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评论电影梅兰芳
研究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知道优伶的历史。优伶从古代开始一直到那个年代,一直都被当做一种娱乐人的工具,知道近现代各种戏剧才逐渐演变为戏曲艺术,当时这完全是一门取乐的方式,是下里巴人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正由于优伶们常常被当做娱乐人的工具使用,他们的地位自然是十分低下的,被当做娱乐的方式,而不是人。
其次需要知道"扮女人的旦角"的由来。中国的封建传统是“男女授受不亲”,历来严禁女人涉足茶园、戏园。至清代不仅禁演夜戏,禁止女人出来看戏,更是多次明令禁止女伶登台演戏。康熙年间,以大清律令禁止女演员登台,哪里发现有女演员登台的,这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就要被撤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曾一度盛行“男旦”的根源。
这里的男旦,也就是梅兰芳在京剧中的角。作为一个顶级的旦角,梅兰芳在台上可以做到"比女人还女人",这除了他技法高超之外,内心也一定有柔美感性的有女性意识的一面,要知道这样的表演绝不仅仅是形,而更在于神,出于心而显于形。
弄清楚这两点以后,我们一起来看电影中的梅兰芳。导演是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梅兰芳呢?一个美的梅兰芳。从名字到他的表演,极其的柔美,这稍稍带有病态的美感正是一个男旦做到的极致。没有办法让梅兰芳在台下刚拿起大刀砍完日本鬼子,转而又去台上做顶级的男旦。就好像电影里的桥段:“戏外活得真,戏里才能真。”最好的例子就是邱三爷在别的地方看戏,看到有人演梅兰芳的戏,去批评,那个人当即翻脸,这样的戏里戏外的悬殊怎能早就出一个好的旦角?这更与电影开头梅兰芳与邱三爷通信的情节形成对照。导演想要表现的是一种柔弱的美,而这种柔弱之中又带着韧性,距离感。不难看出从小到大梅兰芳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从坚持入行,到不作男宠;从相识孟小冬到对日本人拒演,不是每一种力量都要表现得血脉贲张,热血沸腾;冬日里梅花的那种坚韧与拒人千里之外的淡漠又何尝不令人叹服。导演实际上将梅兰芳塑造成了一个艺术品,有人想保护他,有人想害他,有人想通过他获利,有人为他奉献,他仿佛与这一切都不相干,漠漠然的,他还是一件艺术品,美,这美好与任何人无关。几乎没有人进到他的心里去,孟小冬也只是因为在类似美感的表达上与他有了相通(一种兼具两性特质的个体,奇妙的美感的相通。不难发现,一个是男扮女的男,一个是女扮男的女,不过事实还是证明,孟小冬还是一个凡人,她没能成为艺术品,题外话,不表。)。因此这一解答了你的"而感觉邱三爷是真的艺术英雄"的疑问。管他是艺术英雄艺术狗熊,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是艺术本身。或者说,无论他们为艺术做了什么,他们如何热爱艺术,与艺术本身相比,他们都是卑微的。
实际上电影塑造了两个世界,凡人的,梅兰芳的。就好像最后一句"请留步,我要上戏了"大概是这样的,具体记不清了)。一种真正的不入世的超凡脱俗,一种真正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让他脱开了这个凡世。
关于梅兰芳的夫人,我个人认为这是电影情节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衬托梅兰芳的柔美,用一个女人的彪悍更加能够映衬,男女位置的交错,叠加,与互换是这样一部戏的关键。当然无论局中人与梅兰芳的关系是什么,只要他不是优伶,就是切断的。因为这联系无从建立。
关于这部戏,个人觉得男主角那里有缺憾,尽管黎明是有女性特质的,他也表演得很好,但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与先前的张国荣是没有办法相比的。当然这样说对黎明很不公平,因为哥哥他的每一个眼神都是不怎么需要修饰,洒脱自然的,对于一个梅兰芳式的天然去修饰的角色,最好的演法就是不演,因为再多的演技,也只能让你越来越远离他的本真。
都是个人浅见....说得不好还请指正...
⑵ 《梅兰芳》这部电影说什么想反映什么
《梅兰芳》是一部端庄的,不过不失的影片。精彩之处大多集中在前半段,后半段则略显乏力。它只讲述了一代大师前半生的故事,结局在1945年嘎然而止,亦让人意犹未尽。电影着眼于那个风云乱世里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力图展现大小格局中的史诗感,但却远远不及《霸王别姬》的跨度和深度——这一点是陈凯歌自己也承认的。但又何必非要要求到《霸王别姬》呢?基于真实人物的故事,即便大动笔墨,也注定不会有超越事实本原的过于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天马行空的悲情,你甚至不会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给出“颠沛流离”这样的形容词。因为传记片,很多时候,终究只是一幅刻意勾勒的时代图景。
为什么我一直没在前文中提到黎明和章子怡的表现?因为他们真的很努力,但也真的很可惜,——梅兰芳之所以是梅兰芳,是因为他独一无二,任何人模仿不来。历史上或许只有张国荣曾小入过化境,但他扮演的却不是梅兰芳。转过头来微笑的黎明,还是黎明;含情脉脉流泪的章子怡,她还是章子怡。我们领略到的,是当代天王巨星的风采,那白净精致的面容上,没有沧桑、伤痕和岁月。而导演试图做到的,我们想要看到的,并没有完全如愿。逝去的都已逝去,我们不再有机会回到当年;然而更遗憾的是,京剧这个国粹,也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眼中,成为了30年代美国人眼中的异乡猎奇而已。
⑶ 梅兰芳这部电影好看么剧情方面
主演:
黎明 饰 中年梅兰芳
章子怡 饰 孟小冬
孙红雷 饰 邱如白
陈红 饰 福芝芳
王学圻 饰 十三燕
英 达 饰 冯子光
余少群 饰 青年梅兰芳
安藤政信 饰 中田隆一
潘粤明 饰 朱慧芳
吴刚 饰 费二爷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梅兰芳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在清末的中国,戏子的地位等同于娼妓。尽管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受到宫廷的赏识,却因演的是女人,必须半裸地在台上表演。在观众的满足之后,梅巧玲得到的只是鄙视。梅兰芳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而且同他祖父一样,也演的是女人。梅兰芳的伯父告诉他,宫廷里有一种刑罚,就是让犯了过错的戏子戴上一面纸做的枷锁,举起的双手捧着一碗水,纸枷锁撕破了,被罚者就会被乱棍打死。一纸枷锁成了艺人们命运的象征,他们面对着随时被形形色色的乱棍打死的可能,梅兰芳当然也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死别
梅兰芳再也没有想到他人生的第一个竞争对手竟然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谊的老艺人十三燕。十三燕名满北京的时候,梅兰芳尚未出生,他是宫廷的戏子,又是百姓的英雄,但是时代变了。梅兰芳的出现,动摇了十三燕的地位,由于革命的风潮,妇女的解放,扮演女人的男人梅兰芳成了年轻人争相追逐的对象。在他夺目的光芒中,十三燕黯然失色。于是决站不可避免,邱如白对梅兰芳说:你的时代到了。
梅兰芳第一场就输了。他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挽回败局。不顾众人的反对,梅兰芳竟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改演时装新戏,胜负已经放下,输赢无关紧要,他以极大的心胸证明了自己是时代的宠儿。在万千青年学生的追捧下,梅兰芳的新戏大获成功。第三天的竞争变得毫无意义,十三燕输定了。当梅兰芳走进十三燕的家门,想劝说他放弃第三天的演出时,却遭到了十三燕的拒绝。梅兰芳隐隐感到,十三燕所争的是一样叫作尊严的东西。但他如果继续演唱,十三燕的失败将是惨烈而残酷的。他必须作出选择。
十三燕说过一句话:“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梅兰芳遵从了十三燕的决定,他在台上从容地缓歌曼舞,唱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他是唱给他的爷爷十三燕听的,仿佛为他深深热爱的旧时代唱了一首挽歌。
十三燕失败了,死了,但败得悲壮。
死前给梅兰芳留下一句话,“希望你好好地将伶人的地位提拔一下。”
生离
梅兰芳渐入中年,他有了妻子福芝芳和可爱的孩子们,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名字传遍亚洲。
在京剧舞台上专门扮演男人的女艺人孟小冬第一次见到了梅兰芳就识破了他眼中的忧郁。她开阔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梅兰芳,在他们的交流中,梅兰芳会被自己太过知心的话语惊住,也会随着孟小冬每一次的欢笑而欢笑。他们一同在台上演出,在戏中将男的变成女的,女的变成男的,他们开始有了一种把自己同对方揉在一起共同分享的愿望。
这时,走到孟小冬面前的不仅有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更有邱如白。福芝芳对孟小冬说,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邱如白对孟小冬说,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福芝芳的话感动了孟小冬,而邱如白的话摧毁了孟小冬。但孟小冬仍然说,不,我不放弃梅兰芳。
但她其实已决定放弃,为了梅兰芳。
诀别的时候到了,却有人冒充孟小冬的情人,误杀了宾客,刺客本人也被闻讯而来的军警击毙。
孟小冬走到门口对梅兰芳说,畹华,别怕,我走了。
梅兰芳就是在这样悲怆的心境下走上纽约百老汇的舞台的。他冒着失败的巨大风险,在1930年1月经济大萧条的风雪中,以一个东方女性的身份美丽而忧愁地起舞,用对西方人而言恍如天音的歌喉,轻啼缓唱,她的妩媚和刚勇,悲伤和快乐,集合地成了一个美学。他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纽约的街头,梅兰芳慢慢走着。
孟小冬在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中说,如果你是在纽约演出前看到这封信的,我还是那句话:畹华,别怕。
聚散
梅兰芳恰恰是在纽约首演的当晚知道了事情的真象的。是邱如白为了不让孟小冬走近梅兰芳而雇用了刺客,逼迫孟小冬离开梅兰芳。
1937年,日本军人诱使他劝说梅兰芳登台演出时说,你不能没有梅兰芳。
梅兰芳要去上海了,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决定不再登台演出,而邱如白却说,难道德国占领了英国,英国就永远不演莎士比亚了吗?
在梅兰芳多次拒绝日本军队对他发出的演出邀请时,却吃惊地听到了自己即将复出的消息,而面对社会公布这条消息的,正是匿名的邱如白。他希望梅兰芳永远留在舞台上。
一位日本军人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都应该不朽。”后来,这位日本军人自杀了。
当梅兰芳注射了伤寒针,蓄起了胡须走上日本人为他预备的记者会讲台时,他只轻轻说了一句:我的爷爷十三燕,让我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然后就晕过去了。
梅兰芳的朋友邱如白站在梅兰芳病床前。他几十年同梅兰芳兄弟般地相处,又甚至几乎成了梅兰芳的敌人。邱如白突然发现,为了了解梅兰芳,竟用了一生的时间。他对梅兰芳说:现在我明白了,你想做一个凡人,也许你一直就是个凡人……
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梅兰芳又回到了舞台上,他最舍不得离开的地方。
梅兰芳戴着纸枷锁活了一辈子,但他却坦然地接受了它。他用面对一切的勇气得到了人们的爱。他已经征服了与生俱来的耻辱和恐惧。
当自己已经不是障碍时,一切都不再是障碍。
畹华,别怕。
我觉得还可以,你可以去看,毕竟这么重要的人物,了解也是有必要的!
⑷ 电影《梅兰芳》中,十三燕斗戏最后那场的疑问
因为那个光头坐庄开赌,赌梅兰芳的票房不如十三燕,结果十三燕的票房反而不如梅兰芳,所以光头就要输钱,于是光头就让十三燕不要再唱了,因为唱一次就要输一次,但十三燕不肯,所以光头就来捣乱。并不是十三燕唱得不好。而且我觉得这次打对台,是因为梅兰芳唱时装戏有噱头,又迎合了当时学生们破旧立新的心里,所以票房打败了十三燕
⑸ 电影梅兰芳剧情介绍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另有同名电影《梅兰芳》。
⑹ 电影《梅兰芳》最后黎明留了胡子,为什么日本人就发飙了胡子到底有什么意思
作为男旦是不能表现出男性特征的,比如胡子是不可以蓄的。梅兰芳蓄胡子表明不再登台,不为日本人利用。
⑺ 关于写看电影《梅兰芳》的感受
像得那么华丽,更多的则是平凡,甚至会有那种比现实更加平凡的老旧泛黄的感觉,但是很奇怪,即便是如此,每每碰见,还是会去翻看,似乎像是一种猎奇,总有一种期待,期待那些影像会比自己脑海里想象的更加炫彩,又或者是那种脱离原本想象的强大落差,当然,看对于电影《梅兰芳》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去观看的,就想看看那个旧照片里的梅兰芳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影片一开始,我们首先听到的是一个老北京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一开始便随着音乐与声响融入到了一个儿时梅兰芳的生活空间里,而梅大伯的那封信则顺其自然的成为整部影片中不可忽视的一条线索,开启了整个电影中的第一个念头,而我们也正是从这个念头中开始逐渐融入整个故事,大家心里也由此开始了一些模模糊糊的念头,比如那个纸夹锁?比如主人公会怎样,真正的梅兰芳我这样的年龄也都只是从书本上纪录片里泛黄灰白的见过,因此,也仅仅是怀着对一个主人公的前途与命运的关注而观看的,好在影片也并非以一个很高的姿态去描摹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是以平凡的姿态去接近一个不甘于自己的人。一片嘈杂的催促,一阵急促的马鞭,喧闹的街市,镜头穿过的是那个老北京最生动的回忆,带着这样的回忆我们见到了梅兰芳,两个镜头穿插对比,一动一静一文一武,静的悄声细语温柔可人,动的干脆利落神奇逼人,台下不一样的观众却一样的折服,随着那位老先生的话语——“宛华,你红啦”——少年梅兰芳开启了自己的舞台艺术生涯。然而,花开必有花落,而此刻梅兰芳的“红”却并非一个结果,冥冥之中,却成了他铸就长青与不朽人生的一个开始,于是一场新与旧的讲座里邱如白慢慢的走了出来,那场与十三爷爷的“斗嘴”之中,一段新与旧的较量便无鼓自响的出了场,最难忘那第一场比试之中撩开门帘十三燕那意气风发掌声如雷的场面,也最难忘那新式舞台上那古今温柔凄婉的长泣,两个人不一样的演绎却是一样的精彩,不禁让人迷茫,一时间忘却了那场较量,只为那同样精彩的演绎拍手叫好,比试最后,胜负已决,然而,留给观众的却并非大快人心的胜与败,而是一场场难忘的精彩与回忆,正如十三燕临终之前所言“咱们那场汾河湾多好啊”,那摇椅上衰微迟缓的身体还是那个穿着莽服持刀凛然的十三燕吗,那眼角的欲说还泪分明还有难述的寄愿,传承的则是一份京剧之髓,一个老人,一个少年,安静的只有话语,桌上的饭菜被小心捂着,那是一个亲人最真诚的等待,而此时,也许,我们一开始就把这个关于人的影片故事化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但人生路上,除了比试超越,我们还有自己。
⑻ 电影梅兰芳影评
走出剧场的时候,天还没有黑尽,我恍然地看着散场的人流,想要找寻出那份怅然的缘由,心里却似有团扯不开的棉絮梗在胸口发作不得。在长达两个半小时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试图捕捉和定义自己那种纷繁复杂却又稍纵即逝的情绪,但没等我体会摸咂出其中的真味,剧情的发展却又把我迅速带离去到另一种情感体验。于是,我放弃了要给这出期待已久的大戏一个明确的褒贬取向。没有期待中《霸王别姬》式的酣畅淋漓,也不似《无极》般极尽雷人之能事,《梅兰芳》绝不是“好”与“不好”那么简单。
全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时间线,采取三段式的叙事方式铺陈展开,为我们展现了其一生中“死别”、“生离”、“聚散”三个重要片段,分别以亲情、爱欲和爱国之情为情感内核,阶段分明、层层递进。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随着情节的阶段式推进,我的观影情绪也跟着三步走,从心潮澎湃到开心一刻再到昏昏欲睡,这三段由于叙事手法和演员表现的迥异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水准。
而无可争辩的是,讲述梅兰芳的大伯和师父“十三燕”之死的“死别”篇是最像《霸王别姬》,也是最趋向陈凯歌的艺术追求的一章,出演的青年梅兰芳的新人余少群表现不俗,而饰演“十三燕”的老戏骨王学圻更是全片的一个亮点,两人的对手戏更堪称是全片的最高潮。叙述梅兰芳与孟小冬感情纠葛的“生离”本应该是影片最出彩的“动情”段落,而黎明和章子怡的对手戏也一直是本片宣传的看点,而令人颇为失望的是,虽然章子怡的出演让人眼前一亮,但黎明拖沓拘谨的演技和时而失控的情绪化处理让这一段落的感染力大打折扣,笑场点和雷人指数在此节迅速攀升,观众们的笑声此起彼伏。经过中段的喜剧气氛,在讲述抗战时期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聚散”篇中,观众期待的高潮却迟迟没有到来,取而代之的是对中日文化冲突冗长的表述和毫无新意的爱国主义说理,加之黎明持续沉闷的表现和孙红雷过分的夸张演绎,使得整部影片很遗憾地在一种延迟高潮的不畅快感和怪异感中戛然而止。
毫无疑问的,“死别”这一章节绝对是整部影片的精华所在,若没有此节,我大概可以肯定地给予《梅》片一个毫不客气的“贬”评,可以说,这精彩的开篇儿撑起了整部影片,而撑起这开篇儿第一章的,绝对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学圻。他扮演的十三燕是当时被誉为“伶界大王”的京剧名角,与梅家有着三代情谊,梅兰芳叫他“爷爷”,在梅兰芳的大伯去世之后,在实际上担负起了培养梅兰芳的责任,对梅兰芳来说,十三燕既是师父是前辈更是亲人。而由于少年梅兰芳接收了新思想意欲改革京剧,这与十三燕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抵触,一场轰烈的擂台赛在两人之间展开。虽然结局是以十三燕之死而告终,但正是十三燕教会了梅兰芳“输不可怕,怕才可怕”的道理,而梅兰芳也一直以其死前托付与他的“提高伶人的地位”为一生的目标,可以说,十三燕这个人物影响了梅兰芳的一生。
这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和性格张力的角色,他血性爷们但不严肃死板,他看似不着边际的自嘲调侃字字都在点上,他看似谦卑却敢于权贵叫板,他明里反对梅兰芳革新实际却是其登上事业顶峰的最后助力;处在新旧更替风口浪尖的上的他,是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与看不起伶人的权贵矛盾,与时代矛盾,与梅兰芳矛盾,与他自己矛盾。这是陈凯歌在整部影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而王学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实力演员,无论是作为“伶界大王”该有的扮相身段手势,还是略带黑色幽默让人笑中带泪的演绎,着实把这么个血肉丰满而复杂的十三燕给演活了。
与梅兰芳打擂的最后一场,他知道自己必输,而输也意味着自己生命的终结,但他还是选择了登台,因为对他而言怕比输更可怕。面对被人蓄意破坏后一片狼藉空无一人的“座儿”,他气定神闲地唱完最后一句《定军山》,在他认为“最神圣”的戏台上给自己的艺术生涯和生命划上了完美而悲壮的休止符。这是全片唯一使我落下泪的场景,也是能让我找到一些《霸王别姬》的影子的一个段落,虽然陈凯歌一再声明不拿此片与《霸》相比,但作为一位普通的观影者又怎么能不期许能再一次体会如《霸》带给我们的那种酣畅呢?
《梅兰芳》是一部复杂而矛盾的影片,既有陈凯歌的艺术坚持也有对票房的妥协,于是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些失衡的成品,你既无法叫好,也不能不为其中的部分所动容,我只能怀揣着这样复杂的心情选择一遍一遍回放精彩的第一章。
⑼ 电影梅兰芳,讲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是梅兰芳!
窗外朔风凛冽,窗内孤灯孤影,电脑旁,孤独的心灵透过孤独的的眼神,伴随着敲击键盘的孤独的声音,诉说着别样的孤独!
我在回忆《梅兰芳》,《梅兰芳》给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孤独!与其说电影从“死别”、“生离”以及“聚散”三个部分展现了梅兰芳的传奇一生,不如说电影从“死别”、“生离”以及“聚散”三个部分展现了孤独的不同内容。
“死别”部分我看的哭了,为十三燕的坚强哭了,为十三燕的固执坚守哭了,为十三燕的悲情凄惨哭了,为十三燕的孤独坚韧哭了!当十三燕在残片碎砾,乌烟瘴气的舞台上,面对着空无一人的戏场依然字正腔圆,身正影直地坚持唱完《定军山》时,他把他的那份孤独:生命的孤独,艺术的孤独,身份的孤独,高傲的孤独,失败的孤独,执着的孤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了!尊严而华丽的转身注定了十三燕的死,孤独的死去也许是他最好的归宿,因为那个特定背景下的沉重是任何人都承担不起的,更何况是一个把唱戏看的比生命更重要的孤傲老人呢。
“生离”部分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折射出的孤独更显细腻。孤独之于爱,到底是轻落在那一淼晶莹花瓣上的露珠那般不弃不离,还是划破天际的流星,永远只能是奢望?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虽然在责任,事业,无奈的压力下夭折了,但留存在梅兰芳心里的那份美丽也同样在我们的心底开放出了冬日里的温暖之花。孤独,虽然脆弱,但未尝不是一种美丽。守得住的孤独是纯粹,守不住的孤独也无罪,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孤独,不管是灵魂里的,骨子里的,还是停留在皮肤表层里,像烟花一样稍瞬即逝的。
“聚散”部分的孤独略显沉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苦难让一个唱戏的“女子”来承受,这本身就是份孤独。影片中几个镜头令我心酸,一个是陈红扮演的福芝芳在铁门外焦急地等待梅兰芳从日军那里出来的那份浓浓的牵挂,一个是梅兰芳在上海演出被国人误解,家中玻璃被石块打碎的那种无奈的隐忍,一个是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对跟在他后面的人说“谢谢大家,别再跟着了,我要开始扮戏了”后的那种无言的沉重。
有人说《梅兰芳》是陈凯歌的回归。他找寻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孤独,没有再一次迷失在人云亦云的商业大潮中,所以他成功了。
有人说《梅兰芳》是黎明的回归。“我告诉你,我不演梅兰芳,我就是梅兰芳!”黎明,没落的明星,也在《梅兰芳》中找寻到了自己的影子。孤独了十多年,承受了十多年,坚守了十多年,终于在孤独中又一次找回了自己!
也有人说《梅兰芳》是孙红雷的回归。“六哥我是干净的。”沉浸在《梅兰芳》中的孙红雷久久不能解脱,在剧中辞掉公务员工作,试图洗脱流言的那句台词本来就在世风低俗的今日就颇显扎耳,如今又让红雷兄把“干净说”带到了当今娱乐风暴的漩涡中,能不孤独吗?孙红雷的男人性格又回来了!
其实,何止他们,每个人都是梅兰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孤独!
⑽ 求陈凯歌《梅兰芳》影评
纸枷锁 无声有声 梅兰芳
友说,之前已看了梅兰芳,回家后,一个晚上满脑子都是他。我晕!这部影片影响如此大??
今天,友陪我去看了第二次,完了,还是说,很喜欢!!
其实,走出影院,我最大的感觉是想说的——这部影片可以体会的、玩味的、启发的、汲取的真的很多。
从细节说开
这部陈导和几个名角呕三年心血而诞生的影片,如友所言:可以看到陈导真的花费了很多很多的心思。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酝酿和沉淀过,以及扮演者激发的。
孟小冬对梅说:“你真的还是很不会说话!~~~我不是走了~~~~我们只是不再见面了!”
芝芳对孟说:“我不喝茶,只喝白开水,因为干净”!
梅党对小冬说:“你不能和梅在一起,梅能有今天就是因为他的孤独,梅兰芳离不开孤独,你不能剥夺他的孤独,你毁了他的孤独就是毁了梅兰芳”。
当fans要刺杀小冬的时候,邱先生知道小冬已经决意离开,冲出来说:枪里面没有子弹。小冬,一把愤怒的拽过邱先生,她第一时间明白谁是雇主。
当梅被误会,家里的院子被人丢石头的时候,梅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扔了去。
最有意思的是,在小冬的院子里面,两个女人的并排而坐发呆的背影。还有,梅暴露在日军占领南京后被迫参加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下子掀开面巾,他流蓄的胡子无声地、鲜明地他想表达的一切!
从人物浅议人生
十三爷影片一开始,新老更替,十三爷的场子、面子和命根子就给了伶人的命运一个期许和定位。
十三爷不守旧!但后浪推前浪,就算是十三爷不服老,老将踏平川,终是被观众扔鸡蛋。但时年十三岁的梅,没谢场跑来看爷爷,也算是给了他老人家一个交代。十三爷走的时候,叮嘱梅的有两句话——1)不要弄脏了戏里面的人,2)唱戏的终归是唱戏的,你得将来为唱戏的多挣点面子。
梅兰芳梅一个男人,演出的女人比女人还有味道。他一笑一颦,一动一静,一娇羞一皱眉的,妩媚与阴柔尽显,这个戏外的儒雅、单纯、真实的男人竟然可以把女人的角色诠释如此,雷倒一片也的确正常!
他的媚让人有时候都不清楚到底该写个男“他”还是女“她”,他的一个兰花指一声轻轻的哀叹甚至于眼波见不经意的随意流转就让那些凡尘的任意一个男子忘情痴迷;他的怜更是透在黛玉的声声“质本洁来还洁去”,透在一缕麻里的“天哪”,扭腰送出的一挽水袖台下就已经有人唏嘘不已。他的清洁,“难道要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
芝芳她是一个持家厉害能干大体的太太,为了台下男人的生活精精算算。她和小冬都是聪明的女人。梅不属于任何人,他属于舞台。她为梅怒而怒,梅哭而默默。但是,依然可以利索的前前后后,保梅的声誉、家业,催小孩子练琴~
小冬一个灵气的青春女孩,有自己的事业,也找到了灵魂的归依。但是爱上了不该爱的人,终归注定是孑然伤心。
邱先生从影片表达来看,其实如果没有他,也很难成就梅兰芳的。梅对艺术的追求是他一生追求与成就。他成就了梅,也绑架了梅。他为了戏子,辞去了官职,他为了梅兰芳艺术的不朽,而忽略了中日战争的民族耻辱,被唾骂也被原谅。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鲜明的,也是不完整的。渴望平凡的人生,也许不平凡,戏里戏外,“天下第一伶人”梅,温文尔雅,不多一言做自己。天下第一伶人?下九流的东西?可是他的确留下了一些不平凡的东西。纸枷锁,一直戴在祖祖辈辈的身上。有几次救场,梅几次欲拍桌子说不,但是他终究没有。顾全大局,既然唱了就要唱下去,他没有抱怨,没有愤怒,没有说不,很多时候,他都是不多一言,但是日本人要他唱他不唱,邱先生让他去,他去了~~当国家重见天日,再现人海,他依然淡淡的说了句,你们不要跟随了,他要入戏去了。
小议演员
陈导妻子陈红饰演芳芝,跟她现在的身份扯得上关系。演的还算不错,雍容大体精明。
孙红雷到底是魅力的实力演员,张力和余味一直很强。
张子怡,从好莱坞归来,能有这样的清新和俏皮,她的确是一个很特别的影星。
其他的就不说了。
戏里戏外,看戏品戏。今天心情不大好!心里压抑了一些东西。走出影院,和友吃了个全家桶,又说了几个电话,心里好些了。子夜,写上今天看2008《梅兰芳》之后蹦出来的影像。希望意义存在,也希望就此清空内存。
艺术,你可以不需要它,但是生活离不开它。无论有不有人知道他、认可他,他就是一代宗师艺术家。据说,梅兰芳大公子、梅派传人梅葆玖在看完该片后,当即决定50年内不再授权拍摄任何关于梅兰芳题材的电影。