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全集 » 我的姐姐电影免费完整观看
扩展阅读
清朝与日本的战争电影 2025-02-02 09:39:05
粽邪电影版结局 2025-02-02 09:39:03
甄子丹电影霹雳火全集 2025-02-02 09:38:58

我的姐姐电影免费完整观看

发布时间: 2025-02-02 07:08:57

㈠ 《我的姐姐》,到底姐姐要不要和弟弟在一起

电影《我的姐姐》正在热映,昨天中午我和同事们去电影院凑了个热闹,四个女人一人抱着一包抽纸哇哇大哭。我环视一周哭的大部分都是女生。

散场后,我问大家为啥哭?有的说一看到影片中弟弟和自己家孩子差不多大就忍不住的哭;有的说自己从小在爷爷、姥姥家都是老大,一直当姐姐,处处都要让着弟弟妹妹,特能理解张子枫的委屈;还有的说爸妈一直想要男孩,虽然从小对她俩姊妹不错,但她能感受到父母一辈子的遗憾......反正电影里总有一些点能戳中大家最柔软的地方。

回家后我搜了关于电影的相关微博,原来现实版《我的姐姐》比电影版还要精彩。

影片中姐姐安然(张子枫饰)小时候,爸妈为了要二胎,让姐姐装瘸子骗街道工作人员,后来姐姐不配合,街道工作人员发现爸妈造假后,被爸爸暴打了一顿姐姐。

后来国家放开二胎政策,爸妈在姐姐快上大学的时候又生了弟弟,还篡改了姐姐的高考志愿,阻止姐姐去北京,为的就是让姐姐早点工作,早点挣钱。

可天遭横祸,父母在车祸中双双归西,留下了一个年仅6岁的弟弟。姐姐一心想考研去北京,弥补当年未能去北京上大学学医的遗憾。然而弟弟的抚养问题成了一家人头疼的问题。

大家都说姐姐就应该带着弟弟,可姐姐说,自己没跟弟弟生活过,跟他不熟,而且自己要考研,要过自己的人生,不能因为弟弟全部耽误了。

电影看到这里,很多女生已经开始潸然泪下,很多女生的哭更多的是一种感同身受,80后、9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有多少女孩子的成长都是被“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着,有的是来自自己的父母,有的是来自爷爷奶奶,好像自己不是男孩,从小就比别人矮一头。

哭的最凶的当属同事小芳,她父母在她15岁那年,母亲发现父亲和小三的事,从此家里变得天天都是争吵打架,最后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闹离婚时,小芳的奶奶是最支持的,因为小芳是女孩的缘故,奶奶巴不得父亲赶紧和母亲离婚,然后把小三娶进家再给家里生个男孩。

离婚后,因为小芳母亲当时正下岗,没能力要她,她被判给了父亲,父亲很快把小三迎娶进门,没过多久,小妹妹出生了。

小芳说,“我这辈子都记得我奶奶当时嘴脸,别提多失望了,但是我内心却乐开了花!”妹妹出生后,奶奶一直以身体不好为由不来照顾,都是继母娘家人照顾妹妹到上学,后来父亲也和继母离了婚,虽不知道具体原因,但小芳感觉还是因为爸爸没有得偿所愿吧。

只可惜妹妹从小就没有父爱!

小芳说电影里她特能理解张子枫为什么一开始不想带弟弟,她说:“对我而言,我和我妹妹就没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过,她出生时,我已经高中住校了,也算是陌生人,后来她妈又和我爸离婚,她和她妈一起生活,基本上没有交集。

那年我结婚,我爸带我妹一个人来参加我婚礼,当时我妹妹才刚上小学,晚上我爸让我和她一个屋睡,我说我那是婚房,怎么睡?后来妹妹是和我姑家表妹一个房间睡的。

其实,那时候的我就和电影里的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差不多大,24岁左右,那个年龄段真的只想自己,想不到为别人考虑,尤其是会把曾经父母犯过的错迁怒到弟弟妹妹身上,觉得凭什么让我来替你们的行为承担后果。但是现在自己当妈了,很后悔,后悔曾经这么对自己的小妹妹,毕竟她当时只是一个小孩,她没有任何的错。”

是啊,无论是电影里,还是小芳的故事,我们都能感受到,弟弟妹妹是没错的,那凭什么姐姐就一定要付出呢?

电影中,姐弟俩的姑妈是一个戏份很重的人,从开头帮忙整个葬礼,到中间力劝姐姐要抚养弟弟,再就是后来姑妈幡然醒悟,让姐姐大胆追求自己人生。姑妈可以说代表了外界世俗的眼光。

殊不知,姑妈也是被世俗毒害的一代人。

姑妈说当年自已考上了俄语系,爸爸考上中专,奶奶说家里只能供爸爸读书,姐姐让步了;

后来姑妈和朋友已经到了莫斯科,刚准备做生意,又接到奶奶电话,说爸妈生了孩子,让姑妈回来带孩子,姐姐又让步了;

再后来,爷爷奶奶的老房子也是姑妈让给了爸爸,姐姐再次让步了......

习惯“让步的”姑妈,一开始也想要求姐姐照顾弟弟,“长姐如母”的思想已经深深的烙在她脑海里,可张子枫说,姑妈你是好人,但我不是你。

在中国家庭里,我们习惯让女孩来委曲求全,好吃的好喝的留给弟弟妹妹,好穿的好用的也先让弟弟妹妹用,如果都考上学,那必定上的也是弟弟妹妹,还记得《大江大河》第一部里的宋家姐弟吗?

为什么?就因为女孩读书无用论?还是女孩早晚是婆家人论?

小欣的大舅曾经是本地的民营企业家,早年间靠着废品回收发的家,再后来开了一个工厂,在当地以及相邻的城市颇有名望。小欣大舅家有两个孩子,大表姐和大表哥。

表姐从小勤奋好学,乖巧懂事,大学毕业后考到了当地事业单位上班,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小欣说,印象中不管哪个亲戚家有事,表姐能帮就帮,一直是他们这些弟弟妹妹的榜样。表哥大专毕业后,就进了大舅的工厂接替大舅任总经理,结婚后,表嫂也没找工作,就在厂子里负责财务。

表哥一直觉得大舅的经营模式太老套,跟不上现在的潮流,于是不顾大舅的反对,肆意的扩张生意,随便的投资,最后血本无归,宣布破产。

法院没收了所有的房产,只留下大舅老两口那一套房子,可是表哥欠亲戚的钱还有很多,大舅只好把自己的房子卖了,还了一部分亲戚。

表姐让大舅老两口去她家住,大舅抹不开面子,说哪有住到闺女家的,还不被女婿和外人笑话。表姐只好在家附近给他们租了一套房子,方便照顾他们。

从此,大舅老两口的饮食起居、生病陪床、一切养老问题都是表姐再管,无论是出力、还是出钱,甚至连表哥的两个孩子,也都是表姐在照顾。表哥表嫂呢?忙着找商机,东山再起呢,只有碰壁了,没钱了才想起来回来看看大舅老两口。

直到那天,大舅给表姐说,你能不能再帮帮你弟弟,他朋友有一个不错的项目,他想跟着投资,说不定就能东山再起。表姐终于忍无可忍,歇斯底里的把这些年的委屈全部道了出来。她只是想让大舅清醒的认识到她的儿子不是一个做生意的料,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信他呢?

为什么在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看不到女孩的付出,却能看到男孩的委屈?

遇到两个孩子闹矛盾时,也总会说:“你是姐姐,你就不能让着你弟弟吗?”

有句话叫“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但我想说,这句话应该改为:“女子本弱,为姐则刚。”

所以看电影里安然(张子枫饰)前期一直坚持不抚养弟弟时,我想大部分女生都会有有一种莫名的爽感吧,好像她做了一个大家平时都不敢做得决定,忠于了自己。

影片中,弟弟第一次哭闹就是因为早上他要吃肉包子,而姐姐给他面包片吃。弟弟说,妈妈都是给我包肉包子的。姐姐没说话,却感受到了父母对弟弟的偏爱。

还有就是姐姐要卖房子,弟弟说,爸爸说了这个家里的东西都是我的,你必须听我的。

在姐姐的回忆里,妈妈是温柔慈爱的,但爸爸基本上都是揍她。可在弟弟的回忆里,爸妈永远都是最爱他的,从来没揍过他。

同样的父母,区别的对待。是多少家庭犯下的错误呢。

小楠和妹妹相差7岁,如今妹妹在外地读大三,大四是要考研还是回家找单位实习,妹妹一直没有主意,全家也都犯了愁。

小楠的爸妈让小楠两口子帮妹妹联系实习单位,小楠想拒绝,却又不知怎么说。这才把这些年的委屈说给我们听。

她说她从小就怕父母,尤其是母亲,印象中,自己有点什么错事,母亲都会揍自己。如果是考试不好,那肯定更是一顿毒打,时间久了更不会学了,也不敢跟父母沟通了,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差,最后就上了个大专。

后来妹妹出生了,妹妹和她性格截然相反,妹妹有一说一,会撒娇,也会哄妈妈开心,当然妹妹脾气也大,真要是母女俩吵架了,妹妹才是离家出走的那个,妈妈是认怂的那个。

小楠曾经很羡慕妹妹的性格,也想这么洒脱的在父母面前说话。可越是长大,越有距离感,后来也结婚生子了,想想小半辈子都这么过来了,就这么算了吧。

俗话说:“会撒娇的孩子有糖吃。”

有时候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那个懂事、安静的孩子,因为他们太懂事了,所以有时甚至忽略他们的内心感受。

手心手背都是肉,我相信每一个做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都是一样的疼,但请一定要说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

孩子们之间的嫌隙往往不是你抢了我玩具,我吃了你棒棒糖这点小事。

更多的是要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

㈡ 如何评价电影《我的姐姐》

总地来说,故事的取材很真实(那又怎样,这么多年各种家庭伦理肥皂剧翻来覆去拍,题材也仅仅是贵在真实、早就不新颖了),但是故事的发展却极其生硬。演员仿佛是导演的提线木偶,更别提6岁的小孩的一系列表现,仿佛就是导演抢了这么一个小孩的身体在念台词。

女主面对着本就亲情断裂(从小打骂的爸、背着自己改高考志愿、大学之后就没花过一分钱)的原生家庭、一年没见过几面根本没有感情基础甚至说陌生的6岁弟弟,很多行为根本不合常理。

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不是独生子女,我们差点就信了;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是医学生,我们差点就买账了。

女主就算18岁高考毕业,护理专业读了4年或5年,考证参加工作,按照在电影里的表现怎么也得有一两年的工作阅历了,这时候至少也25岁了。这还是假定女主是本科护理。如果是专科,还要先专升本,那就更久了。那就按女主是25岁吧。

你说你是性格原因不愿意说话也就算了,电影前半段小孩再怎么捣,女主要么是躲躲躲,要么就说的话几乎没几个字是在点上的。正常人面对一个这样没有教养也不懂事的熊孩子,早就该,“你爸妈已经死了,肉包子?自己买去。敢锁门?反手把你关门外面,你闹去?”

熊孩子敢来捣电脑键盘?这个动作至少重复了六七次,一开始是用手捣,女主就换位置,换姿势,然后是爬到沙发上用脚捣,左脚捣完右脚捣……我都看不下去了,这种情况不巴掌甩脸就算好的了。对这个情景中的姐姐来说,小孩不能碰别人东西、要懂事的道理,是需要教的,你不教,以后他还使劲烦你。你指望着平白无故就把6岁小孩感化了?得亏这是在电影里。

看到有别的答主说,女主缺爱,是弟弟给了她爱。敢问弟弟给了她什么爱?6岁,幼儿园都没毕业,跟姐姐一起过了这么久还是没学会穿鞋子系鞋带,还是依然那么闹腾,你说他懂烧水泡姜?

6岁的小孩会说“我就想你陪我?”说“我想去那个叔叔家玩玩具”还差不多。

女主被叫了几声姐姐,就心软了?跟弟弟的互动戏,还有跟父母的怀念戏,压根不存在的感情基础,硬是发展起来了。

男朋友也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唯一的贡献是让观众看清楚,男朋友的家人顶多也就是想着赶紧结婚,给生个儿子罢了。刚跟家长见第一面就说起两米二的大床和婴儿房了,这也有点太司马昭之心了。

且不说舅舅是怎么精准定位到女主是从哪个单元门走出来的,舅舅指示小孩跑过去叫妈妈,是个什么动机?6岁小孩懂不懂什么叫男朋友什么叫谈恋爱?这一段除了让观众看到小孩的令人讨厌、舅舅的无厘头和女主回家之后又双叒叕没有爆发的闷炮,对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结尾也是,就硬洗成所谓的“开放式结尾”——自己好生备考考研,孩子都给别人家养了几个月了,结果你考上了,机票买好了临走前一天了,才来签协议,然后你又不舍得了?又把孩子从别人家带走去踢球?

这如果也能说成是“去养父母的草坪上踢球告别”——导演好不容易煽情,给了那么久的慢镜头看子枫妹妹如何把眼泪憋出来,手颤颤巍巍了那么久愣是没签下字,然后一声不吭就把自己小孩拽走了,敢情舍不得,出去疯跑一圈又给孩子送回来了,这不是逗人玩呢?

有的答主还说女主要把孩子接走,说什么不影响追梦,真是搞笑,6岁的小孩,完全抚养成人还需要多久?12年,前面说过女主已经至少25岁左右了,25+12=37,女主怎么自己带?更何况现在还是6岁,就算卖了房子有点钱,就一定能比养父母给他更好的生活吗?将来到了青春期,吵架必然会有“你当初为什么要带走我?你能给我什么?你能当我爸妈吗?你算老几凭什么管我?”这样的问题出现。这压根就是异想天开。

㈢ 电影《我的姐姐》结局引起争议,你期待的结局应该是怎样的

电影《我的姐姐》结局是作为姐姐的安然买掉了曾经母亲过户到她名下的房子,把钱五五分,安然拿了一半的钱和一个弟弟喜欢的足球去弟弟的养父母家,养父母想要与安然签一份协议,以后安然再也不能见弟弟,安然犹豫片刻就哭了,最后放下了手中的笔,拉着弟弟,弟弟拿着姐姐带给自己的足球,一起飞奔而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再交代安然带上弟弟该怎么去北京完成自己的梦想,也没没有其他,似乎以后所有的一切都如同电影定格后的那一刻那般美好。

很多人觉得安然应该为了自己一走了之,这才是真正的做自己,但是毕竟人生是充满了选择与摇摆,不管结局是怎样,我们都当这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㈣ 有谁知道<<我的姐姐>>这部完完整整电影怎么下载看

《我的姐姐》中的主角,这个代表了现代独立女性角色的姐姐,她的整个人物形象是立住了的。
她前期非常坚定的选择和亲友闹掰,考研去北京,和有钱又听话的男朋友分手,卖房子,这种杀伐果断,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而这样一个女性,坚强,勇敢,独立,她不会成为一个扶弟魔,她不会容许自己成为一个在家庭中被牺牲和吞噬掉的人。
故事的结尾在我看来也确实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我觉得,一个电影的结尾,或许并不是编剧或者导演能够控制的,它需要考虑到市场的接受度等等原因。
我最理想的结局,应该是停在最后姐姐犹豫,要不要在”永不见面“的协议上签字的那一刻。但是为了这个不完美的结局去骂这部电影,并不应该。
文艺作品能够承担的责任非常有限,《姐姐》做到了把现实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就已经很好了。
我很喜欢姐姐有一次在天台唱,“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她唱了三遍。
我是结束后才听得懂那三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