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多严格低种姓对高种姓有什么规矩
印度法律上虽已废除种姓制度,可现今印度国内种姓问题依旧严重,成为阻碍印度发展毒瘤。
从喝水一事看出,低种姓人是不允许触碰高种姓的一切,高种姓人不屑于同低种姓人为伍。
针对高种姓犯罪会如何:
2012年印度黑公交事件,6位低种姓人强奸高种姓女子,引起印度国内轩然大波,办事低下印度警察快速破案,随后几人都得到应有代价。
涉及对高种姓犯罪,印度警方破案效率也会增加,这要低种姓人不敢随意对高种姓犯罪。
印度印度种姓之间都有各自生活区域,很少跨区域活动,基本上不可能有接触,这样有效减小低种姓对高种姓犯罪。
『贰』 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印度人口众多,百分之八十二为印度教徒,其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印度种姓制度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内婚制群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次种姓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聚落种姓再分成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一个底层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会是冷酷的。绝大多数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层人之间的自相残杀,很少有底层人去偷去抢去故意伤害顶层阶级的。因为那些顶层高种姓人活动的区域,底层低种姓人根本就不会去。高种姓人打民事官司,对方一般也是高种姓人。也就是说,能跟底层人民发生矛盾,说明他们阶层区别不大。在吠舍眼里首陀罗是底层人,在那些真正的顶层阶级高种姓人眼里,吠舍也是底层人,除非换邦。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在印度早已废除种姓制度的情况下,种姓制度思想的残留依然影响着印度人比如不敢对高种姓开枪。首陀罗被吠舍歧视,低种姓=低道德会成为普遍观念。首陀罗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懒,同情首陀罗以至义务帮助他们或结婚就是杂种姓或圣母,而婆罗门能力以外的资产等于零。首陀罗不管遭遇了什么,高种姓会觉得是因为懒,不能给福利养懒人。天真的吠舍有时会认为自己靠近高种姓会受到神的庇护很安全,然而婆罗门和刹帝利一纸文书就能把充满优越感的高级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罗。印度毛派首陀罗造反,吠舍被共产,婆罗门和刹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外国人天生自带刹帝利身份。
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
因为阶级过大就会变成种姓,一但种姓完成低阶层上升基本不可能,印度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虽然种姓制度在印度,早已是在法律上废除多年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法律上并不存在,只是存在于观念之中,而观念这个东西,是会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步的。印度在教育和经济上的发展,正在迅速的摧毁种姓制度在民间的根基。从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额”比例,以便增加社会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的入学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提高到27%。此举引发了高种姓学生抗议逆向歧视,然而这项规定却坚持了下来。
『叁』 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电影
当然是‘宝莱坞生死恋’啦。里面的帕罗和母亲属于舞女种性,是低种姓,属贱民,而德维达斯和他的负母则为婆罗门种姓。二人因家族差异而导致了这部悲剧。
本片根据一部广受欢迎小说改编的歌舞爱情片。制作投资高达1.3亿美元,号称是印度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影片。单看那些雕梁画栋的豪华宫殿型建筑与奢华的室内陈设,加上阵容庞大服装艳丽的歌舞表演,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本人强烈推荐!!!
『肆』 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致力于追求公平,他极力批判的种姓制度有多可怕
印度的种姓制度,可以说是很可怕,不亚于以前的奴隶制度。虽然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从法律上废除了这种制度,但是在印度广大的农村还是存在这种制度。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曾说自己非常痛恨这个种姓制度,他指出如果印度部分废除种姓制度,是不会成为超级大国的。
当然,教育能够改变命运。问题不在于贱民想不想接受教育,而是很多贱民,甚至不知道教育的存在。更可怕的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制度的存在,而不去做改变,或者说,不愿意去改变或许说他们更对的是无能为力。其实最重要的是印度需要一场革命,来废除这种制度。阿米尔汗出演了好几部电影来反映这种制度,也在印度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伍』 印度的种族等级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拓展资料:
印度种姓制度是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梵语为瓦尔纳,意为色、种、质。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称为种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语音译为卡斯塔,世界上则多用卡斯特一词。现在已逐渐废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陆』 印度种姓制度究竟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来源于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种姓制度将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位列种姓之外的庞大群体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从表面来看,种姓制度好像与阶级有关,比如婆罗门、刹帝利是上层阶级,吠舍、首陀罗是中下层阶级。可事实上,种姓与阶级却不能完全划等号。
斯利尼瓦斯教授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也有一些印度专家认为,种姓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洁净”与“不净”的宗教观念。许多人称“达利特”为贱民,可达利特的真正定义是“不可接触者”。如果仅仅是身份低贱,那么从事低贱职业应该没什么问题,可达利特被高种姓认为是无比肮脏、严禁接触的人。假设一个婆罗门出身的人身陷绝境,如果有一个乞丐对他施救,那他应该心怀感激。可如果对方是一个有正当职业的达利特,那么这个婆罗门就该宁死也要拒绝施救,否则他就会被达利特所污染,自己也会成为达利特。
进入现代社会后,印度早已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废除种姓制度。然而留在人们心中的种姓观念却至今仍难以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柒』 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一批不明来路的雅利安人进入了印度区域。很快他们发现自己跟当地人长得不一样,当地人黑皮肤、低鼻子、说着他们听不懂的“邪恶语言”,而他们自己是白皮肤高鼻子“高贵的人”。
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吠舍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其中也有人富有起来,成为高利贷者。吠舍是平民,没有政治上的特权,必须以布施(捐赠)和纳税的形式供养完全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不过吠舍还是雅利安人氏族部落公社的成员,他们可以参加公社的宗教仪礼,因而和婆罗门、刹帝利同样属于“再生族”。也就是有两次生命。
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Sudra)。他们不在雅利安人公社以内。首陀罗的大部也是非雅利安人,但其中也有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雅利安人。由于没有公社成员的身份,首陀罗不能参加宗教礼仪,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宗教生命)。因此与前三个瓦尔那的再生族不同,他们是非再生族。因此他们也就失去了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护的权利。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各职业,其中有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有人甚至沦为奴隶。首陀罗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
瓦尔那制度形成以后,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来决定,各个瓦尔那的人都世代地从事规定的职业,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瓦尔那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在实际生活中,瓦尔那地位较高的男子娶地位较低的女子为妾是被允许的,但严格禁止瓦尔那地位较低的男子
娶地位较高的女子为妻。不同瓦尔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高等瓦尔那的人伤害了低等瓦尔那的人,处罚甚轻;在相反的情况下,处罚就会非常严重。
『捌』 有人能说一下印度种姓制度在印度电影中的表现么
一般这个问题都处于回避状态。在以印度教教众居多且更为传统的南印,好像确实会对种姓比较敏感一些,比如阿留阿琼在《iddaramayilatho》里就饰演过一个和本人不一样的种姓(但相差不远),就被一些人们议论过。
『玖』 印度的种姓制度为什么影响那么大是怎么回事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印度的电影,有钱的人过得太奢靡,没有钱的人过得太卑微,这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据姓氏划分人种,因为种姓制度在印度爆发的惨案数不胜数,尽管印度早就在1947年废除了这种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已经深入印度人心中,这种观念已经对他们根深蒂固。
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持续了数千年才废止,但也只是表面上废止,没有从印度人心中废除,这已经成为了他们一种默认的社会关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军事,民生文化等都有种姓制度的影子,已经融入了他们整个的文化体系,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拾』 有没有描写印度种姓制度的电影电视或者纪录片
我上南亚社会这门课的时候老师放过一部他的片叫《故土》(Swades),大致是沙鲁克汗演的男主成功拿到绿卡,于是想回家把他的妈妈还是养母什么的,接到美国去。他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到了他家所在的小村子里又发现了很多封建落后的习俗,比如种姓制度,比如父母指婚等等,他决心致力于改善这些,重要一点是投资教育,大致就是这样吧,推荐你去看。。我那门课的老师就是印度人,他为了讲种姓制度所以给我们放这部片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