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香港电影 » 香港左翼电影发展史
扩展阅读
南北战争新电影 2025-03-31 13:24:42
2021年动画电影最新排片 2025-03-31 13:21:08
电影许愿神龙剧情介绍 2025-03-31 13:18:43

香港左翼电影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3-28 17:34:05

㈠ 左翼电影运动主要内容

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通过了《最近行动纲领》,这一文献的公布标志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启航,在当年10月23日的《文学导报》第1卷第6、7期合刊号上得以公开。


随后在1932年5月,由夏衍担任组长,钱杏村、王尘无、司徒慧敏、石凌鹤等人组成的党的电影小组成立,标志着左翼电影创作活动的进一步深化。1933年成为这一运动的高光时刻,一系列影片如《狂流》、《铁板红泪录》(导演:洪深,主演:王莹)、《女性的呐喊》(编导:沈西苓,主演:王莹)、《上海二十四小时》、《三个摩登女性》、《民族生存》、《大路》和《新女性》等相继问世,展现了左翼电影的艺术力量。


然而,1934至1935年间,国民党政府对左翼电影运动施加了压力,左翼电影创作者不得不转型。他们成立了电通影片公司,继续创作,如《同仇》、《女儿经》(编剧:夏衍等,主演:胡蝶)、《船家女》(编导:沈西苓,主演:徐来)等20多部优秀影片。其中,《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荣誉奖,成为这一阶段的璀璨亮点。


进入1936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电影从左翼运动转向了以国防为主题的阶段,左翼电影的历史使命也随之转换,但其对电影艺术的贡献和影响却深远而长久。


(1)香港左翼电影发展史扩展阅读

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电影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各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摆脱困境,吸引观众,同时也由于广大电影工作者抗日爱国要求的影响,纷纷开始了“向左转”的趋向。以共产党人为首的进步电影工作者逐渐成为各电影公司的创作骨干。中国电影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㈡ 猫哥MFA知识干货:中国电影史-变革时期

大家好,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MFA艺术硕士考研的中国电影史-变革时期的知识点,猫哥MFA考研团队特别推出考研知识点详解版块。让我们一起加入学习的行列,共同进步,冲刺上岸!


变革时期(1932-1937)


这段时期,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型,并因社会环境的剧变而呈现独特风貌。左翼电影运动(1933-1937)是重要一环:



  • 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于1933年,旨在揭露社会不公,倡导进步理念。代表作品有夏衍的《狂流》和《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等,如《大路》和《神女》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斗争与理想。

  • 起因包括社会动荡、创作人员的革新愿望、中共地下组织的推动和时代需求,左翼电影提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如《大路》展示了强烈的社会现实感和浪漫主义情感。

  • 影响深远,左翼电影引导了创作方向,确立了现实主义主导地位,提高了电影质量,如夏衍等作家的剧本丰富了电影内容。

  • 国防电影是同期的另一重要部分,旨在激发抗日救亡热情,如费穆的《狼山喋血记》和沈西苓的《十字街头》。

  • 电影公司如“明星”、“电通”和“联华”等也在此期间转型,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和民族精神的佳作,如程步高、洪深和袁牧之等导演的作品。


以上内容是变革时期电影艺术的重要回顾,希望对考研备考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随时向我们咨询,一起为艺术硕士梦想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