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身贫寒13岁辍学,《食神》人物原型靠五千一碗的炒饭征服赌王
“民以食为天”,对于格外重视饮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不论是王侯将相的玉盘珍馐,还是布衣贫民的粗茶淡饭,只要是能够刺激味蕾的食物,总能让我们得到无限意趣。
电影《食神》开场,周星驰饰演的“食神”对着一盘“皇帝炒饭”拍手叫绝。而他所称赞的这位“炒王”扮演者,正是整部电影的“食神”原型——香港四大名厨之一的戴龙。
1949年,戴龙出生于香港九龙的一个潮州普宁籍工人家庭,家中有一个弟弟和六个妹妹。父亲以拉人力车为生,一家人挤在一间不足30平米的房子里相依为命。用他的话来说,当时的生活已经窘迫到了“床铺都是上下铺,转身都要磕碰到”的境地。
作为穷苦人家的孩子,戴龙几乎没机会吃到什么高级的食物。但每个月,父亲都会带一家人去吃潮州大排档。潮州美食重汤轻油、注重养生的特点,对戴龙影响很大,他至今还对童年常吃的蚝烙、鱼饭、清水牛肉火锅念念不忘。
贫寒的童年生活虽使戴龙吃尽苦头,却也给了他一次绝处逢生的机会。13岁,戴龙家有个亲戚要办酒楼,排行老大的他辍学去帮厨。当时,厨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上并不被看好,“你丑、你黑、你不会说话,就去厨房,好看一点的,就去做酒楼前台了。”作为酒楼等级最低的学徒工,戴龙不仅要起早贪黑,承担起酒楼内最辛苦繁重的工作,还会时不时受到厨房老师傅的批评责骂。但久而久之,他就因勤奋好学得到了师傅的认可。加上他喜欢钻研菜式,学徒三年,就得到了上灶机会,5年就炒出了名声,最终他学满出师,正式开启了厨艺生涯。
凭借自己对美食天生的敏感,他不仅一直乐于尝试,还十分注重把握细节。在他看来,细节是决定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传说中使戴龙一夜成名的“皇帝炒饭”,就是他精于细节、苛求完美的成果。
皇帝炒饭的灵感来自于戴龙与某位香港女明星的一次交谈,女明星在无意间透露,她为了请师傅根据自己的特点做一款特制香水,花费了整整二十万元。戴龙听后大为触动,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炒饭能不能如同这支独一无二的香水般,做出种特别的味道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尝试,戴龙发现,烹饪的完美,需要从选材开始,将细节处理把握到极致。在他的皇帝炒饭中,需要用到价格不菲的斯里兰卡螃蟹,只取蟹钳肉;用马来西亚的鸡蛋,加上意大利橄榄油、二十年绍兴花雕酒,越南六十度鱼露、大孖盆生抽当佐料;用无杂质的蒸馏水干炒,再将饭和料煸香,最后用镀金的饭碗盛装。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把控,缺一不可。这样的一碗炒饭,饭粒分明有韧劲,浓郁惹味,实在令人赞不绝口。
当年,赌王何鸿燊为了吃到这一碗炒饭,斥5000元重金,一在香港造成了极大轰动,戴龙“食神”的形象也成为传奇。
在普通人看来,炒饭无非是烹饪中最简单的一道菜。然而,把最简单、最普遍的东西做到最淋漓尽致,才是戴龙超越其他同行的制胜法宝。
每当有人称他为“食神”时,他总会解释:“食神!食神!这个神不是神仙的神,而是烹饪的精神,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秉承着“做人要用心,对人要真心,做菜要有心”的人生格言,1997年,戴龙在全香港20多万厨师中脱颖而出,成为主理97回归宴的四大主厨之一。每每谈及这段经历,他都会为自己能够见证这一段历史而自豪。
戴龙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能够有朝一日走出厨房,走上荧幕。1994年,戴龙在香港金叶庭餐厅工作,恰好周星驰是这家饭店的常客。穿着时尚、烹饪技术高超的戴龙引起了星爷的注意,交谈中,戴龙的经历使周星驰产生了很多感触。周星驰很擅长演绎生活中的小人物故事,戴龙建议他拍一部厨师题材的电影,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也能使民众转变对“厨师”这种小人物的看法。正是这次谈话,激发周星驰创作出了经典作品《食神》。电影中,食神这个角色满满都是戴龙的影子,就连里面出现的食谱,也大多是由戴龙提供的。电影拍摄时,周星驰还邀请戴龙在片头做了一次客串。而正是这一次小小的试水,戴龙发现,自己的人生除了烹饪,还有许多种可能和尝试,比如演戏。他把自己在厨艺上勇于尝试的精神带到了演艺事业,不愿拘泥于演绎自己的老本行,而是不断发掘自己更广阔的可塑性。这就有了后来在《喜剧之王》中,与张柏芝谈了恋爱的有钱客人,在《行运一条龙》中舒淇霸气的地产商父亲罗七辉。其中最经典的镜头,莫过于戴龙把吴君如从欲海里拯救出来时,那强有力的臂膀和居高临下的眼神。尽管在演艺界初露锋芒,但戴龙知道,自己并不会放弃最爱的烹饪。他把做菜作为最开心的事来对待,把演戏作为激发自己研发独门菜式,宣扬美食主张的一种方式。在电视台各种节目上,我们也总是可以看到戴龙掌勺、引来满堂喝彩。他用自己的成功,向人们证明了“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做餐饮不仅要用手,更要用心、用脑,甚至用情感和生命去做。”正如《食神》中的那句台词:“根本就没什么食神,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