是不容动摇的,终于,辰平还是背着母亲上山了。
一路上,跋山涉水。
半路休息的时候,辰平起身去喝山泉水,一转身不见了母亲,以为她突然害怕死亡的恐惧自己回家去了,一路受压抑的心灵终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伸手拈起一只小鸟,让它自由飞翔蓝天。但一回头,母亲又默默回来了。
本来,按规定,母子俩是不能再说话的,辰平不断地对母亲说话,希冀母亲能够回答,但母亲只用点头、摇头、微笑和拍他的肩膀鼓励他为了家族的荣耀前进来回答他。
母子俩就这样走着,母亲在儿子背上,白发苍苍。
高高的梄山上,白骨累累,甚至还有死去不久尚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辰平含着泪水再一次犹豫不决,他的母亲却格外平静,不但狠狠给了徘徊不前的辰平一个耳光催其离开,而且坚定的拒绝了辰平留给她的干粮,在一片白骨中静静等待死亡。
最后,下雪了。辰平回到家里,在儿女妻子的簇拥中,在红红火光的温暖中,想着离开的时候母亲最后的形象---双手合十,一脸宁静如水。
母亲应该是幸福的吧。为了全家的荣誉死去。
标准的日本风格。
F. 求电影名字,讲古时的日本父母老了就被送往山上
樽山节考 由今村昌平导演
G. 求一部日本电影
《樽山节考》。
日本信州,因为贫穷遗留下来的传统: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让儿子背到山上丢弃掉。69岁的阿玲婆离上樽山的日子不远了,可是她却很为自己结实的身体而苦恼。
电影有两个版本,1958年田中绢代主演,1983年清川虹子主演。
H. 将老母亲背上荒山遗弃,天降大雪,他竟然说:妈妈,你运气真好!
十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无比震撼,当我决定写出这篇稿件再次回溯这些情节的时候,仍然撼人心弦。这有可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其残酷事实。 ——题记
1、人类面对的自然淘汰机制竟与百年前一般并无二致
我在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的起因在于,目前为止仍未结束的始于2020年的大瘟疫新冠肺炎,以及由此导致的死亡人群中老年人的比例非常高,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比例占据80%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
当自然灾害/极端灾难产生时,老年人作为最羸弱的一个群体,也是最易遭受危险的人群,容易生存下来的总是青壮年们,人类千百年来似乎并没有绕过这个自然淘汰法则。
2、这是一个残酷生存规则下人类族群传代的故事
现在我们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故事来自于日本小说《楢山节考》(深沢七郎著),日本导演木下惠介与今村昌平分别于1958年及1983年拍摄了同名电影 。
在古代日本信州(今日本长野县)的某个山村,由于极端贫困,老年人一旦到了70岁,就要由其长子背上山去丢弃,号称祭拜楢山神,但其实是由于食物极端匮乏导致的不成文的规矩。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69岁的老婆婆阿玲,眼看着自己马上要到70岁了,但是自己的儿子辰平却仍是一个鳏夫,她明白自己马上要“进山”了,可是对于儿子的续弦大事仍放心不下。
正好有一位叫阿玉的女人死了丈夫成了寡妇,就此成为辰平家一员,所谓续弦就是住在一起就行,没有仪式,没有规则,在那样的条件下,无非是谁在谁家一起吃饭一起活下去的问题。
当然,阿玲还有一个令自己难堪的问题:自己已经69岁了,牙齿竟然都是完整的,作为消耗食物的证据,成为村里人的笑柄。于是自己偷偷跑去石磨上磕掉门牙才略微坦然,她在认真面对这个规则,平和地准备 “进山”前的各项事务。
在这之前,阿玲还教给阿玉抓鳟鱼的技巧,她是捕鱼高手,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鱼,完成了这些之后,她终于可以安心地离开了。在今村昌平的版本中,阿玲还有一个傻儿子:未曾体验过性生活的次子利助,她努力说服了一位老寡妇才完成了这一“心愿”。
长子辰平虽然不愿意母亲离去,但迫于传统的规矩,也只能忍痛送别母亲。
这一天终于来临,按照规定,必须在无人知晓时进山,进山之后不能说话,送完之后不能回头。辰平背着母亲上了山,母子二人一路无言,电影中用了很长的镜头描述这一过程,山上气氛悚然,怪石嶙峋、白骨累累、群鸦起落,如步入地狱一般。
在一步一步抵达山顶的过程中,辰平希望母亲说点什么,然而母亲一言不发,到达楢山顶,即将临别,辰平放声嚎啕,悲痛不已,母亲挥手示意他回去,辰平再三不舍,踉跄返回,不忍回头。不料下山途中,突然间有雪花自天空飘落,他迅速跑回母亲身边,边跑边喊:“妈妈,下雪了,你运气真好”。
一长串的运动镜头跟随着辰平,再到雪地中端坐的母亲,此时山顶已是一片白茫茫,阿玲头上落了一层雪,却仍如一尊坐佛一般,听到返回的儿子的呼喊,只是轻轻挥手让他回去。至此每一个观众均被悲怆的情绪感染到极致。
在告别母亲的最后时刻突遇漫天飞雪,竟然是“运气好”,这里面有三层含义,一是正好在上山之后就开始下雪,不早不晚,这是被山神“接纳和祝福”的象征;二是在大雪之前上了山,避免了大雪封山之后出现延迟上山的状况,因为延迟就会被人耻笑;三是天降大雪,母亲很快会被冻到失去知觉,从而缩短忍受痛苦的过程。
辰平下山途中还见到邻居也在背着老父亲上山,不同的是那位老父亲拼命挣扎,竟然被心狠的儿子绑缚全身推下山崖。在那个一人偷窃全家被活埋的村落里,什么样残酷的事件看起来都不为过了,辰平送别她妈妈的过程反倒像是严守规矩的“模范”母子了。
回到家里,看着几个儿子围坐在火炉前,辰平和他的妻子阿玉远远望向楢山,跪拜一番,那里有他刚刚送去的母亲,二人说道:我们把老人遗弃在后山里,我们到了七十岁,也一起进楢山吧。
影片至此结束。
3、是顺应规则还是被动筛选,这是人类持续面对的问题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的《楢山节考》,是真实事件还是后人杜撰?是文艺创作者对资源匮乏的一种臆想还是虚构?我们一味追溯这一真伪并无太大意义,因为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存在很多相似性,从而推导出传说并非仅仅是传说,比如中国 “易子而食”这样惨绝人伦的情况(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以此来说,这个故事是一个高度提炼了人类曾经面对过的生存的困境的艺术创作。
如果仅仅以野蛮、人性未开旧时代的窥奇记录,这是缺少思考的肤浅理解,电影中囿于野蛮规则的村夫们何尝不想摆脱那个窘境?然而个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力量是微小无比的,只能顺应规则而存在下去,再进一步延伸,那是人类无法逃离的自然淘汰法则。
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困境放在今天,看似是遥远的历史,却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再现,在面临极端灾难的情况下,年老体弱的老者依然是先被淘汰的群体,尤其是当人类面临未知传染疾病的特殊情况面前,这样的“规则”仍然会上演。
无独有偶,在日本漫画家浅野一二〇的作品《TEMPEST》中,描述的是老龄化严重的未来,85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被收回“人权卡”,需要再次面临严酷的生存考验,似乎是给未来的人类再现了又一个“楢山”而已。在有限的生存条件面前,人类与自然对抗、争夺资源的过程似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
注:
1、文章中配图除最后一张外,均来自58版电影《楢山节考》海报及剧照;
2、文中部分评论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