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狼和人电影有哪些
1,《狼图腾》
《狼图腾》(Wolf Totem)是中法合拍的一部冒险剧情片,改编自姜戎同名小说,采用3D实景拍摄。由冯绍峰、窦骁、巴森扎布、昂和妮玛和尹铸胜主演,定档2015年2月19日中国大陆上映。影片讲述了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与狼为了生存而彼此展开搏杀的故事。
2,《狼少年》
《狼少年》又名《狼族少年》,是赵成熙导演,宋仲基、朴宝英领衔主演的韩国爱情电影。该片于2012年10月31日在韩国上映,上映后刷新韩国爱情片票房记录并保持至今;2013年12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3,《与狼共伍》
《与狼共伍》是由吉拉尔多·奥利瓦雷斯执导,Carlos Bardem / 胡安·何塞·巴勒斯塔 / Sancho Gracia等主演的一部西班牙电影。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人公Marcos Pantoja,1946年出生在柯尔多巴省的Sierra Morena,是西班牙著名的“野孩”。
4,《人狼大战》
《人狼大战》(The Grey)是由乔·卡纳汉执导的一部美国动作惊悚片,由连姆·尼森、达拉斯·罗伯特斯、弗兰克·格里罗、德蒙特·莫罗尼等人参演,影片于2012年1月27日在美国公映。
影片改编自伊安·杰夫斯的短篇小说《鬼行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阿拉斯加寒冷极地中令人脊背发凉的求生故事。
5,《狼灾记》
《狼灾记》是一部改编自日本作家井上靖同名小说的动作爱情片。由田壮壮执导,日本演员小田切让、美国演员Maggie Q、台湾演员庹宗华主演。
影片讲述了中国秦代,在长城以北草原上戍边的秦军在一次和当地部落的战役中,捕获了一个女子,秦军统帅与她做了七夜夫妻,结果两人都变成了狼的故事。
㈡ Hip-hop 和rap一样么
简单地说,Hip Hop有四个重要的成份。
B-BOY
其实B-Boy(Breaking Poping Locking)的开始早在1983年就已经有了。在
那时候,我们称之为“霹雳舞”。但,这种于国外的文化,目前在国内还只能称
作为一种“流行”无法融入真正的生活,所以迄今仍无法将之延续下去,而且当
时信息有限,能真正了解此文化的人并不多,正因为如此,对于这种文无法完善
地教授给下一代,所以到了1987年Breaking,就形成了一种没落的状态甚至沦为
一种过时的流行话题。“霹雳舞”在国外理所当然是种文化,但,到了国内却没
几年就变成了历史。
虽然Breaking停摆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八0年代末九0年初却出现了许多新的
舞蹈团体(此时Old School已渐渐形成New School)。其实国内在这个阶段的舞
蹈类型还没有分得很清楚,玩地板Breaking的人变少,而是以Locking、Poping
为主,这时信息的来源是日本。在九0年代中的时候New SchooL兴旺,Old
school也大有人在,但真正能持续下去的人并不多,在此时期存在的几乎都是老
面孔。到了九0年代末期,“街舞”的风潮兴盛,才有再度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Graffiti
我们经常在黑人电影中常看见车站地铁甚至火车厢外被画上一些奇形怪状的
字,那就是喷画与涂鸦。这些色彩鲜明的图案,代表了画家对于自己的立场或是
对社会的看法、现象等等。然而利用喷漆瓶并不简单吗,真正的喷画家是把喷漆
瓶当作画笔,在原本不可能出现画作的墙上、地上等地方作画。出名的喷画家更
可以跟服装结合,掀起服饰流行风气。依照风格、字体及色调的不同,世界各地
的喷画家,各自设立自己的文化及天地,正符合了Hip Hop独一无二且无法模仿
的精神。
DJ
DJ在Hip Hop领域里,无庸置疑占了极重要的角色。因为不管是B-Boy或者是
MC,都需要DJ来辅助,否则等于是瞎子一样。
在美国1967年时,有位从牙买加金斯顿移民到美国纽约布朗士区的传人物,
叫做Kool Herl,当时是他最早把两个唱盘(turntable)及混音器(mixer)摆
在一起,及独创“刮唱片”(scratch)的动作。所以当时吸引了很多的人在街
头欣赏他表演。然而他在一次的酒吧斗殴中不幸失去双手,被誉为“The
founding Father of Hip Hop”的Herl不得不停止表演并退出了乐坛。随后,更
多DJ纷纷成名,如:Afrika Bambaataa、Grand Master Flash等人,他们把自己
的DJ想法及先进的技巧,融入音乐制作,产生了当时红遍街头巷尾的舞曲,如:
Plant Rock、The Message……等。
所以DJ发展至今,已并非是纯粹做些mixing或scratch的技巧而已。在在这
几年的趋势中,DJ已跨越到音乐制作领域,不少还亲自担纲制作人,如乐队
Pete Rock & C.L. Smooth,Pete Rock即是该乐团的DJ兼制作人,乐队
Gangstarr的DJ Premier也是如此。国内DJ的角色尚未被重视,是因为国内乐界
认为DJ并无正规的音乐素养,所以做出的作品也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无论如何,
DJ本身的想法及先进的技巧,是值得饿肚子也要继续的“信仰”。
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常见“DJ”常常会把手放在唱盘(turntable)上的
黑胶唱片(LP)来回刷动,另一只手在混音器(mixer)上的CROSS FADER(控制
左右唱盘的声音)反复不停地切换。其实这种动作正确名称叫做“Scratch”。
Scratch是一种在节奏中或一首歌曲里做类似唱歌般的组合,然后增加其变化
性。然而不只是单单有“scratch”而已,还有一种用2张一样或是不一样的唱
片,也是在一定的节奏上,去做变化,而这个技巧称为“Battle”。这两种技巧
都是“Hip Hop DJ”比较常使用的方式,然而在“scratch”和“battle”里,
没有一定的规范,每一位DJ都有自己的特色(free style)。其实,它们在国外
已经风行20余年,自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了,而且还有举办一些大大小小的比
赛,其中就有极具公信力的比赛,叫做“DMC”。它源自于八0年代初,当时是由
一群热爱音乐的DJ俱乐部(类似行会的组织)名叫“D.M.C”(DJ Mix Club)。
一直到现在,D.M.C在世界各地(美、英、加、澳洲、日本、香港等等)几乎都
有举办比赛。然后再由每个地区的冠军,一起比赛争取世界冠军(类似奥林匹克
的比赛模式)。在比赛里每个DJ一直都把自己最好、最新的技巧,在比赛中展现
在来。在D.M.C里也造就了不少知名的DJ,像“Mixmaster Mike”、“Q-Bear”
和香港的“DJ Tommy”等等。目前在国内这种类型的DJ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的,只
是他们发展的空间太小了,参与的人相对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不管是哪一种类
型的DJ,没有一个群体的支持,他们是不可能发展下去,最后形成一种新文化
的。
MC
MC就是最能带动气氛的那个人,但这不一定是黑人。“MC”的原义
Micphone Controller,也就是“控制麦克风”的人。所以有许多的人饶舌歌手
都会给自己的艺名前面加个“MC”什么什么的,比如前几年很出名的MC
Hammer。经过多年的传承,现在的MC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要能带动气
氛,能主持、能RAP、能即兴饶舌(free style)。他不只是表演者,也兼俱了
Hip Hop文化的讯息传达者的功能,所以从他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尚可分不同域及
派别的表演型态,例如东岸、西岸、非主流等。当然,一个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
MC,更能进一步的带动口头禅、音乐以及服装的流行,这点也可以由那么多的黑
人歌手代言服饰品牌窥见一二。在国内,当MC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国内尚没有那
么多的制作人水持这种表演类型,顶多在PARTY上看见表演会觉得新鲜,但是以
目前情歌满天飞的情形看来,要发动Rap的市场比较难。从R&B着手会容易得多。
但是目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一些旋律及唱功的MC,在国内少之又少。其实,
大部份的MC还是希望大家能以“玩”的角度出发,才是黑人音乐真正的元素。唯
有充满喜感、快乐。才能在目前“情歌至上”的音乐市场中,求得发挥的空间
rap说唱乐
70年代中期在黑人和纽约市外行政区的西班牙籍青年中间开始流行迪斯科、
霹雳舞、涂鸦艺术和说唱乐。街区那些去不起时髦俱乐部的青少年厌倦了迪斯科
音乐,他们演奏更重一些的黑人疯克流行音乐,来回重复同一张唱片的内容[比
如詹姆斯·布朗(BROWN,JAMES)的《跳起优美的舞步》(Get on the Good
Foot)],以制作他们自己的混音音乐,鼓励跳舞的人跳更有创造性的动作,很快
这种舞被叫做露雳舞。
当主持人在音乐中加入说唱(开始时是用60年代流行的语言朗诵一些街头即
兴诗歌),这种音乐开始成为了说唱乐。在此之后,“大巫师特奥多”(Grand
Wizard Theoder)更有所创新,他发明了“刮擦法”,即用手转动唱片,使唱针
来回移动,以得到一种反复的、节奏鲜明的音乐效果。另一位DJ“大师”弗莱什
(Grandmaster Flash)则使用一种节拍器,与经过剪接的唱片片段结合起来听。
随之出现了一种街头亚文化,其成员(人称“节拍孩子”)身着统一制服,把音响
接到路灯线路上获得免费供电,基于别人的作品或自己的想像力创造音乐。类似
的音乐形式称做嬉蹦乐(Hip Hop),洛夫巴格·斯塔斯凯(Lovebug Starsky)用了
“To the hiP,hop,hippedy hop”的歌词。由来自布隆克斯的乐队“糖山帮”
(Sugar Hill Gang)在Sugar Hill公司1979年推出的《说唱乐手的乐趣》
(Rapper's Delight)成为一首风格奇特的上榜歌曲。这种新的黑人地下音乐将快
速说出的流行词句与旋律相结合,带有强烈的节奏感,它的根源可追溯到无线电
流行音乐广播,在这些节日中,DJ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他们通过无线电波
使城市节奏与布鲁斯音乐风靡一时。他们在介绍唱片或歌曲时,往往使用一些押
韵的俚语,妙语连珠且速度极快。这种语言风格是非洲黑人炫耀、赞美的颂歌,
通过美国黑人的传统口语经常演唱的疯狂急速滑稽歌曲的风格。1980年Mercury
公司发行的《霹雳》(The Breaks)也是一首新奇的歌曲,还有一些其他的新音
乐。1982年阿弗里卡·班巴塔(BAMBAATAA,AFRIKA)和他的“灵魂的声音力量”
(Soul Sonic Force)乐队成功地进行了说唱乐历史上最具胆魄的一场革命,将
“发电站”(KRAFTWERK)乐队的一首《泛欧特快》(Trans Europe Express)转换
成一首叫《行星摇滚》(Planet Rock)的说唱乐。通过制作人阿瑟·贝克
(Arthur Baker)及说唱乐队“灵魂的声音力量”(Soul Sonic Force)的合作,班
巴塔录制了一张唱片,融俱乐部风格、激烈的电子乐节奏、欧洲音乐和一种称为
“DJ流行音乐”的新说唱乐形成为一体。
弗莱什(Flash,原名Joseph Saddler)是第一批剪辑唱片的大师,他的歌曲
中加入了声音效果和节奏处理(摩擦唱片)。1982年,“疯狂五人”(The
Furious Five)推出专辑《信息》(The Message)。后来主唱手梅勒·梅尔
(Melle Mel)离队,弗莱什出版了《源泉》(The Source),更接近了街区的风
格。主持人奇斯(Cheese)也是一名运用转盘和嘴皮子的奇才。
RUN—D.M.C.*是来自纽约市皇后区的3人组合(都生于1965年),他们1986
年的第3张专辑《上升的地狱》(Raosomg Hell)成为第1张说唱白金唱片,乔·西
蒙斯(Joe Simmons)、达里尔·麦克(Darryl Mac)负责用鼓机、麦克风,贾森·
米泽尔(Jason Mizell)负责摩擦唱片,1986年在麦迪逊广场花园进行了演出,歌
词充满了社会观点。有一些听众想寻求暴力,但西蒙斯说:“我们的歌迷知道我
们不想这样做。”曾有人预言这种音乐形式会很快消亡,但却没有。贫民区的人
民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广为流传。1987年伦敦的波塞到纽约市
录制了12寸单曲《伦敦波塞》,磁带A面用了伦敦的黑人方言口音,B面用了雷吉
乐的风格,但说唱乐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它已用到了广告业中。在音乐上它相当于土豆片,但却不是通常的面包糊,不喜
欢的人会关掉电视。“野孩”(BEASTIE BOYS)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白人3人组
合(其中一人于1987年因被控伤害一名女歌迷而在利物浦被捕,后无罪释放),他
们1987年的专辑《患病许可》(Licensed toⅢ)卖出了400万张,而购买者是一群
一无所知的13岁的少年。这再一次证实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说说唱乐是为了一
个远大的目标还是仅仅为了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