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一部印度电影,故事情节还记得一点,有一个富翁想把女儿嫁给一个穷人,女儿不愿意后面既不清了。
是巴基斯坦的电影,叫《好像不认识你》
㈡ 印度电影《起跑线》为了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而去装穷人
中午无意中跟家人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前部分没有看。
以前我就知道印度首都新德里富人区上流社会的人生活很糜烂奢华,这也导致了许多去过该富人区、而从没有来过中国的印度人总自信印度比中国发达很多。
所以看到该影片的时候,我也算是见识了一下印度的富人生活,果然,全世界的富人区都有这个共同性:建筑华丽、人物衣着有模有样、美女很多。
这些都是或有地位、或有钱、或有知识文化的印度人。
这些印度人和我们中国的无数家长一样,非常注重下一代的接受教育问题,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影片中的这对有钱(但又不是名流)夫妇为了让自己的女儿皮娅能够上印度最好的私立学校,又是送女儿送去各种培训班、又是各种想办法找校长,就是没有如愿。
后来他们听说了该著名私立学校每年有25%的名额是留给穷人的,因此,他们买来了好多穷人的衣物,而且一家三口直接搬去了印度贫民区生活,最终通过了申请。
但刚好遇上私立学校缩减穷人学生的名额,学校采用抽签的方式只抽选10个穷人孩子入学,皮娅被抽中了,而一直热心帮助他们的、善良穷人邻居的孩子却没有被抽中。
搬回到富人区生活后,这对夫妻良心依然受到谴责,认为是自己假装穷人窃取了邻居的名额。
这种愧疚让他们主动不留名的资助了穷人邻居孩子所在的贫穷公立学校。
最后,男主还主动向私立学校的校长坦白了自己的欺骗行为,而且不介意校长取消自己女儿的名额,让邻居的孩子获得这个名额。
然而,校长并非刚正不阿,她也是非常注重权钱交易的,她只是让人转变了一下皮娅的档案、表示她不是穷人的孩子而已,根本不想让男主邻居的孩子入学。
于是,男主在私立学校的会议上,当着校长、老师、所有有钱有势的家长的面,让穷人邻居的孩子以及他的同学们上台表演,所有人看到了这群孩子的出色表演与天赋,给了他们热烈的掌声,可是,当他们得知台上的学生们不是本校的学生,而是来自贫民公立学校的学生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接着,男主上台讲述了一段很感人的话。
这时,按照我们中国的影视规律,一般主角这么感人的当众讲话后,校长会同意收了男主的邻居的孩子,并且会在社会引起共鸣,从而让更多的穷人孩子得到好的教育机会。
然而,男主讲完后,一切依然没有变。最后这对夫妻主动让女儿退出了该学校,让皮娅去就读穷人邻居孩子所在的公立学校了。
印度对穷人的教育这一块,看来要改善也并不容易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㈢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
看印度电影《起跑线》,明白一个道理,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这次热映的《起跑线》不同于当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同样是聚焦于印度的教育问题,可这次的更接近于现实,放到国内播出,更觉得像是反应我们的生活。
服装店老板巴特拉一家为了能让女儿皮娅进入到精英教育的私立学校读书,可以摆脱命运,赢在起跑线上,不断地努力可以让女儿得到进入私立学校的名额,不惜举家搬迁到富人区,换车、换服装、学会说英语、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等等。
当这些装富的方法行不通的时候,巴特拉一家想到了装穷,她们假扮穷人,栖身在贫民窟,最后终于拿到了“贫困生”入学名额。
所以,看到最后,你还觉得孩子的起跑线是去精英学校,学的比别人多吗?其实,真的起跑线从家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然而,相比较于让孩子进入到私立精英学校学习作为起跑线,我倒觉得巴特拉所做的表率作用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在贫民窟生活的一个月时间,皮娅跟邻居小孩们玩的时候那种天真的笑容,跟在公园里因为皮娅不说英语而不跟皮娅玩的小孩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将孩子放在她喜欢的环境,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环境,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我不否认私立学校的确拥有好的师资力量和环境,但是在公立学校改善的情况下,劳工的孩子也能说英语的公立学校,真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两样,区别的是这个社会的阶层思想。
㈣ 貌似是个印度的电影,但是不知道叫什么片名
名为《强权女人》。
㈤ 起跑线这部电影是什么题材的呢
起跑线这部电影严格来说应该算是教育题材,反映的是印度教育上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在我国也一样存在着。
一、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一对印度夫妇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想要孩子上名校,于是他们搬到了富人区,终于把孩子弄进了名校,没想到在名校里的孩子他们都讲英语,而自己的孩子只会讲印度语,根本无法完全融入。为了孩子能够正式的进入印度的名校,于是这对夫妇利用国家的规则,自己跑到贫民区去当球了,利用国家会给出25%的名额给穷人这一规则,想让自己的孩子正式进入印度的名校。
㈥ 有一部外国电影,内容大概是一个富有的家庭住在富人区,但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搬到了贫民区的故事
是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是拉吉一家是还算殷实的印度家庭,他们有着不错的收入。
于是从底层起来的拉吉决定给女儿皮雅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他们看准了一所英语名校,但尴尬的是名校只针对学区房的孩子开放名额,于是这一家从月光集市搬到了学校周边,想尽一切办法要获得入学名额。
他们找教育机构咨询、作弊走后门、甚至想去贿赂校长,但最终依然不得其果。
拉吉的太太米塔急中生智,决定假扮成穷人获得学校那珍贵的留给穷人的25%的名额,因此带出的是以印度教育为代表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探讨。导演用充满戏剧冲突的故事编排,融以喜剧讽刺的风格,从细节处流露出对这一切的深刻探讨。
㈦ 起跑线这部电影是在哪里拍摄的
引言:电影起跑线的拍摄地点是印度,这是一部由印度出产的电影。
三、印度教育制度和中国一样嘛?印度的教育制度主要是金鹰角,也就是说只有强推人家的家庭,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接触教育的机会,而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钱就不能上学,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在中国穷人家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高考证明自己的实力与富人家的孩子在某个方面公平竞争。
㈧ 印度电影保姆把富人家的孩子跟穷人家的调换
《调包富少的逆袭》。
《调包富少的逆袭》是由Trivikram Srinivas执导,阿卢·阿尔军、普嘉·海婅、塔布、苏尼尔等主演的动作电影该片于2020年1月12日在印度上映。
在影片中,两个孩子在刚出生时,富人家的管家与保姆合谋,暗中将管家与富人的孩子对换了,由此两个孩子开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剧情:
故事发生在一个电闪雷鸣,下着大雨的夜晚,医院里的两个孕妇马上就要临盆了。两个孕妇的丈夫相识,一个是老板,一个是老板的管家。
管家瓦尔基米和老板本来是朋友,但是老板命好,被富豪女儿看上成为了有钱人。
雨下的很大,两个孕妇同时生了孩子,都是男孩,宝宝妈妈已经累晕了过去,老板的女佣过来查看孩子情况,却发现没有呼吸,紧张不已的女佣被管家瓦尔基米看见,决定奉献自己的儿子,与老板的孩子交换;
就在此时,小孩有了呼吸,但瓦尔基米还是决定换了孩子,女佣不同意,争执中跌下楼摔成了植物人,就这样两个人的人生进行了调换。管家瓦尔基米不仅给老板的儿子取了一个不堪的名字——班图。
还各种苛刻,考上学校不让上,衣服鞋子不给买,除了各种不喜欢瓦尔基米这个假爸爸,品行什么都发展还可以。
能打善斗,遇见调戏妹妹,抢妹妹围巾的臭流氓,战斗力简直开挂了。对班图来说,找工作也像开挂了一样,不仅通过了面试,还各种撩女上司,
塔图凭借出色的谈判技巧迅速吸引了老板亲爹的目光。自己的假儿子又没有啥出息,还和班图喜欢的女上司一样,这一来二去的各种联系,班图的身世自然也就慢慢揭开了。
㈨ 电影《跑吧孩子》详细介绍
一部新加坡的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65年,讲的是小孩子的事情,一对兄妹家里挺穷的,穿不起鞋,这个男生很喜欢踢足球,但是没有球鞋,就和他的小伙伴给那些有钱的孩子做功课,穿他们的球鞋,那些小孩还经常欺负他们。他一直很想很想给妹妹买一双漂亮的布鞋,为了这个,他去参加越野赛,穿了一双很烂的球鞋,都露脚指头了,他为了赢得鞋子给妹妹,拼命的跑,跑到一块泥巴地里,泥吸住了他们的脚,怎么也拔不出来,眼看着后面的人都追上来了,他脑子里闪现出和妹妹说给她赢鞋子的画面,他的眼泪出来了,心里好难过好伤心,他拼命的往上抬脚,终于出来了,可是鞋子却陷在里面,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光着脚在满是石子的路上狂奔起来~~~~~~~~~~~~~~~~~~~`终于他得了第一名,可是,奖品却不是鞋子,和他对立的男生也参加了,第三名,奖品是,一双鞋,他去找这个男生换奖品,可是男生很不服气输给他,狠狠的把鞋扔到河里,到这里,影片也接近尾声了,结局是他和妹妹做在桥上,那个男生把两双鞋子放在他们后边,告诉他们他就要去英国读书了,并笑着和他还有那些小伙伴和好~~~~~~~~~
《跑吧孩子》是第一部提名华语金马奖的新加坡电影电影,影片中小女孩小芳的扮演者10岁的小女孩郑智允自己报名金马电影节,并并列获得2003年最佳新演员奖,另一名获奖者是在内地影片《盲井〉中扮演风鸣的王宝强。这是新加坡电影第一次获得金马奖,作为一个改编作品,获得观众认可,实是可喜可贺。
导演把《跑吧孩子》的故事背景放在60年代初的独立前后的新加坡,大批失业工人和资本家矛盾对立,社会动荡,下层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这些政治因素深刻的影响了导演的故事安排;片中出现了穷人家的孩子与富人家孩子的矛盾,他们的矛盾一度对立恶化;在那些10来岁的孩子们的之间充满了斗争,从他们幼小的口中发出了“谈判”“敏感”“合作”等政治性词汇,他们的世界要比《小鞋子》中孩子们的世界纷乱复杂的多;片中安排了一场地痞收保护费的戏,甚至后面又刻意安排了一场罢工工人与警察的暴力冲突,并利用这一事件推进故事发展。
正是因为这些故事的增加,让我对导演的改编颇有不满,直觉得这是一个勉强合格的临摹作品而已。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小孩子丢鞋事件在导演的眼里要搀杂进去很多深层次的社会因素,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又能对社会起到什么样的揭露或批判作用呢?为什么我们的华语电影里总是故作深刻,在政治、社会关系里做文章;而就不可以像马基德一样排出个干净透明的故事来呢?我不能理解。
或许导演故意这样处理,如果是这样的,我想他一定在影片里加上了个人的生命体验。他一定出生并成长在哪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吧。
伊朗电影的审查制度与中国内地电影的审查制度相比,内地的审查制度简直是太宽容了——内地电影中可以出现深吻、床戏、甚至背后全裸戏等等,而伊朗电影里几乎成年女性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可为什么人家伊朗电影能够在世界电影舞台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而我们的电影总是越来越越不成气,越来越没落呢?这真是一种讽刺;这让我想起了当下闹的轰轰烈烈的电影审查制度,有些人总把拍不出好作品归咎与国家电影审查制度,看了伊朗电影你就知道,那就是扯淡,那就是弱智。
新加坡电影因为《跑吧孩子》获得华语电影大奖,对新加坡来说是在是幸事;也让我第一看到除内地、香港、台湾以外的华语电影(新加坡的电视剧就算了吧)。尽管觉得该片有些地方的处理欠妥,不过还是应该承认这是部改编的很不错的电影,尤其是结尾部分的处理,体现了华人的勤劳、坚强、刻苦、善良等传统美德,也把故事推向高潮,感动观众。
文章结尾处也祝福新加坡电影能够像电影中正在成长的孩子一样,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小鞋子,穿上它奔向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