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的电影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近一百年的香港电影历史,其实要从一个洋鬼子开始,他不叫Christopher,他叫Thomas,Thomas Alva Edison,他的中文名字很好听,名叫爱迪生。在一八九○年代,美国的爱迪生跟法国的卢米埃兄弟,都发明过摄影机、放映机系统,而为了争取他们个人的市场,他们派人环游世界,去纪录景象和人物。美国人跑得快,一八九八年,爱迪生公司派了一个队伍来到香港,第一次把这里的人和景象纪录下来。当年比现在简单很多,摄影设备跟放映的设备是一样的,白天拍的东西,晚上回到酒店,在浴缸里面洗一洗,第二天就可以放出来。谁会想到一百年以后,这个小地方会成为全世界生产电影最重要的地点之一第一章 电影先驱
电影传入香港十多年后,就有香港人参加电影的拍摄活动。黎民伟(香港影星黎姿的祖父)是一位爱国、醉心革命的人,十六岁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十九岁开始参与清平乐白话剧社,以演戏宣扬革命。二十一岁遇上拍电影的机会,一部由香港人制作的剧情短片《庄子试妻》(1913年 华美电影公司出品)就这样诞生了。在《庄子试妻》,黎北海(黎民伟之兄)饰演庄子,更兼任导演,而黎民伟之妻严珊珊饰演庄子的婢女,成为中国首位女演员,而黎民伟竟然反串饰演庄子的妻子。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保守,根本没有女演员,所以严珊珊的演出和黎民伟的反串,说得上是一大突破。《庄子试妻》主要在美国上映,所以看过这部短片的香港观众很少,直到黎民伟和黎北海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后,他们的作品能够接触香港的观众,已经是十多年后的事了。
经营电影公司并非易事,更何况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间。一九二二年,黎民伟、黎北海两兄弟,得到大哥黎海山的支持,集资创办了民新影片公司,由器材到人才,全部都从零开始,除了负责制作,他们也在上环兴建了新世界戏院,为民新的出品设立上映的渠道。民新公司的宗旨是,电影不但能提供娱乐,更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电影是改进社会的工具。抱着认真对待电影的态度,民新不惜远赴重洋,摄制了不少纪录社会事件的影片,其中一部名为《勋业千秋》的新闻纪录片尤其重要,它集结了黎民伟和他的伙伴罗永祥,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八年间,追随国父孙中山,义务拍摄他革命世纪的新闻纪录片。期间,两位电影先驱冒着生命危险,带着笨重的器材赴前线,拍摄了北伐的战况,也为中国留下了珍贵的近代史片。
民新自成立以来,向着故事长片的目标进发,可惜在筹备期间遇上不少障碍。在一九二四年,民新在广州开拍《胭脂》,取材自《聊斋志异》,“兄弟班”再次上阵,黎北海负责编、导,而黎民伟与平妻林楚楚则担当男女主角。几经辛苦,《胭脂》终于在一九二五年完工,正式上映。当时的香港人只看过,美国和法国人的电影,他们首次在电影院内欣赏,自己人拍摄自己的故事,感觉一定十分特别。《胭脂》上映首周录得盈利港币六千。正当民新上下高高兴兴地庆功时,绝对没有人会想到,在几个月后,民新要面对一次关乎存亡的巨变。在一九二五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二千多名学生在上海租界示威,遭英军开枪镇压,造成数十人伤亡,在广州和香港引发庞大的罢工潮。当时百业萧条,包括成长中的电影业。此时,黎氏兄弟对电影发展各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把新世界戏院转让,民新一分为二。弟弟民伟到了上海,而兄长北海则穿梭省港两地,寻求下一次的拍片机会。
香港民新解散后,黎民伟到了上海,成立上海民新,继续拍摄剧情长片,拍摄了《玉洁冰清》、《木兰从军》、《西厢记》等经典影片,这几部电影,不但制作规模极具野心,而构思和拍摄手法也相当先进,有些场面甚至用上简单的特技,可惜上海民新经营了数年,已亏蚀了四十万元,算起来,相当于今天的一亿元港币,实在令人心疼,不过对于有理想和实力的电影人而言,金钱上的盈亏并非他最关心的。一九三○年,屡败屡战的黎民伟和院商罗明佑合组联华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宗旨,仿效好莱坞片场制,罗致了一群当时电影界最佳的人材,费穆、蔡楚生、卜万苍、孙瑜等,这些文人味重的导演对电影的语言和细节也非常重视,作品中的美术、摄影、剧本都一丝不苟,题材也与时代深刻呼应,于是联华的出品,几乎部部佳作,大受欢迎。其中更捧红了一代巨星阮玲玉,《渔光曲》、《大路》、《神女》,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得不提及的经典。
维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大罢工,终于在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正式结束。但黎北海还要多等三年,才能筹足他所需的资金,重新经营电影公司。一九二九年,黎北海得地产商利希慎支持,自导自演《左慈戏曹》,并于利园山道搭景拍摄,正式带领香港电影复苏。一年后,黎北海改组影片公司,加入弟弟黎民伟参与创办的上海联华影片公司,正式成为联华在香港的分厂。既然电影业要再起步,当然要多训练一些新人,培养人材,联华港厂开办了演员养成所,导师中更包括曾在美国攻读电影的关文清导演,很多电影人,如我们熟悉的吴楚帆、黄曼梨、李铁导演等,其实都是从演员养成所训练出来。一九三三年,黎北海做了一次,划时代的创举,拍摄了《傻子洞房》,一部完全有声的电影,从此香港电影业进入有声音的年代。
三十年代,关文清导演到了三藩市,希望跟华侨见见面,联络感情,顺道推销联华的产品,不过这次美国之行最有价值的,是认识了一位富有而且对电影充满热诚的年轻人——赵树燊。他们一拍即合,马上商量拍片大计,就这样拍摄了轰动一时的《歌侣情潮》,男主角就是关德兴师傅,不过当年他还没演黄飞鸿,他跟随大老倌小靓就学戏,所以人称他为“新靓就”。赵树燊和联华最终未能合作,却反而到了香港成立“大观声片公司”,主力拍摄粤语片。三十年代开始,凭着地利和政治上的优势,越来越多来自内地和东南亚的投资者到香港开办电影公司拍摄粤语片,香港的电影业也逐步稳固,成为当时除了上海外另一个华语电影制作中心。
综上所述,电影自一八九八年传入香港开始,香港电影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② 找香港早期一部的电影
香港电影始于1913年的首部香港电影《庄子试妻》。二次大战后,大批内地电影人才及资金南下,香港先后成立多家电影公司,令粤语片在1950年代异常繁荣。当中1949年开创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连拍60个多部,成为世界史上最长寿的系列电影。有一段时期,东亚各国政府一度只容许香港电影进口,令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李小龙、王家卫、吴宇森、周润发、李连杰、成龙、张曼玉、周星驰在国际上均享负盛名,每年3至4月间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③ 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谁能告诉一下哦 从初期到兴盛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著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於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於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於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於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④ 香港电影的起源
1897年电影开始传入香港。
1898年开始有商业性电影放映。
1901年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了影片《偷烧鸭》。
1913年,黎民伟和美国人布罗斯基合办了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短片《庄子试妻》。
1923年,黎民伟又和他的兄弟等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片公司,
1925年上映了它拍摄的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
⑤ 香港动作电影的发展历史,,急求,回答后有加分
香港动作电影早期应该从邵氏的张彻、胡金铨开始,从翻拍金庸武侠片到时装动作片。稍晚一点就是刘家良、萧笙、黄泰来等,中期就是以洪金宝、成龙等自演自导的时装动作片,以徐克、程小东为代表的新武侠片时代。现在的新锐有李仁港、叶伟信、邱礼涛、甄子丹等。
⑥ 谁知道香港最早的电影
香港电影起源于一只烧鸭
09版本的《偷烧鸭》之所以拿一只烧鸭大做文章,是因为,香港电影其实源于一只鸭子。早在1909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便与香港人梁少坡等人合作了香港在本土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电影《偷烧鸭》。影片由布拉斯基在上海开设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偷烧鸭》还曾由布拉斯基带到在美国上映,为香港在外国公映的第一部影片。被认为是香港最早的电影。《偷烧鸭》不仅比香港的黎民伟兄弟俩拍摄的《庄子试妻》早,也比上海的郑正秋、张石川拍摄的《难夫难妻》早四年。
⑦ 求香港最早的赌片(电影)
香港的赌片历史由来以久,最早可追述至香港邵氏七十年代导演程刚的作品《赌王大骗局》,它可谓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赌片,导演程刚搜罗了中国不同赌术派别,千术精华,尽现眼前。影片也成为当年十大卖座电影之一。但把香港赌片真正发扬光大的,确是王天林和王晶父子,1980年,由王天林在无线监制的《千王之王》的编剧就是儿子王晶,这是一部经典港剧。如果说《上海滩》是黑帮戏的滥觞,那么本剧则开辟了赌剧的先河。由于当年创下了较高的收视成绩,第二年监制王天林又拉上原班人马外加一个周润发拍了部《千王群英会》。
1981年,王晶加盟邵氏,他的首部作品就是将自己在电视剧界获成功之剧集《千王之王》中的罗四海角色重新包装,拍摄了电影处女作《千王斗千霸》,结果上映后一炮而红,500多万票房位列年度十大卖座港产片第九名。
至此以后自80年代初到21世纪,长达20余年,王导拍赌片数量上全世界居首。质量上,《赌神》《赌侠》《至尊无上》等作品,也确实制作精良,票房上佳,通俗
耐看。王导虽不是第一位拍赌片之人,但他却曾将香港赌片推向了颠峰,永远占据着首页,也就从《千王斗千霸》起,香港赌片皇帝王晶诞生了。
⑧ 香港武侠电影历史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中国的武打片是中国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外国人知道中国电影都是从武打片开始的。第一部在美国1000家影院同时做商业放映的中国电影是中国香港的《天下第一拳》(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导演:郑昌和、主演:罗烈),第一部在国际最高级别电影节获大奖的中国电影是《侠女》(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获综合技术大奖)。
说起武打片,历史可就长了,咱们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说它是一部武打片,都未尝不可,因为里面只是拍摄了同名京剧里面的一个武打场面。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的电影,最卖座的类型也是武打片,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咱们这辈人都没缘一看的《火烧红莲寺》,一共拍摄了18集,要不是因为日本开始侵略中国,爱国之士对这种所谓精神鸦片不满,武打片还会继续成为当时卖座电影的主流。
到了40年代末,中国的武打片开始在香港复兴,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拍摄了第一部以广东民间传奇武林人物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此后历经近50年,黄飞鸿成了中国武打片的一个著名品牌,前后有关德兴、李连杰等十余位影星在近百部此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扮演黄飞鸿这个角色,有胡鹏、徐克等多位著名导演拍摄过这个题材,其中由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拍摄了近80集。在整个50年代,港台的武打片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象黄飞鸿之类的民国装工夫片,一种是神怪类武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黄飞鸿系列,后者的代表作有《如来神掌》等片。
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动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响,模仿里面的武打招式,题材也很窄,除了剑仙神怪就是学艺报仇。1964年,香港凤凰公司拍摄的《金鹰》(导演:陈静波,主演:高远、朱虹),在内蒙古实地拍摄,里面展示了摔交、套马等传统民族功夫,还有蒙古草原的壮丽风光。是一部创新的武打片。第 2年,长城公司拍摄的《云海玉弓缘》(导演:张鑫炎,主演:傅奇、陈思思)则是在武打片的演职员表里面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该片被认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术指导正式成为武打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后,武打片的黄金时期来到了。
还有几个台湾导演和他们的作品也值得一提,张曾泽于1971年导演的描写民国时期侠客歼灭土匪的功夫片《路客与刀客》(主演:杨群、孙越、崔福生),在影片里表现了铁头功和辫子功等奇特的武术招式,颇具传奇色彩。还有丁善玺导演、杨群、甄珍主演的《落鹰峡》,结合了美国西部片的枪战拍摄手法和中国式的武打,也很有看头。以上两部影片都在台湾金马奖获得了重要奖项。
中国武打片在70年代开始走向了国际市场。很多人都认为是李小龙使外国人认识了中国功夫,其实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业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郑昌和导演,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该片曾在美国1000家主流影院同时上映,盛况空前。不过倒是李小龙真正使中国功夫在海外发扬光大。李小龙的一生虽然短暂,只拍摄过4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还有未完成的《死亡游戏》,但是在他的电影里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让人看后精神振奋。他自创的截拳道功夫威力无穷,流传至今。好莱坞许多硬汉明星如史蒂夫·麦奎恩、詹姆斯·柯本等,都曾在李小龙门下学过功夫。李小龙离奇暴毙之后,出现了很多模仿者,如何宗道、吕小龙等但只能得其形而未能得其神。
到了70年代后期,港台武打片开始走下坡路,这段时间,各种武打片的内容无非是门派斗争、学艺报仇之类。胡金铨属于慢功出细活,数年没有新作。张彻也在不断的重复自己,作品渐无新意。到了1978年,终于出了几部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影片,出现了几个现在驰名国际影坛的人物。成龙,曾在罗维旗下苦熬多年,拍了不少片子,却一直半红不黑,1978年,曾在张彻旗下做过多年武术指导的袁和平为思远公司执导《蛇形刁手》,起用成龙做主角,影片情节尽管没有完全脱离老套,但是在武打设计上有所创新,在故事情节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剧元素,开创出一个武打片的新片种——谐趣功夫片,成龙充分发挥了他在于占元的京剧戏班里学到的京剧北派功夫,成为功夫片的新偶像。之后2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为经典。刘家良,正宗南派武术——洪拳的传人,在张彻手下担任武术指导多年,他于1978年导演的功夫片《少林36房》因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写少林僧人练功的场面而大获成功,他导演的《中华丈夫》、《18般武艺》都是当时比较卖座的影片,他导演的《长辈》让女主角惠英红成为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成龙的师兄洪金宝在70年代也已经成名,1976年他第一次独立导演并主演了喜剧功夫片《三德和尚和舂米六》是香港的卖座片。
1981年,由张鑫炎导演,在中国大陆实地拍摄,全部起用国内专业武术运动员担任角色和武术设计的《少林寺》上映了,这是一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影片摒弃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钢丝、弹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采用长镜头拍摄,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影片在香港上映后,票房奇好,卖座超过了成龙的《龙少爷》。
进入80年代,港台武打片的年产量已经大大下降,除了《少林寺》、《师弟出马》等少数影片,很少有轰动之作,就在这时,徐克出现了,他曾经在美国的大学学过电影回港后在佳视拍摄的电视剧《金刀情侠》就使用了电影的拍摄手法,他导演的武侠片《蝶变》令人耳目一新,他在1984年拍摄的《蜀山剑侠》,聘请好莱坞的特技制作人员,营造出一个奇幻的剑仙世界,使影片大获成功。这一时期,成龙、洪金宝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拍摄了一系列的现代题材的功夫片,如《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A计划》等,为武打片闯出一条新路,武打更讲究速度感和力度,中间还加入些幽默元素。这段时期,成龙在戏班学艺时的 “七小福”里面的其他的师兄弟们如元彪、元奎、元华等人在武打片的表演和武术指导领域也都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装武侠片开始重新为人们关注,胡金铨挂名,徐克、程小东联合导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徐克、程小东、李会民联合导演的《新龙门客栈》成为这一时期武侠片的代表作,这类影片的特点是武打设计天马行空,想象力异常丰富。其中程小东可以说是武打片导演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80年代初导演的《生死决》已经可以看出他日后的风格。而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将一个老的民间武林传奇人物题材加以创新,影片里把武林纷争加入到大的动荡时代里,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使武打片提高了一个档次。一时间模仿跟风之作频出,大家纷纷争拍古装武打片,其中只有袁和平的《铁猴子》和《火云邪神》还算有些创新。到了90年代中期就又趋于没落了!
从解放到整个70年代,中国大陆没有拍摄过一部武打片,1980年大陆导演张华勋拍摄的《神秘的大佛》使他成为大陆武打片导演第一人,虽然在武打设计上还很稚嫩,但毕竟他敢开风气之先。后来他导演的《武林志》也受到国内观众欢迎。此后,武打片在大陆开始风行一时,但是整体水平感觉要落后港台武打片10年以上。
一晃进入了新世纪,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4项大奖,使得中国的武打片再次被世界瞩目!中国的一些著名导演如大陆的张艺谋、何平,台湾的侯孝贤都在拍摄或者筹划拍摄武侠片。在新的世纪,中国武打片要出现新的辉煌!
⑨ 中国香港电影“金紫荆'奖始于那一年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评人协会(HKFCA)主办,始于1996年,每年举办一次,本协会共有会员四十多人,其中包括电影教育、电影研究、电影工作者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及学者。目的是推动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电影,总结一年香港影坛的成绩。
⑩ 最早的香港电影
电影何时传入香港?香港最早摄制的电影是哪一部?谁是真正的香港电影第一人?
《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研究和探讨了1897年至1945年的香港早期电影史,作者重新梳理史实,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确认及阐述了电影传入香港的时间,布拉斯基催生香港电影的角色,黎北海对香港早期电影的贡献,罗明佑在内地、香港电影中的地位,战时南来影人壮大香港电影事业的功劳,以及沦陷时期香港影人不屈不挠的气节等。香港电影起源于一只烧鸭
09版本的《偷烧鸭》之所以拿一只烧鸭大做文章,是因为,香港电影其实源于一只鸭子。早在1909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便与香港人梁少坡等人合作了香港在本土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电影《偷烧鸭》。影片由布拉斯基在上海开设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偷烧鸭》还曾由布拉斯基带到在美国上映,为香港在外国公映的第一部影片。被认为是香港最早的电影。《偷烧鸭》不仅比香港的黎民伟兄弟俩拍摄的《庄子试妻》早,也比上海的郑正秋、张石川拍摄的《难夫难妻》早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