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微电影和小型大电影拍摄时怎么布光
首先先明确一个事情,你所说的微电影和小型大电影所潜在的台词是不是
1.
投资少,剧组没什么钱,
2.
剧组人员少,分工明确但是编制不健全,场务可能还要打板举挑杆。
如果是这样,那首先遵循两个原则,省时省力,其次才是效果,没办法,在这两项之后才是效果。也就是说在布光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利用好自然光,既阳光,硬了拉窗帘,控制光比,补光反光板,反差不明显,拉黑旗
2、将生活中的灯光植入到场景中,比如晚上主灯打不到的地方,可以放台台灯啊,甚至电脑屏幕啊,都可以
3、有些夜戏可以改到白天拍,然后做成夜晚的效果,不难很简单的
4、其他遵循人像补光和场景布光的一般原则。
㈡ 在恐怖片中常常使用底光这种布光方式对吗
恐怖光主要是从低位打光,因为我们日常中所接触的光线大部分都是从比我们高的位置打过来的,所以当从低位打光时,会觉得恐怖,恐怖光很少用于人像摄影,如果真要用于人像摄影,建议拍摄时,被拍摄者脸部稍微前倾,让光线均匀分布于面部。
㈢ 怎样布光才能将电影的画面拍出油画的质感
创造“油画感”不仅仅是布光就能够达到的,调色也同样重要,所以感觉也不算答非所问。《透纳先生》精致的影像是Dick和他的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研究和制作调色板的方法,调色板最终会作为电影的重要视觉参考之一,并用来制作现场监看的LUT。讲解关于LUTs的制作步骤,希望这有助于大家更多的了解调色技术。已经有许多关于透纳用色习惯的学术研究,其中包括Tate美术馆所做,关于透纳在不同时期的用色倾向的一系列有趣的研究。影片中确有一组镜头再造了透纳先生的一副油画(《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1838 ),但摄影师Dick Pope更倾向于通过电影影像传达出原作的气质,为此,他试图找到一种方法,在电影中使用和透纳画作中相同的色调和颜色进行调色,而非如实再造透纳的画作。准备开始之前,我,第一摄影助理Gordon Segrove(AC)和数字影像工程师Peter Marsden(DIT)(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是极富天赋的摄影师)剖析透纳的画作。我们参加展览,查阅书籍并多次访问英国Tate美术馆。Gordon特别仔细地研究了透纳对色彩的运用。Gordon写到:“透纳将黄和蓝作为他主要的两种互补色,在高光处使用暖黄,在阴影处使用蓝色或蓝绿色。事实上,据资料来看,这种色彩倾向似乎是因当时所能获得的颜料导致的。透纳对这两种互补的颜色的使用很好地坚持了调色理论(color grading theory),例如,如果你在高光处添加了黄色,在阴影处添加了蓝色,改变了亮部和暗部的色调,改变了人物周围的世界但是人物的肤色的色调还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调色70%的工作就是把人物的肤色还原)。
㈣ 有哪些特别擅长布光的导演
泰伦斯·马力克的大部份电影,尤其《天堂之日》,几乎全在magic hour (日出后和日落前一小时拍摄),大部份都是只用自然光,拍了大量剪影,电影院看实在太震撼。
㈤ 什么电影布光非常好啊 可够写一篇3000字灯光分析的影评
其实好好莱坞大多数的影片对灯光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他们的钱百分之六十都用在了灯光上哦!!!你随便找一部看过的好莱坞大片都可以分析它的灯光,比如:源代码、阿甘正传、泰坦尼克、真实谎言、终结者 你就从他们的自然光、人工光、侧光、逆光、白天、夜晚、分析,
中国的也有行的,我们灯光老师就给我们看了,《无间道》、《我愿意》
㈥ 有哪些电影形式、布光、场景等都很出色
每届奥斯卡电影奖中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摄影奖的影片,只要是可以找到高清资源的,在片中你觉得美丽壮观的场面画面都可以作为临摹素材,无论人物剧照或是背景风光都可以的。2016年88届:《荒野猎人》 《机械姬》2015年87届: 《星际穿越》 《鸟人》。
㈦ 港剧港片和内地剧画面感觉不同,似乎是颜色灯光之类的问题(与清晰度无关)求高手帮忙
方向不同。港剧在拍摄经验上强过内地的太多,但是香港电影和香港电视剧共有的问题就是场景美工太烂。港剧之所以光鲜亮丽是因为那都是搭的景,便宜省钱,多打点光就好了。内地剧因为钱多往往可以实地拍摄,却经验不足,不懂得更好地利用内外景。实景拍摄中,角度和光线都会成为难题。
以神雕侠侣为例,古天乐版其实可以看出很多搭出来的假景,而黄晓明版全都是制片人辛苦找出来的旅游美景。电影需要突出真实宏大的场景,电视剧需要的是情节和台词。
㈧ 关于模拟拍摄《教父》中某片段的布光和调色方案
布光分析,一个顶光……大面积,垂直的……看两个人脸上的阴影就知道了
2个灯,分别对着人的面部打光,用橙色+红色色片,营造暖光效果……光线范围控制在刚好打到脸的区域,另一边西服打不到……
……就那么简单,人像的3灯足以……
㈨ 演播室布光和影视布光的差异
舞台灯光和影视灯光的设计原则及布光技巧
一舞台灯光照明
舞台灯光照明大致分为剧场舞台灯光照明和综艺晚会灯光照明,其特点主要是讲求现场观赏效果,往往具有一定的艺术主观抽象性。
1.剧场舞台灯光照明
根据演出剧目的不同,对灯具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剧场舞台的基本灯具配置是指基本能满足一般的歌剧、舞剧、芭蕾、话剧、地方戏剧等演出需要。筒灯,也称RAP灯,其构造是在圆筒内安装镜面灯泡或是在反光碗内安装溴钨灯泡,主要特性是能射出较固定的光束,光束角度宽窄多种,但光斑大小不能调整;天排灯、地排灯,大功率的散光灯,用来上下照射天幕用,要求光亮而均衡,照射面积大;成像灯或称造型灯、椭球聚光灯,其光束角度有多种,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应用,主要特性是能如幻灯似的将光斑切割成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形状,或投射出所需的各种图案花纹,功率也有1KW、2KW等可选择配置;还有应用越来越少的聚光灯,舞台上用的聚光灯是指灯前面使用平凸聚光镜,这种灯具可以调节光斑大小,出来的光束比较集中,旁边漫射的光线比较小,功率有0.5W~5KW多种,焦距有长、中、短之分,可以视射距的远近按需选用。
舞台灯光照明用光多以定点光源为主,配以不同的颜色,以达到各种视觉效果。舞台灯光照明首先尊重的是人的肉眼,即充分考虑人们的观赏习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塑型。
2.综艺晚会灯光照明
大型综艺晚会是一种长久不衰的艺术形式,并且发展迅速,其形式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如春节晚会、各种专题性质的晚会、不同节日的纪念晚会等;从场面上看,越来越复杂化,有不同类型的演播厅、露天剧场、舞台、体育场和广场等;从受众方面看,层次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从节目形式上看,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综艺晚会的灯光设计是在舞台灯光的基础之上,融入很多新的元素,并使用先进照明用光器材,布光时更注意角度选择的多样性。在灯具的选择上,综艺晚会大都使用了先进的电脑灯,总体布光基本照度控制在800LX~1000LX范围内,采用分区布光,前区照度在2000LX~2500LX范围内,中区照度为1500LX~2000LX,后区照度为800LX~1000LX,而且光效的变化快速而多样。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在于,为满足电视转播的需要,综艺晚会用光还要考虑到光的显色性是否与摄像机一致,不仅要适合人的肉眼观看,还要满足摄像机的拍摄要求。
二影视灯光照明
影视灯光大致分为电影灯光照明和电视节目灯光照明,其特点是多讲求还原客观自然光效,多追求光效真实性、合理性,布光时多考虑摄录设备与光源的协调性。
1.电影灯光照明
电影灯光照明分为外景灯光照明和室内灯光照明。外景灯光照明一般要尊重自然光线的规律,尽量重现或适度补充自然光效;室内灯光照明则要求充分考虑感光材料的特性,依据胶片种类和感光度的不同使用照度和色温适度的灯具。所选用的灯具以传统灯具为主,但功率相对较大,光源色温较高。同时还要注意感光材料的宽容度,严格控制光比。
2.电视节目灯光照明
电视节目灯光照明主要分为影视剧照明、演播室照明和电视新闻外景照明等方面。
(1)影视剧照明
影视剧照明同电影灯光照明比较接近,不同的是摄像机对于照度的适应范围要弱,但对色温的适应性要比胶片好一些。
(2)演播室照明
演播室照明作为特殊的塑型光效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即在确定布光方案前,要详细了解所用摄录设备的性能特点,并对播音员的面部特征作分析研究,同时还要考虑其他造型手段(如发式、服装面料和颜色等)对人物造型的影响,以便通过布光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背景光的亮度要低于人物光,与人物光的比例宜在1:1.5至1:2之间。在布光时要尽可能减少阴影,把多余的光控制在播音员背后。在色彩运用上不要过深、过杂,宜用浅色调或中性色,色彩过重会影响播音员的服饰和形象,造成喧宾夺主。还要根据男女播音员的脸部特征,确定主光灯位。若两人的脸型差异较大,需分别设定主光,灯位的高低、角度要依人物脸型确定。主光是人物造型的主要光源,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轮廓和肤色气质的光,灯的方位角度要依据人物的面向和脸部特征而定。一般情况下,主光灯在播音员面向一边。布光中女播音员的灯位不宜过高或过侧,主光的位置一般在平行度的30°~50°,高度以坐姿时鼻影再偏下一点为佳。一般辅助光的影子不要过鼻梁,避免蝴蝶型鼻影,亮度与主光亮度的比例以2:1至2:1.5为宜。面光用来照射人物的正面,灯位一般在人物面部高度偏上,在机位上抛度的30°左右。也可采用双灯面光,即先用柔光灯进行面部照明,再用小型灯加眼神光。轮廓光是用来勾画人物线条和立体轮廓的光线,它能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突出人与景物空间层次,在人物造型上能体现发饰、肩部服装的质感、立体感。其灯位一般在播音员背后上抛度45°~65°,亮度需高于主光,光比宜在2:1左右,但不宜过亮,以免产生不自然的感觉。
(3)电视新闻照明
电视新闻照明最基本的功能是纪实,此外还有很强的造型力。在拍摄外景照明时,要求电视新闻灯光师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光布好、布准、布匀、布稳,尽可能模拟、仿照真实的时空照明、找准照明的角度与光比。在机位确定后,就要做灯光布置。通常情况下,主光应从摄像机与主持人之间连线的左右45°角投射。辅助光则在主光的另一侧补助,其高度是主持人抬手的高度,也就是在摄像镜头的水平上方45°角以下,当然辅助光不能高于主光。逆光应在主持人背后左右45°内,高度应在摄像镜头水平以上45°~63°的区域内,这样发型光的灯影恰好落在主持人身上和肩膀上,使主持人和背景明显分开,形成了很强的立体效果。背景光要根据背景的材料及其与主体的亮度来决定,它要求色调单一、干净、利索。电视由于技术宽容度不如电影强(电影为128:1,电视为40:1左右),因此一般情况下,电视的光比应控制在40:1左右。有数据表明:主光与逆光之比最好为1:2或1:1.5、1:1.2,主光与辅光之比是1.5:1,逆光可略强一点。总之要做到逆光强于面光,主光大于辅光,辅光低于主光,主体亮于背景。
电视照明本身有其独特的工艺性质和艺术特征。从工艺上讲,它既不是舞台照明的翻版,也不是电影照明的简单延续。舞台照明是一种适应人眼视觉效果的照明,电影照明是适应胶片技术特性的照明,而电视照明是适应电视摄像机技术特性的照明,当然并不能否认电视照明与舞台照明、电影照明之间相互借鉴的关系。从艺术表现形式上讲,电视照明表现形式更丰富,变化更多,工程量更大,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好。
总的来说,灯光照明作为现代传媒形式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有着十分系统的科学性,同时又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特别是灯光照明在电视媒体的作用更为明显。文中总结的只是一般规律和诸多经验方法,在实践中,灯具、演出场景、演出类型、主观设计等都会使灯光照明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在熟识各种灯具、场景特点的前提下,我们还应当重视艺术素养的提高,用主观的设计创造把客观设备的各种特点发挥到极致。
㈩ 电影布光中所谓底子光和主光有何区别
布光,就是布置灯光,即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主题,选择采用某些灯具及阻光工具,在整个拍摄场景中产生某种光线效果。这种光线效果要具备四个功能:
1.满足摄录技术上所需的照度、色温、亮度对比。
2.完成画面形象的造型,要化画面的平面结构,为视觉上的立体结构,表达物体的质感、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透视感。
3.利用光的方向、强弱、软硬及色调的配置,契合电视节目的主题、内容,帮助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4.形成一种意境,或造成一种特殊艺术效果。布光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布光所采用的方法。由于没有清晰的符合电视照明艺术规律的分类原则,因此许多灯光师对布光方法的语义感到有些模糊和模棱两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提起布光的方法,会有很多。例如:三点布光法、总体布光法、多主布光法、连续布光法、分区布光法、自然光效法、传统布光法、夜景布光法、虚拟布光法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布光方法实际上可以分为具体方法和宏观方法两类。具体方法就是布光时为达到一个具体目的而采取的一些技巧和手段。如连续布光法、分区布光法、夜景布光法、。宏观方法则是从节目的整体出发,为达到一种意境或审美效果而选择采用的设计思路。在电视照明艺术中,作为其物质支持的照明技术和某些技巧性很强的具体布光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具备审美价值的布光设计才是其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决定因素。本文论述的布光方法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宏观层面上的布光方法。二.分类从宏观的层面分析,或从接近美学的视点观察,布光方法应分四种:三点式布光法、大平光布光法、虚拟布光法和装饰性布光法。
1.三点式布光法,是一种经典的布光方法。它用主光,副光,逆光对被摄者进行布光,有意识地在被摄者的面部造成阴影,使之有明暗变化,但整体影调并不超出摄像机的动态范围,而且还能使被摄者与背景明显区别开来。这种布光方法在具体使用中并没有把三种光固定在某个位置,它是按被摄者的脸型来确定主副光的位置,而且实际上在三种光之外还使用一些修饰光来掩饰或突出某种特点。这种布光法适合给单个主持人布光,便宜的摄影设备,被摄者一增多,光效不好控制。
2.大平光布光法,是指所有的灯不分主次,一律打向被摄者及背景,使被摄者及背景表面形成均匀的亮度,不突出同时也不掩饰被摄者及背景的特点,让观众一览无余。这种布光法适合被摄者相貌身材比较好或化妆服装很考究的拍摄情况。优点是基本上一次布好光,以后就不用再动了,而且可以较好地去掉阴影。缺点是光线没有层次感,没有光与影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