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佰》电影好看吗
对于一个只会看电影的人来说我觉得好看,我哭的稀里哗啦。我们更应该从这部剧里看到历史的影子,而不是单纯的评价剧情怎么样,开头日本军队用喷火枪(不知道专业名字)在向类似两个集装箱的金属箱喷火,我感觉里面押的应该是士兵,开头已然很惨烈。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尊重历史的电视剧,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不可磨灭的。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是在大前方,而中产党那时还不够强大,是敌后根据地,所以抗日战争前期几乎都是国民党在发挥功劳。而且影片中每个士兵,不都是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中国人么!(共产党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军力大增,因为积极发动群众,走农民路线),所以我看有的说拍国民党是反革命题材真的是无知,当今的国民党是反革命,而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联合抗日,国民党虽有消极方面,但绝不可磨灭他的功劳,为的不是国民党,而是中国大地上那些普普通通为国赴死的将士们)
我国需要这种题材电影,曾经有《集结号》,从那之后近代战争题材电影时至今日才出现《八佰》,我们国家在和平的岁月里需要这种回顾历史的题材,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强大。对于里面人物的刻画,我觉得里面每个士兵都很重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像为国赴死的普通士兵同样很重要,单独刻画他们才能让大家更能振聋发聩,而不是单纯单独英雄人物的刻画,小人物的英勇有时更能突出其伟大的爱国精神。脱离电影来看,我们不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吗?国家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像片里的爱过民众那样表现吗?如片中一个一个普通壮汉l为了送电话线而付命,谁都知道那是回不了头的桥。
前阶段才查了资料,国民党虽有德械师,但打到后来那还有什么德械师,都快被打光了,都是后来的其他兵不冲上来,国民党的装备被神剧吹爆了,当时国民党的军械装备其实比日本差的太远太远了,从网上看来一句“这哪还是打仗,简直就是屠杀”。国民党的飞机飞一个少一个,而日本的飞机却源源不断的制造。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现了国民党真实的机械装备,就是这样,一发子弹一上膛,这功夫日军的子弹都可以扫射多少,中国人是以命相博啊!军事力量悬殊,使我们很难有赢的机会。
我认为这部电影不应该以该不该看,拍的怎么样来定夺,总之这是我在集结号之后看的最让我振聋发聩的历史题材电影了,这是一部纪念壮士的电影,我们应该从中感到的是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小时候总觉得是共产党打天下,长大了知道了历史,因而对那些抗日神剧嗤之以鼻,现在看来真的是太不尊重历史。而这部电影不管是国民党士兵,还是民族资产阶级,还是知识分子,还是小资产阶级,还是外国人………最后都为这场战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牺牲或者捐赠。总之《八佰》看的是精神,曾经是为民族解放而战斗,如今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B. 《八佰》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细节
值得注意的细节太多了,这部电影肯定口碑爆炸,获奖连连(特别是在台湾区域),我们来看看为啥,希望其他导演引以为戒,多多学习。
1.拍摄之前,导演曾经和“飞将军”孙元良儿子,同时是台湾影视业大佬,导演,行!
2.孙元良将军曾经挪用二十八万大洋的“四行仓库守军军费”,因为觉得“反正守不了太久”,同时曾性侵前来慰问的中国女学生,被人劝阻时放言“英雄与红颜也算一段佳话”。第一个事情反映了孙长官的“战略性目光”,后一个事情反映了孙将军的侠骨柔肠。孙将军,行!孙将军的后代,他孙子,也就是台湾影视界大佬,金马奖评委,行!
3.四行仓库陷落仅几个月,新四军就攻入上海甚至在沿岸港口设关卡抽税(注,针对日方商船),这无法说明泥腿子的战斗力,反而证明了离了中央军的情况下,地方武装无法无天贪污腐败,之后与日军和谈的时候,泥腿子更是丧心病狂的进攻日军补给,屡屡得手令中央军脸上无光,次子不可留!之后皖南事变中央军忍痛割爱清缴了这批地方武装。说明中央军军纪,行!中央军战略转进之后的后代,台湾人,行!
4.以上这些都没在电影里出现。导演的剪辑技术和战略目光,行!导演给台湾同胞和影视业大佬的赞歌,这个导演,行!
5.租界军官提到“日军使用的是芥子毒气”,但是日军只用了棉布口罩防止毒气被吸入。但是众所周知芥子毒气是“接触到皮肤导致溃烂”的接触性毒气。说明日军的智商,不行。反过来掩住口鼻导致没怎么伤亡的中央军的体质,行!
6.日军的拆迁队进攻固定掩体方式是“步兵排出龟甲盾阵防弹然后靠近了凿坑埋炸药包”(坦克听了会沉默,坦歼看了会流泪,榴弹炮和掷弹筒部队看到了甚至会想死),日军,不行!
7.记得我说的龟甲阵拆迁队么?在“仓库”(划重点)里面的中方守军愣是没看到物资和沙袋,就自己绑着手榴弹跳下去自爆,但是之前中方部队的团结感情的方法就是在仓库外建筑一堆用不到的公事,甚至一个沙袋都没留下!(不然这个时候就可以沙袋绑手雷往下丢了)。中央军军纪,行!中央军变通能力,行!
C. 为什么《八佰》中的国军德械师,不过是中看不中用呢
随着电影《八佰》的热映,又让“德械师”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士兵与国内同时期其他部队相比,有着更精良的装备和更正规的训练。不过《八佰》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烈士们最终大多以身殉国,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国军的德械师曾经发挥了哪些作用呢?
D. 绝地狙杀:网大电影中不一样的“抗日神剧”
7月1日,由罗立群、彭高唱主演的抗日题材网络电影《绝地狙杀》上映。播出之后,该剧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该电影与《致命狙杀》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同样由睿博星辰制作发行,同样由罗立群主演剧中的男主角左英杰。
左英杰这个“传奇狙击手”的角色,改编自小说《叛谍》。他天生目力过人,弹无虚发,是德械师中的精英。而在本片中,又加入了一个从苏联受训的女狙击手凌凤。两人组成双狙搭档,紧密配合,战斗力爆表。
剧情的一开始,就上演了一场狙击大战。护送秦维洲的车队,遭到日军的埋伏。车上的国军被日军狙击手挨个点名击杀,仅剩秦维洲一人存活。
就在日军放松警惕、收取胜利果实的时侯,左英杰和凌凤闻枪声赶来,与日军展开枪战。凌凤枪法神准,每发必中,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已的位置。就在敌方狙击手锁定她位置,准备射击的危险之际,隐藏在暗处的左英杰了出手将其击毙。随后在两人的精妙配合下,打中躲在车后的最后一名日军,成功解救秦维洲。
随后,剧情故事走向也相当明朗。既左英杰领命护送军统密码破译专家秦维洲到安全地带。左英杰带领的护送小队,将秦维洲带到指定地方之后,却发现这里己经遭到日军清乡,之后他们不得不继续将秦维洲送往雁翎渡。
到雁翎渡之后,左英杰一队人端掉了敌人的炮楼。秦维洲破获敌人电台电文,知悉了敌人进攻我根据地的消息。但同时,秦维洲也被炸伤,生命危在旦夕。鉴于秦维洲的重要性,左英杰决定让日本医生马上对他进行手术,而左英杰等人则不得不固守炮楼,拖延时间。
前有追兵,后无增援,左英杰等人陷入了九死一生的绝处,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又毅然决然地决定固守阵地,哪怕牺牲自己生命,与日寇同归于尽,也要为手术争取时间,壮举可歌可泣。
很难能可贵的是,《绝地狙杀》除了以往的抗日题材之外,还加入了一些反战思想。剧中角色信仰不同,敌我立场不同,彼此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国仇家恨。
剧中年龄很小的警卫员小满,还没来得及打完仗跟着凌凤去上海见见世面,就不幸牺牲了。而同样另一个小日本兵健次朗,因为哥哥死了,所以被迫上战场。
当他面对左英杰时,紧张的连枪栓都拉不开,别的日本兵发现炸药时迅速跑开,而他却傻呆呆的站在原地。
健次朗屁股后面的布偶和小满插在凌凤枪上的野菊花,反战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
战争是残酷的,不论年龄大小。我们无法替无数先烈选择原谅,但是更应该牢记和平的来之不易。
另外,剧中配角的情节桥段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日本医生被放前深鞠躬,柱子为了救日本医生中枪牺牲,凌凤为了抗日大局放下搁置对秦维洲的仇恨等片段。导演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刻意地煽情,来刻画人物。
纵观全剧,导演镜头运用颇显功底。远景、近景、全景、特写镜头切换流畅自然,将狙击手对决时的紧张感和枪枪爆头时的爽快感,烘托得恰到好处。整个战争场面,也是乱中有序,即凸现了狙击手在战争中的作用,又体现了战士们的英勇。
据了解《绝地狙杀》为了能真实还原战争场面,制作班底花费数月实地勘景,更是实景搭设了炮楼、碉堡等战场景地,严谨还原“九二”式步兵炮,“九七”式坦克等装备。
至于在服、化、道等方面,剧组力邀参加过《八佰》电影制作的特效化装团队,进行系统设计,在细节上呈现了更逼真的效果。
虽然不少人对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否有狙击手和带瞄准镜的毛瑟98k存有争议,但是实打实讲,《绝地狙杀》这部抗日“神剧”拍得相当不错。
E. 电影《八佰》第二日发生了什么
死守四行仓库,正是出于士兵素质太差的无奈之举。蒋介石原本命令第88师全师死守闸北,为全线撤退的40万大军断后,并向租界内的全球媒体展现中国抗战到底的牺牲意志。师长孙元良据理力争指出,第88师火线补充五次,全师都是新兵,“虽然一样忠勇爱国,但训练时间较短,缺乏各自为战的技能”。若按照委员长的命令,新兵可能会陷入混乱,在全球媒体镜头前“被敌军任意屠杀”,贻笑国际。
缩小死守规模,反而能达到宣传效果。孙元良选定外观坚固的四行仓库,配置一营兵力死守。这个“非典型阵地”,老兵看来不堪一击,新兵却会得到安全感,才能从容为国赴死,达到国际宣传的目的。于是,全师死守闸北计划缩小为一营死守四行仓库。唯一目的就是整营官兵慷慨战死,在全球媒体前展现中国抗战到底的意志。对军人而言,这是很憋屈的一个战斗,却创造了对日抗战永恒不朽的宣传奇作。
炮兵不开炮,攻坚一筹莫展,在全球媒体前开打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持续4天。苏州河南岸的观众亲眼见证第10大队伤亡狼藉,而杨惠敏送旗、陈树生舍身炸日兵以及谢晋元一枪击毙200米开外日兵等精彩画面,更燃起全球媒体同情中国的舆论热潮。孤军误打误撞,打赢了宣传战,也就不必非得战死在四行仓库了。
拖到第四天深夜11时,第10大队才以步兵炮与迫击炮猛烈射击四行仓库,“最激烈时,每秒钟发炮一响。轰轰之声,震破长夜的沉寂”。就在这个深夜,第1营接到撤退命令。
八百壮士成为抗日战争的精神碉堡。送旗女童军杨惠敏以参加世界青年和平大会为名,出洋宣传,引发旋风,受到罗斯福与希特勒的召见。四行孤军的英雄们则成为媒体焦点,无数的访问与演讲,产生巨大号召力。
最快捷的宣传法还是拍电影。1938年,香港片商火速拍成《八百壮士》,成为抗战年代最经典宣传片。1975年,国民党党营“中央电影公司”拍摄《八百壮士》,由林青霞主演,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战争巨片。重播40年,感召力至今不衰。2019年的《八佰》,已是第三代八百壮士电影了。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