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雁南飞电影故事
1939年冬,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连长魏得胜在一场激烈战斗中受伤被俘。在一次逃亡尝试中,他击毙敌方班长,逃出敌手,带着重伤和化脓的右腿,沿路乞讨,寻找部队。次年春天,魏得胜在一处山沟里偶然遇到了离队的士兵小徐子和淘金老人齐大爷。为了获取证明身份的通行证,他暂时留了下来,与齐大爷一起工作,在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不久后,为了追求自由,魏得胜谢绝了齐大爷的好意挽留,再次踏上征程。然而,由于小徐子的出卖,他再次落入敌手。在日寇的残酷审讯和虚张声势的假枪毙威胁下,他坚定了不屈的意志,被送往煤井当苦力,饱受折磨。在一次冒险中,魏得胜找到了一个废弃的井口,率领众人逃出虎口,继续向南行进。
秋季的一天,他倒在一条小溪边,被齐大爷的女儿、善良的寡妇玉贞救回家中。在玉贞的精心照顾下,魏得胜逐渐恢复了健康。在这段非同寻常的日子里,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怀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魏得胜毅然离开玉贞,朝着南归大雁的方向前进,最终找到了部队。
(1)经典老电影雁南飞扩展阅读
影片拍摄于50年代末苏联文艺环境宽松期间,片中没有丝毫政治说教色彩。在拍摄中采用大量升降镜头,远镜极为高超,黎明前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恋爱戏极为回肠荡气。影片获戛纳影展金棕榈奖。
Ⅱ 苏联电影雁南飞专业分析
《雁南飞》是50年代苏联卫国战争电影的一次空前的成功,它的感染力首先来自剧中人物形象和生活描绘的真实性。影片改编自剧作家维克多.罗佐夫的舞台剧《永生的人》,作品塑造了鲍里斯这样的心灵纯洁勇敢无畏的战士,但更多的笔墨则用于描写薇罗尼卡这样一个有着性格弱点的平凡的的姑娘,她在苦难中成长,在悲痛中理解生活的意义,她从个人的悲剧和痛苦中看到国家、民族的苦难,从而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影片的主旋律是悲壮的,但结尾却是光明而灿烂的:薇罗尼卡与迎接前方战士的人们融在一起,一起走向未来的新的生活。
影片的感染力还在于那灿烂夺目的表现形式:《雁南飞》是苏联诗电影的最卓越的代表作之一。卡拉托佐夫是50年代诗电影的积极倡导者,他宣称“真正的电影必须是诗电影”,但他所理解的诗电影艺术精神完全融汇在流畅的散文叙事段落之中。诗情画意在影片中突出地表现在摄影技巧上--这就是当时苏联电影中出现的“情绪摄影”理论,亦即电影摄影不应是客观记录而应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在“车站送行”、“鲍里斯牺牲”等段落中创造了情绪摄影的典范,“鲍里斯牺牲”这一段落更是成为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经典段落之一。
《雁南飞》的艺术感染力也离不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扮演薇罗尼卡的塔吉扬娜.萨莫伊洛娃(后来出演《安娜.卡列尼那》)、扮演鲍里斯的阿列克谢. 巴塔洛夫(后来出演《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以及扮演鲍里斯父亲的瓦西里.梅尓库里耶夫(1954年曾出演卡拉托佐夫的另一作品《忠实的朋友》),这些苏联表演艺术家的完美演出为《雁南飞》这部影片增色不少。
Ⅲ 为什么《雁南飞》被称为“诗电影”
影片《雁南飞》的导演是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他是苏联第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50年代诗电影的倡导者,讲究运用“情绪摄影”的理论,用强烈的情绪色彩来感染观众,在影片总体风格上追求诗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叙事结构。代表作《雁南飞》赢得戛纳影展的金棕榈奖,也为他带来世界性声誉,后来的《未寄出的信》和《我是古巴》延续了他抒情式诗化风格。
《雁南飞》的风格就像一首诗,是诗电影的典型代表作。因此被人们称为“诗电影”。
这部影片拍摄于50年代末苏联文艺环境宽松期间,片中没有丝毫政治说教色彩。在拍摄中采用大量升降镜头,远镜极为高超,黎明前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恋爱戏极为回肠荡气。
这部电影干净,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形态的表述,除了最后一段演讲,全片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等待未婚夫的女人琵琶别抱,又各种思念和想象自己应得的那份“幸福”。
这部电影:美丽的长镜头,对光影的细腻处理、水面的倒影以及树林的意象。都充满了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