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电影
白金龙》导演:汤晓丹1933
香港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邵氏的前身“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由著名的粤剧二位“伶王”之一的薛觉先演出(另一位是马师曾)。没有《白金龙》,就没有今天的邵氏电影公司。当年《白金龙》打破广东、东南亚、欧美唐人街所有的票房记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初到星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正是凭着《白金龙》,开创了邵氏在星马的娱乐王国基业。也正是《白金龙》,开创了粤语片的潮流。上世纪50、60年代,香港制作了近3000部粤语片,形成了香港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独臂刀》导演:张彻1967
《独臂刀》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张彻凭此片成为“百万导演”,王羽开始成为香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功夫小生,而邵氏电影公司的“武侠世纪”也从此片正式开始。《独臂刀》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形态和历史。之前,香港的电影仍旧停留在老上海电影的文化形态下,多拍摄以家庭妇女为观众的苦情剧,武侠片中的英雄也多半是女飞侠,男性则是需要保护的文弱书生。《独臂刀》之后,男性开始成为影片的主角,电影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再是娇弱的女明星,而是健壮有力的男明星。
《侠女》导演:胡金铨1972
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在戛纳电影节上夺得最高综合技术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5大电影节上获奖。胡金铨是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作者”导演,也是香港电影界最接近大师的一位。他一生致力于拍摄“侠”文化的武侠电影,并以《侠女》登上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最高峰。胡金铨的英年早逝,使得中国电影最早的一次文化突破无疾而终。
《蝶变》导演:徐克1979
70年代末,邵氏大制片厂制度对香港电影界的影响逐渐开始弱化,电影的文化形态也开始以多元化的形态出现。在这段时期,香港电影界出现了一次惊人的艺术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徐克的《蝶变》正是这一运动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蝶变》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以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艺术电影的出现;二是特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香港电影特技的发展几乎都与徐克有关。
《最佳拍档》导演:徐克 1982
自1982年开始,香港电影票房连续3年第一名的都是《最佳拍档》及其续集,而黄百鸣、麦嘉、石天的“新艺城 ”公司也统领了80年代整个时期的电影。《最佳拍档》开创了香港电影大片(blockbuster)的先河。开拍之初,许冠杰的200万片酬已经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而该片的拍摄方式也是完全模仿好来坞,在片中大量出现多辆汽车连续碰撞、最新007式先进武器等噱头,弱化故事情节、强化视觉场面。《最佳拍档》对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的吸收,是香港本土电影国际化的最初尝试。
《A计划》导演:成龙 1984
香港近20年最伟大的电影演员是谁?成龙。这是香港各界都比较认可的一个答案。成龙以自己的功夫喜剧成为李小龙之后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香港演员。早期京剧剧班的训练,使成龙娴熟地掌握了以模仿的方式塑造最具亮点的动作造型。这种表演方式成为了他的招牌,他的这种表演在世界影坛上也是独此一家。《A计划》正是早期成龙电影最具特色的一部,例如他从钟楼上坠落的镜头,一镜直落,不加任何剪辑手段。之后《A计划》风格的电影每年必有一部,成龙电影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英雄本色》导演:吴宇森 1986
当冷兵器换成热兵器,张彻电影就变成了吴宇森电影。吴宇森曾经是张彻的“文胆”,做过张彻的副导演,是典型的制片厂出身的工徒导演。他把张彻电影的特点传承下来,把刀剑片改变成了枪战片。《英雄本色》把枪战的方式发扬光大,代表了香港电影枪战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枪战片的最高成就。
《阿飞正传》导演:王家卫 1991
1991年香港文化界最轰动的电影莫过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了,虽然票房成绩一般,但王家卫独特的电影风格在本片中凸显无疑,它宣告了香港第一位国际性电影大师的出现。
《阿飞正传》是一部对香港身份进行反思的本土电影。《阿飞正传》的影像、叙事方式都是原创的,堪称香港电影艺术的奇葩。结尾中梁朝伟的一段“独角戏”,至今被奉为经典。
甜蜜蜜》导演:陈可辛 1996
1997回归前的茫然,就像三叉路口的选择,在这个历史时刻来临前的一年,陈可辛的《甜蜜蜜》横空出世,在艺术和商业两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文艺片一直是香港电影的一种类型,早期就有李晨风、秦剑等著名前辈,而70年代后因为武侠功夫片的盛行,艺术电影始终难以成为主流。《甜蜜蜜》是对早期文艺片的回归,它以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历史的进程。
喜剧之王》导演:李力持 1999
自1993年香港电影业进入萧条期以来,香港电影中能够具有票房保证的演员越来越少,周星驰是其中的一个。香港的喜剧演员,早期有梁醒波、新马仔、许冠文,而周星驰是近10年来最杰出的喜剧演员。《喜剧之王》中有着对香港早期电影的大量引用。尹天仇、杜鹃儿是60年代著名粤语武侠片《武林圣火令》中的人物,老少咸知;《演员基本修养》是早期长城、中联等电影公司的训练班手册。这种引用掌故的喜剧电影成为周星驰电影发展的轨迹,新片《功夫》中再次对火云邪神、九龙城寨引用,并取得了迄今为止合拍片的最高票房。
B. 请问,刘德华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叫啥名字
刘德华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叫,彩云曲
导演: 吴小云
编剧: 劳文生 / 王家卫 / 何康乔 / 奚仲文
主演: 吴少刚 / 庄静而 / 刘德华 / 徐杰 / 黄造时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1982-04-21(中国香港)
片长: 84分钟
又名: Once Upon a Rainbow
彩云曲的剧情简介 · · · · · ·
两个情同姐妹的女中学生毕业后各奔前程:富家女独居别墅,贫家女进了训练班。贫家女的男友家明爱上了富家女,富家女出于道义婉拒;但在圣诞夜由于孤寂,两人发生了关系,事后富家女因内疚而自暴自弃。贫家女发现家明根本不喜欢自己,全心全意投入训练班的训练,取得优异成绩。但富家女没有出席她的毕业晚会,待她找到富家女的家里,只见富家女已经溺毙在游泳池中。
满意请采纳,更多明星电影全集,请移步-千知堂微博-
C. 香港经典片
龙腾四海 纵横四海 英雄本色123
D. 为什么香港这么小的一个地方有这么发达的娱乐业
香港娱乐业的发达举世闻名。香港娱乐事业大约可分为电影、唱片、电视剧、经理人公司、娱乐刊物等。其中香港电影更是香港娱乐业的代表。香港电影代表著香港文化。
在香港,电影业一直是其重要的产业。在它的鼎盛时期,电影出口曾高居全球第二位,仅次於美国好莱坞,是亚洲的梦工厂,甚至被称作“东方好莱坞”。它每年要拍摄大约300部各类影片,港产电影年平均票房收入超过1亿7千万美元。
港产片无疑是娱乐艺术的高峰,它“也许煽情与纵乐,也集吵闹与愚昧、血腥与怪诞于一身,但香港电影亦敢於破格,技巧纯熟,诉诸情感亦坦率直接,因而赢尽全球观众的欢心”,“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饱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最重大的贡献。最佳的港片,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商品,更满载可喜的艺术技巧。”
香港电影发展的简史
在即将开放的以纪念碑方式记录的香港电影史中,我们将看到香港电影发展的几个阶段———
1、默片时代:1913年,首部香港电影《庄子试妻》制作,由黎民伟编剧及主演。1923年,黎民伟兄弟创办公司,出品香港首部新闻纪录片,1924年拍摄香港首部故事长片《胭脂》;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导致香港电影停产。
2、上世纪30至40年代:1931年,香港影片公司出品大罢工後摄制的首部电影《左慈戏曹》。1933年,香港首部完全有声影片《傻仔洞房》诞生。
3、上世纪50年代的粤语片:胡鹏1949年执导的《黄飞鸿传》在上世纪50年代续拍了60多部,是世界上最长寿的电影。任剑辉、白雪仙主演的粤语戏曲片《帝女花》等长盛不衰。
4、上世纪50年代的普通话片:1956年,新华公司以《桃花江》开启了以普通话歌唱喜剧片的风气。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电懋公司拍了不少出色的普通话配音的电影。1957年,邵逸夫接掌邵氏父子公司并改组,制作了大量高品质、包装华丽的电影。
5、上世纪60年代的粤语片:这个时期是香港电影产量最高的年代,题材从反映社会民生的写实片转为新兴中产阶级背景的喜剧与爱情文艺片,陈宝珠、萧芳芳、谢贤等成为影坛偶像。
6、上世纪60年代的普通话片:邵氏出品的黄梅调歌唱片、新派武侠片、历史宫闱片与大型歌舞片,以彩色宽银幕、豪华制作为卖点,在与电懋公司的竞争中日渐占了上风。邵氏还力图建立新武侠世纪,发掘了王羽、姜大卫、狄龙等形象独特的男演员。
7、上世纪70年代:1970年邹文怀自组嘉禾,翌年聘请李小龙回港拍摄《唐山大兄》,开创了功夫片新高峰。由於无线电视启播,普通话片及欧美电影渐受欢迎,粤语片停产达32个月。1973年,楚原执导的《七十二家房客》使粤语片复蘇。1976年,许冠文执导的喜剧《半斤八两》刷新了票房纪录。1978年,成龙因主演谐趣功夫片《醉拳》等一举成名。
8、上世纪80年代:新艺城将传统粤语喜剧加上好莱坞的包装,令人耳目一新。洪金宝等人的灵幻喜剧也一度成为票房保证。1986年,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成为票房冠军。此後,一批逃避现实的无厘头电影与赌片趁势兴起。
9、上世纪90年代:《黄飞鸿》等动作片、《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等武侠片、《跛豪》等人物传记片兴起,到中期“古惑仔”系列卖座,香港电影人也逐渐为好莱坞注意,吴宇森、袁和平、周润发、李连杰等先後被好莱坞“收罗”。王家卫、萧芳芳、张曼玉等导演和演员屡在海外影展获奖,香港影片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 来源:广州日报
关於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於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二十多年来,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地位与香港电影的地位息息相关,虽然金像奖是一个纯粹的地区性电影奖项,却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继奥斯卡後即时转播的第二个电影颁奖典礼,可见其受关注的程度。
关於香港国际电影节
香港国际电影节,于1977年由当时的“市政局”创办,最初几届为期只有一星期时间,後来由於受到各界支援,逐渐发展为如今由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的规模。 作为一项国际影视文化交流活动,香港国际电影节中的本土电影回顾专题每年都能引来不少对亚洲电影深感兴趣的国外观众及电影研究家,同时也为香港地区市民提供了系统欣赏在著名国际影展中获奖电影的机会。香港电影节几十年来在亚洲打下的坚实根基,使它一直是西方片商以及世界级影人东来必停的驿站。(节选自网易香港电影节专题)
香港星光大道
香港“星光大道”位於尖沙咀海滨长廊,毗邻香港艺术馆,总投资4000万港元,全长440米。“星光大道”的路面镶嵌著为香港电影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电影工作者的手印或名字,道旁设立9座红色的电影“里程碑”,用文字介绍了香港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星光大道于2004年4月28日正式向市民和游客开放,成为东方之珠又一个游客流连的好去处(节选自网易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
E. 香港邵氏电影里的香港演员们为何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以前香港邵氏电影大部分说的都是国语,注意这个国语和普通话还是有区别的,但都是一脉相承。
早期的香港电影是有鄙视链的,有钱有文化的看英语、有钱没文化的看国语、没钱没文化的才看粤语。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粤语片的质量最差、档次也最低,所谓“粤语残片”就是指1973年之前的粤语片,产量很多但质量好的屈指可数。到了1972年全香港一共出品了几百部电影,里面居然没有一部粤语片,可见当时的粤语片有多惨淡。
不过万事万物触底之后都会反弹,到了1973年在楚原的积极争取下邵氏拍摄了第一部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这部电影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并在当年力压李小龙取得了年度票房冠军。经此之后粤语片逐渐回暖,并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香港流行文化的兴起逐渐成为主流,开创了辉煌的东方好莱坞时代。而邵氏公司因为一直坚持不拍或少拍粤语片,票房逐年萎缩最终不得不关闭了制片业务。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以上,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吧
香港邵氏电影里的香港演员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对这个提问存疑。但我还是先假设题主的设问成立,认为是以下几个原因:
(1)能说普通话的香港演员大陆背景,一般来说其父母一辈是从大陆在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来港,或者有在大陆“生长”的经历,自然普通话比香港本土演员好。比如,秦沛姜大卫尔冬升三兄弟、林雪、林威等等。
(2)香港本埠市场不大,票仓有限,因此其主要票房市场在台湾(尚未进入大陆)。这样一来,很多香港演员都会练习普通话,包括一些香港歌星为了出国语唱片,都会苦练国语,比如张学友刘德华等人。
(3)香港演员能说流利的普通话是题主的误解,个人觉得那应该是国语配音,而且是台湾演员的配音。同时,在这里也纠正一下:之上所有的普通话表述不严谨,严格地说,那应该是叫台湾的所谓“国语”,不是普通话。
所以,个人觉得,香港演员能说流利普通话的只是少数。老一批演员里,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明星中,普通话讲的不错的上有洪金宝,下有谢霆锋。歌星里头,老一辈的张国荣的普通话讲的相当不错,可能是拍过《霸王别姬》的缘故,一些用词用典都很内行。90年代走红的这一批明星里,张学友的国语讲的很好,到现在也还是很好。
这其中,有个奇葩,那就是刘德华:他在80年代的国语就讲的很好,因为当时他们是跟着台湾的国语老师发音,讲话很有台湾腔。但香港回归后,他的咬字发音很想学好普通话,刻意去在意一些卷平舌后鼻音等等,结果,节奏有些乱了。所以,你现在看刘德华讲的普通话,听起来还不错,但其实并没有80年代自然(很多视频可查)。
香港邵氏电影中,老板邵逸夫就是从大陆(浙江宁波镇海)出去的,而且国语片当时也有一定的市场。这其中,古天乐、蔡少芬是两个反面典型,进入内地拍戏这么多年了,普通话还是讲不好,尤其蔡少芬找了个内地老公,普通话仍是硬伤,最好别开口,开口你能哭……
配音
应该是配音!
为了钱啊。内地这么大的市场
有两部分原因,一部分演员是从内地过去的,祖籍就是大陆的,所以会说普通话,还有一部分是后期配音,或者是有语言天赋,学的快的香港人[泪奔]
F. 第一部粤语电影是什么
1930年代初期,有声电影开始流行,但在香港首先上映的两部有声粤语电影却并非在香港本地拍摄,首部是1932年邵醉翁的天一乘薛觉先及唐雪卿夫妇到上海演出时,开拍其首本戏《白金龙》,成为第一部有声粤语电影,但遭到禁演,经疏通后才获准上映,因而在香港反被稍后在美国由大观开拍的《歌侣情潮》(新靓就、胡蝶影)抢先上映。两片取得极佳的票房成绩,引发香港本土拍摄有声电影的热潮,黎北海的中华于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粤语对白电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图),同年9月20日公映香港制作首部全粤语对白电影《傻仔洞房》(廖梦觉、杨倩侬)。
G. 问一下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到底是《歌女红牡丹》还是《白金龙》
1931年3月15日上映的《歌女红牡丹》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至於《白金龙》为首部港产粤语片,则是首部港产有声电影三种说法的其中之一(据香港电影资料馆显示:第一部港产有声电影为1933年9月20日上映的《傻子洞房》;1933年的《白金龙》具体上映日期不详,应该在《傻子洞房》之前,未被香港电影资料馆收录,或许称为第一部粤语电影更为妥当些。香港政府和一些资料认为1933年关德兴的《歌侣情潮》是第一部港产粤语片,而其上映日期亦不详,香港电影资料馆亦未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