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大轰炸》被下架,《大轰炸》电影骗局是怎么回事
这部电影的骗局是真的令人不齿,说是骗局算是表面好听点的说法,换成洗钱两个字才更加直白清晰,那个恶心的电影《大轰炸》的投资人施建祥,就是那个洗钱快鹿集团的董事长,这样的投资方的存在也让我们广大小市民清楚了天价片酬的来源,涉嫌集资诈骗的上百亿有大半都落到了某些高高在上的一线明星头上。
再来说这笔钱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上海小市民的理财期待,本来人家这小老百姓买了个理财产品还挺乐呵的,那理财文案说不定也写得挺诱人吧,没成想这钱是打水漂全当送人了呀,拿着小市民攒着的辛苦钱拿去随意挥霍,不讲法律,这样的骗局难道还不是洗钱吗?不清楚电影市场还有多少像这样的商业黑幕,古有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放在这个骗局来看的话,就成了,既剥削于民也压榨于民,更可怕的一点就在于压根不知道电影市场还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存在,所以各位吃瓜群众也要擦亮眼睛看清事实才可投资啊,不要再陷入这样的电影骗局了。
⑵ 2009年小品《不差钱》幕后,成龙戏份被删,赵本山笑怼批评,还有什么
赵本山的小品搭档们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几个时期,东北二人转时期,宋丹丹时期、铁三角时期和带徒弟时期。
在每个阶段里,赵本山都有相应的代表作问世,比如和黄晓娟的《相亲》,和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和铁三角的《卖拐》,说到带徒弟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作无疑是《不差钱》。
如果从悲观的角度看,赵本山的小品质量自《说事儿》后就开始不可避免走下坡路了,而在这个下滑过程之中,《不差钱》可以用好听的“最后辉煌”或者不好听的“回光返照”来定义。
这回,咱们就聊聊小品《不差钱》的台前幕后。
一、主创团队大换血,成龙戏份被删留遗憾
高秀敏去世之后,到2009年春晚以前,何庆魁和赵本山的合作基本上就没有了,赵本山的编剧换成了年轻人为主的团队创作,老人崔凯在中间起到的作用远没有以前那么大,徐正超、尹琪等新人逐渐成为赵本山的编剧团队主要人员。
据徐正超介绍,《不差钱》的最初创意就是他从一家饭店里看来的,说是有一个顾客掏钱给服务员,让他配合自己不要点贵菜。
《不差钱》中加入《星光大道》成分的创意则来自于赵本山,一方面他有之前和《实话实说》等栏目合作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星光大道》的模式也非常适合推新人。因此,这个创意堪称神来之笔。
如果说编剧的换人有年轻化的趋势,主创团队里让人大跌眼镜的则是导演的人选,《不差钱》的两位导演分别是赵本山的妻子马丽娟和经纪人高大宽,这两位不能说肯定不会导演,但比起之前张惠中的水平来肯定是天壤之别。其实他们俩的工作更多地是照顾身体有恙的赵本山,导演应该只是挂名为主,真正的导演还是赵本山本人。
笔者认为,赵本山在春晚后期的小品普遍时间冗长,这中间有他的咖位所致,其实也有导演更迭的原因,有张惠中在,他可以精简剧情和台词,让作品更为精致,没有这个人,赵本山小品里多余的台词和动作就有一些多了。
赵本山的小品搭档是另外一个大问题,随着高秀敏去世,范伟单飞,宋丹丹退出,赵本山赫然发现自己没有合适的搭档了,因此带徒弟的选择其实也有无奈的成分。
选择小沈阳自然没有毛病,因为那两年赵本山徒弟里最具走红潜质的就是他,而且还颇具话题性。其他徒弟里,“李大国”和“王老七”上了春晚跟没上一样,“二柱子”则和央视有些恩怨,因此选择小沈阳是最好的结果。
不过,赵本山也意识到光带小沈阳和丫蛋这样的徒弟还是有些单薄,如果能有一个大腕加盟当然最好,这个时候,一个意外的人选出现了,而且咖位绝对够大。
成龙在媒体上公开喊话,愿意和赵本山一起搭档上春晚,可能一开始很多人都是把成龙的响应当成一种客套,但偏偏两位大咖还就当真操作起来。
赵本山和成龙的会面颇具大佬谈判之风:“想在这里玩儿玩儿吗?”
“想,想跟你玩儿”。
赵本山在《不差钱》里给成龙设计了一个角色,苏格兰情调餐厅的老板。
这个老板的出场在最后,他推着小沈阳之前说没有的“澳洲鲍鱼”“四斤的澳洲龙虾”上台,相当于一个剧情反转打脸的包袱,最后老板主动请客吃饭,大家一起喊出‘不差钱’结束小品。
为了这个老板的角色,小沈阳的台词中也有铺垫,分别是“我老板,出去了”和“一会儿要有了怎整啊”。
可惜,这个角色最后还是被赵本山给删了,成龙最终遗憾没能出现在赵本山小品里。
至于为什么删掉这个彩蛋一样的角色,赵本山和成龙的答案并不一样。
成龙说是因为自己跟不上赵本山他们的台词节奏,怕耽误他们的表演。这明显是成龙主动揽锅,因为他就那两句台词,谈不上节奏不节奏。
赵本山的话比较实在,他说因为调整时间太晚了,他不忍心只给成龙那么点儿戏份和台词,还是以后再找机会合作吧。
笔者认为,虽然成龙说自己跑龙套都行,他也确实在周星驰电影里跑过龙套,但赵本山还是没好意思把他当龙套使。
这个遗憾从目前看是没有机会弥补了。
52岁的赵本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32岁的影子。
⑶ 姜文:随便拍的电影,被吹上了天,憋了7年拍的,你们却不认。你怎么看
我个人认为拍电影,还是得保持平常心,不能太过于较真和钻牛角尖。毕竟,拍摄电影的时间长短,不能用来衡量一部作品的质量,同样票房的高低,也不是衡量一部作品的唯一标准。所以说,如果导演是想拍一部小众题材的电影,那就要承担票房低的结果,不是你拍得不好,而是你拍的题材不够大众,观众对这个题材没兴趣,自然不会掏腰包去观看这部电影。
最常规的判断办法,就是通过看票房和口碑。随便拍的电影,如果票房和口碑都好,那么它被观众吹上天,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证明这部电影符合当前大部分人的审美,也达到了大部分人的要求。而憋了7年拍的电影,如果是票房和口碑都不好的情况下,导演就得反省,他的作品是否符合当下的电影市场,有没有考虑受众的问题。总之,比起质疑观众,不如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⑷ 小沈阳当导演,小品《不差钱》将被拍成电影,为何网友却不买账
娱乐圈有一种怪象,很多演员演着演着就跑去当导演了。比如贾玲,自己导的第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折获了53亿的票房,成功登上中国影史的前三名;比如黄渤,第一部导演的作品是《一出好戏》,也拿下了13亿的好成绩。目前有消息称,小沈阳要当导演,将自己的成名作《不差钱》拍成电影,但网友却不买账,这是什么原因呢?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