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香港被日军侵占为背景题材的电影
以香港为背景的很少,香港拍的有关大陆对日战争的多,但都是老片
倾城之恋(由上海横跨至香港)
五月八月
何日君再来
川岛芳子
1938年摄制的抗日电影《游击进行曲》,由司徒惠敏导演,容小意、李清、白璐、林楚楚等主演。剧情描述抗战期间,江南大地遭日寇铁蹄践踏。青年王志强组织游击队抵抗日寇,他的未婚妻若兰和弟弟志明也加入这一行列。他们忍受着房屋被烧、亲人被杀的悲愤,发动群众瓦解敌军,使游击队日益壮大。游击队员虽然来自四面八方,语言各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抗击日寇,将敌军全部歼灭。因本片对日军有正面而严厉的抨击,港英当局恐怕损害对日本的外交关系,故要求删剪2000多呎胶片,片主袁耀鸿不肯屈服,宁愿押后映期。直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英美对日本正式宣战,本片才得以更名为《正气歌》上映。
B. 80年代到90年代香港电影都是在哪里取外景的
多数都是在香港本地取景,八十年代古装武侠片很多是室内搭建的布景,像83版射雕那些很多都是室内布景。
也有些电影去国外取景,日本、美国、欧洲等,比如成龙的福星高照、龙兄虎弟、飞鹰计划、杀手壕等
八十年代中期合拍片时代很多港片来大陆取景,比如: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
九十年代后期一些电影开始来大陆取景,比如超级警察等
C. 香港和日本拍的电影叫什么
肉蒲团,金瓶梅
D. 寻一部中国香港和日本都分别拍摄过的电影
是《蒲田进行曲》吧
从表面上看,《蒲田进行曲》是一部荒诞搞笑的的作品,若事先不知道导演是谁,实在很难把《蒲田进行曲》与同为深作欣二导演的《华之乱》或者《大逃杀》联系起来,风格差异实在太大了。观完影片,我感觉当时的深作欣二拍片也许深受美国导演库布里克的电影影响。比如在影片后半段,思想消极的银四郎独自睡在破房屋的角落,床的周围堆满了裸体女人的模具、玩偶,这一幕从让人想起《发条橙》中那个充满未来主义的酒吧;安次的房间墙上帖有《2001太空漫游》的海报……影片在形式上的格调显然更类似《发条橙》(1971年),同样运用了夸张到荒诞的象征手法(但两部影片在内涵上的着力刻画点却是殊途)。
《蒲田进行曲》讲述了过气的电影明星银四郎为了在银幕上东山再起,不惜抛弃了已怀身孕的妻子小夏而去追求电影界大老板的女儿。他把小夏塞给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安次。貌似小丑的安次却是真心喜欢小夏,并最终以真心令小夏动情,两人结成连理。另一面,银四郎非但没有再次辉煌,反而因各种原因日渐消极,安次因念旧日友情决定为了帮助银四郎振作起来而去接受一个玩命的特技——从十米高的楼梯上摔滚下来(以此衬托将他打下楼梯的银四郎是如何英勇无敌)。安次因此都已买好了巨额保险留给小夏和银四郎。他犹豫再犹豫,结果不顾即将临产的小夏劝阻,抱着必死的决心去了片场……
“楼梯情节”自始至终贯穿整片,可以作为影片的主题。除了安次,没有人敢从10米高的楼梯上滚下来。影片快结束时,安次摔的奄奄一息之后还一步一步地往楼上爬,银四郎则在楼上。这时影片在人物刻画这方面笔锋突然一转,令一直做为跑龙套角色出场的安次一跃成为主角,镜头都成了他的特写。其意指出了“楼梯”的重要性:若缺少了一段“楼梯”的支撑,则到不了高处。站在高处的银四郎就像一个符号,滚楼梯的安次(也许更适合说成那段滚楼梯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主角。
影片虽然充斥着夸张的喜剧效果,却从中透露出极为酸楚的味道。
有首非常动人的插曲(只知是桑田佳佑写的歌,歌名不详,好歌)曾两度出现于片中,旋律轻柔,怀旧。男声既阳光又忧郁。这样一首歌忽然夹在嬉闹的场景中出现不禁令人心神恍惚,顿生悲情感触,叹一切有若云烟。回头再品,方觉导演此举实乃妙笔。影片表面张扬、动感的节奏与音乐的舒缓、忧伤气氛形成一个对比,使一层欢笑在背后有了一层悲伤的寓意。
深作欣二的这部片子其实是给其效力的电影公司所拍的纪念之作,结局当然来了个皆大欢喜。安次最终只受了点外伤,小夏也顺利产下一女(像小夏),一切似乎都被幸福所包裹。然而更富戏剧性的事出现了,镜头后拉,旁边站着一群负责拍片的工作人员,原来这又是一场戏,这也暗示了如此幸福美好的时刻只能出现在戏中,在全场人员的欢笑声里,深作欣二流露出隐隐的悲观情节结束了全片。
欢笑、泪水、喧嚣、悲凉。人生如戏,戏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