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全集 » 青海湖畔电影完整版
扩展阅读
达摩新电影 2025-02-25 16:54:32
王杰的古装电影全集 2025-02-25 16:51:37
孩子奥特曼大电影 2025-02-25 16:47:39

青海湖畔电影完整版

发布时间: 2022-03-06 15:27:04

老电影演员秦怡自编自导的青海湖畔电影拍摄没有

2014年9月就开拍了。
上映:2015年6月21日,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出品、编剧并主演的电影《青海湖畔》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首次向国内外观众揭开面纱。

㈡ 青海湖畔的剧情简介

气象学工程师梅欣怡一生坎坷,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她生命中有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晚年回想起来依然充满着温馨。

㈢ 青海湖畔是怎样的传奇故事

沿着环青海湖的公路行走,就会在海北州海晏县县城附近的公路边看到一个个土堆。据历史文化学家谢佐教授描述,这些土堆是汉代的西海郡古城遗址,是西汉末年王莽称帝时所建。那么,为什么王莽要在青海湖地区建立城池呢?这又引出了一段古老的故事。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篡权。他成为汉代的最高统治者后,认为国家有东海、南海、北海,唯独缺少一个西海,于是就把青海湖从羌人手里买了过来,并在这个地方建了一个西海郡。西海郡城建立以后,王莽就认为这已经是四海归一,天下一统归他所有了。不幸的是,王莽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公元23年,短暂的王莽政权落败后,羌人又重新回到了故地——青海湖。汉人在匆匆离开时,只留下了一座空旷的古城。

据谢教授介绍,西海郡古城建于公元4年,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古城的遗址。由于只剩下三个城角,当地老百姓就把它叫做三角城。现在古城边的海晏县城就叫三角城镇。今天,在西海郡遗址中,人们还能拣到汉瓦的残片。在这一片片残瓦中,人们仿佛可以看到汉代的文明和那段盛衰兴替。

就在中原大地上战火连绵的时候,古羌人却在青海湖边享受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们载歌载舞,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然而,不幸却没有放过他们。公元320年,一个叫吐谷浑的鲜卑人带领他的族人闯入了青海湖地区,又一次打破了青海湖的宁静。

吐谷浑本是鲜卑人,原名慕容吐谷浑,是鲜卑族慕容部的首领。他带领族人从现在东北的辽宁一路远行,想要找到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当他们来到青海湖畔时,为这里迷人的景象所震撼,于是决定留下来,并建立了国家。从此,他们的部族为了生存和土地与羌人展开了多年的争战,最终建立了吐谷浑国。第一任国王叶延,在伏俟城建立了都城。

1700年之后的今天,人们还能在伏俟城看到吐谷浑国的古城遗迹。伏俟城位于青海湖的西面,距青海湖二十多公里。伏俟城中清晰可见当年的国都遗址。古城遗址今天看来依然规模宏大。它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高十余米,宽17米,城内有棋盘式的道路相互贯通,这让整个古城显得沧桑壮阔。

吐谷浑立国近350年。吐谷浑的族人与羌人的一部分融合,共同开发着青海高原,对青海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羌族的另一支,则吹着悠悠的羌笛,退居到了青海湖西南的大山深处。

羌人后来慢慢被其他民族所同化,青海湖周围地区开始进入多民族聚居的时代。藏民族,继古羌人之后,也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书写着传奇。

㈣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位于哪里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从古到今,人们向往它的浩瀚、神奇、博大,为它的雄伟、秀丽而赞叹不矣,把它誉为青海高原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海拔为3200米。它的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账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最诱人的奇观是驰名中外的鸟岛。它在湖的西北部,面积仅0.8平方公里,每年五六月份是观光鸟儿王国盛况的最好时期。来自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的斑头雁、棕头鸥、鱼鸥、赤麻鸭、鸬鹚和黑颈颈鹤等10多种候鸟,春天后成群结队返回故乡,营巢产卵,孵幼育雏,栖息在这个小岛上,最多可达10万只以上。踏上鸟岛,使人眼花缭乱,群鸟惊飞,或翱翔于蓝天之间,或嬉游于碧波之中,或栖息于沙滩之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鸟儿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声,仿佛进入了音乐的大千世界。岛上遍地都是各式各样的鸟巢和五光十色的鸟蛋,几乎没有游人插足之地。精诚团结的众鸟,如遇到“天敌”,便会群集而起,向来犯者发起猛烈攻击。

海心山是青海湖的又一名胜。它位于青海湖湖心偏南,长2.3公里,宽约800米,高出湖面7.8米,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海心山环境幽雅。绿草如菌,轻区薄云,淡水清泉,景色宜人。山上古刹白塔隐存其间。犹如步入仙境一般。攀上海心山的顶端远眺青海湖的全貌,那海阔天空,天水相连,鸥翔鱼跃的壮丽景色,可以使游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景观,陶冶情操,抒展胸怀。

青海湖是一具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政府曾对青海湖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发现青海湖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湖中盛产湟鱼,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四五月间,鱼群游向附近河流产卵,布哈河口密密麻麻的鱼群铺盖水面,使湖水呈现黄色,鱼儿游动有声,翻腾跳跃,异常壮观。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保护、开发和建设这浩瀚的宝湖。青海湖的美景吸引着成千上万游人,成为国内外旅游者云集的游览胜地。为了开发正在兴起的高原旅游事业,青海旅游部门在青海湖建立了旅游点。游客到此不仅可以观赏高原牧区风光,还可以乘马骑牦牛,漫游草原,攀登沙丘,或到牧民家里访问,领略藏族牧民风情。牧场还专门为游客扎下各式帐篷,备有奶茶、酥油、炒面和青稞美酒供游客品尝。

青海湖鸟岛大观

风光绮旎的青海湖中,有一个国内外闻名的鸟岛自然保护区,这里栖憩着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燕鸥、黑颈鹤、天鹅、赤麻鸭,以及玉带金雕等猛禽,戴胜等攀禽和百灵、云雀等各种小鸣禽近二十种。根据鸟类专家的估计,这里禽鸟的总数在十万只以上;而其中的鸟岛(小西山)和三叉石(孤插山)又最为著名,因为在这聚集着保护区鸟类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如果您有幸去实地观光一下的话,那才叫您大开眼界哩。

在离鸟岛很远的地方,您就可以听到那音色各异的鸟语,咿哑啁啾,前呼后应,鸣声嘈杂,热闹非凡。近处再看看它们的生活画面,更是饶有趣味:有的迎风翱翔,翩翩起舞;有的在专心孵窝,雌伏雄守;有的在湖面游弋,追逐戏嬉;也有的在草地上漫步,雌鸟在前面领路,雄鸟在后顺压阵,偶有不听话的小雏,在离队伍,大鸟就追上去啄一下,以示申斥,俨然一派小家庭景象。

如果是在鸟儿的孵育季节,您又可以看到另一幅蔚为壮观的景色,您最好别走近去打扰它们,只消用望远镜在一、二百米之外观察,就可以看到如下镜头:鸟岛本来仅有零点二七平方公里,形如一只蝌蚪。就在那突出海面约十米的蝌蚪头高地上,小小弹丸之地,就布满了数以万计的鸟巢,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真难以用文字来形容。鸟儿们在水草丰茂、食物充足、向阳干燥而又天敌较少的环境中繁殖着、生活着,难怪人们把青海湖鸟岛称之为“鸟类的天堂”了。

青海湖地区鸟禽集中栖息、繁殖的鸟屿有鸟岛、海心山、孤插山(三块石)、海西山、沙岛以及鸟岛至泉湾、那尕则沿湖滩涂、沼泽地。同时,也是观赏的景点。

鸟岛,又名小西山或蛋岛(因为蛋遍地而得名),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处,岛的东头大,西头窄长,形似蝌蚪,全长1500米。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成一片。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块覆盖。主要植物有白藜、冰草、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蒿草、早熟禾等。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

鸟岛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省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也是专家学者研究考察高原鸟类的一个重要地点。每年3-4月,从南方迁徙来的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到达青海湖,开始择地营巢;5-6月间鸟蛋遍地,继而幼鸟成群,热闹非凡,数里之外,鸟鸣声可传入耳际;7-8月间,秋高气爽,群鸟翱翔蓝天或游弋湖面;9月底开始南迁。

海心山,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公里,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三面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蒿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的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孤插山,又名三块石,位于青海湖西南部,南距湖边8公里,距西北方向的鸟岛20公里。三块石由礁石、碎石滩及沙埂组成,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150米。礁石南坡较平缓,北边为陡壁。岛上植被稀少,仅在碎石块间隙生长有灰菜、牛尾蒿等,覆盖度不到5%。这里是青海湖禽鸟聚栖最多的岛屿之一。

海西山又名海西皮,位于布哈河口以北约6公里,与蛋岛同处在布哈河冲积滩地的顶端,两岛南北相距约2公里。岛的东北缘有新层陡崖紧靠湖边,陡崖外有一近似圆形的岩石屹立于湖中,离湖30余米,是鸬鹚的繁殖场所。岛上生长的植物主要有芨芨草、野葱、冰草、早熟禾等,覆盖度在90%以上。

沙岛,位于青海湖东北部,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现已成为半岛,表面均由沙砾覆盖,基本无植被,是鱼鸥的栖息繁殖地。

泉湾,那尕则滩涂沼泽地,位于青海湖西南边,主要生长有湿生植物苔草、扁穗草、杉叶藻等。这里有多处泉水涌流形成沼泽湿地,冬季不封冻,人、畜不易进入。近湖岸6-8公里范围内水草及浮游生物丰富,是青海湖裸鲤幼体生活区,也是众多候鸟、旅鸟育雏区和栖息地。大天鹅及黑颈鹤等珍禽就生活在这里。

除以上鸟类主要栖息地外,还有湖南岸的一郎剑、二郎剑,湖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河口一带和布哈河中、下游及其滩涂也是禽鸟栖息、觅食区域。

青海湖鸟禽有163种,分属14目35科,总数在10万只以上。种群数量大的有:雁形目鸭科的斑头雁、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鸥形目鸥科的棕头鸥、鱼鸥;鹤形目鹤科的蓑羽鹤、灰鹤、黑颈鹤;鹈形目鸬鹚科的鸬鹚等,数量最多的是棕头鸥、鱼鸥、凤头潜鸭和鸬鹚,都数以万计。

在青海高原东北部,巍峨挺拔的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一个浩瀚美丽的高原湖泊——青海湖。远远望去,那兰得发亮的浩淼湖水,像一面光亮的宝镜,平嵌在皑皑的雪山和茫茫的草原之间,熠熠闪光。
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意思是“青兰色的海”。青海湖是很久很久以前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湖水平均深度25米,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和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

青海湖海拔3260多米,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景色迤俪,气候凉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青海湖美丽富饶,盛产味美、营养高的湟鱼。沿湖两岸有辽阔的天然牧场,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牧草丰美,土地肥沃,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是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基地。尤其在夏秋季节,辽阔的草原象铺上了一层碧绿的绒毯,各种野花五彩缤纷,将绿色的绒毯点缀得如锦似缎,四周大片整齐的农田麦浪翻滚,油菜花一片金黄,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芬芳,湖面上碧波万倾,白色的海鸥追逐着鱼帆在空中翱翔,湖岸的公路和铁路线上,满载着各种物资的汽车、火车往来奔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青海湖是国家级的旅游风景区,自古就是令人神往的宝地。景点主要有鸟岛、海心山、海西山、三块石和沙岛等可供游客游览。

青海湖盛产湟鱼,大的一条可重达10公斤以上。湟鱼学名裸鲤,体肥味美,营养丰富。据调查,湖中藏鱼量有402亿吨,年产可达4000吨,是一个丰饶的天然鱼场。民谚说:“石头砸一条,棍子能打俩,下钩钓一串,一网网千斤”,真是伸手可得。

㈤ 青海湖畔这是什么花

高山龙胆(学名:Gentiana algida)为龙胆科龙胆属的植物。

别名:白花龙胆、无茎龙胆、麻龙胆。

㈥ 青海湖畔的介绍

《青海湖畔》,秦怡、黄宏、佟瑞欣、毛阿敏、江平、魏一主演剧情电影,上海影视有限公司出品。

㈦ 青海湖畔的这草叫什么不知勿扰!

狗已把也叫狗尾巴

㈧ 青海湖畔的古老居民是谁

走进环青海湖地区,人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围成圆圈跳的集体舞蹈。藏族人把它叫“锅庄”。人类学的最新研究表明,现代藏族中某些人群的基因源于古代西北地区的古羌人。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这些流传在中国西部的舞蹈也应该源于古代羌人的祭祀舞蹈。据《后汉书》记载,最早来到青海湖边的,是以游牧为生的羌人。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意思就是羌族人是生活在西方的牧羊人。西戎,是指现在的青海湖地区。“羌”字是由“羊”和“人”两个字组成。不难发现,羌字下面的“人”字,其中一捺是弯的,为什么这个“人”字的一捺是弯着的呢?史书给大家讲述了关于“羌”的故事。

据《汉书》记载,战国时候,有一个叫无弋爰剑的羌人被秦国人抓去做了奴隶。在秦国,他学到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畜牧经验。后来他趁主人不备,伺机逃跑,仓皇之间藏进了—个山洞里。主人一路追赶到山洞外,就在洞外放火,想要烧死他。就在这时,大火之中出现了一只老虎!主人以为奴隶有虎神保佑,就仓皇地逃走了,从此不再追赶无弋爰剑。

逃脱后的无弋爰剑一路西行,来到了今天青海的湟水流域。羌人听说无弋爰剑被焚而不死的经历,十分敬畏,于是拥戴他为大首领。无弋爰剑把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传授给族人,他们培育了青稞,驯养了藏獒,把野牦牛驯服成了性格温顺的“高原之舟”。就这样无弋爰剑成了地地道道的青海先人。同时他也是最早记录于汉文史籍中的青海人。据当地的羌族人说,羌族的“羌”字下面那个弯着写的“人”,表示的就是一个跪着的人,因为羌人的祖先无弋爰剑曾经做过奴隶。

青海湖四周丰美的水草,养育了游牧民族——羌人,而羌人则创造了青海湖的文明历史。

羌人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说中的大禹是羌人,炎帝也是羌人。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长期的征战中,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直至今天,中国人仍以“炎黄子孙”自称。可以说,青藏高原、青海湖曾是我们祖先最早的家园,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古老的羌族在青海湖边繁衍生息,那么,汉民族又是从什么时候起,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呢?

㈨ 秦怡93岁拍摄《青海湖畔》,为什么引鲁豫称赞

因为秦怡能够在如此年长的年纪还坚持拍摄,而且能够把整个剧演得出神入化,放在目前的演艺圈中几乎无人做到,引起鲁豫称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业界内外,大家也都说,经历着丰富多变的人生,时而是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女革命者,时而是秀外惠中,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对待演出,秦怡有一种执着与认真。她是一名真正的演员,无论是什么角色,总爱在脑子里想了又想,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身处逆境而从不灰心丧志,能够以极大的韧性迎接苦难克服苦难,有这样子的评价,引来称赞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