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叫什么
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新光大戏院公开上映,该电影为蜡盘发音,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
拍摄于1931年的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部电影中成功地插入了一首歌曲,打破了人们看电影无须带着耳朵的习惯,一首歌曲,也使国产片带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1931年6月21日,又试映了我国第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雨过天晴》。
(1)电影玉堂春片段扩展阅读:
在《歌女红牡丹》上映之前,我们的电影技术停留在完全无声的状态,所以《歌女红牡丹》中的歌曲带给了人们更好的体验,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不过,真正意义的有声电影,还是应该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对白,即人物之间的对话,当然也包括自言自语;二是音乐,即配乐和歌曲;三是音响,就是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人工合成的声音。这三种声间现在来说即为电影声音的三要素。
中国具备这三要素的第一部电影是1934年拍摄的《桃李劫》,这部电影的问世又为中国电影史写下重要的一笔。
这部电影成功地运用了歌曲、音乐、和音响等多种声音元素,将声音有机地纳入到了电影的叙事进程,极大地拓展了叙事空间,声音与画面形成了丰富的语言结构关系,电影的艺术创作形式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㈡ 中国拍摄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是那一部那年拍摄的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有声电影有“腊盘发声”和“片上发声”两种技术。前者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这也是世界上有声电影最初问世时采用的方法。诞生于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美国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后者则是今天普遍应用的在胶片上录制声音的技术。由于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声”的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写女歌手红牡丹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后,不仅备受凌辱,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当丈夫卖掉女儿,又因失手杀人入狱后,红牡丹却忍辱负重,恪尽妇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戏曲艺人的生活悲欢,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对白之外,片中利用“有声”的优势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剧片段(由梅兰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轰动效应。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以歌唱家生活为题材如出一辙。影片于1930年中旬开拍,前后经过5次试验,至年底拍竣,耗资12万元旧币,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15日于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时盛况空前,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了轰动,发行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但严格地说,《歌女红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声片”,因其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起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这当然也是初期有声电影的通病。
与这部影片同时开拍的另一部有声片是“友联”公司摄制的《虞美人》。它同样采用腊盘发声技术,描写了一对儿戏剧演员演出《霸王别姬》一剧的幕前幕后。两部影片在技术上稍有不同。《歌女红牡丹》是影片拍完后让演员看着画面对口型配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后期配音。《虞美人》则是先把声音录好唱片,然后演员在现场按照放出来的声音表演。两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于《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5月上演。
腊盘发声的有声片在技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胶片一旦发生局部断毁,其后的剧情就难以再和声音相吻合,甚至会出现银幕上男人在张口,扩音器里传出来的却是女声的笑剧。因而,在这两部影片上演的当年,一些电影公司也开始试制“片上发声”的有声片。它们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公司合制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这两部影片都是租用国外的设备,并由外国人参与协助制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过天青》于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戏院试映。由于该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设备,并赴日本拍摄,不久后即遭到观众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制的录音设备拍摄了《春潮》一片,成为中国第一部用国产录音设备制作的片上发声的有声电影。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在有声电影问世后,许多电影公司仍然在继续摄制无声片,这形成了中国早期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长期并存的特殊现象。直至1936年,无声片才终于停止拍摄,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得以彻底完成
㈢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的什么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是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采用蜡盘发音的方法,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影片讲述一歌女嫁给一个无赖,受尽折磨和痛苦,但毫无怨言终于感动了丈夫。为拍摄本片明星公司历时3年,耗资甚巨。公映后全国震动,波及南洋。菲律宾片商以高于一般无声片十数倍的价格买下了其拷贝。
(3)电影玉堂春片段扩展阅读:
蜡盘发音是在拍摄影片画面的同时用蜡片收音,但这种蜡片不同于普通的唱片,它在收音程序上是先将音波收入卷筒中,再翻入蜡片,不像普通唱片的声音是录在蜡片盘上的。蜡片发音的优点是声音清晰,比当时的片上发音的声浪好;缺点是最忌断片,假如胶片损坏长度达一尺以上,“声”与“影”就会大大脱节了。
片上发音的声片是现在的有声片所采用的方式,把音波收录在影片片基的声带上,技术比较复杂。当时的美国公司拥有这种技术的专利权,影片公司如采用这种技术,要付出相当大的一笔费用,上映时还需要另付版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