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电影风格为什么我总觉得那么压抑低沉
你说的应该是近年来香港电影的风格,如今香港电影已经逐渐走向末路,每一位香港本土电影人都怀着哀伤和遗憾的心情,所以拍出的电影有点低沉的风格,这几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都没有多少人关注了,实在是令人惋惜。
2. 香港电影的类型
香港电影最伟大的成就是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功夫,在李小龙成名之前,香港影坛就有关德兴、石坚等人出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这套系列关德兴拍摄了99部,有资格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说起武侠片,就是古装动作片,《云海玉弓缘》(1965)、《大醉侠》(1966)、《独臂刀》(1967)三部影片开创了香港新派武侠时代,古装武侠电影也成为香港影坛一个最赚钱的类型影片。 武侠片为了要展示侠客们惊世骇俗神乎其神的盖世武功,能想到的花样都要拿出来,吊钢丝、喷火、炸药、喷气、碎石……武侠片是虚实结合,既有真功夫的比拼,也有电影特技的渲染。 在武侠片之前的50年代,香港电影主要是文艺片和黄梅调影片最卖座,这一切都因为武侠时代的到来而改变了,
武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张彻、刘家良、胡金铨,三位大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侠义和武术的理解。刘家良在邵氏时期大多拍摄古装片,但是他的电影中都是真功夫,这时的武侠片已经开始向功夫片转变。
所谓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时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摄最多的还是张彻,《马永贞》、《报仇》、《大决斗》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装武侠片的最大区别在于武功的表现形式不同,功夫片极少数要吊钢丝,都是靠真功夫博得观众喝彩。
武侠片和功夫片齐头并进到了80年代,成龙虽然靠着《醉拳》扬名立万,但是在已经看到民初功夫片已经是日渐式微,他果断地决定开拍时装动作片《警察故事》,这是成龙动作电影生涯的一个转折,也是香港动作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从《警察故事》之后,时装动作片就在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不断引领潮流,风靡全球。
时装动作片不仅在时代背景上与民初功夫片不同,在拍摄手法上也有众多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动作片的危险系数要远远超出了功夫片。现代都市中发生的激烈争斗,少不了枪支、飞机、汽车、轮船的参与,场面和动作都要比功夫片精彩许多,动作片要比功夫片具有更多的看点和更富有时代气息,它成为主流也是必然的事情。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坛最高的成就。喜剧片则是香港影坛历来的一个强项,喜剧片为世界通用,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会拍喜剧片,这是电影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个类型片种。
在香港,明星资源异常丰富,绝大多数影星都参与过喜剧片的制作。香港电影发展近百年,能称得上喜剧天王的仅有两个人,一个是平民喜剧天王许冠文,另一个是无厘头喜剧天王周星驰。香港喜剧电影30年来的喜剧最高成就,都体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了。
除了两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会在喜剧片中一展身手。汗牛充栋的经典喜剧作品,就是他们付出汗水的最好结晶。喜剧片有像《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八星报喜》、《家有喜事》这样的普通喜剧,也有《醉拳》、《赌圣》、《武状元苏乞儿》、《功夫》这一类的多类型喜剧片,后者融合了功夫片、赌片等各类元素,使喜剧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不仅有功夫喜剧,也有喜剧鬼片、爱情喜剧等多种类型。香港影人这样天才的创造力,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资源。
香港喜剧片进入21世纪,也和香港电影一样,进入了衰落时期,人才的大量匮乏,导致喜剧片变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驰的一支独秀,香港近几年都没有堪称经典的喜剧问世。 它与警匪片的区别在于黑帮片中的警察只是一种符号象征。有兵就有匪,有黑就有白。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总要一物降一物。 黑帮片中的主角是黑道中人,故事也是讲述黑帮内部中的争权夺利,或是与敌对帮派抢地盘火拼。 邵氏时代的反映香港黑帮的影片较少,只有《香港奇案之龙虎武师》、《成记茶楼》、《大哥成》、《愤怒青年》等几部。
到了80年代以后,香港的黑帮电影逐渐有风起云涌之势。较为著名的有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麦当雄制作的《跛豪》、林岭东的《学校风云》、罗烈执导的《冲击!天子门生》、刘伟强执导的《古惑仔》系列和《O记三合会档案》、杜琪峰的《龙城岁月》系列等等,这些黑帮电影几乎折射出香港黑帮的一段发展历史,夸张虚构的成分占去不少,只有个别事件可能是真实的。电影只是一种表现形式,香港也绝不是像黑帮片中描写得那样险象环生。早期的黑帮片只是为了吸引观众走入电影院,所以美化的成分居多。 警匪片绝大多数都是动作影片,情节惊心动魄,警匪之间的冲突不断为剧情掀起高潮。警匪片在香港电影中的历史源远流长了,香港电影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少佳作面世。 警匪片突出的是警察的神勇,黑帮片着重刻画的是黑帮的凶残。看看杜琪峰的《大事件》和《龙城岁月》就会对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八、九十年代,警匪片也同样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的位置。吴宇森的《辣手神探》、《喋血双雄》,林岭东的《龙虎风云》、黄志强的《重案组》、刘伟强的《无间道》系列,都是警匪片近20年来的经典之作。
警匪片强调的是二元对立,兵与贼之间的斗智斗勇,善恶明朗、黑白分明。警匪片主要是靠火爆的动作场面招徕观众,所以也可以称其为警匪动作片。单纯像《无间道》系列那样用剧情撑起一部电影的警匪片,在香港近20年来的影史上并不多见,这也就是为什么《无间道》系列会在香港引起这么大轰动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是商业电影之都,文艺片鼎盛时期在60年代以前。邵氏兴起之后,大量的商业爱情巨制和功夫片的大行其道,香港的文艺片遂逐渐走向没落。
80年代初,香港由一批新晋导演发起了一场新浪潮运动,他们旨在拍摄有艺术品味的电影,以抗衡充斥市场的大量商业影片。香港文艺片终于在20年之后,迎来了第一春天。在那段时期,所有新浪潮的导演都贡献出自己的文艺佳作,方育平的《父子情》和《半边人》,许鞍华的《投奔怒海》、严浩的《似水流年》、张之亮的《笼民》等等,这些作品都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大奖的殊荣,也成为经久不衰的文艺港片。
90年代以后,新浪潮运动已经渐渐没落,能在香港扛起文艺大旗的导演,只有许鞍华、王家卫、关锦鹏、陈果等少数几位导演。
香港文艺片导演中目前成就最高的是王家卫,他获得过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97),这是香港导演赢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杜琪峰近两年也异军突起,频繁亮相各大国际电影节,作品也时常被选中入围。
香港的文艺片主要是关注底层社会人的生活状况,写实有之,写意亦有之。王家卫关注的是都市男女的情感,透过他镜头娓娓道来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 鬼片是香港又一大招牌类型电影,鬼片中照样分为众多类型:僵尸片、幽灵鬼魂片、喜剧鬼片、功夫鬼片、爱情鬼片等等,真让人对香港电影人的创造力佩服得五体投地,真奇怪这样强悍的想象力。
鬼片在香港影坛也没落了,辉煌的时代同样也是二三十年前,徐克的《倩女幽魂》、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系列、洪金宝的《人吓人》系列,还有诸如《猛鬼差馆》、《猛鬼舞厅》、《猛鬼霸王花》等等不一而足。香港的鬼片和其他类型片种一样,能走向没落也是咎由自取,跟风拍摄是最大恶习,不断地粗制滥造毁坏了一个原本很好的创意。鬼片至今已经鲜有佳作问世,倒是一些装神弄鬼的恐怖片还在银幕上惊声尖叫,可是远远不及鬼片来得生猛恐怖。 情色片也可以称之为三级片,但是三级片并不都是情色片,过多的血腥镜头也会被划为三级片一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电影中出现较多的裸露镜头的话,这部电影就是三级片。
香港电影情色片的源头大体上起自李翰祥,他70年代拍摄的大量风月片成为后来三级片的滥觞,李翰祥拍摄低俗的风月片也是迫不得已,做电影生意大赔,回到邵氏以后就只好听从老板的安排,拍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欢的电影。李翰祥就算是龙游浅水,再不济也是华语影坛一号响当当的人物,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不会就此荒废,他拍摄的风月片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是今天的香港导演无法复制的。
到了1988年11月10日,《1988年电影检查条例草案》正式生效,香港电影的名词条目中也从此多了一个“三级片”的名称。
3. 王家卫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风格
文艺风格。王家卫(Wong Kar-wai),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籍贯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1]。中国香港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1982年,编写个人首部电影剧本《彩云曲》,从而正式进入了电影圈[2]。1988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旺角卡门》获得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3]。1990年,执导剧情片《阿飞正传》获得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4]、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5]。1994年,执导剧情片《重庆森林》获得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6]。1997年,执导剧情片《春光乍泄》获得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7],并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首位获此奖项的华人得主[8]。2000年,执导剧情片《花样年华》,该片第2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奖[9]。2004年,执导剧情片《2046》,该片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0]。2006年,担任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11],并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史上首位华人得主[12]。2013年,执导剧情片《一代宗师》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13]。2019年5月15日,担任了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项目”的评委会主席[14]。中文名王家卫外文名Wong Kar-wai国籍中国传统电影一般都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个故事的情节设计都经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反观王家卫的电影,却并非如此。他并不是要讲述一个多么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呈现一种可能被人刻意忽视的氛围——反映人性真实性的状态。王家卫的影片大量地采用“碎片”式的叙事策略。 具体来看他的影片,从《阿飞正传》开始,《重庆森林》、《堕落天使》、《东邪西毒》等影片,叙事的整体感都不强,而且是越来越淡薄。影片《2046》更是全然打破了传统的故事叙述规则,“碎片”式的叙事策略占据了重要位置。在这些电影中不难发现,基本找不到能够维系故事情节和因果联系的脉络,基本上都是由一个个断裂的叙事片段组成,碎片组合而成。所以,人们在观看王家卫的电影时,被感动的原因往往是电影当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眼神或者是一句台词。而对于他的整个影片结构,看完后的感受就是云里雾里,朦朦胧胧的很是漂浮。这种“碎片”式的叙事策略状态,成为王家卫电影的典型特征。王家卫的电影,剧情是为人物服务的。这个人物的性格是这样的,剧情就应该跟着他走。因此,他的影像中的人物都是深刻的,让人过目不忘的,同样是忧郁的眼神,张国荣看着让人心碎、梁朝伟让人着迷,金城武则会隐隐的喜欢,同样的侧影,张曼玉妖娆妩媚,刘嘉玲孤独落寞,王菲俏皮性感。王家卫通过冰凉的机器把每个人的味道都发挥到极致。王家卫的“气场”微妙地作用于光影叙事,细微内容与风格关注,尽显文艺片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尽上映后票房回应不理想,但从万玛才旦个人创作与王家卫的艺术合作,其嬗变显著,就是从相对边缘的境态,逐渐进入文艺电影制作的主流轨道。说说王家卫: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他的电影可以说是整个世纪末转型时期的一个风向标。他无意中充当了历史的代言人,让人得以窥见一种新的文化感受方式,如何不动声色地占据了中国文化市场比例极大的空间,这进一步又让人省醒文化格局变迁与整个社会体制割舍不掉的牵连。作为外在风格非常鲜明的导演,王家卫电影具有非常适宜于解读的外壳,观众完全可以无所用心地就可以归纳出他的种种特点,诸如怀旧、小资、洛可可与现代主义交错的风格,感伤主义和都市的疏离感,等等这些直观感受与体验无疑是准确的,可能也是王家卫本身想要传达给受众的东西,然而在较为幽微的层面,这些特色所显示的更深层因素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其人其片作为一个个案来透视转型社会的审美文化,就会发现思想认知氛围整体上都有一个衍育与生发。一种源肇于世纪末的情绪并非无端而来,并且从小众的层面洇染泛滥到城市人群之中,从而抚育了新一代人的感受能力,而这种趣味的聚集和发散,成就了一种美学范式的诞生。王家卫电影具有细微的“内容”,而更加关注“形式”和风格的快感,它的快感同教益也毫无联系。到《蓝莓之夜》,王家卫一直在重复自己,这次的故事发生在纽约,但是我们看到高架地铁、抽帧慢镜、长焦特写、故事结构甚至连道具、人物的性格和习惯动作都同香港的男男女女如出一辙。这显然不是在人性层面上的共通,而是王家卫尽管将物理空间拓展到世界各地,但精神空间依然局限在香港那个荒凉的岛屿之上。心灵空间的模糊与时间和地点的精确。强调风格,忽略内容或引入一种相对于内容而言中立的态度,这种感受力是非政治、去伦理、不道德的。王家卫的缺乏叙事能力却改变了后来香港片的风格与造型,或者毋宁说他敏感地嗅到时代道德转变的气息。原本煽动道德恐慌是大众媒体与社会控制之间联系的纽带王佳伟是一个很出色的导演,他导演过一部电影我看了非常好看,他的电影风格是要突出那种人性的弱点的。或者说他的电影里面的那些非常非常丰富的人性的善恶,他们在电影里面表现出来非常的凸显出人性这个东西。
4. 香港电影风格
枪战片或者赌场片可以看看周润发的,个人觉得发哥演的可以!
5. 论香港电影特点
1、赶时间:领衔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2、飞纸仔: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倩女幽魂》三部曲
3、第二组制度:由于香港武术指导的经验丰富、十分专业,王晶这样的导演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同唱之用十几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制作,则会在武术指导这个组下面继续启用“子组”(第一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组武指)。说到香港电影的这种工业特征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三魁报春、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从筹划到摄制再到公映收成本,电影工业流程更呈现出香港独有的迅速、机动、灵活、即兴的特征。这一特征既为香港电影走向极盛奠定基础,又为香港电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笔。若检讨香港电影衰落根源,创作过于即兴投机当是祸因之一。昔日港片兴盛时,是档期等片的盛况:香港影人多是同时身兼数组戏,只管闷头拍就是,完全不必担心赔本。即兴、灵活、迅速、投机的拍摄优势亦成为了香港电影产量剧增、质量骤降的重要祸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时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档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赔无赚。明星赶档期、编剧飞纸仔的情况只出现在少数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电影的产量也逐年缩小,由当年的年产两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产三四时部。
具体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汉》、《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创了票房纪录,于是1987年徐克开始拍摄续集,徐克让吴宇森带领周润发、石天去美国拍摄,自己则指导狄龙、张国荣演出香港的部分,并且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吴宇森在美国导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续集》根本没有剧本,只有故事大纲,然而影片上映时却仍然斩获了2200万票房。《英雄本色》及续集的票房大旺,惹动了向氏兄弟找麦氏兄弟跟风拍摄黑帮英雄片。
6. 香港电影曾经辉煌到什么地步为可它会走向没落
香港电影在其辉煌时期每年都会出产几百部各种类型的电影。而香港电影之所以会出现衰落,主要是因为香港电影方面的人才出现了大量的流失。可以说电影是非非常依赖人才的行业,如果缺少人才的话,也就意味着电影失去了足够的创新能力。而且这些年香港电影圈也在培养新人方面出现了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也导致香港电影圈只能够依赖过去那些老电影人才能够维持现状。可以说内地很多年轻观众在小的时候都看过大量的香港电影。而且在小的时候我们很多的观念都是从香港电影当中形成的。可以说在当时香港电影始终站在流行的领先阶段,而现在的香港电影却出现与大家的观念格格不入的问题,可以说这也是因为香港电影始终在保持自己的一种风格,而选择放弃与时代一起共同进步,这就是为什么香港电影越来越不受到大家欢迎的原因。
7. 香港爱情电影的特征...
时尚,快节奏的恋爱,还有比较能体现香港特点的东西,就是说香港的爱情电影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在里面,所以才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啊。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指在中国香港地区制作发行的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
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分别为: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人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
电影特点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
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但是现代许多大制作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集体创作完成的。
8. 香港电影的特点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台湾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
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
1、赶时间:领衔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2、飞纸仔: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3、第二组制度:由于香港武术指导的经验丰富、十分专业,王晶这样的导演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通常之用十几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制作,则会在武术指导这个组下面继续启用“子组”(第一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组武指)。说到香港电影的这种工业特征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三魁报春、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从筹划到摄制再到公映收成本,电影工业流程更呈现出香港独有的迅速、机动、灵活、即兴的特征。这一特征既为香港电影走向极盛奠定基础,又为香港电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笔。若检讨香港电影衰落根源,创作过于即兴投机当是祸因之一。昔日港片兴盛时,是档期等片的盛况:香港影人多是同时身兼数组戏,只管闷头拍就是,完全不必担心赔本。即兴、灵活、迅速、投机的拍摄优势亦成为了香港电影产量剧增、质量骤降的重要祸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时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档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赔无赚。明星赶档期、编剧飞纸仔的情况只出现在少数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电影的产量也逐年缩小,由当年的年产两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产三四十部。
姓名职业代表作品李小龙导演、编剧、演员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许冠文导演、演员半斤八两、摩登保镖、鬼马双星、卖身契赵雅芝演员傻探出更、英雄无泪、弹指神功、发钱寒 周星驰出品人、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大话西游、喜剧之王、功夫、少林足球成龙导演、编剧、演员、歌手醉拳、警察故事、尖峰时刻、红番区周润发演员英雄本色、赌神、卧虎藏龙张国荣演员、歌手阿飞正传、倩女幽魂、霸王别姬刘德华演员、歌手赌侠之大战拉斯维加斯、桃姐、天若有情王家卫导演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一代宗师、春光乍泄许鞍华导演疯劫、书剑恩仇录、女人四十、半生缘徐克导演黄飞鸿、新仙鹤神针、倩女幽魂杜琪峰导演暗战、意外、毒战吴宇森导演发钱寒、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谍中谍陈可辛导演门徒、金鸡、如果爱洪金宝演员、导演、制作人福星高照、A计划、杀破狼许冠杰演员、导演半斤八两、摩登保镖、最佳拍档、鬼马双星楚原导演英雄无泪、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刘镇伟导演、演员、制作人大话西游、东成西就、情癫大圣张彻导演大上海1937、独臂刀、上海滩十三太保麦兆辉导演、编剧无间道、头文字D、伤城尔冬升导演新不了情、早熟、窃听风云主要电影公司:电影懋业公司、邵氏、嘉禾、寰亚、银都、东方电影、新艺城、银河映像等。
9. 为什么香港电影无厘头风格周星驰之后再无人
因为周星驰的无厘头作品拍出来之后别人模仿不来,更超越不了。这就是为什么周星驰可以作为无厘头喜剧的代表人,比如唐伯虎点秋香里面,唐伯虎和华夫人中毒那一节,两个人都开始吹捧自己的毒药好,吹着吹着就像购物电台的广告一样不过这个广告是既搞笑又顺气自然的插入节目中。这就体现了周星驰制作影片的认真之处。正因无人可以做到所以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