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收养孩子的电影有哪些
收养孩子的电影有以下几部:
1. 《亲爱的,别哭》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收养的故事。主角在经历一系列事件后决定收养一名孤儿,通过一系列的互动与成长经历,展示了收养与亲情的建立过程。影片中温馨的情节展示了收养家庭的坚韧和包容。
2. 《无法触及的真相》
这部电影围绕着一次孩子的收养展开。影片探讨了收养过程中各方的情感纠葛、法律程序以及收养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调整。该片着重表现了家庭在孩子到来后发生的改变以及如何通过沟通与交流逐渐磨合彼此间的差异。
3. 《缘起不灭》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家庭因收养一名孤儿而带来的改变。通过讲述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矛盾与和解,展示了收养关系的深刻意义以及如何面对并克服收养过程中的困难。影片着重强调了亲情的力量以及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以上电影都涉及到收养孩子的主题,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展示了收养过程中的情感纠葛、家庭关系的变化以及亲情建立的过程。这些电影为观众提供了关于收养孩子方面的不同视角和思考,同时也传递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2. 看了电影叫《格蕾丝》恐怖片,有一事不明,请大家明确一下哈
这部《格蕾丝》很特别。用恐怖片来展现母爱的片子其实并不少见,但是大多数电影都把恐怖焦点放在诡异的孩子身上,或者讲一件母亲为孩子复仇的事情,这部片子特别在,他没有利用某一离奇事件贯穿始末,大篇幅的只是讲述一位平凡的母亲从怀胎、分娩到哺育自己的孩子的一般过程。
恐怖片的特别就在于他是普通电影的夸张化,比如把人性的邪恶升格为魔鬼,把仇恨升格为怨灵。其实孩子都是靠吸食母亲的奶水长大,夸张点说,也就升格为吸血鬼,因为孩子的确是耗尽父母的钱才、精力、血汗,才长大的,所以“吸血婴儿”这一隐喻其实夸张的合理。
这部《格蕾丝》的确恐怖,恐怖得让人心疼。恐怖的不是吸血婴儿,是为了让孩子“吃饱”几乎把命搭进去的母亲,恐怖来自于母亲近乎病态的对孩子的爱。但是想想,母亲的伟大不就在于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个多么邪恶,多么病态,多么畸形的怪物,仍义无反顾地爱着他么?
虽然剧名以婴儿的名字命名,但是,艰辛抚养格蕾丝成长的母亲麦德琳才是片中真正的主角。麦德琳其实很不幸,曾经怀过两次胎,但都没能保住,最后这一次好不容易只差几周就要生产了,却不幸遇上车祸,当时医生就诊断孩子已经胎死腹中,麦德林却坚持不肯把死去的孩子引产,直到几周后,自然分娩的麦德琳抱起浑身青黑的婴儿尸体心碎不已,她祈求着对这个死去的婴儿轻轻说:求求你,留下来!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婴儿竟然吃起麦德琳的奶水!她给孩子起名“格蕾丝”。
孩子虽然生下来,母亲却一点也不好当,由于丈夫在车祸中死去,麦德琳只能一个人抚养格蕾丝,而麦德琳的婆婆薇薇安不仅不帮助她,还要想方设法夺走格蕾丝的抚养权,这让麦德琳精疲力尽,麦德琳打电话求助好友,却被恶人拦截,麦德琳就是在这种孤助无援的条件下,喂养格蕾丝的。
格蕾丝生下没多久,麦德琳开始发现格蕾丝身上总有怪异的臭味,怎么洗澡也洗不净,而且这臭味招来了苍蝇,甚至爬满了格蕾丝的蚊帐。然后,麦德琳发现格蕾丝总也吃不饱,没过多久就饿得直哭。一天,麦德琳给格蕾丝喂奶时,格蕾丝咬了麦德琳一口,渐渐地,麦德琳发现每次给格蕾丝喂奶时,都被格蕾丝咬得血流不止,麦德琳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普通,她需要特别的营养!格蕾丝试过牛血,但是偏偏格蕾丝最爱的就是人血!
接下来,就是所谓最恐怖的场面,麦德琳日复一日,不停地让格蕾丝吸自己的血!这一母亲每天给孩子喂奶最普通的行为,在麦德琳这里就像慢性自杀。直到浑身发冷,满面苍白,气若游丝,依然心甘如怡。活得像个游魂一样的麦德琳让人看了心疼,我总在想,如果她被吸干最后一滴血该怎么办,不过这大概就是做母亲的最高境界吧。
在争夺抚养权的婆婆和医生死后,麦德琳终于可以和好友一起平静地抚养格蕾丝,本以为只要麦德琳多吃营养餐,提高身体素质和血液营养就能应付这个小吸血鬼,但是谁会想到,影片结尾,麦德琳突然发现了新情况:自己的皮肤被格蕾丝咬掉了肉,麦德琳说,格蕾丝开始长牙齿了......
我认为,影片更多要说的是反映母亲哺育孩子的艰辛,不过在形式上夸张化。事实上,在成长的过程中,谁不是寄于父母的无私的疼爱之下,哪个父母不是流血流汗,拼死拼活地挣出那一口吃的喂养孩子?哪个父母不是像麦德琳疼格蕾丝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与《格蕾丝》虽然形式不同,道理却是殊途同归的。对于抚养一个孩子是艰辛的,不仅在恐怖片里有所反映,即使是普通电影里这依然是个永恒的命题。
影片中有几个小情节,第一,婆婆是个老变态,六七十岁的人了还有奶水不说,还要亲自给格蕾丝喂奶,而且还变态的让老公吸自己的奶水,戏中说此变态老太婆一直给自己儿子喂奶到三岁,而且还和那个什么死医生老头有一腿,老公还没死就乱搞。第二,女主角麦德琳结婚前是个同性恋,应该是麦德琳之前和接生婆好,而接生婆的助手喜欢接生婆,嫉妒麦德琳。第三,麦德琳戏中提到喜欢看动物频道,可不知道为什么好多次看的都是动物宰割的血腥画面。
之前,看了好多关于这部片子的影评,各种说法都有,但每个人的焦点不同,观点自然不同,其实看电影和买东西一样,各取所需吧。
3. 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卖豆花养育孩子感人的故事
《酒干倘卖无》
4. 电影《何以为家》引发哪些深思
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从而引发了许多有关于生命的深思,具体如下:
1、仅仅是给孩子生命这件事情,并不伟大:
在剧中,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对节目主持人说: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暴力、辱骂、殴打——链子、水管、皮带打在身上的感觉。在家庭中,父母常常会将负面情绪强加给孩子,而孩子照单全收。剧中的父母认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应该感谢父母,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给孩子营造的环境和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2、生存不易,也能给孩子最大的爱:
《何以为家》中,收留赞恩的单亲妈妈没有合法身份,还是拼尽全力带着孩子争取生存的机会,上班时候把他藏在厕所,趁着休息的功夫偷偷去喂奶,没钱买,就捡来别人剩下的大块生日蛋糕给孩子庆生,也欢迎赞恩加入他们的生活,最走投无路的时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线。
3、唯一能做的是,让悲剧从这里终止:
赞恩是悲剧家庭的受害者,可赞恩的父母,又何尝不是,他们饱受中东战乱,流离失所。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局里,不懂如何去爱。
在赞恩的视角里,父母是恶人,房东也是恶人。但其实他们都没想作恶,他们只是按照社会教给他们的方式生活。如果说,这个故事里全是受害者,那悲剧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追究这些已经毫无意义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悲剧在赞恩这里终止。
(4)反映生养孩子的电影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12岁的男孩扎因因为持刀伤人被判入狱,不过在律师的支持下,扎因起诉自己的父母,是因为父母不能为他提供保护和安全感。
扎因的父母很穷,负担不起抚养孩子们的费用,这意味着扎因不能获得身份证,所以扎因是一个没有资格获得护照的黑户,无法去学校上学,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无法在医院获得救助。
扎因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为当地的杂货商送货,杂货商老板对扎因的妹妹有一种邪恶的兴趣。当扎因的父母把妹妹卖给杂货商时,扎因无比伤心跑到了一个海滨小镇,在那里,扎因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的拉希尔;
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点点,拉希尔隐瞒了她有个一岁的儿子约拿斯,为了逃避雇主和政府部门的监视,她在工作时一直把孩子放在购物车上,她住在一间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攒钱试图买一张伪造的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