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全集 » 中国电影工厂动画片全集
扩展阅读
蜜桃成熟时电影dvd神马 2025-01-24 02:11:14

中国电影工厂动画片全集

发布时间: 2025-01-23 21:48:21

㈠ 世界十大电影公司最顶级的是哪家公司

未来冲击影视 (FUTURE SHOCK Film Television Group)—— 全球知名度和专业创新实力排名第一的影视广告公司,引领革命性的影视制作艺术,表现出在艺术表现与视觉创意的美学革新,对21世纪影视新浪潮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向世界宣告一个全新的影视时代的来临,这些网络都能找到。

㈡ 大制片厂时代是什么意思关于电影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可以看什么书或者视频吗

五十年代以前的美国电影主要由几家好莱坞大型电影制片厂操控,史称大制片厂时代。

㈢ 早期中国彩色电影

*
第1章 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1905—1921)
电影在发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影片,这一天是世人公认的电影的生日。自1896年初开始,卢米埃尔陆续派遣了近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这些摄影师涉足过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陆,拍摄了750多部影片,包括在中国拍摄的影片,电影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
根据记载,1896年8月11日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日子。这一天,上海徐园的“又一村”茶楼放映了多部外国短片。1902年1月,北京也出现了电影放映活动,一个美国电影放映商在前门打磨厂福寿堂放映电影。1904年,电影放映活动由民间进入宫廷。在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向宫廷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放映过程中由于摩电机突然炸裂,慈禧认为此物不吉祥,清宫内从此不准放电影。然而,此事并未阻止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最早在中国放电影的是外国人,最早在中国拍电影的也是外国人。自电影传入中国到辛亥革命,外国人在中国拍摄的纪录片有50多部。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不少外国摄影记者来到北京拍摄纪录片。1904年,在发生于中国满洲旅顺口的日俄战争期间,也有外国摄影记者前往拍片。起初在中国长期从事拍片活动的是意大利人阿历克·劳罗,他于1907年来到中国经营电影放映,后来从事拍片活动,拍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强行剪辫》、《上海风景》等短片。
尽管至今尚未找到十分确凿的证据,但大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人拍摄电影的活动开始于1905年。是年秋天(或春夏之交),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记录京剧名角谭鑫培表演京剧《定军山》片段的短片,片名也叫《定军山》。稍后,谭鑫培表演《长板坡》等剧目的片段也被拍成影片。据说,直到1909年遭到火灾之前,丰泰照相馆的拍片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而且为了适应无声电影的特点,这些影片选拍的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动作较多或富于表情的场面。
中国人较早摄制的新闻片是《武汉战争》(1911)和《上海战争》(1913)。前者记录了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的几次重大战役,而且不久即再现于银幕,深受欢迎;后者记录了上海各界为声讨窃国大盗袁世凯而进行的“二次革命”的部分场面,于1913年9月29日在上海新新舞台与故事片《难夫难妻》(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同时映出,被称为“空前绝后的活动影戏”,连映数天。这两部影片是中国人借助外国影片公司的设备拍摄的,中国电纪录电影的发展有还待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新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商务印书馆开始关注电影,于1918年设立活动影戏部,摄制的影片分为5类:风景片、时事片、教育片、古剧片、新剧片,其中前4类均可归入新闻纪录片的范畴。风景片如《上海龙华》、《浙江潮》、《普陀风景》、《北京名胜》介绍了祖国的风景名胜,新闻片如《欧战祝胜游行》、《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第五次远东运动会》报道了新闻事件,教育片如《女子体育观》、《盲童教育》具有健康而严肃的内容,古剧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琵琶记》记录了梅兰芳和周信芳表演的京剧片段。1926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拍片活动持续到1927年。
1919年,几位民族资本家集资兴办了专营电影的公司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滑稽片《饭桶》,该公司拍摄的均为纪录片,包括戏曲片、新闻片、风景片。戏曲片《四杰村》是该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完成之后不仅在国内放映而且运往美国放映。此后,它还拍摄了新闻片《周扶九大出丧》、《张季直先生的风采》、《圣约翰与南洋球赛》、《南京的警政》,风景片《矮子坟》(南通古迹)、《南京风景》。这些影片均摄于1921年,总体来说没有引起很大关注,但它拍摄于1923年的新闻片《国民外交游行大会》受到广泛欢迎,该公司在拍完此片后宣告停业。
电影与资本密切相关,没有资本就没有电影,资本的状况决定着电影的状况。20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制作主体是民族资本家,由于当时的中国民族资本薄弱,摄制影片的数量有限,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在1905年到1921年摄制的新闻纪录片仅30多部。“纪录片”这个用语是后世对故事片之外的影片的笼统称谓,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被称为“影戏”,直到20年代中期才出现“新闻影片”的说法,“纪录影片”的说法大约出现于30年代初期(较早见于1931年出版的梁实秋主编的《实用英汉词典》)。电影在诞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被当作“新奇的玩意”对待,卑微的地位尚未引起正统人士和统治者的关注
*
第2章 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1921—1931)
2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纷纷投资电影业,中国电影获得了较大发展。尽管这种发展是混乱、艰难甚至畸形的,但对30年代民族电影的繁荣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个时期建立的大量影片公司促进了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新闻纪录片的数量比过去有所增加,甚至出现了大型文献纪录片,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的来华拍片改变了西方列强统治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格局,对国外新闻纪录电影发展状况的介绍和讨论促使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关注新闻纪录电影,人类学纪录片初现端倪。
自1921年起,由民族资本投资的影片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而且这些公司往往是从拍摄新闻纪录片开始的。20年代,约有20多家公司拍过100多部新闻纪录片。与以前相比,不仅影片数量有所增加,而且许多影片已不只是对旅途风光或新奇景观的扫描,还将镜头对准重大社会事件,使新闻纪录电影摆脱了卑微地位,获得了上层人士的关注。这个时期,拍摄新闻纪录片最多的几家影片公司分别是民新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其中以民新影片公司对20年代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贡献最为突出。
民新影片公司创始人黎民伟可谓中国纪录电影史上第一个重要人物。1913年,他在香港创建和主持人我镜剧社期间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由于这是香港的第一部影片,他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与当时大多数把电影当作娱乐或赚钱工具的电影商人不同,黎民伟认为电影不仅能供人娱乐,而且能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明确提出了“电影救国”的口号,并在当时中国电影业远离中国革命的情况下,拍摄了大量表现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新闻纪录片。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黎民伟拍摄了新闻片《孙中山就任大总统》。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他亲自担任摄影师拍摄了有关的新闻片。此后,他又相继拍摄了《孙中山为滇军干部学校举行开幕礼》、《孙中山先生北上》、《孙大元帅检阅广东全省警卫军武装警察及商团》、《孙大元帅出巡广东北江记》等。孙中山去世之后,他拍摄了新闻片《孙中山先生出殡及追悼之典礼》(1925)和《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记》(1926)。后来,他将以往拍摄的影片汇编成大型文献纪录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1927),并于1941年重新编辑了此片的有声版,名为《勋业千秋》。黎民伟在20年代拍摄的其他新闻纪录片还有:《世界妇女节》(1924)、《追悼伍廷芳博士及国葬礼》(1924)、《广东全省运动会》(1925)。
由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北伐战争在当时产生的重要影响,还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摄了相关的新闻纪录片,如长城画片公司的《孙中山陵墓奠基记》(1926),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北伐完成记》(1927)、《总理奉安》(1927),民生影片公司的《北伐大战史》(1927),新奇影片公司的《革命军北伐记》(1927),三民影片公司的《革命军战史》(1927),上海影戏公司的《上海光复记》(1927)、《总理奉安纪念》(1929)。
与从前相比,20年代新闻纪录片的内容丰富了许多。除了北伐战争,还有反映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新闻片《五卅沪潮》、《上海五卅市民大会》、《满天红时事展》,以及反映当时其他重大社会事件的新闻纪录片,如复旦影片公司的《上海光复记》(1927)、《济南惨案》(1928)、《张作霖惨案》(1928)。有些影片记录了知名人士的活动,如《孙传芳》、《卢香亭》、《吴佩孚》、《冯玉祥》、《张学良》。1922年,明星公司在成立的当年拍摄了多部新闻纪录片,如《沪太长途汽车游行大会》、《爱国东亚两校运动会》、《徐国梁出殡》、《江苏童子军联合会》、《万国商团会操》。
早期来华拍电影的外国人几乎全部来自资本主义国家,20年代中期两位苏联电影工作者的到来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先后来到中国拍摄了两部新闻纪录片:《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5,B·A·史涅伊吉洛夫编导)反映了苏联自制飞机考察队首次从莫斯科途经蒙古到中国的飞行,《上海纪事》(1927,雅科夫·布里奥赫编导)表现了第一次国内战争后期上海的生活和斗争。
20年代,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初现端倪。据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是首次来到中国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的外国人,他从1927年开始率领一个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联合考察队对中国西北部进行了8年的考察活动,拍摄了大量活动影像资料。瑞典考古学家J·G·安特生也在20年代来到中国,利用电影记录了自己在中国北方和西北部的所见所闻,对塞外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饰等都有所反映。
*
第3章 抗战纪录电影的繁荣(1931—1945)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中国新闻纪录电影获得了初步发展。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声电影的问世使新闻纪录电影的表现手段趋于完善。国民党政府越来越重视新闻纪录电影的作用,不仅加强对民营影片公司的利用和控制,而且成立官营影片公司。进入30年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新闻纪录片的重大影响,在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机构,开始拍摄新闻纪录片。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侵略中国,由派人到中国拍摄新闻纪录片发展到在中国建立影片公司,甚至企图控制中国的电影业。这个时期,其他一些国家的电影机构也派人来到中国拍片,这些影片向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活动。
1931年到1937年,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体是民营影片公司。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许多影片公司都认识到了拍摄抗战新闻纪录片的意义,纷纷派出摄制组奔赴战场拍片,如明星的《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上海之战》,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暴日祸沪记》、《凇沪抗日将士追悼会》,天一的《上海浩劫记》。中小公司也拍摄了抗日新闻纪录片,如《十九路军光荣史》(惠民影片公司)、《上海抗敌血战史》(亚细亚影片公司)、《淞沪血》(暨南影片公司)、《上海抗日血战史》(慧冲影片公司)、《中国铁血军战史》(锡藩影片公司)。这些影片均拍摄于1932年,其中明星的《上海之战》和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是两部内容丰富的影片。
1932年5月凇沪战争结束后,一些影片公司和个人赶赴北方战场,继续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反映东北战场的有九星影片公司的《东北义勇军抗日战史》(1932)、暨南影片公司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血战史》(1932)和辽吉黑后援会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记》(1933);反映热河战场的有暨南影片公司的《热河血战史》(1934)、慧冲影片公司的《热河血泪史》(1934)以及张汉忱的《榆关大血战》(1934)和《长城血战史》(1934);反映绥远战场的有西北影业公司的《绥蒙前线》(1937)、新华影业公司的《绥远前线新闻》(1937)。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方面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要机构是两个官营电影机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和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以及一家半官营性质的影片公司,即国民党的地方行政长官阎锡山设在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1938年拍摄了《风雪太行》和《华北是我们的》两部抗战纪录片)。
“中电”从1934年成立到七七事变之前,总共出品了53期杂志片《中国新闻》和几本军事教育片。这些影片主要报道了国民党政府的官方活动,其中不少是以反共为内容的宣传片,如《“青年”与红军作战经过》、《中央剿匪宣传大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中电”暂时改变拍摄反共影片的策略,在拍摄《中国新闻》的同时也开始拍摄以抗战为内容的杂志片《抗战实录》,前者主要报道后方动态及国民党政要的活动,后者主要记录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前线作战的情况。八一三事变后,“中电”从南京迁往芜湖,1938年初又迁往重庆,主要拍摄新闻片,如表现我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寇的《东战场》、《克复台儿庄》、《抗战第九月》、《活跃的西线》。1939年,“中电”拍摄了《胜利的前奏》和两部记录“重庆大轰炸”的影片。
“中制”于1938年在武汉成立,前身是1935年国民党设在江西的“剿共”军事机构“南昌行营政训处”下辖的电影股,主要拍摄反共新闻纪录片,编辑在《电影新闻》中,抗战前已出品30多号。电影股移至武汉后改称“汉口摄影场”,经过改组扩充之后改称中国电影制片厂。武汉时期的“中制”,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成了制作抗战新闻纪录片的重要基地,所拍影片被编辑成《抗战特辑》。在1938年9月武汉失守之前,“中制”从武汉迁至重庆,自1939年起增设新闻影片部,由郑君里负责。他在主持新闻影片部期间,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报道了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的事迹以及他们的风俗人情、宗教活动,其中蒙、藏、回等族同胞为前方将士捐献粮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岭中开山修路的场面非常感人。1939年以后,由于蒋介石多次发动反共高潮,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抗战新闻纪录片的摄制遭到种种阻挠,“中制”和“中电”的进步力量遭到迫害。抗战胜利前夕,罗静予将“中制”抗战以来拍摄的新闻纪录片素材带到美国,与美国导演费兰克·卡普拉合作编辑了纪录片《中国之战》(卡普拉编导的七部系列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的一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香港电影界也开始摄制抗战新闻纪录片。在香港拍摄的近百部抗战电影中,新闻纪录片有15部之多,而且5部影片的片长超过8000尺。香港拍摄的第一部大型抗战新闻纪录片是大观影片公司的《广州抗战记》(1937),记述了广州各阶层人民动员起来共同抗战的情形。后来,又出现了大中华影片公司的《保卫华南》,爱群影业公司的《西北江血战》,中国新闻社的《华南烽火》,建华影业公司的《厦门血战记》,华北新闻社的《八·一三周年抗战史》,国际影片公司编辑上映的《抗日战绩》、《八路军攻打平型关》,以及香港“青年摄影团”在延安拍摄的《延安内貌》(又名《西北线上》)。
从1931年至1945年,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是多数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共识,成为新闻纪录片的主流,许多机构或个人都拍过以此为主题的影片。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个时期表现其他内容的新闻纪录片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如风光片(《万里长城》,1931;《神秘的西藏》,1935),体育片(《中外足球比赛》,1931;《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1935),戏曲纪录片(《四郎探母》,1933;《斩经堂》,1937),社会新闻片(《杨虎城阅兵》,1934;《阮玲玉逝世新闻》,1935;《鲁迅先生逝世》,1936),企业纪录片(《中华之丝绸》,1932;《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1935;《胶济路客货运输设备及沿线风景》,1935),家庭纪录片(《持摄影机的人》,1934,刘呐鸥编导)。以上所列仅为30年代拍摄的部分影片,进入40年代之后这几类影片的数量更多。
教育片曾是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五大片种之一,在三四十年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30年代,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教育电影推广处等机构热心于教育电影的制作,内容多为地理风光、国防常识、自然科学、工业生产、农事活动,其中的大多数影片由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的孙明经教授拍摄。1937年春夏,他自南京经江苏、山东、河北到达北平,又随西北考察团赴山西、察哈尔、绥远,沿途拍摄了数十部影片。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拍摄的《农人之春》,此片参加了1937年的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并且获得国际农村影片竞赛三等奖,这是中国纪录片首次参加国际影赛并获奖。
*
第4章 人民纪录电影的兴起(1938—1949)
在中国当代史上,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抗日战争时期,一切主张抗日的人都属于人民范畴;解放战争时期,一切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人都属于人民范畴。人民电影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密切配合了党的中心任务。人民电影开始于新闻纪录电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制作的影片绝大多数是新闻纪录片。
人民纪录电影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世人瞩目之地,大批满怀抗日救亡热情的文艺工作者来到这里。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电影的宣传和教育作用,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红军长征途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未能建立自己的电影机构,直到1938年才创办延安电影团。起初,袁牧之主持了电影团的创作活动,他在人力不足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开始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工作。虽然此片未能完成,但从当时的拍摄情况和编导的总体构思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影片。
在吴印咸主持工作期间,延安电影团拍摄了新闻素材《晋察冀军区三分区精神总动员大会》、《聂荣臻司令员检阅自卫队》、《晋察冀军区欢送参军》、《敌后报纸〈新长城报〉》、《敌后织布厂》、《唐县青年合作社》、《白求恩大夫》。1942年,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另一部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反映了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和生产的情况。此后,电影团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拍摄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1942)、《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等新闻素材。这些新闻片和素材虽然数量不多,但发挥了新闻片的宣传鼓动作用。
在延安电影团进行拍摄活动的前后,多位外国记者来到陕北,拍摄了表现延安生活的新闻纪录片和素材,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延安时拍过一些新闻电影素材,美国摄影师哈利·邓汉姆在这里拍摄了纪录片《中国要给予还击》(1938),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的纪录片《中国在战斗》和《在中国》(1938)也拍摄了延安的场面。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在中国拍摄《四万万人民》(1938)期间,由于未能实现去延安拍摄的愿望,便将一台摄影机和数千英尺胶片通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赠送给延安电影团。
1945年,拍摄新闻纪录电影的活动也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展起来。新四军拍摄了新闻片《彭雪枫师长追悼会》,纪录片《新四军骑兵团》、《新四军的部队生活》。新四军在拍片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电影放映活动,为战士和群众服务。新四军的电影活动,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电影工作的重视和关怀。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这些活动的规模还很小,但取得的成绩是极其宝贵的。
人民纪录电影成长于解放战争的洗礼中。解放战争开始之后,人民纪录电影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标志是1946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制片厂和东北电影制片厂。由于延安电影团的所有人员已前往东北接收敌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制片厂的全部人员是重新配备的,他们在尝试制作故事片《边区劳动英雄》(未完成)之后,很快转入新闻纪录片的制作,拍摄了新闻素材《保卫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1947年10月,延安电影制片厂结束之后成立的西北电影工学队,继续为人民电影事业输送新鲜血。
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时不足200人,到1949年5月已发展到983人。建国前后,由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电影厂时都从东影抽调干部,故东影有“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之称。东影在成立之初确定了以生产新闻纪录片为主的方针,从1947年初至1949年7月向东北各地派出32支摄影队,拍摄了30多万英尺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新闻纪录电影素材,这些素材被编入17辑杂志片《民主东北》(其中的13辑全部为新闻纪录片),第17辑《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全面记录了东北解放的过程。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以及建国初期收复国土的战役中,东影和北影向全国派出的摄影队有70多个(另一说法为101个),记录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各大战役。有些摄影师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如在1948年9月拍摄锦州外围的义县战斗和攻克锦州的巷战中以及11月拍摄沈阳西区李普屯的战斗中,优秀摄影师张绍柯、杨荫萱和王静安先后壮烈牺牲。
1949年春,钱筱璋带领东影新闻片组的40余人于4月初进关,参加了建立北平电影制片厂的工作。此后,东影和华北电影队的新闻纪录片摄制工作转移到了北影。华北电影队是1946年成立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的简称,被誉为驰骋在冀中平原的“大车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华北新闻》第1号。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华北电影队在石家庄有了固定厂址,成立了石家庄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华北新闻》第3号。随着北影的成立,石家庄电影制片厂完成了历史任务,多数人员参加了北影的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先拍新闻纪录片,以后拍故事片”的指示,北影迅速掀起了拍摄新闻纪录片的热潮,从1949年4月20日到10月1日制作完成了5部短纪录片(《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大原》和《淮海战报》),1部长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以及《简报》1至4号。其中,长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包括渡江作战、解放宁沪杭、国民党海军起义、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方进军等内容,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和舆论的高度赞扬。1949年8月,随着“新闻电影工作总结会”召开,人民新闻纪录电影即将进入新时代。

㈣ 叫板好莱坞,上映3天即撤档,中国动画怎么了

实在是太快了。



好好的“横空出世”,转眼变成“横空出事”。



上映 3天 即撤档,票房收入 787万 ,豆瓣上超过60%的人,都给它打了一星。



再看一眼评论区——


建模随意、台词尴尬、山寨、廉价、奇葩、无脑、幼稚......



如果说《上海堡垒》关上了国产科幻的大门,那《木兰:横空出世》估计就把国产动画的大门锁死了。


《木兰:横空出世》就连制作都一无是处:


你看这草率的建模:



页游般的战场:



木兰反派附体式的微笑:



也难怪编剧能开出, 木兰与敌国王子谈恋爱 这样的神奇脑洞。



《木兰辞》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果敢和英武,到这儿也只剩网络爽文式的功利。


“我在军中只有一个目标,立下战功,封个大官回去。”




就这改编,上映前导演还发博踩迪士尼的《花木兰》呢。



所幸《木兰:横空出世》出事的快。


要是让迪士尼看到国人拍的这版花木兰,那可真就被笑掉大牙了。



多少还是利用了,大家对国漫的特殊 情感 。


毕竟,面对剧本和人物塑造上有明显瑕疵的《姜子牙》。


不喜欢的人,也常常就是一句:


“吹不出口,骂不出声。”



你有点怀疑,这种 “特殊 情感 ” 到底从何而来?


我随便聊几部,自己比较熟悉的动画电影,大家就能看明白。


>>>>做动画电影有多难?


2002年接拍 《风云决》 时,林超贤 (近期作品《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 在内地的名气,还不像现在这么大。


作为一个拍了10多年真人电影的导演,林超贤能有这份自信。


全凭他是个20年的“风云迷”。



然而,在正式开拍后,摧毁信心的事,却接踵而来。


先是 动作场面。


做动画不比拍真人。


《风云决》是武侠风,想要做好打戏,每个人物的一招一式,慢镜头的演示,每场戏的资金如何分配,都要导演亲自拿捏。


林超贤似乎一夜间变成了新人。


但他也犟。


一场2分钟的打戏,硬生生磨了9个月。



然后是 人物设计。


最开始,每个角色的服装都做得很有质感,表面有很多图案。


这放在真人电影里,很容易做到。


可2d动画,牵一发而动全身。


衣着太华丽只要动起来,工作量就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最终,林超贤放弃了好看的服装,毁容的第二梦也在《风云决》里改成脸上有胎记。



最后是 细节表现。


当被问到拍动画电影,最难的地方。


拍过10多部真人电影的林超贤,只用了6个字:


“想象不出的难。”


打个比方:


同样拍着火,真人电影只要把火点着,然后控制一下火势就好了。


而动画需要用画面呈现火怎么烧,火苗往哪飘,怎么制作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更要命的是,很多时间都要消耗在,与各个分工部门的沟通上。


《风云决》从开拍到完成,前后耗时5年,最终豆瓣评分6.6。



当时的中国动画电影,想要摆脱低幼的标签。


没有成熟的团队,没有规范的流程,甚至连导演都要从真人电影领域找。


《风云决》之后林超贤再没碰过动画,但他还不知道中国动画电影即将 “变天”。


>>>>艰难中崛起


2011年暑期档, 《魁拔之十万火急》 问世。


它凭借宏大的世界观,丰满的人物,以及优秀的制作,很快就俘获了无数青少年。



当日本三大民工漫在国内攻城略地时,《魁拔》的出现仿佛在向观众高呼:


中国动画不再只有喜洋洋和熊大、熊二。


庆幸之余,大家应该还不知道,《魁拔》的诞生经历过什么。


7年之前,有一个叫青青树动漫的公司刚在北京成立。


当时在动画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应聘时,动画师向面试官表态:“为了中国动漫事业我可以去死!”


面试官赶忙劝慰:“这可犯不上,你只要能把结构画准就行。”


动画师脱口而出:“那可画不准。”


也正因此,在青青树动漫决定打造工业体系后。


最初200人的团队,很快就锐减到7人。


可青青树动漫并未因此,停下脚步。


从2011到2014年,《魁拔》大电影接连出了3部,评分部部8分+。



《魁拔》当年的野心很大,大电影一下就制定了5部计划。 (第四部原名《魁拔之梅零落》,第五部原名《魁拔之冲天 槊 》)


可惜,影片的受众是青少年群体,这些初高中生根本无法撑起票房。


再加上三部《魁拔》少有宣发投入,又没有周边回血。


前三部的严重亏损,直接让两部续集被无限期搁置。


17年8月,青青树做了个众筹。



4天之间100万的众筹目标,以370多万收入告捷。


随后,第4部正式更名《最后的魁拔》。


这家几乎最早打造工业流程的动画公司,如今终于有了一线生机。



时间到了2015年。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以下简称《大圣》) 经历4年筹备,4年制作,艰难问世。


导演田晓鹏花光投资,用掉积蓄,向父母、岳父岳母全借了个遍。


直到影片上映的前一年多,资金匮乏的《大圣》才只做了10分钟。



此时出品人路伟的加入,帮《大圣》成功完成众筹。


江流儿被山妖追的段落,磨走了N个动画师;


影片超过80%的段落,经过反复润色。


《大圣》中的山妖


在《大圣》上映后,中国动画崛起的呼声达到顶峰。


为了给优质的国产动画撑腰,无数观众报复性的2刷、3刷、4刷......


最终累计票房9.56亿,是这部片给中国动画电影,找到了新出路。


分析起《大圣》的成功,抛开常提到的精心制作和走心剧情。


我认为是它在用热血主题抓住青年观众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低龄观众。


影片的故事简单,剧情通俗易懂,时长也被控制在90分钟以内。


这其实就是为了照顾,儿童观众群体。


另外,三维动画对盗版资源的抗压力更强,这一点也很重要。



然而,后来谈起《大圣》,田晓鹏说过最多的,还是 遗憾。


部分情节太跳跃,许多想法实现不了,插曲混音太突兀......


可也是这部充满遗憾的电影,彻底扭转了中国动画少人问津的僵局。



因为《大圣》的出现,彩条屋与田晓鹏的十月动画达成深度合作。


另一方面,彩条屋也结识了一位鬼才导演——


不思凡。


2017年的 《大护法》 ,凭借暴力的画风,隐晦的内核,直接把动画电影的观众年龄,往上拉了10多岁。



如果说《大圣》是为中国动画,求得了生路;


那《大护法》就为这条路,开辟了分支。


导演不思凡,在开拍前因为动画上的失利,正准备转投漫画。


这部电影,其实是他破釜沉舟的一次尝试。



说起来,意外获得8000多万票房的《大护法》,还真有点野蛮生长的感觉。


不过,它也没那么任性。


比如,片中酷似徐锦江的太子角色,就是为了增加成片趣味性,而后设计的角色。


你可以认为,糙汉外形王子的设计,存在不思凡反类型的恶趣味。


但这个人物,的确为《大护法》的破圈,起到了不小的推动。



一年后的 《女他》 ,触及了国内更小众的定格动画。


从筹备到拍摄,导演周圣崴足足准备了6年。



要问成本?


相机是妈妈送的,场地是家里的小房间,道具基本上都是从同学那搜集来的生活垃圾。


有何付出?


6年间周圣崴累计制作模型268个,拍摄照片58000余张。



这部电影辩证的讨论了男权压制和极端女权,两种均不正常的 社会 形态。


风格上很靠近欧洲超现实艺术家杨·史云梅耶。


思考深度和艺术造诣都挺高,并且还在当年的上影节上拿了奖。


然而过于深刻的议题,以及比较抽象的表达,也让发行公司将《女他》拒之门外。


最后,这部电影只好在爱奇艺低调上线。


我想,它的影响,更多还是在行业内。


《女他》复杂的设计手稿


同时段内,还有黑色风格的 《大世界》。


导演刘健的处女作《刺痛我》就别具一格,被誉为 “中国第一部黑色动画长片”



因为风格太独特,一开始根本没人愿意与刘健合作。


而出名后,与他共事过的人,无不讶异于——


这位大佬仅靠一台电脑,一部手写板,就能完成配音前的全部工作。



《大世界》虽然是动画,但它已经彻底改成了写实风格。


别人做动画,都是害怕掉帧,逐帧润色,保证画面的精美。


到刘健这,却常常都是低帧数,有时甚至故意抽帧。


刘健对此,这样解释:


“《大世界》是现实题材,我希望它是有质感、有力量的。”


也正因为这份独特,《大世界》前后拿到柏林、金马、平遥等多个电影节的多项提名。



中国动画电影的这些年——


克服了工业化困难,找到了商业化的出路,开发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还在艺术 探索 上颇有造诣。


于是,2019年年初,综合实力更强的 《白蛇:缘起》 出现了。


这部动画电影,无论是艺术审美,还是文学改编,不管谈水墨风格,还是画面构图。


与此前的国产动画相比,《白蛇:缘起》都是绝对领先的。



这不仅因为出品公司追光动画,是制作过《小门神》、《阿唐奇遇》和《猫与桃花源》的业内老油条。


也因为,影片大胆启用了赵霁和黄家康两位年轻导演。


毕竟动画电影最主要的观众群体,还是在青年。


更年轻化的审美和内容,会更容易被主流观众接受。


《白蛇》导演:赵霁(左)黄家康(右)


因此,《白蛇:缘起》在档期内,遭遇《大黄蜂》和《死侍2》的前后夹击,却依然砍下4.68亿票房。


年轻化的创作者,更容易接受新理念和新事物,他们也更清楚——


现在的观众,更喜欢看什么。



不过,要论谁更懂观众,赵霁和黄家康肯定还是比不过《哪吒之魔童降世》 (以下简称《哪吒》) 的导演饺子。


称霸2019年暑期档的《哪吒》,豆瓣评分8.4,狂收票房50亿,比《疯狂动物城》票房的3倍还多。



人们总喜欢聊“逆天改命”的热血,谈影片对于《封神演义》的优秀改编。


其实不少人都忽略了,《哪吒》在很多地方,借鉴了 老港片 的风格。


因为请不起动作指导,饺子和团队里的动画师苏叶,几乎看遍了成龙和李连杰,包括洪金宝、徐克以前的武侠片也在参考。


前半段的笑料,本身也有不少港式喜剧的影子。


用饺子的话来说:


“老港片的味道,其实很有中国特色。”



然而在《哪吒》惊人的数据背后,你可能不知道——


饺子也有遗憾,因为结尾混元珠合体部分的特效,曾因为拮据的预算被砍了;


与《姜子牙》几乎同时立项,《哪吒》之所以先完成,其实是因为动画公司就要撑不下去了。



而刚刚提到的《白蛇:缘起》,看起来顺风顺水。


作为一部三维动画,它的成本仅有8000万,是迪士尼项目预算的1/20。


即使已经做出了成绩,中国动画电影与迪士尼、梦工厂的差距依然真实存在。


我们年年都能听到,有人喊“国漫崛起”。


但即使像《哪吒》这样价值观普世、 娱乐 性兼备的作品,在北美也仅拿到369.55万美元票房。


换句话说, 中国动画电影依旧没能成功走出国门。



当然,这篇文章还有很多优秀的动画电影没有提到。


比如玄机 科技 的 《秦时明月》 ,有妖气的 《十万个冷笑话》 ,木头导演的 《罗小黑战记》 ......


其实大家做动画的过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既要面对捉襟见肘的制作费用,还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来。


对于许多动画人来说, 游戏 行业的收入往往更高,能留下的基本全凭热爱。



>>>>中国动画人的苦旅


1921年,美术出身的万籁鸣看到美国的动画短片 《跳出墨水瓶》。


这让他一直以来“让画面动起来”的想法,变成现实。


万籁鸣喜出望外,他想做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并立即向创作者询问技术。


然而美方全面封锁动画技术,始终没给他做答复。


回到家,万籁鸣拉来三个弟弟,决定自己研究方法。


万超尘(左)、万籁鸣(中)、万古蟾(右)


7平方米的住所,被他们改成工作室。


省吃俭用凑钱买的旧照相机,被他们改成摄影机。


几兄弟参考了走马灯、皮影戏,没事就窝在家里,整整研究了5年。


终于在1926年,完成了一部短片 《大闹画室》


不久后,迪士尼做出了《白雪公主》,在上海掀起观影狂潮。


万氏兄弟暗中较劲,又在1941年推出了动画长片 《铁扇公主》


这部长片动画的票房,超过当时所有故事片的票房之和。



当年的中国动画电影,也是在追赶西方的脚步中艰难成长。


如果没有万氏兄弟的坚持和付出,整个中国动画,都不知道要晚起步多少年。


我们对中国动画电影抱有“特殊 情感 ”,喜欢听到有人说“国漫崛起”。


必须承认,这里的确有中国动画电影,近几年进步迅猛的原因。


但我想更多的,还是大家对中国动画人们的敬佩和喜爱。



他们清楚内地与国际水平上的差距,自己打造工业体系:


他们甘愿面对国产动画的窘境,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为中国动画电影寻求生路;


他们不怕资金短缺,不怕费时费力,只怕 “中国动画” 这四个字,会跟不上时代。


虽然有时候他们的尝试,并不能被大部分观众接受;


偶尔也会出现《木兰:横空出世》,这样跟风蹭热度的烂片。



但我想,大家最期望的,并不是出一部动画电影,就听到那句让人耳朵起茧的“国漫崛起”。


而是有一天,我们能向来自不同地方,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信心十足的说:


“看,这就是中国动画!”

㈤ 中国动漫新的高度《哪吒》破纪录,但为什么多数动画电影人还在为钱发愁

就在这个八月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可谓是破了中国电影界的许多记录,不知道大家对于我国动画行业的印象是什么呢?其实在很多人的心里,我们国家的动画水平是比不上其他国家的,当然也不是说这个印象是错误的,我们国家的动画行业的确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们也应该要知道,这是由于我国动画人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以造就了我国动画行业正在逐渐追上外国的先进水平,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可谓是收获了巨量的票房,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还是有很多动画电影人还在为钱发愁,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一个的话,就是资金渠道了,我们了解过这部电影就应该知道这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由光线影业赞助支持,所以能获得的资金是比较好的,而其他动画电影肯定是没有这么好的机遇,也就造成了他们始终都在为钱发愁。


以上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了,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机遇,来让自己变得更好,对于我国的动画电影人来说,他们缺少的也是这个机遇,也希望,我国之后的动画电影行业能够因为这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也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优秀的动画电影 。

㈥ 一群狼可以变换各种形态 飞机潜水艇这些 那部动漫电影叫什么

这部电影叫: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

这部电影充满了爱,内容很阳光。鹳鸟和麻烦的女孩于雨在生孩子的过程中生下了友谊。他们因为新生活而认识。特别是,他们俩都在今生投入了极高的爱情。他们都觉得有责任保护孩子的安全。这种承诺尤其令人感动。

回到人类。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揭示了许多美国家庭的真正问题。忙碌的父母没有时间照顾他们的孩子。但这部电影很快就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精神纽带。他们开始陪伴他们的孩子,生活从无聊到有趣,从例行公事到有趣。

事实上,与孩子交流不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项工作,而是生活本身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刻的同时,他们也享受着生活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最大的幸福。

(6)中国电影工厂动画片全集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孤独的人类小男孩想要一个弟弟,一次机缘巧合,小男孩读到了鹳鸟送子的故事,于是他给鹳鸟公司写了一封许愿信。但是这时的鹳鸟公司已经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成了快递公司,不再运送婴儿。

鹳鸟山上唯一的人类女孩小郁无意中开启了婴儿制造机制造出了萌娃,最优秀的鹳鸟快递员朱尼尔正处于升职加薪的关键时期,被意外制造出的萌宝就像一个难题悬在他的头顶,于是他和小郁组成了“送宝特工队”,想要在老板发现之前送走这个小麻烦。

不管怎样,当朋友间有了爱意,之间的隔阂就会消失,当夫妻间具有爱意,一个孩子就会诞生。无论是他们亲生的,还是由送子鹳送来的。工厂孕育新生命的机器被解封,这是必然的,因为世间充满爱啊。产生爱的结晶,这是不需要被授权的。

参考资料

网络-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